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地胆
(《生草药性备要》)
异名天芥菜、鸡疴粘(《纲目》),土柴胡、马驾百兴(《生草药性备要》),草鞋底(《岭南采药录》),地胆头、磨地胆(《广州植物志》),牛插鼻、铁烛台、披地挂、地枇杷、牛托鼻(《福建民间草药》),土蒲公英、吹火根、毛兜细辛(《广西中兽医药植》),铺地娘(《南宁市药物志》),铁扫帚、铁答杯、铁丁镜、一刺针(《闽东本草》),铁灯柱、毛刷子(《江西民间草药偏方》),地苦胆(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来源为菊科植物地胆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地胆草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30~60厘米。有时全体被白色紧贴的粗毛。茎二歧分枝,枝少而硬,粗糙。单叶大部基生,匙形或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15厘米,宽2~4.5厘米,基部渐狭,先端钝或短尖,边缘略具钝锯齿:茎生叶少而细,叶柄长5~15毫米,基部扩大抱茎,或近无柄。头状花序约有小花4朵,生于枝顶;通常有3片叶状苞,苞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1.5厘米;头状花序在每一花束内有多个,密集;总苞片长8~10毫米;花托无毛;小花全为管状,两性,淡紫色,长7~9毫米,先端4裂,一边开裂,裂片稍阔展;雄蕊4~5,略伸出管外;子房下位,1室。瘦果有棱,顶端具长硬刺毛4~6。花期8~12月。果期11月至次年2月。
生长于山谷、村边及路旁、荒地、耕地等低草丛中。分布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苦地胆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夏末采收,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根茎短粗,长1~2厘米,粗约0.5厘米,密被紧贴白绒毛;根生叶多皱缩,黄绿色,匙形或长圆倒披针形,疏被白色长毛,纸质稍柔。茎圆柱形,粗2~3毫米,多剪断,断面中空,茎生叶少而小。有时茎端带有头状花序,花冠多脱落。以叶多、无花者为佳。
产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同属植物白花地胆草的全草亦可作苦地胆使用。其特征为茎分枝极多,被毛,叶生于茎枝上,椭圆形或矩圆形,花白色。
化学成分地胆草含表无羁萜醇、蛇麻脂醇、豆甾醇及卅烷醇、卅二烷醇、氯化钾。又含乙酸蛇麻脂醇酯及去氧地胆草素、异去氧地胆草素,又从其鲜花中分离出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抗菌作用应用地胆草注射液(水煎浓缩后酒精提取液,再加醋酸铅去掉沉淀制成)作体外抑菌试验(纸片法,每纸片含生药量约30毫克),对金**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用平板倾注法,每15毫升含生药18~24克时,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以及金**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性味苦辛,寒。
①《纲目》:"味苦。"
②《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平。"
③《南宁市药物志》:"苦,寒,无毒。"
④《闽南民间草药》:"苦,微寒,无毒。"
归经①《泉州本草》:"入肺、肝二经。"
②《闽东本草》:"入肺、脾、肝三经。"
功用主治凉血,清热,利水,解毒。治鼻衄,黄疸,淋病,脚气,水肿,痈肿,疔疮,蛇虫咬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散疮,凉血,消毒,去痰。理鼠咬、蛇伤,亦能止血。"治肠风下血。"
②《纲目拾遗》:"叶:可贴热毒疮。"
③《广州植物志》:"治湿热。"
④《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消胀。"
⑤《南宁市药物志》:"叶:敷热毒疮,乳痈,跌打。"
⑥《广西中药志》:"清热解毒。治痧气热病,捣烂敷热疮,煎汤熏洗兼内服治眼睛上膜。"
⑦《闽东本草》:"温脾利水,宽中下气。治水肿,腹胀,咳嗽,疳积,疝气。"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宜忌①《南宁市药物志》:"体虚者忌之。"
②《广西中药志》:"寒症勿用。"
③《泉州本草》:"孕妇慎用。"
选方①治鼻出血:地胆头、猪肝各酌量。同煎服,连服三至四次。
②治阳黄疸:地胆头连根叶洗净,鲜者四至六两。煮肉食,连服四、五天。
③治单腹殿胀:苦地胆二两。煎水分早晚二次服,或和亦猪肉炖服。(①方以下出《岭南草药志》)
④治尿闭:地胆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⑤治脚气:苦地胆全草一至二两,豆腐二至四两。酌加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热淋:鲜地胆草三两,瘦猪肉四两,食盐少许。加水同煎,去渣,分四次服用。(《江西民间草药偏方》)
⑦治扁桃体炎,咽喉炎:地苦胆二钱。泡入300毫升热开水中半小时,内服,每天一剂。亦可制成片剂含服。(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⑧治腋下生肿毒,散肿止痛,脓已成者亦安,亦治一切肿毒:天芥菜以盐醋同捣敷之。(《医林集要》)
⑨治痈肿:一鲜地胆草全草煎水,熏洗患处。二地胆草全草七钱,酒、水各半煎服。(《江西民间草药偏方》)
⑩治指疔、乳痈:鲜地胆草全草适量,酌加甜酒酿糟同捣烂,敷于患处。(《江西民间草药偏方》)
⑾治丝虫病淋巴管炎:地胆草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⑿治蛇伤:天芥菜同金沸草入盐捣敷之。(《纲目》)
⒀治翼状胬肉:苦地胆十斤,醋二十斤,铜块一斤。先将铜烧红,立即放入醋中,取出烧红,再入醋,如此反复数十次,再将新鲜苦地胆放入醋中浸泡一个月,过滤,滴眼用(有 *** 感不用特殊处理,半小时后恢复正常)。(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性炎症
将地胆头制成注射液,每2毫升含生药6克,每日肌注2~3次,每次2~4毫升。共观察112例,其中肺炎29例,上呼吸道炎24例,淋巴腺炎18例,肠伤寒12例,肺气肿合并感染10例,急性肝炎9例,支气管炎8例,皮肤感染2例。结果治愈68例,好转(症状好转后合用抗菌素;或先用抗菌素无明显疗效而改用本药治愈者)38例,无效6例。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②治疗口腔溃疹
地胆头干品1两,水煎服,每日1剂。经治22例,18例治愈,平均治愈天数3天。观察3个月无复发。副作用:个别服后腹部不适。老年及小儿宜慎用。
提醒您:苦地胆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中草药:老鸦糊的功效与作用
药 名:枳壳
拼 音:zhike
英文名:bittet orange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枸橘、酸橙、香圆或玳玳花等将近成熟的果实。
功 效:破气,消积,化痰,消食。
主 治:治胸膈痰滞,胸痞,胁胀,食积,噫气,呕逆,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①《雷公炮炙论》: "能消一切wan。"②《药性论》:"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拥塞。"③《日华于本草》:"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zheng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痔肿可炙熨。"④《开宝本草》:"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⑤《纲目》:"治里急后重。"⑥《现代实用中药》:"治咳嗽,水肿,便秘,子宫下垂,脱肛。"
性味归经:苦辛,凉。①《雷公炮炙论》:"辛苦。"②《开宝本草》:"味苦酸,微寒,无毒。"③ 《医学启源》:"气寒,味苦。"
入肺、脾、大肠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胃、大肠四经。"②《药品化义》:"入肺、脾、胃、大肠四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大剂0.5-2两);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炒热熨。
用药忌宜:脾胃虚弱及孕妇慎服①李杲:"气血弱者不可服。"②《本草经疏》:"肺气虚弱者忌之;脾胃虚,中气不运而痰涌喘急者忌之:咳嗽不因于风寒入肺气壅者,服之反能作剧;咳嗽阴虚火炎者,服之立至危殆;一概胎前产后,咸不宜服。"③《本草汇言》:"如肝肾阴亏,血损营虚,胁肋隐痛者,匆用也。下痢日久,中气虚陷,愈下愈坠、愈后重急迫者,勿用也。 "④《本草备要》:"孕妇及气虚人忌用。"
药物配伍:1、配巴豆,一攻痰积,一行气滞,相辅相成,用于五积六聚。2、配乌梅,一酸涩收敛,一行气散风,治疗肠风下血。3、配桔梗,一升一降,共调气机,用于脘腹胀满及咳喘痰多。4、配柴胡,一疏肝解郁,一行气止疼,用于肝气郁结,木郁克土,胃疼腹痛,两胁胀痛,嗳气呕吐等症。5、配黄连,一清湿热,一行气滞,治疗湿热痢疾,里急后重及肠风下血。6、配人参,治疗中气下陷,脱肛阴挺。7、配白术,一健脾,一行气,消补兼施,治疗胸腹气滞,痞满胀痛,噫气秽臭,食滞不化及水肿等症。8、配陈皮,与枳壳共理气机,陈皮燥湿以化痰,枳壳下气以降痰,用于痰湿壅肺,咳喘痰多;陈皮理气健脾,枳壳行气导滞,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满,食少吐泻。
处方名:枳壳、生枳壳、只壳、大枳壳、陈枳壳、川枳壳、炒枳壳、炙枳壳、蜜炙枳壳、焦枳壳、枳壳炭、江枳壳等
处方中写枳壳、只壳、大枳壳、陈枳壳、川枳壳指生枳壳。为原药去杂质,润透切片,晒干生用入药者。偏于破气散结。
炒枳壳为枳壳片用麸炒至微焦黄入药者。偏于理气消食。
蜜炙枳壳为枳壳片用蜜炙后入药者。偏于利肺除痰。
枳壳炭又名焦枳壳。为枳壳片用武火炒至外呈焦黑内呈老**,取出用水喷洒,灭尽火星,晾干入药者。偏于止痢止血。
商品名:酸橙枳壳:为植物酸橙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主产于江西、浙江、四川等地。销全国并出口。
香橼枳壳:为植物香橼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产于江西、四川等地。销全国并出口。
绿衣枳壳:为植物枸橘(枳)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主产于福建、陕西等地。主要供出口。
玳玳橼枳壳:又名苏枳壳。为植物玳玳花的接近成熟的果实。主产于江苏、福建等地。行销于华北地区。
川枳壳:为产于四川的酸橙枳壳和香橼枳壳。品质最优。
江枳壳:又名西枳壳。为产于江西的酸橙枳壳和香橼枳壳。品质亦佳。
湘枳壳:为产于湖南的酸橙枳壳和香橼枳壳。品质较次。
以上商品均以果皮外表褐绿色、干燥、果肉厚、质坚实、香气浓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药材①绿衣积壳产于福建、陕西等地。②酸橙枳壳产于四川、江西、浙江等地。③香圆枳壳产于四川、江西、浙江等地。④玳玳花枳壳产于江苏
老鸦糊
(《福建民间草药》)
异名万年青(《植物名实图考》),鱼胆(《中国树木分类学》),牛舌癀、猴草、粗糠草、粥香(《福建民间草药》),没翻叶、大麻雀米、鸡米树、菜子木、红泡果(《贵州民间药物》),爆竹子、路金子、百子爆、米筛花、米筛子、大叶鲤鱼泻子、毛风(《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老鸦糊的根、茎、叶、果实。
植物形态老鸦糊
灌木,高达3米。小枝有粗糠状短柔毛或平滑无毛。叶对生;阔椭圆形以至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边缘为小齿牙或齿牙状,下面疏生星状毛及腺点;叶柄长0.5~1厘米。密生的聚伞花序,径2~3厘米;总梗有短柔毛,与叶柄等长或短于叶柄;花水红色;萼短钟状,截形;花冠短筒状,4裂;雄蕊4,长7毫米,花丝较花冠之裂片为长,花药广椭圆形;雌蕊1,子房4室。核果,堇紫色,径3~4毫米。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旷野间。分布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云南、广东、福建等地。
采集5~10月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苦辛,凉。
①《福建民间草药》:"苦辛,温,有小毒。"
②《贵州民间药物》:"性微寒,味辛。"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凉,味涩。"
功用主治祛风,除湿,散瘀,解毒。治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尿血。
①《植物名实图考》:"截疟。"
②《福建民间草药》:"驱风除湿,杀虫解毒,散结化瘀。"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收敛止血,祛风除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研末。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选方①治关节炎:老鸦糊根二两,猪蹄半斤,黄酒二两。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跌打损伤:鲜老鸦糊叶捣烂后敷伤部。(《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外伤出血:老鸦糊叶、果实,晒干研粉外敷,或鲜叶捣烂外敷伤处。
④治内出血:老鸦糊干叶研粉,每次一钱,每天三、四次,开水冲服。
⑤治尿血:老鸦糊叶、白茅根、活血丹各一两,檵木叶五钱,水煎服。(③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⑥治皮下漏血:鲜老鸦糊叶、茎半斤。水煎熏洗。
⑦治冻疮:老鸦糊叶一握。煎汤熏洗,不断擦患郎,日洗一两次。
⑧治蛇伤:老鸦糊根二两切碎。酌加水煎服。(⑥方以下出《福建民间草药》)
提醒您:老鸦糊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