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我们广泛种植的农作物,大米我们每天都在吃,但又有多少人知道水稻是如何种植的呢?水稻整个生长期内,都在水中成长;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过程最为繁琐的阶段,莫过于水稻移栽时段。我们在水稻移栽时候,应该做好下面这些准备:
我们在水稻移栽之前,应该先将想要移栽的农田平整出来,使其适合移栽水稻。一般情况下来讲,适合移栽水稻的农田,需要经过犁地、碎土、以及平整三个工序。
经过平整以后的土地,才能够将水稻移栽到田里,在整个过程中,农田内要保持充足的水分,因为水稻是水生植物,充足的水分,更有利于水稻的移栽和存活。
而且将土块打碎、平整以后,能够方便我们将水稻插入田中,还能够让水稻的根系更好地扎根土壤。所以平整农田这个准备工作,对于移栽水稻来讲非常重要。
二、准备好农药和化肥准备用于种植水稻的农田,在上一个季度的农作物种植时候,可能会将土壤中的营养吸收殆尽,而且旱地的环境,也会让害虫滋生、繁衍。
因此我们在准备移栽水稻时候,就需要在整平的水田中,撒入除虫的农药,还要给水田整体施肥,在完成这两步操作以后,才能够将水稻移到水田中。
如果我们没有除虫和施肥,就会让水田里的害虫,接着伤害新移栽的水稻;然而刚刚移栽的水稻,自身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很低,也会因为缺乏营养,而生长缓慢。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来看,要想顺利的将水稻移栽到田中,一定要快速将水稻田平整,然后再给水田施肥、撒农药。而且在整个移栽的过程中,速度尽量快点,这样能够最大程度让水稻存活。
水稻苗期管理要求精心细致,一般分四个阶段进行。一、播种—出苗这段时间主要是密封保温,保证出苗所需的水份和温度。棚内温度控制在30℃左右,超过35℃时要通风降温。缺水时要及时补水。覆膜的出苗后立即撤去地膜,以免烧苗。
注意出苗后当外面的气温达15度以上时,棚内温度就将达到30℃以上,此时就应早点留小通风口。
二、出苗—1叶1心期
这个时期对低温的抵抗能力强,注意床土不能过湿,否则影响根系生长,尽量少浇水,温度控制在20-25℃,高温晴天要通风降温,防止烧苗。要注意在背风面通风,防止摔苗和大风掀棚。
当秧苗长到1叶1心时,用甲霜灵福美双合剂或甲霜灵锰锌等药剂防治立枯病。
三、1叶1心—3叶期
1叶1心—2叶1心(离乳期前后)是立枯病和青枯病的易发时期,也是培育壮秧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水份最不敏感,对低温抗性强。床土水分应控制在一般旱田状态,保持床面干燥,在床土干裂时才能浇水,以此促进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棚内温度控制在20-25℃,高温晴天及时通风炼苗,防止秧苗徒长。
立枯病主要看以下几点;首先看稻苗心叶尖上没有水珠或黄,其次是把病苗连根拔后,根和茎的连接处掰开看,茎的中心变黑就是立枯病。立枯病一般先是心叶不吸水,心叶变黄,严重时整株变黄死亡。
青枯也是立枯病的一种,但青枯病主要是管理秧苗时通风少,温度高,浇水多就引起稻苗徒长后,茎叶蒸发水份能力大于根系吸收水份能力时,造成稻叶打卷的现象,严重时就是青枯病。
防治方法;平时苗床管理上多通风,早通风控制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如果秧苗已经徒长,怕稻苗打卷,应采取出太阳前开始小通风,晚盖膜等方法控制床内温度(千万不能因为气温高,突然进行大通风或中午时分揭膜浇水)。促进稻苗根系生长,让稻苗适应环境,以后慢慢扩大通风的力度。如果青枯和黄枯混合发生时,应按照防青枯的方法管理的同时还要打防治立枯病的药。
在2.5叶时要追一次离乳肥,每平方米追施硫酸铵30g,施后用清水冲洗一次,以免烧苗。
四、3叶—插秧
此期不仅秧苗需大量水分,而且随着气温的升高,蒸发量也大,床土容易干燥,因此浇水要及时、充分,否则秧苗会干枯。这时外部气温已经很高,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5℃以内。要大通风,棚裙白天可以掀起来,晚上外部在10℃以上时可以不盖棚裙。插秧前要掀棚炼苗3-5d,这样插秧后返青快,成活率高。
在插秧前3-4d追施一次“送嫁肥”,每平方米苗床施硫铵50-60g,施肥后用清水洗苗防止烧苗。
为了预防潜叶蝇,在插秧前1-2d用40%氧化乐果乳油兑水800倍,在无露水时,避开中午进行喷雾。插前人工拔一遍大草及恶苗病株。
当前我市水田苗床管理最突出的的问题就是炼苗始期太晚。要想培育出壮苗,必须在一叶一心时就开始通风炼苗,刚开始在床背面小通风,随着温度、苗龄的增加逐渐增大通风量,当昼夜平均温度稳定在12度以上时可揭膜完全通风。苗炼好了,秧自然壮,这也为水稻后期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正如俗话所说:秧好半年粮,壮秧三分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