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清镇位于东经121°26′17″~121°37′49″,北纬28°28′42″~28°32′59″。地处路桥区东南部,东濒东海,南与温岭市新河、滨海两镇相邻,西与新桥、横街两镇毗邻,北与蓬街镇接壤。总面积86.7平方千米。
金清镇是“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全国绿化百佳乡镇”、“浙江省文明镇”。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金清镇 外文名称 :Jinqing town 别名 :金清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台州市 下辖地区 :65个行政村和7个居委会 *** 驻地 :驻地金清大道东1号 电话区号 :0576 邮政区码 :318000 面积 :80.6平方公里 人口 :112250人 方言 :吴语台州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金泉农村 小三亚 车牌代码 :浙J 建置沿革,行政区划,地理环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文状况,人口民族,经济,农业,工业,商业外贸,财政金融,社会事业,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邮政电信,市政建设, 建置沿革 金清镇历史上是与黄岩、海门、路桥齐名黄巖县四大古镇之一,是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俗称下塘港。 据明万历《黄巖县志》载:“文公朱子治水利铸海涂铁盘以镇海口,金为水之母,混潮见金则清。”清光绪三年《黄巖县志》载:“宋,朱子(朱熹)治水利铸海涂铁盘以镇海口,金为水母,混潮见金则清”。故称金清港,镇以港得名。 宋时属黄巖县灵山乡塘下里。 清宣统二年(1910年)设金清、下梁、正鉴、同仁乡。1928年为金清区、正鉴区、下梁区。1930年,为金清镇、五丰乡、靖海乡、河清乡、分水乡、同仁下乡、正鉴上乡、正鉴下乡、下梁乡、卷洞桥乡、同郑乡、蒋家乡、梁岙乡。1934年合并为金清镇、下梁乡、同正乡。1938年同仁从同正乡中划出。1946年同仁、同正合并为联同乡。1949年8月设立金清乡、联同乡、下梁乡;11月温岭县新河区必胜乡的廿二洞闸以北的村划给金清乡管辖。1950年1月建立黄琅乡。1951年3月金清乡划出腰塘、五丰、分水、上塘、黄琅后,改称金清镇。黄琅乡分设为黄琅、白果2个乡。1956年3月属金清镇、腰塘、黄琅、下梁乡等。1958年11月属金清人民公社。1961年9月恢复金清区、新桥区,金清区辖金清、分水、腰塘、黄琅公社;新桥区辖下梁、卷桥公社。1983年8月至1984年3月,分批将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乡人民 *** 。1992年5月开始撤区扩镇并乡,6月分水乡、腰塘乡并入金清镇;下梁乡、卷桥乡合并为下梁镇。1994年8月22日路桥设立市辖区后,属路桥区管辖。2001年6月黄琅乡并入金清镇。2002年4月,下梁镇与蓬街镇11个村并入金清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辖金清港1个社区委员会,金丰、勤劳、上盟、南盟、下盟、解放、五丰、友谊、三坨、民丰、联盟、腰塘、双东、上塘、先锋、高升、联红、联中、联北、双西、红旗、德升、双升、二塘、金星、卷桥、大浦、蒋桥、前郭、沙头、九份、霓岙、前尚家、下梁、高田、南梁、三金、下陆、沥南、沥北、汝泉、林家、塘上、泗水、坦头沈、上沈、繁荣、富强、日升、潘家、加惠、新东、南街、新联、新中、海滨、海燕、海南、剑门港、白沙、黄海、山头、长大古、白果、海胜65个村民委员会,共66个民众自治组织;下设59个居民小组、706个村民小组。镇人民 *** 驻地金清大道东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金清镇位于东经121°26′17″~121°37′49″,北纬28°28′42″~28°32′59″。地处路桥区东南部,东濒东海,南与温岭市新河、滨海两镇相邻,西与新桥、横街两镇毗邻,北与蓬街镇接壤。人民 *** 驻先锋村金清大道东1号,电话区号0576,邮政编码318058,距路桥城区17.2千米。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8.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7.9千米,总面积86.7平方千米。其中陆地81.25平方千米,水域5.45平方千米,另有海域面积14.05平方千米。 金清镇地图 地形地貌 金清镇大部地域属滨海平原,只有东西两端为山丘,其西为阻浪山、霓岙山,向南与温岭市新河镇为界。其东为黄琅诸山,有黄琅本岛(浪矶山岛)的大坑山头、朝岩后山、浪矶山,南延过岬有白沙山、白果山、西岗头、天灯盏、子云山、道士冠等岛屿山脉。 水文状况 水网主要有西东走向金清港,自上塘港开始至金清新闸出海,大部分河段与温岭市相界。北南走向的河道有三才泾、百步河、一条河至十条河等,皆与蓬街镇河道相通;还有农场东西中心河、环场西河、三涂直落河和黄琅中心河等。市级河道1条,长5.84千米;区级河道10条,总计长43.78公里,镇级河道17条,总计长28.公里,村级河道133条,总计长144.93公里。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10.6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1038人,城镇化率29.1%。另有流动人口28826人。总人口中,男性5.40万人,占50.6%;女性5.27万人,占49.4%。14岁以下15188人,占14.2%;15~64岁78389人,占73.5%;65岁以上13123人,占12.3%。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06503人,占99.8%;有苗、壮族等14个少数民族,共197人,占0.2%,其中壮族52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26.4%;土家族39人,占19.8%。2011年人口出生率9.4‰,人口死亡率6.4‰,人口自然增长率3.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231人。 经济 2006年财政总收入1.39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9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80元。 农业 耕地面积52319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7.2%。 2011年生产粮食16246.8吨,其中水稻15389吨,小麦13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49亩,产量5.4吨;棉花种植面积52亩,产量5.2吨;甘蔗种植面积1310亩,产量45480吨;药材种植面积32亩,产量32吨;蔬菜种植面积51312亩,产量102465吨;果用瓜种植面积2607亩,产量4285吨;咸草种植面积459亩,产量459吨。 2011年生猪饲养量1.3万头,家禽饲养量28万羽。 渔业以捕捞为主。2011年拥有各类捕捞渔船281艘,捕捞水产45249吨;水产品总产量52316吨,渔业总产值6.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0.1%。 名优特农产品有大棚红茄、葡萄、西蓝花、尖椒、莴苣、笋菜、缢蛏、南美白对虾等,绿色环保农产品有冷冻鲳鱼、梭子蟹等。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145元。 工业 2011年工业总产值109.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61.3%。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1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6.1亿元,比上年增长17.3%。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19家。工业园区1个。 商业外贸 2011年末共有商业网点1300个。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91亿元,比上年增长5.8%;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55亿元,比上年增长6.3%。 2011年进出口总额3.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出口3.9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9%,主要产品有电机、农业机械、清洗机、洁具等。 财政金融 2011年财政总收入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人均财政收入3749元。各类存款余额4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6亿元。 社会事业 文化艺术 2011年末有文化艺术团体14个,会员739个;综合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村(社区)文化俱乐部53个;公共图书馆(室)2个,藏书1.5万册。 教育 2011年末有幼稚园30所,在园幼儿4367人,专任教师230人;国小11所,在校生1420人,专任教师42人,国小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国中4所,在校生823人,专任教师54人,国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1733人,专任教师189人。 *** 化技术学校1所。 2011年教育经费达7483万元,比上年增长11.0%;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6861亿元,比上年增长4.9%,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23.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个,病床300张,固定资产总值55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46人,其中执业医师113人,执业助理医师7人,注册护士126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45万人次,住院手术1100台次,出院病人2300人次。 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8.96万人,参保率93.0%。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8户,人数51人,支出21.4万元,比上年增长14.1%,月人均350元,比上年增长17.5%。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90户,人数1087人,支出259.9万元,比上年增长12.1%,月人均199元,比上年增长14.3%;五保供养109人,支出87.2万元;农村医疗救助15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56人次,共支出113.9万元。 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28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42.1万元。敬老院1所,床位300张。 2011年末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9.8万人,参保率93.0%;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39028人,参保率90.0%。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县乡(镇)级公路3条,总长23千米。境内通航河道19条,总长61.27千米,其中县级航道9条,总长45.42千米。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邮政网点2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360千米,乡村通邮率100%。业务收入150万元。 电信企业4家,服务网点5个。固定电话用户1.8万户,行动电话用户10万户,宽频接入用户1.3万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2500万元。 市政建设 镇区道路 2011年末镇区道路总长度42.43千米,道路铺装面积33.8万平方米。镇区桥梁22座,总长度0.56千米。 公共运输 2011年末镇区公交汽车线路20条,运营里程达1334千米,年客运量65万人次。 给排水 2011年末镇区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15千米,生产能力2万吨/日,年工业用水50万吨、生活用水420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排水管道96.37千米,污水治理工程3项,污水处理率85.0%。 供电 2011年末镇区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所)2座,主变压器4台,总容量11.2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4条,总长度40千米,用电负荷5.2万千瓦。年售电量累计完成2.6亿千瓦时。 园林绿化 2011年末镇区公园2个,公园面积30.8公顷,园林绿地面积109.0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76.31公顷,绿化覆盖率21.8%。台风“梅花”登陆或有利于缓解干旱,对农业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沈学年从事农业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始于30年代初期。他在浙江稻麦改进所和上虞县五夫稻麦育种场时就开始搜集省内外大量的稻麦农家品种,并以“一穗传”的方法从事选育工作。1933—1934年在金陵大学工作期间,他发现了“1—3—86”和“宁波晚籼”两个纯系水稻的茎秆细健,抗螟力强。为此,他写成《水稻抗螟育种》一文,收录在《金陵大学农学院试验报告集》中。1935年,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撰写的《作物抗虫育种》硕士论文中,不仅参考了国外许多论文报告,也包括自己在国内进行水稻抗螟虫育种的经验,为我国当时从事作物抗虫育种的一篇重要文献。
沈学年在西北农学院任教期间,在广泛搜集小麦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分别从潘氏世界小麦和当地小麦中系选出“碧玉麦”(“武功14”)和“蚂蚱麦”(“武功27”),并在关中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碧玉麦”抗锈能力强,茎秆坚韧,色碧绿,上有白色蜡质,籽粒大而透明如玉,故得名。蚂炸麦选自当地农家品种,适应性强,产量高。后来在黄河流域大面积推广,为我国北方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的小麦良种“碧蚂1号”就是用这两个品种杂交选育出来的。 1946年沈学年回到浙江后,长期从事水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47年,他出版了《作物育种学泛论》。该书比较系统地讲述了国内外农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育种方法、良种推广、田间试验及生物统计,并融汇了他在西北农学院多年教学、科研的实践经验和主要成果,对当时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和作物育种研究,起到了指导作用。1953年沈学年著的《水稻》,是我国较早论述水稻生产的一本著作。1979年,沈学年参加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作物栽培学》(南方本)的编写工作,主持“绪论”、“耕作制度”部分的撰稿,也是全书的定稿人之一。为进一步推动南方稻作的发展,他联合了浙江、华中、江苏、南京、湖南5所高等农业院校稻作学教师,合编了《实用水稻栽培学》一书。由沈学年统编全书并与学生方德义共同撰写了“稻作生理障碍诊断”一章。此书1981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沈学年在教学和科研中,一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生产,为农业生产服务。在50—60年代的耕作制度改革中,浙江绍兴东湖农场带头发展双季稻,并积极推广春粮、连作稻三熟制。沈学年深入该场,与场长胡香泉共同研究耕作改制的有关措施,并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杭州大学的科技人员一起,把胡香泉口述的生产经验,编写成《东湖农场三熟稳产高产经验》小册子,于1965年出版。浙江省改革耕作制度的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科委授予的一等奖。
沈学年经常带领青年科技人员和学生到农村蹲点或到国营农场如嘉兴双桥农场、诸暨良种场、余姚实验农场等进行现场教学。下乡时,总是和年轻人一道下田,边干边讲。他那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大家。他了解下情,对农业生产有充分的发言权。省里有关党政领导下乡视察时,经常邀请他当技术顾问。他几乎每年都要与省农业厅、农科院的有关专家一起参加省内的生产考察,出席省农业科技会议。农闲时,省农业厅还把农业劳模和生产能手请来和他一同总结生产经验。他也经常起草生产经验总结和高产典型的报告,这不仅及时指导了生产,而且丰富了教学科研内容。1974年,他在诸暨县红村蹲点时总结的《从红村的粮食高产谈科学种田》这本小册子中,写了“露天工厂”、“八字宪法”、“四良配套”、“水稻一生”四个部分,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多次在群众大会上宣讲,深受农林干部、群众欢迎,后来由诸暨、绍兴、温岭县农业局大量翻印,普遍散发。
据中国气象局13日消息,今年第12号台风?梅花?将于14日下午至夜间在浙江温岭到舟山一带沿海地区登陆(台风级或强台风级)。台风?梅花?或将波及12省市,下面我们看看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影响农业的产量。
目前南方的晚稻正处于扬花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而这个时候台风的来源会时下雨量增多,降水偏多容易造成稻田被淹没,而且还会使水稻倒伏,那么很多的病虫害就会发生,从而影响产量,而且受害程度因风力株高,株型,密度,生育期等而异,同时也影响农业生产活动和破坏农业生产设施。这都是十分影响农业的产量的。地势低洼的管道非常容易被淹没,所以那些汉良粮食作物会受台风影响更大,产量就会受损很多。
病菌传播蔓延,病害虫也会蔓延。
台风来临,很多时候都会产生狂风暴雨,他会摧毁农作物的根茎,叶片会受损那么许许多多的农作物的抵抗力就会变得非常弱,所以此时此刻病菌就很容易入侵,这样田间的环境就会受到破坏病,害虫也会开始蔓延,狂风暴雨来临,农作物会被雨水淹没,表面湿度会比较高。那么病菌就会非常地更容易传播,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台风也会对农业产生有利的影响。
台风来临会经常出现降水变多了,狂风暴雨有很多地方都非常的尴尬,今年由于几度高温导致很多农田都干枯了,非常的干旱,那么此时台风来临就会有比较充沛的降水,可以有效的缓解当地的干旱使得许多干旱的农田的旱情得到缓解,所以那些干旱地区的旱情可以解除,从而使得农作物得到发育,利于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