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茶席布置
一图看懂茶席布置
茶席布置基本原则
从干左左边放置干茶具右边放置湿茶具 PS:可根据具体情况茶原美感做调整到湿
茶荷 茶道组 茶盘 品茗杯 摆件
茶罐 茶巾 主泡器 主人杯公道杯 茶洗
随手泡(烧水壹)
泡茶器具及摆放方式
从左至右介绍
左 右
茶器 摆放方式
三个杯子可以摆成“品”字形或“弧”线,切
品茗杯忌不要摆成直线,放在茶席的正前方(注意不要完全遮挡住主茶器)。个人茶杯放
于茶盘左侧下方的位置
茶洗(水盂)用以盛洗杯的废水或已泡过的茶叶置于右侧下方位置
烧水壶、消毒锅) 随手泡 壶嘴和公道杯一样,不能直接朝向客人 置于右手方(方便拿取),
一是插花,茶席中的插花类型通常采用瓶
摆件景,一般类型有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置式插花、盆式插花、盆景式播花;二是盆
于茶桌右侧方
泡茶器具及摆放方式
从左至右介绍
右
左
茶器 摆放方式
茶盘 用于盛放茶具、放于茶桌适中的位置
茶道组(茶道六君子)置于茶桌左上位置茶夹、茶则、茶匙、茶针、茶漏、茶筒等
茶荷(赏茶碟) 用于鉴赏干茶,置于靠左偏上的位置
茶罐 用于盛放散茶,与茶荷一起置于靠左偏上的位置
茶巾有两种折法,分别是三折法和四折法放置于左下或者茶桌正下方位置茶海(公道杯)放于茶盘下方位置,杯口不能朝向客人用于均匀茶汤,
茶承 放于主茶器下面的承接水滴的器物
如茶壶、盖碗、玻璃杯、冲泡杯,以及分茶和品茶的茶盅茶杯(或含托)等。
主泡器为“天”,杯寓意为“人”,杯托寓意为“地”,“天地人”合以盖碗为例:盖碗亦称“三才杯”,用于冲泡茶叶,盖寓意
一,放于茶海旁(盖碗与公道杯之间的距离根据茶桌实际情款而定,原则上是不超距离)
布席总原则
自有山水丘壑。正是当下的时空,我们具象为山水丘壑。
以主泡器为丘,穿插、布置其他茶具,最终展现席上的“宇宙”。
一、过程有序。
布置的席面,符合行茶的步骤。
二、左右平衡。
以主泡器、主泡师为中心线,两边显得平衡。
三、相对巡行。
行茶的时候方便左右手都使用。
四、近低远高(相对客人)。
客人的视线应该是逐渐抬高,而不被遮挡。
五、突出主体(精简)。
茶器不是越多越好,简单才更考验审美。
六、“三时二分”。
主泡师连接主泡器为虑拟的中心线,相对而言,左边是水孟、洁方等,承载“过去”,中间是泡茶的当下操作代表“现在”;右边是煮水器、取茶器等,经由它们而萃取茶汤,实属“未来”。
七、适当美化,注意留白。
花、香以及茶点都不是必需的,故而不必将茶席布置得满满当当,点睛即可
茶席的由来
茶席始于我国唐朝,大唐盛世,四方来朝,威仪天下。
茶,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由一群出世山林的诗僧与遁世山水间的雅士,开始了对中国茶文化的悟道与升华,从而形成了以茶礼、茶道、茶艺为特色的中国
独有的文化符号。
送礼送茶叶的广告语
中华茶文化发展简述
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热潮中,代表东方文明的茶文化越来越引人瞩目。茶文化不但在有其传统的中国、日本、韩国得到复兴和弘扬,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当人们认识到饮茶有益于保健养身之后,也对茶文化日渐发生兴趣,慢慢融入他们的生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茶文化日益成为一种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宗教信仰的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成为连接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又一座桥梁。
一
中国是被公认为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也是最先孕育出茶文化的国家。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园地里的一枝奇葩,源远流长,绚丽多彩,博大精深,它的发展历程几乎与中华古国历史一样悠久。一千二百年前,茶圣陆羽写出了一本堪称世界条史、茶学、茶文化经典之作的《茶经》,书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陆羽所据的是一本叫《神农食经》的书,该书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即常饮茶能使人精力充沛,身心舒畅。此书未得留传下来。神农则是一位传说人物,在先秦和汉代古籍中多有记载,相传是距今五千年前中国原始社会由狩猎向农耕过渡时期的一位部落领袖。他为了开拓食物来源,探寻疗病药物,深入山林,尝嚼草木,鉴别性味,被后人尊为中国农业、医药的始祖。二千年前由汉高祖之孙刘安主编的一本杂家著作《淮南子》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蚘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沃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闻于鲁周公所据的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本辞书《尔雅》,该书最早收录了古代的茶字:“槚,苦荼”。是借用槚(音jia)这个字来命名被巴蜀地区百姓称为“苦荼”的茶。相传辅佐过两代周王的贤相周公(名旦,封鲁)曾参与《尔雅》最早的编撰。此书历经春秋战国陆续增补,约于公元前二百年的西汉初正式成书,有幸留传了下来,但解说简略,到公元三百年的晋代,文字学家郭璞为此书作了注释,其中对茶作了如下阐述;“树小似桅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荼。”郭璞博学多才,但毕竟不是茶人,他描述的是一般灌木型茶树,陆羽《茶经》提到有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甚至两人合抱的大茶树。如此粗大的古茶树目前在我国云南等地尚可见到。茶树四季常绿,根深叶茂,散发清香,秋开白花,素朴可爱,神农尝百草时注意到它似在情理之中。《茶经》开卷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个嘉字包含有多重赞美意味。茶树形象美好,饮茶使人身心舒畅,还有助于保健养生,修心养性。这就是为什么有益于人的食物不少,惟独茶特别受到青睐,发展成为历久不衰的茶道文化的原因吧。
二
茶之利用,在漫长数千年历史中,先后被食用、药用和饮用,几种利用方式又同时并存。我国自古有“药食同源”“饮食同宗”之说。重视用调整饮食的方法去适应自然季节的变化,调整身体的不适。《神农食经》大概就是一本关于食疗方面的书。郭璞说茶叶可煮作羹饮,即为早期的一种利用方式。“羹”是一种将肉类、蔬类、粮食类和调味类一锅煮的浓汤薄粥食物,也可充作主食。古人重视食物的五味调合,取盐之成,姜之主,梅之酸,枣之甜,苦菜之苦,茶叶也被用作苦味调味食物。在《茶经》“七之事”中,就提到以茶作菜、以茶煮粥、以茶充药以及将茶叶与姜、葱、桔等一起烹饮的事例。时至唐代,陆羽对人们仍将茶叶掺杂它物混煮啜饮是鄙弃的,认为只配倒入沟渠。陆羽提倡茶叶清饮。茶叶独特的性味、功效也只有在清饮中才能充分显示出来。陆羽在《茶经》中说,为解渴,饮水就可以了;要消愁,得饮酒;提神醒脑,则宜饮茶。若头疼、热渴、眼涩、胸闷、四肢疲劳、关节不适,喝上四、五口茶,可与仙水媲美也。但粗劣茶叶是不堪清饮的,古时下层百姓在茶中放人姜盐混煮,与他们饮用茶叶的粗劣不无关系。因此,茶叶清饮的提倡必然要求改进茶叶生产加工,提高茶叶品质。为此,陆羽在《茶经》中具体介绍了茶叶采制工具和工艺,总结了茶叶煎煮品饮技艺。陆羽《茶经》的一大贡献是,使茶叶生产加工有了规范,使茶叶清饮方式成为主流,促成了茶叶生产消费史上的一次飞跃。在唐代,已有粗茶、散茶、未茶、饼茶等各种加工形态,晒、烘、蒸、炒等加工方法均有应用,但作为大批量生产的商品茶则是饼茶,这大概与饼茶便于运输、保存,不易变质有关。但饼茶品类单调,不能充分体现茶叶色香味形的本色。到了宋代,随着茶叶保管手段的改进以及宋都南迁后,散茶生产逐渐扩大和发展。到明代,散茶生产已成主流,贡茶也改饼茶为芽茶。从而各地名优茶脱颖而出,各种加工茶类纷纷涌现,饮茶方式也由烹点改为较简易的冲泡,出现了茶叶生产,消费上的又一次飞跃。
当今我国各地各类名茶数以千计,由《中国茶经》收录的就达201种,分别归属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类,明谓六色俱全。在形态上。条、扁、圆、片、尖五形俱备。其中绿茶多达138种,乌龙茶13种,红茶8种。按我国传统说法。色、味与性能相关,如红茶(全发酵茶);色红.性温,味甘,暖胃安神;绿茶(非发酵茶、,色绿,味甘苦,性微寒,清热明目;乌龙茶(半发酵茶),色橙黄,性味介于红绿茶之间。此外尚有再加工茶;花茶、紧压茶、保健茶、果味茶、速溶茶、饮料茶等,各有自己的性味特色。
三
茶叶清饮的普及和茶叶品质的提高为茶艺茶道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但茶道的形成有一个茶与人、物质与精神的交互作采过程。茶给人带来身心舒畅,人对茶注入了思想感情。从而不断完善饮茶技艺,丰富饮茶活为,乃至创造出饮茶意境,使饮茶从物质享受提高到精神享受的层次,茶艺茶道就此诞生。对此,吴觉农《茶经述评》中说得好:“人们饮茶……一种是把茶当作生活的必需品,不可一日或缺,甚至每餐必备,由于生理上需要,从而代代相传下来。又一种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这也有一定道理,生理作用与精神作用是密切相关的、《茶经》作者陆羽可说是一个讲求精神效果的代表人物。”
在我国历史上。不同阶层的人形成不同色彩的茶文化圈。首先是宫廷茶文化v据晋人常的《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联合巴蜀等力量灭纣后,曾封略干巴。此后,巴蜀地区出产的茶叶与其他土产一起进贡到宫廷。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中也提到过“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贡茶在唐宋发展到高峰,从生产、制作、运送、保管,到饮用、祭祖、宴请、赐赠,形成有一套完整严格的管理制度,成为宫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卢仝有诗:“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宋徽宗不但善品茶、点茶、斗茶,还亲自写了茶书《大观茶论》。无疑,贡茶皆属优异之品,受到皇室的珍视。宫廷茶文化往往追求精美绝伦,但客观上促进了茶艺水平的提高。它影响及于官宦士大夫阶层,这些人多为文人学士,与茶一拍即合,由此带动文人茶文化圈的形成。文人饮茶,茶助文思,相得益彰。文人以他们的诗、文、书、画所长极大地丰富了饮茶活动。他们又多博学之士,兼通儒释道,为茶艺茶道注入了深厚思想内涵,在茶文化的弘扬发展上起了主导作用。陆羽本人应属文人茶文化圈中的一位伎伎者。
饮茶传入佛门道院,别有一种特殊亲和力。《茶经》中关于佛门饮茶的最早记载见于晋。敦煌人单道开,在河南昭德寺修行,整日打坐,不畏寒暑,昼夜不睡,每日只服几粒药丸子,喝几碗茶苏。僧侣饮茶起先也出于养生,禅宗的兴起给茶饮赋予了新的内涵,清淡益思的茶性与静虑思维的禅修得到了自然的融合,以禅入茶,借茶传禅,创造出了“茶禅一味”的意境。寺院饮茶由产茶的南方传到不产茶的北方,由寺内传到寺外。僧侣不仅是茶叶消费者,而且是茶叶生产者,寺院精于茶艺,名茶竟出,大大推动了饮茶的发展。相比之下,道教人数不多,但对茶文化的影响也不小。《茶经》所列早期的饮茶人中就有道仙丹丘子、黄山君、道教尊奉大思想家老子为祖师,产生过象葛洪、陶弘景、孙思逸那样的杰出学者、医家、爱茶人。道家思想超逸,崇尚自然,擅长修炼养生,追求长生不老,把茶与仙药等同看待,说苦茶能轻身换骨,提高了茶的身份。
饮茶最初从茶产区的民间传向社会上层,形成了宫廷、文士、僧道等茶文化圈,反过来上层饮茶又带动了市民的仿效之风。在唐代,城市饮茶已形成“比屋皆饮”的盛况。到宋代,茶被列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中。民间饮茶虽不及上层风雅,但也丰富多彩,“客来敬茶”成为百姓家的普遍习尚。唐宋以后,大小不一、层次不等的各类茶肆、茶坊、茶楼、茶园、茶室兴起,由城市遍及村镇,形成中国茶馆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广大茶产区农村,茶农自产自饮,他们懂茶、爱茶,对茶有特殊的感情,在劳动生活中产生了许多动人的茶歌、茶舞,流传下不少美丽的神话故事。在我国还有许多生动活泼的茶礼茶俗,如订婚结婚以茶作礼,象征爱情纯洁,和偕到老;小孩出生满月以茶汤洗头,为求早开智慧,长命富贵。云南大理地区白族的“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更是蕴含人生哲理。生活于四川、云南交界处的纳西族,人数不多,约在十一世纪创造出了自己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其中就有三个美丽的茶字。民间饮茶风习俱有浓郁的生活伦理色彩,在我国历代笔记小说中多有反映。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形成的茶文化内涵有的消失了,有的变化了,有的被保留继承下来,更有新的产生出来,它们对促进社会生活文化起到良好的作用。今天我们归纳一下我国茶文化的内涵,至少有下列许多:
以茶会友 以茶示礼 以茶联谊 以茶入俗 以茶代酒 以茶倡廉 以茶励志 以茶表德 以茶为媒 以茶祭祀 以茶修性 以茶入禅 以茶作诗 以茶入画 以茶歌舞 以茶献艺 以茶旅游 以茶休闲 以茶恰情 以茶养生 以茶入菜 以茶调食 以茶举宴 以茶制药
上述内涵约可归纳成三类功能。一是通过完善用茶技艺,创造饮茶意境,使人获得物质美和精神美的享受,这可称之为茶文化的艺能,或叫茶艺;二是借茶以行礼仪,和谐人际关系,借茶以倡德行,促进道德风尚,这可称之谓茶文化的德能,或叫茶德;三是借茶修心养性,开慧益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可称之谓茶文化的禅能,或叫茶禅。在茶文化现实活动中,这些内涵与功能又往往交融一起并不截然分开。
四
最后,探讨一下茶文化的内在精神。我国茶文化受儒、释、道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集我国茶文化大成的茶圣陆羽出身佛门,苦研儒学,一生与文人、学士、僧道为友,所著《茶经》处处渗透茶道思想。《茶经》第一章就提到了“精行俭德”,说的是美好的茶叶最适合有修养的人品饮,也是对广大茶人、爱茶人提出了为人的准则。“精行俭德”四字言简意赅,渊源于《周易大传》中“慎乃俭德,惟怀永图”的思想。陆羽在他设计的茶鼎三足上刻了三句话:“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圣唐灭胡明年铸”。第一句取自八卦名,代表水、火、风,意为煮茶要掌握好水、火、风,使之协调,才能煎出好茶。风能灭火,也能兴火,水能熄火,火也能熟水,寓有事物相生相克之理。第二句取自五行学说,说的是人体要五脏协调才能不生病,为此,甜酸苦辛咸五味要平衡。茶味苦,是五味之一,苦味利心,不可或缺,当然也不可过分。阴阳、五行、八卦,源于中国古老而又深邃的太极文化。第三句标志该鼎设汁制作于平定安禄山之乱的第二年,说明陆羽也是一位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者。陆羽还将煮茶锅的形状用“令正”、“务远”、“守中”这样的儒家治国格言作比喻。陆羽收集在《茶经》“七之事”中的48条史料,既包括了茶文化内涵,也反映出茶道精神。陆羽不愧是一位“寓道于茶”、“寓教于乐”的大师。陆羽之外的历代许多茶人、爱茶人也为中国茶道注人了优秀的思想内涵。许多蕴含于茶文化中的艺理、伦理、哲理精华,为后代茶人所继承。我国当代茶人吴觉农、王泽农、庄晚芳、陈椽、钱梁等均为杰出代表。吴觉农更被誉为当代茶圣,在晚年还主编出版了划时代总结性茶著《茶经述评》。
寓居杭州的庄晚芳先生,一直致力于弘扬中华茶文化,由他倡导的中国茶德“廉、美、和、敬--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四则,今天已传诵于海内外茶人中。在他晚年常常提到“天地人,你我他,昨今明”九字诀,实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协调、人际和谐、自强不息思想的概括,可以具体诠释为: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人生活于天地间,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源,但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人生活于社会中,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做到友好相处,互助互利;人生活于历史长河中,要处理好继承发展的关系,借鉴历史,总结经验,继承优秀文化成果,创造更加美好未来。这正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思想精神,也符合广大茶人、爱茶人的共同愿望。让我们继往开来,共创茶文化更为美好的明天。
1、茶魂在中华,心定金御叶。
2、诚品,沉品,成上品。
3、贡茶金御叶,王气沐天下。
4、古为御用,今为我用。
5、古为御用,今为我用。
6、贵于沉,珍于心。
7、贵在御品 ,妙在醇香。
8、贵在御品尊 ,妙在自然醇。
9、极致尊贵的沉淀。
10、金风御露叶中逢,一杯香醉天地人。
11、金品御叶,韵传中华。
12、金品质,玉境界,香有余。
13、金品质,御贡茶,叶珍贵。
14、金御奇香,芳妙千载。
15、金御叶,跨越千年的传奇。
16、金御叶,韵千年,润万家。
17、金在心,御在手,叶在口。
18、金枝玉叶,国韵天香。
19、金枝御叶,“饮”以为荣。
20、金至贵,御至尊,叶至韵。
21、口口醇香,叶叶精华。
22、礼御古今,茶阅知音。
23、礼遇古今,醇礼天下。
24、龙饮金御叶,香气满乾坤。
25、龙御上宾,金叶度人。
26、妙在天然,贵在御品。
27、沐千年王气,品金枝御叶。
28、慕君高洁义,赠君金御叶
29、品我一次,醉你一生。
30、品质如金,茗香世界。
31、品质如金,茗香世界。
32、千金珍贵,御叶尊贵。
33、千金珍贵,御叶尊贵。
34、千年传雅韵,一品醉知音。
35、千年传雅韵,一品醉知音。
36、千奇金御叶,一叶醉天下。
37、倾国茗天成,御品心净界。
38、清雅知心,御叶知人。
39、袭千年尊荣,承御贡之品。
40、相识一杯茶,相知金御叶。
41、一杯金御叶,一生天地阔。
42、一杯金御叶,一生天地阔。
43、一叶融春秋,一壶蕴乾坤。
44、一叶赛千金,一品登茗峰。
45、一叶天下礼,一茗百味生。
46、一叶值千金,两盒表寸心。
47、御荣,融天下。
48、这么年轻就喝上金御叶。
49、最珍贵的,只给最尊贵的。
绿茶新年广告词
新年新气象,送礼送绿茶!
新年的钟声不停地敲,祝福的绿茶不停地送。泡一杯充满祝福的绿茶,愿您新年更吉祥!
将祝福放在365片茶叶中,每天泡一杯,给你美好的祝福。
新年就喝健康绿茶。
绿茶过新年,健康伴一生。
纯真生活,健康绿茶。
你过新年,我送健康。
你过新年,我送绿茶。
普洱茶广告词:
和普洱茶一起辉煌。
好普洱茶就是这个味。
茶上品,天下行。
碧螺春广告词:
碧螺春:品一杯洞庭碧螺春游一会人间仙境处。
碧螺春茶中骄子水中仙子。
喝茶要喝碧螺春。
福鼎白茶广告词
福鼎白茶,我健康,我喜欢。
一杯白茶,一份健康,一生朋友。
好山好水,自然好茶!——福鼎白茶。
清香一缕,养生百年--福鼎白茶。
天然本色,自然出色--福鼎白茶。
福鼎白茶,健康绿卡。
福鼎白,来自大自然的问候。
有特色,才出色--福鼎白茶。
英山云雾广告词:
英山云雾茶,一茶品天下。
一看二品三比较,还是英山云雾好。
茶道上走来英山云雾,天底下品出美味人生。
山好水好,自然茶好——英山云雾茶。
普洱茶广告词大全
1、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乘此清风欲归去。
2、爱她__就送她普洱茶。
3、茶好胃口就好。
4、大易天下,杯杯传情。
5、淡淡易杯茶,悠悠岁月情。
6、好茶喝出健康来。
7、喝杯普洱,交个朋友。
8、喝了普洱茶,吃麻麻香。
9、喝了普洱茶我人也明显的长高了,脑子变得聪明了,科科都考100分。
10、喝普洱挺好好喝你就多喝点。
11、和于心,品于味,行天下,真普洱。
12、普洱,挡不住的诱惑!
13、普洱,非油炸食品。
14、普洱茶,我看行。
15、普洱茶:一旦拥有,别无所求。
16、普洱茶一杯,好事自然来。
17、普洱从心开始。
18、普洱广告做得好,不如普洱熟茶好。
19、人类失去普洱,世界将会怎样
20、万物和谐,品味天下。
21、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喝普洱。
22、现在的普洱呀,他含酚高,喝一杯顶过去五杯,方便,你瞧我,一口气上五楼。
23、心有多大,普洱就有多大。
24、一杯清茶,一抹清香。
25、一股来自大自然的清香!
26、有问题,普洱一下。
27、自从我老公喝了普洱茶,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我在也不用担心了。
英山云雾广告词
英山云雾茶,一茶品天下。
一看二品三比较,还是英山云雾好。
茶道上走来英山云雾,天底下品出美味人生。
山好水好,自然茶好——英山云雾茶。
碧螺春广告词
碧螺春:品一杯洞庭碧螺春游一会人间仙境处。
碧螺春茶中骄子水中仙子。
喝茶要喝碧螺春。
普洱茶广告词
和普洱茶一起辉煌。
好普洱茶就是这个味。
茶上品,天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