一、栽培季节与茬口安排
荸荠不耐霜冻,需在无霜期生长。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立秋前可随时育苗移栽。可与水生蔬菜莲藕、茭白,水生经济作物席草、水稻、麦、油菜等前后接茬。在小满至芒种期间栽植的统称为早水荸荠;小暑至大暑期间栽植的统称为伏水荸荠;在立秋至处暑期间栽植的,统称为晚水荸荠。早水荸荠在立冬前后采收,后茬可栽油菜、三麦或席草;伏水荸荠在冬至至春分采收;晚水荸荠在春分至清明采收完,后茬可作水稻秧田。在华南地区气温较高,早栽不能早结球茎,一般多种植晚水荸荠。
二、培育壮苗
荸荠无论采用分株繁殖还是球茎繁殖都是先育苗后栽植。苗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栽植后活棵期的生长状况、抗御自然灾害和病虫危害的能力以及球茎的个数和重量。因此,培育荸荠健壮苗就成为夺取高产稳产的首要条件。
1、严格选留种,保全苗 作为种用荸荠必须在上一年植株生长的后期对地上部进行观察。将地上部群体生长整齐一致、无倒伏或倒伏轻微、无病虫危害的田块定为留种田,此为初选。荸荠收获时,从留种田中选外形圆整、表皮无破损、芽头粗壮、皮深褐色、单球茎重在15~20g以上、符合于所采用品种特征的球茎贮藏越冬,再进行复选。伏水荸荠4月中旬、晚水荸荠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行催芽育苗时,从贮藏的荸荠中选择饱满、表皮光滑且色泽一致的球茎。皮色不一致的花荠通常是带病荠,应予剔除。将选出的芽头粗壮的种荠进行育苗,此为决选。
2、药剂浸种浸根,育无病苗 荸荠秆枯病是荸荠生产上的大敌,农民称为瘟病。常因此病的危害导致荸荠减产,严重者甚至绝产。种荠带菌是以后病菌扩展、蔓延的主要来源。若种荠带菌,在生长期中即使多次用药防治,也基本上效果甚微。而采用育苗前药剂浸种,栽植时用药浸根的方法,防病效果十分显著。具体做法是在育苗前用25%多菌灵500倍液浸种8~12h取出沥干,然后催芽育苗。栽植前用25%的多菌灵 500倍液浸根16~24h。
3、假植促根,育壮苗 荸荠栽植后必须早发棵、早分蘖、早分株、早封行,才能早结荠,获高严。因此,栽植苗必须根系粗壮发达。假植是促进发根的有效手段。通常荸荠最初排种时球茎相距 3cm,大约 20~25天,苗高 20~25cm时移苗假植 1次,移苗距离放稀到12~15Cm,这样既利于发根,又扩大了苗的营养面积。移苗时发现病苗、瘦弱苗还可及时剔除。
4、浅水薄肥,育大苗 育苗期间尤其是伏水荸荠育苗期间温度不稳定,有时温度偏低,不利苗的生长。苗期灌浅水可以提高土温,促进苗的生长。一般在移苗之前灌水深1~2cm,移苗后,随着苗长大,气温也逐渐升高,灌水深掌握在2~3cm,最深不宜超过4cm。苗期追肥宜轻施勤施,当苗高10cm左右时浇稀粪水1次,随即浇水,以后每隔5~6天浇稀粪水1次。这样在栽植时苗高可达35~40cm,有的甚至达60cm以上,叶状茎粗0.5cm以上。
三、适期栽植
长江中下游地区荸荠从5月份到8月份都可以栽植。一般栽植早的,无论是球茎苗,还是分株苗,均表现为光合面积大、单株产量高。7月30日与8月4日栽植期仅相差4~5天,但每666.7㎡产量就相差430kg之多,这与分株苗栽植后所需较长的缓苗期以及分蘖、分株的最适期有关,故分株苗栽植不宜过迟。一般早栽优于晚栽,以6月15日栽植的产量和大荠率最高,品质最好。随着栽植期推迟,产量下降,大荠率降低。但栽植期也不是愈早愈好。过早栽植的荸荠,由于母株丛形成时常遇梅雨季节,过密的分蘖常易引起内部湿度过高,通风透光差,叶状茎极易感病,造成减产。所以,确定适宜的栽植时期,既要考虑到茬口的安排,同时更要考虑到使分蘖盛期避开高温多湿的季节,防止病害的大面积发生。
四、栽植用苗的选择
荸荠栽植用苗分为球茎苗和分株苗2种。所谓球茎苗,就是将种荠催芽育成小苗,最后以球茎为栽植单株,每一种球只育成1株苗;分株苗是指在定植前尽量提早用球茎育苗,促其多分蘖和分株,栽植时将分蘖和分株—一拆开,每一栽植苗含有叶状茎3~4根,每一种球可育成数株苗。球茎苗定植后缓苗期短,早期分株多且停止早,采收时球茎的大荠比例比分株苗的高,但田间易造成局部分株、分蘖过剩,互相拥挤,遇大风暴雨时会引起倒伏,还易发病。一般栽植期偏晚的,如7~8月栽植的宜用球茎苗;而分株苗定植后缓苗期较长,只适于早栽(5~6月),若栽植过迟,则由于高温期较短,植株分蘖和分株较少,田间叶状茎密度不够,产量不高。5~6月栽植的分株苗,分株、分蘖均匀,叶状茎生长健壮,田间通风透光良好、发病轻。此外,采用分株苗还可节省用种量,结荠早,增产潜力大。
五、合理密植
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是丰产的基础。荸荠球茎的充实膨大依赖于地上叶状茎源源不断地供给充足的光合产物,群体愈是合理,球茎的膨大发育愈是充分。群体过大造成郁闭现象,光合效率低,茎叶软弱,容易感病;群体过小不能充分利用光能。据试验,麦茬早水荸荠用分株苗栽植时每666.7㎡栽3000株最适宜,表现为分株结束迟,叶面积指数较适宜,内部通风透光较优,叶状茎寿命长,光合强度下降慢,地下所结的球茎于物量高,产量高。麦茬早水荸荠用球茎苗栽植时以每 666.7㎡栽 1000株最适宜,表现为分蘖分布较为合理,生长健壮,通风透光好,光合强度高,产量高。对于单季中、晚稻秧田和夏茭白、席草茬的伏水荸荠,若用球茎苗栽植,密度以每666.7㎡2500~3000株为适宜,行距 70~80cm,株距30~40cm;若用分株苗栽植,密度以每 666.7㎡4000~5000株为适宜,行距 50~60cm,株距 25~30cm。接早稻茬的晚水荸荠,须栽植球茎苗,于7月30日前栽植的密度以每666.7㎡4000株为适宜,行距50~60cm,株距30cm左右;8月栽植的密度以每666.7㎡4500~5000株为适宜,行距40~50cm,株距30cm。
六、肥水管理
栽植荸荠,首先要施足基肥,以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荸荠在苗期、生长初期及分蘖期对磷的吸收率很高,因此,磷肥要作为基肥施用。一般每666.7㎡施堆厩肥2000~3000kg,过磷酸钙15~20kg,氯化钾10kg。定植以后,随着叶状茎的生长,分蘖、分株不断发生,植株吸肥量逐渐加大。在母株旺盛分蘖之前需重施1次氮肥,到抽生结荠茎时再施1次氮肥,促进叶状茎封行,防止早衰,一般每次每666.7㎡施尿素15kg。在分蘖、分株初期适当补施磷肥,一般每666.7㎡施过磷酸钙 10kg。整个生育期不能缺钾,特别是进入结球期。缺钾严重时,地上部生长不壮,球茎不够充实。因此,在分蘖、分株初期,结球初期和中期应适量施用钾肥,每次每666.7㎡施氯化钾10kg。此外,在球茎膨大始期喷乙烯利1000μ1/L或0.2%的磷酸二氢钾,对荸荠生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球茎膨大作用明显,因而增产较显著,二者分别比对照增产18.46%和13.7%。早水荸荠定植以后,当时气温还不高,植株本身蒸腾量较小,故灌水宜浅,为2~3cm;以后随着叶状茎伸长逐渐加深灌水,但一般不超过10cm。在分蘖、分株和结荠期,田间不能缺水。但在施氮肥后为避免徒长,可短时间浅水管理,出现徒长趋势时可适时搁田。在地下球茎充实膨大后,地上部叶状茎常会倒伏,此时必须排干田水,以免早熟的球茎萌芽。晚水荸荠栽植时正值高温季节,若缺水,会因地表温度高,使幼苗受灼伤,故要及时灌水,以5~6cm为宜,活棵后转入正常生长,应经常保持7~9cm的较深水位,促进快速分蘖和分株,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足够的营养体系,为以后结荠打下基础。在田间越冬的球茎,冬季仍需保持1~2cm的水层,防止土壤冻裂而流入雪水,冻伤球茎。
七、病虫害防治
(一)病害防治 主要是荸荠秆枯病的防治。在中国荸荠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是荸荠秆枯病,属真菌性病害。多在高温季节开始发生,发病早、蔓延快、损失大。
1.症状
(1)叶鞘的症状 植株首先在基部叶鞘上发病,产生暗绿色水渍状不规则形病斑,以后逐渐扩展至整个叶鞘,最后,病斑干燥变为灰白色,上生黑色小点或长短不定的黑色线条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2)叶状茎的症状 基部叶鞘上的病斑进一步向上扩展,使叶状茎发病。在湿度大时。起初病斑亦为暗绿色,水渍状,典型病斑为梭形,也有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部组织变软凹陷,易倒伏。其上生黑色小点或黑色短条点,有时呈同心圆状排列;天气干燥时,初期病斑为淡褐色小斑点,病斑易失水干燥,中间灰白色,外围暗褐色。病斑可扩大相互联结成长条状枯**大斑,有时病斑上下的组织干枯形成区域较大的枯死斑。一般不生黑色线条点,重者可使茎秆枯死倒伏,呈暗**。早晨露水未干或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可见大量浅灰色霉层,用放大镜观察时为无色或带白色的团,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叶状茎上的多数病斑常因雨水冲刷仅见黑色小点,很少或几乎检查不到分生孢子。
(3)花器的症状 主要危害鳞片和穗颈部,引起花序枯死,症状与叶状茎上相似。
2.传播途径 据观察,病菌在田间主要先形成中心病鞘和病秆,随雨水和灌溉水传播扩散,因此病害在田间往往是成片发生。
3.发病条件及田间病情消长动态 病菌生长最低温度为5℃,最高温度为32℃,最适温度为23~29℃。因此,在长江中下游种植的早水荸荠(5月上旬定植)若在老病圃定植,发病早,6月下旬至7月中旬进入发病高峰,叶状茎成片倒伏枯死;7月底至8月初随降雨量增加而发病严重,出现第二次高峰。
6月中旬定植老病圃的伏水荸荠一般在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月中、下旬进入发病高峰,9月底至 10月初病害逐渐停止发展。7月中、下旬定植的晚水荸荠,一般在8月下旬开始发病,9月至10月进入发病盛期,10月中下旬为发病高峰。早栽一般比迟栽发病早而严重。据观察,其发病的早迟与轻重,除种荠养带菌和在老病田种植外,常常与雨水多少、地上叶状茎封行早迟、施肥策略等都有密切关系。一般封行早的发病重。前期偏施氮肥,加上多雨天气,病害极易流行。
4.防治技术 在防治上强调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接种试验和田间观察,荸荠品种间抗病性有一定差异,但无一表现高抗。
(2)种球处理 种球用 25%多菌灵250倍液浸 24h后育苗。定植前再进行浸根处理(16h),可基本消除种苗带病传播。
(3)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栽植荸荠1茬后3年内轮作其他作物。
(4)注意灌水方式 最好划小块,围小埂灌溉,避免病菌随灌溉水传播。
(5)大田喷药保护 在封行前(扬州在7月底~8月初)密切注意病情动态,一经发现病秆立即喷药保护。常用的药剂有 25%多菌灵250倍液,45%代森铵 1000倍液,50%代森锰锌 500倍液,50%退菌特 500倍液。每 5天喷 1次,病情控制后可延至 10天喷 1次。最好使用 2~3种药剂,交替喷雾。
(二)虫害防治 荸荠生产上最严重的虫害是白禾螟,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荸荠生育期间发生不完整的4代。一、二、三、四代发生时间分别为6月上旬~7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上旬,8月中旬~9月中旬,9月中旬~次年6月上中旬,其中第三代是发生量最大、危害最重的世代,也是防治的重点。主要以幼虫钻入叶状茎蛀食,造成叶状茎大量枯死,以至少结或不结荠。防治措施:及时清理荸荠残茬,压低越冬基数;田边、沟边杂草不宜全部清除,有利于保护天敌;合理用药,重点防治第三代,掌握在卵块孵化高峰用药,以乐果1500倍液、乙酰甲胺磷1500倍液喷雾效果较好。并交替使用为宜。
八、采 收
荸荠球茎的成熟度是影响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球茎膨大后开始是皮薄肉嫩含水分多,以后皮变厚,干物质增加。早、伏水荸荠结荠早,可比晚水荸荠早采收。但早收的球茎含淀粉多,味不甜。一般12月份以后,球茎内含糖量增加,皮色深红,鲜食和罐藏都适宜,为采收适期。为延长荸荠的供应期,可在结冻前采收贮藏,一直可供应到第二年的5月份。晚水荸荠可在田间越冬,第二年3月底萌芽前采收。春季采收的球茎皮厚、肉质较粗老,品质下降,但顶芽充实,作种用最宜。一般都用疏齿耙掘取,要尽量防止掘破球茎。
马蹄是南方还是北方
因为荸荠的形状十分像马蹄和栗子,所以它被大家称之为马蹄。马蹄的原产在印度,后来才广布于全世界,它的营养成分极其丰富,比如有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碳水化合物、这些都能促进大肠的蠕动,用来缓解大便干燥。它外在的表皮其实是深紫色的但是内在的果实长的白白嫩嫩的,而且味道甜美多汁,还有很多的粘液,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而它的味道虽然比较甘甜,但是它属于寒性食物能够清肺热,还能起到化痰的作用。最主要的是老人可以多使用这些东西,因为它可以降血压。近些年根据研究发现,它里面还含有一种抗病毒物质,可以抑制流脑流感病毒的发生还有传播。今天笔者给大家带来了它的的高产种植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品种的选择,第二是荸荠组织培苗的秧苗繁殖,第三是定值,第四是田间管理。
老农向大家介绍两个比常规品种好一点的,这两个品种就是桂蹄一号、二号组织培养苗。这两个品种的植株生长势十分的强,而且种苗不带有病毒、抗逆性也很好、结出的大果率高、产量高、品质很优秀。桂蹄一号的主要特点是皮薄,脆甜,适口性好;桂蹄二号的特点就是皮稍微有些厚,脆甜,比较好储存耐运输。这两个品种最终的平均亩产都是可以达到五千到八千斤,大果的概率甚至施在百分之六十五,比常规要高出三十九个百分点左右。很受大家的欢迎。
1、秧田的准备。 因为组织苗幼苗比较的弱小,所以不能够直接运用于大田的生产之中,在进入大田种植之前一定要有二段育苗移植,只有经过每一段培育壮苗壮根之后才可以进入组织苗扩繁。秧田的最好选择前茬种植水稻或其它作物的田块,且平坦、肥沃、排灌方便的水田 ,育苗前秧田结合整地消毒施足基肥,按每平方米施腐熟农家肥15斤,过磷酸钙0.2斤,石灰O.3斤,混合犁耙,使土壤成泥糊状,沤制一段时间待插。插前捡出或用茶枯杀灭福寿螺。
2、育苗的时间和方法。 组培苗一般在4月中、下旬—5月上旬开始育苗,每亩大田用小苗200株,一段育苗:一段秧田要分厢开沟,组培苗从培养袋取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直接 插植 到一段田里。种植规格为7 厘米×7 厘米,每平方米育苗200株。插后要及时插竹片搭小拱棚盖薄膜和遮阳网遮阳避雨,即雨天、阴凉天和晚上盖薄膜,晴天盖遮阳网,当秧苗生长成活后7—10天方可拆去遮阳网。
3、秧田的肥水管理。 一段田插植后以湿润为主,干湿交替,有利于组培苗发根。二段田植株分蘖时以浅水2~3 厘米为宜,以后随着植株生长加快,逐步回水3~4 厘米。组培苗移栽7~10天,当幼苗返青后,每平方米施腐熟稀薄粪水5 斤,10天后用0.3%(1桶水1两)的磷酸二氢钾喷施叶面,每隔7天一次,结合喷药防病防虫;遇上连续下雨天,雨停后应立即喷杀菌药防治病害,移栽前10天 开棚 炼苗,停止追肥。二段田移栽10天后,每33 平方米施复合肥1.5 斤、尿素1 斤,隔10~15天再施1次,移栽前10天停止施肥炼苗。在育苗过程中注意防治 杆枯 病和白粉病,可用丙环唑、戊唑醇,每隔10天喷1次杀菌剂,可用杜邦易保或杜邦福升。移植1周前喷1次送嫁药, 防治 白螟可用杜邦康宽、氟虫腈。一般每株组培苗可繁育15—20株生产用苗。若繁殖苗数太多,则易造成大果率低、结蹄小。
1、大田的准备。 荸荠田宜选择肥沃疏松,底土坚实,耕层浅,排灌方便的水田种植。在前作收获后及时整地,两犁两耙后施入基肥, 耙平后使土松软平整。
2、起苗定植。 将荸荠苗小心拨起,尽量不损伤植株和根茎。定植时如果秧苗过长,可切去上部茎叶,留基部30~40厘米, 60%多菌灵500倍液浸根30分钟,并要当天起苗当天种植,选择在阴天或晴天的下午进行。定植的时间一般在7月中旬—8月初,立秋前,定植越早越有利于多分株、多结荠、结大荠。插植的密度和深浅根据定植的迟早和土壤深浅、肥力决定,若定植早、土层浅、田土肥,应稀植插植时,要顺手将根旁泥土抹平,插完后回一层定根浅水促进成活。
在种植的过程中,要格外地注意田间管理,有两点追肥还有管水。施肥应结合管水进行,且根据不同的泥土酌情施肥,沙泥田应少施多次,土泥田可多施。
笔者今天就讲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追肥。追肥时要把握三个原则,第一是前稳第二是中控,第三是后攻。意思也就是要根据不同的时期的生长发育进行施肥。
第一个阶段就是在七到八月底的营 养生 长时期。①分蘖肥:定植后10天,每亩用复合肥30斤。②分株肥:插后20天结合除草每亩用复合肥40 斤或尿素20斤、硫酸钾20斤。
第二个阶段是在八月底到九月底的营 养生 长期和生殖生长期。③壮苗肥: 9月初,每亩施人硫酸钾复合肥50斤、腐熟栏肥150~200斤。
第三个阶段就是球茎膨大期(9月底—11月上旬):④结荠肥:9月20日左右,每亩施硫酸钾复合肥60~100斤。⑤球茎膨大肥:10月初,每亩施硫酸钾复合肥60—100斤。
今天分享就到这里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还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在讨论区留言,一起交流交流。
马蹄是南方的。
马蹄又称“荸荠”,是荸荠的俗称,在重庆等地又叫“地雷子”,它自古就有“地下雪梨”的美誉,在南方更有“江南人参”之称。马蹄可生吃,亦可煮着吃,因为产在南方的水田里,表面有细菌和寄生虫,最好是煮熟后再吃,还可以做成各种粥类,营养真的非常丰富。
荸荠是生长在南方水田里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在北方的冬天时才成熟,恰好在过年的一段时间,可以吃上从南方贩运过来的荸荠。
荸荠种植方法
荸荠在北方是可以种植的,最主要的就是选择好一个适宜的场地。南方地区的荸荠都是种植在水稻田中的,北方由于气候干冷的原因,田地的土质就需要稍微肥沃一些,且一定要排灌方便,并在田地中施加足够的基肥。
1、育苗手法
育苗要选取色泽好、芽充实、无破损且个头大的球茎来作为种子,在3-4月的时候,在平整的房间内的地面上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然后将荸荠摆放在上面,堆叠大约3-4层左右,再盖上稻草,撒上水保持湿润状态等到出芽即可。
2、中耕除草
在活棵后到分蘖期前,需要进行中耕大约2-3次,每隔10天左右一次,深度一般在6-8厘米左右即可,在分蘖期保持水层2-3厘米,球茎的膨大期则要保持水层在4-6厘米左右,9月底到10月初的时候断水并定期除草。
3、追施肥料
每亩荸荠栽种的田地,需要使用腐熟过了的优质农家肥料1200公斤左右,三元复合肥料30-40公斤左右,当然也可以使用尿素和过磷酸钙以及硫酸钾等肥料进行追施,此外要需要追施一些硫酸锌肥料,注意少量多次的进行追加。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荸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