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中医药是我们的国粹,如果不把皇帝和神农算上的话据说出自周易,他的根基是哲学理论阴阳五行,至少先秦之前就已经比较成熟,春秋战国时我们就有了自己的理论中医著作《黄帝内经》和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之后人才辈出,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医国圣手的涌现为医学发展带来了长足的进步以及都留下了中药的文献专著。
我觉得中医之所以流传这么久,应该和我们历史的一脉相承有关,传说中医始自中医和岐伯,黄帝内经就是假借他们之口说出来的一本书,因此我们中医又称黄岐之术,黄帝多厉害一个人,他收了炎帝踹了蚩尤后才有了华夏族,医学文字声乐甚至养蚕纺织都是他老人家参与或者领导的,虽然中国不是什么时候都叫中国,但是每个民族都以是华夏族为荣,这代表着正统性,中医也是医学的正统性,所以在一代一代传统下来后,尽管因为乱世佚失了好多古籍典著,丢失了好多的治病医人的方法,但中医依然传承到了现在,他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工具,也是民族之魂。
而西医,其实古西医起源并不比我们晚,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理论依据的春秋战国时期,遥远的西方文明起源希腊也有了自己的古医学,和我们阴阳五行差不多,他们讲究四体液,都是以哲学为基础,上帝总是这么有意思,创建几个新手村,然后看着他们加点升级,其实古西医在各个王朝之间一样残喘到了十七世纪,不得不再提一次君士坦丁堡的沦陷,奥斯曼帝国横亘东欧后,西欧开始发展了新的模式,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变革中他们废掉了古西医,他们创造了科学思想开始,否定一切没有经过实践的东西,开始承认自己一无所知,然后开始研究一些已有定论但不一定是对的东西,现在西医就在这中间产生了。
而今我们也不是愚昧固执的非得找中医,而医药行业也越来越多得借助西方先进制剂技术来创造中成药,我们拥抱科学却也没抛弃古法,而屠呦呦的获奖更是一针强心剂,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医还会发展更久。
《采草药》文言文原文: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 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 津泽皆归其根。欲验之,但取 芦菔、地黄辈观,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其无宿根者,即候 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则根色 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 黯恶,此其效也。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皆不可限以 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 愆伏。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如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 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 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 岭峤微草, 凌冬不雕;并、汾乔木, 望秋先陨;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 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 拘以定月哉?
《采草药》文言文翻译:古法采草药(时间)多数在二月、八月,这很不恰当。只是二月草已发芽,八月茎叶还没有枯死,采药的人容易辨认(草药)罢了,对药材来说,并不是最好的时间。大致说,用根的(草药),如果有隔年老根,必须选择没有茎叶时采摘,这时液汁都集中在根内。要验证这一点,只要拿萝卜、地黄这类来看,没有茎叶时候采摘的,就充实而沉重;有茎叶时候采摘的,就空虚而轻浮。那些没有隔年老根的,就要等到茎叶长成而还未开花的时候采摘,(这时)根生长已充足而又未衰老。像现在的紫草,没有花的时候采摘,根的颜色就明亮滋润;花开过后采摘,根的颜色就暗黑难看。这就是(采药时间适当与否的)验证。用叶的(草药要)选择叶子刚长足的时候(采摘);用芽的(草药),自然应当遵从传统的说法;用花的(草药),(要)选取花刚开时(采);用果实的(草药),(要在)果实成熟时采。(这些)都不可以用固定的时间月份去限制。
因为地温(的升降,在不同情况下)有早有晚,天气也会不时变异无常。例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在)深山中却四月(才)开花。?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中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普遍的道理。这是地势高低(造成)的不同。(又)如筀竹笋,有二月长出来的,有三、四月长出来的,有五月才长出来的,(五月才长出来的)叫作 晚筀;水稻有七月熟的,有八、九月熟的,有十月熟的,(十月熟的)叫作 晚稻。同一类作物(种植)在同一小块 地里的,它本身(也还)有早晚(之分)。这(是)植物本身的性能不同(造成的)。岭峤一带的小草,越冬也不枯萎;并、汾地区的乔木,临近秋天(就先)落叶了;诸越的桃李冬天结果,朔漠的桃李夏天(才)开花。这(是)各地气候不同(造成的)。(同)一亩 地里的庄稼,用粪浇灌的(就)先发芽;(同)一丘地里的谷物,后种的就晚结实。这(是)人工栽培不一样(造成的)。哪能一律用固定的时月来限制(采摘草药的时间)呢。
出处《采草药》选自《沈括·梦溪笔谈·药议》。
《梦溪笔谈》·简介这是一本有关 历史、文艺、 科学等各种知识的笔记 文学体裁, 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梦 溪笔谈》是宋朝的?沈括所着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沈括在晚年用写成 《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 ,共列有条文六百零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采草药》是他在 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沈括·简介沈括,历史人物名, 北宋科学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见闻,在 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 科学家,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 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
沈括·成就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在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药方,多有记录,并有多部医学著作。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