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产地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0:21:26
字号:

黄连

黄连产地

拉丁名 Coptis chinensis Franch.

中文名 黄连

拉丁科名 Ranunculaceae

中文科名 毛茛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 陕西、湖北、四川

现状 为著名的传统中药,由于长期利用,大量采挖,野生黄连极为稀少,目前市场上所需的黄连,几乎全是栽培。

海拔下限(米) 500

海拔上限(米) 2000

形态特征 与短萼黄连的区别仅在于萼片较长,长9-2.5毫米。

特性 生于山地林中或山谷阴处,野生或栽培。花期2--3月,果期4--5月。

保护价值 根茎状为著名中药“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等生物碱,可治急性结膜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胃炎,吐血、痈疖疮疡等症。

保护措施 建议分布区内的有关单位及自然保护区应保护好野生黄连及其生态环境,以利于本种的自然生长繁殖。

黄连(《本经》)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商品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均为栽培。主产于四川、湖北、云南、贵州等地。原植物黄连生于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密林中或山谷阴凉处;三角叶黄连系栽培于四川峨眉及洪雅一代海拔1600~2200米之间的山地林下;云南黄连生于海拔1500~2300米之间的高山寒湿的林荫下。喜冷凉阴湿,忌阳光直射。以上层为富含腐殖质肥沃疏松的砂壤土、下层为保水保肥力强的粘壤土最宜生长。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泻火解毒。临床用名有黄连、酒炙黄连、姜制黄连、吴萸制黄连、黄连炭和胆汁制黄连。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五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治口疮。

《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

《药性论》:恶白僵蚕,忌猪肉,恶冷水。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燥、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开宝本草》:味苦,微寒,无毒。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本草图经》:黄连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异。盖眼目之病,皆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则行,故乘热洗也。

《本草衍义》:今人多用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尽剂也。或虚而冷,则不须服。余如《经》。

《药类法象》: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燥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治心不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

《药性赋》:味苦,平,气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泻心火,消心下痞满之状;主肠澼,除肠中混杂之红;治目疾暴发宜用,疗疮疡首尾俱同。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味厚气薄,阴中阳也。升也,无毒。

《象》云: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去须用。

《心》云:泻心经之火,眼暴赤肿及诸疮,须用之。苦寒者主阳有余,苦以除之。安蛔,通寒格,疗下焦虚,坚肾。

《珍》云:酒炒上行,酒浸行上头。

《本草》云: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久服令人不忘。

《液》云:入手少阴,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泻心其实脾也,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治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

海藏祖方,令终身不发斑疮:煎黄连一口,儿生未出声时,灌之,大应。已出声灌之,斑虽发,亦轻。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

《衍义》云:治痢有微血,不可执以黄连。为苦燥剂,虚者多致危困,实者宜用之。

《本草》又云:龙骨、理石、黄芩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皮,畏款冬花,胜乌头,解巴豆毒。

《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苦入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以导泻心下之虚热。又云: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又云: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

洁古云: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味苦,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五:泻心热一也,去中焦火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酒炒则上行。又云:去中焦湿与热,用黄连泻心火故也。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根,酒浸煎服。宿食不消者,用黄连、枳实。

《本草纲目》:黄连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气常行,而伐其发生冲和之气乎?歧伯言: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久而增气,物代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酸入肝为温,苦入心为热,辛入肺为清,咸入肾为寒,甘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增其味而益其气,故各从本脏之气为用。所以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火化也,余味皆然。久则脏气偏胜,即有偏绝,则有暴夭之道。是以绝粒服饵之人不暴亡者,无五味偏助也。况眼疾本于肝热,肝与心为子母,心火,肝亦火也,肾孤脏也,人患一水不胜二火,岂可久服苦药,使心有所偏胜,是以火救火,其可乎?

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木香、黄连)。姜连散(干姜伍)。变通丸(茱萸伍)。姜黄散(生姜伍)。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下血,大蒜伍。治口疮,细辛伍。皆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利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去心窍恶血,解服药过剂烦闷。

权、斅、道书皆言黄连犯猪肉令人泄泻。

《本草经疏》:黄连禀天地清寒之气以生,故气味苦寒而无毒。味厚于气,味苦而厚,阴也。宜其下泄,欲使上行须加引导。入手少阴、阳明,足少阳、厥阴,足阳明、太阴。为病酒之仙药,滞下之神草。六经所至,各有殊功。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泪出,明目,大惊益胆者,凉心清肝胆也。肠澼腹痛下痢,《别录》兼主泄澼。泄者,泻利也;澼者,大肠下血也,俗名为脏毒。除水利骨,厚肠胃,疗口疮者,涤除肠、胃、脾三家之湿热也。久服令人不忘者,心家无火则清,清则明,故不忘。

简误:黄连味大苦,气大寒,群草中清肃之物。其处上经,譬犹皋陶之在虞廷,明刑执法以禁民邪,是其职也。稷契夔龙之事,则非其任矣。故祛邪散热,荡涤肠胃,肃清神明,是其性之所长;而于补益精血,温养元气,则其功泊如也。凡病人血少气虚,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惊悸不眠,而兼烦热躁渴,及产后不眠,血虚发热,泄泻腹痛,小儿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脾胃虚寒作泻,阴虚人天明溏泄,病名肾泄,真阴不足内热烦躁诸证,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殆,大忌猪肉。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味厚气薄,可升可降。沉也,阴也,阴中微阳。无毒。治诸火邪,依各制炒。治诸火邪,依各制炒。火在上炒醇酒,火在下炒以童便。实火朴硝,虚火酽醋。痰火姜汁,伏火火伏下焦者。盐汤。气滞火同吴茱萸,血瘕火拌干漆末。食积泻亦可服,陈壁土向东者妙。研炒之。硝茱漆土俱研细,调水和炒。肝胆火盛欲驱,必求猪胆汁炒。又治赤眼,人乳浸蒸。或点或吞,立能劫痛。胜乌附,乌头、附子。畏款冬。恶芫菊芫花、菊花。玄参,忌猪肉冷水。为使黄芩龙骨,入手少阴心经。巴豆遇之,其毒即解。可熬膏煎液,任合散为丸。香连丸广木香和搀,为腹痛下痢要药;茱连丸吴茱萸佐助,乃吞吐酸水神方。如止消渴便多,单研蜜为丸亦效。同枳壳治血痔,血当归治眼疮。佐桂蜜煎服空心,黄连为君,佐官桂少许,煎百沸入蜜,空心服之。使心肾交于顷刻。镇肝凉血,凡治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调胃厚肠。益胆止惊痫,泻心除痞满。去妇人阴户作肿,愈小儿食土成疳。消恶疮恶痈,却湿热郁热。

谟按:苦先入心,火必就燥。黄连苦燥,乃入心经。虽云泻心实,泻脾脏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也。但久服之,反从火化,愈觉发热,不知有寒。故其功效惟初病气实热盛者,服之最良,而久病气虚发热,服之又反助其火也。

《本草乘雅》:苦寒凌冬,寒水之;有节色黄,中土之制,判为心之用药也。热气上炎,即以炎上作苦之品,异以入之,变易其性,以致和平。

黄取其色,连象其形,凌冬不凋,气寒味苦,合得太阳寒水化气。假此黄土,以为堤防不特默化其侮反侮其侮,以为用神。方随机应变,绝无内顾之虞。炎上作苦,苦性走下,匹休太阳上及九天,下彻九泉,外弥肤腠,内达五中,故连可上治头目,下及阴中,外疗疮疡,内主肠胃。久服则达于热烦,而安于宁谥。故令人不忘,皆以火热为本气,火热为标见,火热为化气者也。

《药性解》:黄连,味苦,性寒,无毒,入心经。主心火炎,目疾暴发,疮疡红肿,肠红下痢,痞满泄泻,小儿疳热,消中口疮,惊悸烦躁,天行热疾。黄芩、龙骨、连翘、滑石为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白僵蚕,畏款冬花,解巴豆、乌头毒,忌猪肉、冷水。

按:黄连味苦泻心,治心火诸病不可缺,泻痢虽属脾经,正由火不能生土,况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火泻则小便亦利,而肠胃自厚矣。因寒得泻者忌之,又久病气虚,心火不盛者,用之则心气愈虚,虚火反炽。

《药鉴》:气寒味苦,气薄味厚,无毒,沉也,阴也。手少阴药也。以姜汁炒肜,则止呕吐,清心胃。且治一切时气,又解诸般热毒秽毒及肿毒疮疡、目疾之暴发者。盖黄连得姜汁制,则和其寒而性轻折,且少变其性,以引至热处,而使之驯化,正经所谓热因寒用是也。与木香同用,为腹痛下痢要药。吴茱萸同用,乃吞吐酸水神方。同枳壳治血痔,同当归治眼疾。佐桂蜜,使心肾交于顷刻。入姜辛,疗心肺妙于须臾。欲上清头目口疮之类,酒炒为佳。欲泻解痘疮之毒,桔梗、麻黄汁炒之,取其达表而解之也。实火同朴硝,虚火用酽醋,痰火用姜汁,伏火用盐汤。米食积泻者,壁土炒之。赤眼暴发者,人乳浸之。东垣以为厚肠胃者,何也?盖肠胃为湿热所挠,而为痢为痛,得此苦寒之剂,则湿热去而痛止,则肠胃自厚矣。又曰与木香同用,治心下痞满并伏梁心积宜矣,若停食受寒,及伤寒下早所使者,则不可用。又曰除肠中混杂之红宜矣,如阴虚下血,及损脾而血不归脾者,概用之乎?又曰治五劳七情,定惊悸,止心腹痛,皆未分寒热而混言之,用者宜斟酌可也。

胡黄连疗劳热骨蒸,治伤寒咳嗽,温疟多热即解,久痢成疳竟除。补肝胆,劫目疼尤灵。理腰肾,敛阴汗最捷。大都苦先入心,入心则热澡,此剂虽云泻心,实泻脾土,盖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也。中病即已,不可久服,久则反从火化,愈觉发热。故曰:芩连栀子,久服发热。此之谓也。反花猪肉。

《景岳全书》:味大苦,气大寒。味厚气薄,沉也,降也,降中微升,阴中微阳。专治诸火,火在上,炒以酒;火在下,炒以童便。火而呕者炒以姜汁;火而伏者炒以盐汤。同吴茱萸炒,可以止火痛;同陈壁土炒,可止热泻。同枳实用,可消火胀;同天花粉用,能解烦渴。同木香丸,和火滞下痢腹痛;同吴茱萸丸,治胃热吐吞酸水。总之,其性大寒,故惟平肝凉血,肃胃清肠凉胆,止惊痫,泻心除痞满。上可治吐血衄血,下可治肠便红。疗妇人阴户肿痛,除小儿食积热疳,杀蛔虫,消恶疮痈肿,除湿热郁热,善治火眼,亦消痔漏。解乌附之热,杀巴豆之毒。然其善泻心脾实火,虚热妄用,必致格阳,故寇宗奭曰:虚而冷者,慎勿轻用。王海藏曰:夏月久血痢,不用黄连,阴在内也。景岳曰:人之脾胃,所以盛载万物,发生万物,本象地而属土。土暖则气行而燥,土寒则气凝而湿,土燥则实,土湿则滑,此天地间不易之至理。黄连之苦寒若此,所以过服芩连者,无不败脾,此其湿滑,亦自明显易见。独因陶弘景《别录》中有调胃厚肠之一言,而刘河间复证之曰: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因致后世视为奇见,无不谓黄连性燥而厚肠胃,凡治泻痢者,开手便是黄连,不知黄连、黄柏之燥,于何见之?呜呼!一言之谬,流染若此,难洗若此,悖理惑人,莫此为甚。虽曰黄连治痢亦有效者,然必其毒禀阳脏,或多纵口腹,湿热为痢者,乃其所宜。且凡以纵肆不节而血气正强者,即或误用,未必杀人,久之邪去亦必渐愈,而归功黄连,何不可也?此外,则凡以元气素弱,伤脾患痢,或本无火邪而寒湿动脾者,其病极多,若妄用黄连,则脾肾日败,百无一生。凡患痢而死者,率由此来,可不寒心?余为此言,而人有未必信者,多以苦燥二字有未明耳,故余于《传忠录》辨河间条中,复详言苦味之理,以俟卫生仁者再为赞正,庶是非得明,而民生有攸赖矣。道书言:服黄连犯猪肉,令人泄泻。

《本草备要》:泻火燥湿。

大苦大寒。入心泻火,王海藏曰:泻心实泻脾也。实则泻其子。镇肝凉血,凡治血,防风为上部之使,黄连为中部之使,地榆为下部之使。燥湿开郁,解渴,单用能治消渴。除烦,益肝胆,厚肠胃,消心瘀,能去心窍恶血。止盗汗。凉心。治肠澼泻痢,便血曰澼,有脏连丸。湿热郁而为痢,黄连治痢要药。噤口者热壅上焦,同人参煎汤呷之,但得下咽便好。喻嘉言曰:下痢必先汗解其外,后调其内。首用辛凉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攻里。《机要》云:后重宜下,腹痛宜和,身重宜除湿,脉弦宜去风,风邪内结宜汗,身冷自汗宜温,脓血稠粘宜重剂以竭之。下痢赤属血分,白属气分。戴氏曰:俗谓赤热白寒者非也,通作湿热处治,但有新久虚实之分。痞满燥湿开郁。仲景治九仲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腹痛,清热。心痛伏梁,心积。目痛眦伤,人乳浸点或合归、芍等分,煎汤热洗,散热活血。痈疽疮疥,诸痛痒疮,皆属心火。明目《传信方》:羊肝一具,黄连一两,捣丸,凡是目疾皆治,名羊肝丸。定惊,镇肝。止汗解毒,除疳同猪肝蒸为丸。杀蛔。蛔得苦则伏。虚寒为病者禁用。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火化也。昂按:炎上作苦,味苦必燥,燥则热矣。且苦寒沉阴肃杀,伐伤生和之气也。韩矛曰:黄连与肉桂同行,能交心肾于顷刻。时珍曰:治痢用香连丸;姜连丸用黄连、干姜;姜黄散用黄连、生姜;左金用黄连、吴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止下血用黄连、大蒜。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最得制方之妙。治心火生用,虚火醋炒,肝胆火猪胆汁炒,上焦火酒炒,有吞酸嘈杂等证,亦有吐酸者名酢心,宜黄连、吴茱萸降火开郁。酢,音醋。中焦火姜汁炒;下焦水盐水或童便炒;食积火黄土炒;治湿热在气分,吴茱萸汤炒;在血分干漆水炒;点眼赤,人乳侵。时珍曰: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其寒苦,咸寒制其燥性,用者详之。黄芩、龙骨为使,恶菊花、玄参、僵蚕、白鲜皮、畏款冬、牛膝,忌猪肉,时珍曰:方有脏连丸,黄连猪肝丸,岂忌肉而不忌脏腑乎?杀乌头、巴豆毒。黄连泻心火,佐以龙胆泻肝胆火,白芍泻脾火,石膏泻胃火,知母泻肾火,黄柏泻膀胱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肺火,栀子佐之;泻大肠火,黄连佐之;柴胡泻肝胆火,黄连佐之;泻三焦火,黄芩佐之。郑奠一曰:热郁恶心,兀兀欲吐,用黄连数分甚效。

《本经逢原》:苦寒,无毒。治心脏火,生用;治肝胆实火,猪胆汁炒;治肝胆虚火,醋炒褐色;治上焦火,酒炒;中焦火姜,汁炒;下焦火盐,水炒;气分郁结肝火,煎吴茱萸汤炒;血分块中伏火,同干漆末炒;食积火,黄土拌炒。解附子、巴豆、轻粉毒,忌猪肉。

黄连性寒味苦,气薄味厚,降多升少,入手少阴厥阴。苦入心,寒胜热,黄连、大黄之苦寒,以导心下之实热,去心窍恶血,仲景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泻心者,其实泻脾,实则泻其子也。下痢胃口虚热口噤者,黄连人参煎汤,时时呷之;如吐再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诸苦寒药多泻,惟黄连、芩、柏,性寒而燥,能降火去湿止泻痢,故血痢以之为君。今人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不顾寒热多少,便用黄连,由是多致危殆。至于虚冷白痢,及先泻后痢之虚寒证,误用致死多矣。诸痛疡疮,皆属心火。眼暴赤肿,痛不可忍,亦属心火,兼挟肝邪,俱宜黄连、当归,治痢及目为要药。故《本经》首言治热气目痛,及肠澼腹痛之患,取苦燥之性,以清头目,坚肠胃,祛湿热也。妇人阴中肿痛,亦是湿热为患,尤宜以苦燥之。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黄连,佐金丸用黄连、吴茱萸。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口疮用细辛黄连,治下血用黄连葫蒜。皆是寒因热用,热因寒用,而无偏胜之害。然苦寒之剂,中病即止,岂可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生发冲和之气乎!医经有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之说,此性虽寒,其味至苦,入胃则先归于心,久而不已,心火偏胜则热,乃其理也。近代唐流,喜用黄连为清剂,殊不知黄连泻实火,若虚火而妄投,反伤中气,阴火愈逆上无制矣。故阴虚烦热,脾虚泄泻,五更肾泄,妇人产后血虚烦热,小儿痘疹气虚作泻,及行浆后泄泻,并皆禁用。

《本草崇原》:黄连生于西蜀,味苦气寒,禀少阴水阴之精气。主治热气者,水滋其火,阴济其阳也。目痛、眦伤泣出者,火热上炎于目,则目痛而眦肉伤,眦肉伤则泣出。又曰:明目者,申明治目痛,眦伤泣出,以其能明目也。肠澼者,火热内乘于阴,夫热*于内,薄为肠澼,此热伤阴分也。腹痛下痢者,风寒暑湿之邪伤其经脉,不能从肌腠而外出,则于行肠胃,致有肠痛下痢之证。黄连泻火热而养阴,故治肠澼腹痛下?8救艘踔兄淄凑撸?幕鹦?嗷鸲?怀阋病;屏?嗪谇寤鹑龋?手胃救艘踔兄淄础>梅?钊瞬煌?撸?献蹋?盒幕鸲瘢?虿煌?病L?部嗪嘣谥衅废缕罚?ɑ屏?杏谏掀氛撸?踔杏醒簦?芗镁?鸲褚病I僖踔魉?鹪谏希?鸲?宦湟丁?

凡物性有寒热温清燥润,及五色五味。五色五味以应五运,寒热温清燥润以应六气,是以上古司岁备物。如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司岁,则备温热之药。太阳寒水司岁,则备阴寒之药。厥阴风木司岁,则备清凉之药。太阴湿土司岁,则备甘润之药。阳胆燥金司岁,则备辛燥之药。岐伯曰:司岁备物得天地之专精,非司岁备物则气散也。后世不能效上古之预备,因加炮制以助其力。如黄连水浸,附子火炮,即助寒水君火之义。后人不体经义,反以火炒黄连,尿煮附子。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制也,非制也。譬之鹰犬之力,在于爪牙。今束其爪,缚其牙,亦何贵乎鹰犬哉。

《本草求真》:〔批〕大泻心火实热。

黄连专入心,兼入肠、胃、脾。大苦大寒,据书所载治功,备极表著,且以《别录》中有厚肠胃一语,互为传播,以至于今,廖尤莫辟,贻害无穷。讵知黄连止属泻心之品,除湿之味。好古曰:黄连苦燥,苦入心,心就燥,泻心者,其实泻脾也。实则泻其子也。即云肠澼能止,口干能除,痞满腹痛能消,痈疽疮疡能愈,肝虚能镇,与夫妇人阴蚀,小儿疳积,并火眼赤痛,吐血、衄血、诸毒等症,无不由此调治,亦何莫不因湿热火退而言,岂于湿除火退之外,尚有治效之著哉。元素曰:黄连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朱震亨曰:下痢胃口热噤口者,用黄连人参煎汤,终日呷之,如吐,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刘完素曰: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盖治痢惟宜辛苦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而止泻?9手瘟∫灾?j皆唬悍惭郾┓⒊嘀住⑼床豢扇陶撸?嘶屏?⒌惫橐跃平?逯?凰奘巢幌?⑿南缕β?撸?胗没屏?四资怠?龃诵再鞔恳酰?谌顺ξ杆睾瘢性锸?鹑龋啵?杏衅?晕?Γ挛秆舳倬?稹W趭]曰:今人多用黄连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又不顾寒热多少,惟欲尽剂,由是多致危困。时珍曰:黄连大苦大寒之药,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其生发冲和之气乎。秦观与乔希圣论黄连书云:闻公以眼疾饵黄连至十数两犹不已,殆不可也。医经有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之说,此虽大寒,其味至苦,入胃则先归于心,入而不已,心火偏胜则热,乃其理也。矧有脾阳素弱,因此一言流播,而可恃为常服者乎。今人一见火炽,不论是寒是热,是虚是实,辄以取投,以致偏胜贻患,暗受夭折,殊堪叹惜。时珍曰: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黄连;变通散用黄连、茱萸;姜黄散用黄连、生姜。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热互用之意,而无偏胜之害。汪昂曰:黄连泻心火,佐以龙胆泻肝胆火,白芍泻脾火,石膏泻胃火,知母泻肾火,黄柏泻膀胱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肺火,栀子佐之;泻大肠火,黄连佐之。柴胡泻肝胆火,黄连佐之;泻三焦火,黄芩佐之。绣按:柴胡泻火,止就肝胆邪郁而言,若内实火用此,愈增其害矣,不可不知。

《得配本草》:黄芩、龙肌、理石为之使。畏牛膝、款冬,恶冷水、菊花、玄参、白僵蚕、白鲜皮、芫花。忌猪肉。杀乌头、巴豆、轻粉毒。

大苦,大寒。入手少阴经气分。泻心脾,凉肝胆,清三焦,解热毒。燥湿开郁,治心窍恶血,阳毒发狂,惊悸烦躁,恶心痞满,吞酸吐酸,心腹诸痛,肠澼泻痢,疳疾虫症,痈疽疮疥,暴赤目痛,牙疳口疮,孕妇腹中儿啼,胎惊子烦,阴户肿痛。

得木香,治热滞;得枳壳,治痔疮;得肉桂,使心肾相交;得吴茱萸,治挟热下痢;得白芍,泻脾火;得石膏,泻胃火;得知母,泻肾火;得黄芩,泻肺火;得木通,泻小肠火;得川柏,泻膀胱火;得槐米,泻大肠火;得山栀,泻三焦火。配煨独头蒜,治脏毒下血;配川椒,安蛔虫;配芦荟末,蜜汤肠,治小儿疳疾。加蟾炭等分,青黛减半,麝香少许,搽走马牙疳。配茯苓,去湿热,治白*。佐龙胆草,泻肝胆火;佐枳实,消痞气火胀;佐花粉,解烦渴;使细辛,治口疮,止下血。

各经泻火药得川连,其力愈猛。

泻心火,生用;火在上,酒炒;火在下,童便炒;火在中,姜汁炒;伏火,盐水炒;火在气分而痛,吴茱萸拌炒;食积成火,黄土炒;止泻,壁土炒;肝胆火,醋炒或胆汁炒;热结于下,朴硝拌炒;血中伏火,干漆拌炒。

虚热妄用,必致格阳。真阴益乏。久服反化为热。连必燥而不润。不可食猪肉,恐令人作泻。

邪火横逆,非至苦至寒之品不能退其热势。然发热初起,邪火正欲攻击而出,投川连遏抑其火,则邪将盘结而不散,散致内伤气血,热邪愈炎,所谓寒之益热也。又热久阴气大伤,胃液干枯,宜急救胃阴,以制阳火,凉润之剂在所必需。若用苦燥者治其热,则愈燥而愈热。盖苦以降气,气降则阴不生,燥以耗血,血亡则津益竭,由是畏火起与邪火交相攻击,其毙也可立而待。

《本草经解》:黄连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其主热气目痛也,心主火,火气热,心病舍肝,肝开窍于目也,黄连苦寒,所以清火也。手少阴之正脉,出于面,合目内眦,手少阴为心火,火盛,则心系急而泪出;眦伤者,皆心火,黄连清心,所以主之。实则泻其子,心者,肝木之子也,清心则肝邪泻,所以明目也。

大肠为庚金之腑,心火乘之,则津液化成脓血,痛而下痢矣,其主之者,寒以清火,苦以泻热也。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妇人阴中,乃肾窍也,热盛则肿,肿痛者火盛也,黄连入肾,寒苦清火,所以主之。

其久服令人不忘者,入心清火,火清则心明,能记忆也。

《神农本草经读》:黄连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水而味水,一物同俱,故能除水火相乱,而为湿热之病。

其云之热气者,除一切气分之热也。目痛眦伤泪出不明,皆湿热在上之病;肠澼腹痛下痢,皆湿热在中之病;妇人阴中肿痛,为湿热在下之病,黄连除湿热,所以主之。

久服令人不忘者,苦入心,即能补心也。然苦为火之本味,以其味之苦而补之;而寒能胜火,即以其之寒而泻之。千古唯仲景得《本经》之秘,《金匮》治心气不足而吐血者,取之以补心;伤寒寒热互结心下,而痞而者,取之以泻心;厥阴之热,气撞心者,合以乌梅;下痢后重者,合以白头翁等法,真信而好古之大圣人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寒。主热气,除热在气分者。目痛,眦伤泪出,明目,除湿热在上之病。肠澼腹痛下痢,除湿热在中之?8救艘踔兄淄础3仍谙轮? >梅?钊瞬煌??嗳胄哪懿剐囊病?

苦味属火,其性皆热,此固常理。黄连至苦,而反至寒,则得火之味与水之性者也,故能除水火相乱之病。水火相乱者,湿热是也。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能除热者,必不能去湿。惟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两得,莫神于此。

心属火,寒胜火,则黄连宜为泻心之药,而反能补心何也?盖苦为火之正味,乃以味补之也,若心家有邪火,则此亦能泻之,而真火反得宁,是泻之即所以补之也。

苦之极者,其性

问题一:煲汤用什么中药材好,21种煲汤常用的中药材 从中医学角度来看,煲汤的药料也有寒热之分,如土茯苓煲龟属于养阴清热祛湿之用,其性偏凉,不适合虚寒体质的人服用。又如不少家庭用西洋参、鹿茸等煲汤,一家大小都饮用,若家庭中均为成年人问题不大,西洋参有补气生津之功,鹿茸可补肾强筋健骨。

但若家中有未成年人尤其是幼儿则不适合,因西洋参含有多种人参皂甙,鹿茸除含有多种氨基酸外,还含有雌激素、雄激素等,对人体有强壮和性激素样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鹿茸有促进幼龄动物体重增长和子宫发育之功,若作为饮食常用,有促进儿童性早熟之虑。故煲汤选用药材也要分清寒热虚实,方能有助于身体健康。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煲汤药物,现简单介绍其药性:

1、山药、芡实:

二药性味甘平,有健脾益肾祛湿作用,煲汤时可少佐陈皮以行气,其用量为15~30克,适用于脾胃稍虚、大便软或偏烂者。

2、沙参、玉竹:

性味甘平偏寒,有滋阴润肺养胃作用,适用于阴虚体质大便偏干或有少许咳嗽、口干者,用量为15~20克。

3、龙眼肉、百合:

龙眼肉性味甘温,有补心脾、益气血之功;百合味甘微寒,有清心安神润肺止咳作用,二药配伍煲汤适用于久病体虚、失眠健忘者。龙眼肉可用10~15克,百合则可用量稍大约15~30克。

问题二:常见煲汤药材都有哪些 1.黄芪――甘、微温。补中益气、固表止汗、升阳举陷。用于肺气不足、脏腑下陷、久病两虚。挑选时以色微黄,有独特草药香味为佳。平时配些沙参、玉竹、雪耳煲瘦肉或者鸡肉,可起到补肺气等食疗作用。

2.构杞――甘、平。清肝明目、养肝血、滋肾润肺。用于肝肾两虚、双目昏花、肝热。以颗粒椭圆、饱满、肉厚,色红带暗,味香甜为上品。红枣、构杞、猪肝炖汤吃可以起到清肝明目、养肝血等食疗作用。

3.薏米――甘淡、凉。渗利润肺、止咳化痰、利尿祛湿。用于肾阳虚、遗精。色黄黑、虫蛀、有霉味者为劣品;色白、颗粒饱满、肉厚质重为佳。茨实、薏米、扁豆、鲜莲叶煲老鸭有清热润肺,利尿祛湿,解暑的作用。

4.莲子――去芯:补肾泄精,用于肾阳虚,遗精;连芯:清心除烦、养阴宁神,用于心烦失眠、阴虚,并有清补作用。挑选时亦以色微黄饱满、肉厚质重为佳。

5.玉竹――平、淡。和中、健脾、清补肺气、滋阴清虚火。用于脾虚、肺热。以色微黄略湿润为佳,色太白者硫磺熏过;味酸,黄黑者是陈年货。沙参、玉竹、陈皮煲兔肉,沙参玉竹莲子百合鸡蛋汤都是常年的保健佳品。

6.沙参――平、甘。养阴清肺、祛痰止咳、益胃和中。用于肺气不足,脾胃虚弱。以色微黄、长短大小均匀,干脆者为好。沙参、玉竹、杏仁、猴头菇煲瘦肉,就是养阴清肺的佳品。以及上面提到的清补凉也有它的成分在里面,所以也可用于其他肉类。

7.无花果――甘、甜。生津止咳、除烦、健胃清肠。用于心烦气燥,口渴舌干、中焦泄热。以色微啡黄,果体结实肉厚,大小均匀为佳。用无花果煲牛展肉,对烟酒过度,声嘶咳嗽有明显的疗效。

8.麦冬――甘、微苦、寒。养阴润肺、生津润燥、清心除烦。用于肺热,阴虚。以色微褐黄,两头尖中间肥满结实为好。麦冬、无花果、党参、火腿肉、阿胶炖母鸡,太子参、麦冬煲瘦肉,两款都可以起带以上的食疗作用。

9.花旗参――又名西洋参,性凉、味甘、微苦,归心、肺、肾经。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用于气虚阴亏、内热、喘咳痰血、虚热烦倦、消渴、口燥咽干等。

10.何首乌――性苦、甘、涩、温。归肝、心、肾经。有补肝肾、益精血,解毒、消痈、润肠通便之功效。

问题三:有哪些中药可以煲汤? 这个。就多的去了。 中药选材时最好选择经民间认定的无任何副作用的人参、当归、枸杞、黄芪、山药、百合、莲子材料。另外,可根据个人身体状况选择温和的汤料。如身体火气旺盛,可选择如绿豆、海带、冬瓜、莲子等清火、滋润类的中草药;身体寒气过盛,那么就应选择参类作为汤料。 水温:冷水下肉,肉外层蛋白质才不会马上凝固,才可以充分地溶解到汤里,汤的味道才鲜美。 下料:肉类要先氽一下,去了肉中残留的血水,保证煲出的汤色正。鸡要整只煲,可保证煲好汤后鸡肉质细腻不粗糙。另外,不要过早放盐,盐会使肉里含的水分很快跑出来,也会加快蛋白质的凝固,影响汤的鲜味。 火候:火不要过大,火候以汤沸腾程度为准。开锅后,小火慢煲,一般情况下需要3个小时左右。因为参类中含有一种人参皂甙,如果煮的时间过久,就会分解,失去其营养价值,所以,煲参汤的最佳时间是40分钟左右。 此外,感冒的时候不适合用煲汤进补,就连品性温和的西洋参也最好不服用,因为这些油腻的汤容易加重感冒症状。 女性例假前适合补性温的汤,千万不要因为补得过火导致经血过多。 一般来说,在服用清内热的中草药时,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在治疗寒症时,应禁食生冷食物;服用含有地黄、何首乌的药物时,忌服葱、蒜、萝卜;服用含薄荷的中药时,不应吃鳖肉;茯苓不宜与醋同吃;吃鳖甲时,不宜配苋菜;服用泻下剂如大承气汤、麻仁丸时,不宜食用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驱虫类中药也应避免油腻食物,并以空腹药为宜。在患病服药期间,凡是属于生冷、黏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如辣椒等,都应避免食用。以面是几种与常用中药相忌的食物。应用时要注意: 1.龙胆酊等苦味健胃药忌蜂蜜、大枣、甘草等甜味食物。因为蜂蜜、大枣等食物的甜味可掩盖苦味,从而减少苦味对味觉神经末梢的 *** ,降低其健胃的作用。 2.双黄连忌大蒜。双黄是清热解毒、治疗外感风热的常见药物,性凉,而大蒜性热。服双黄连的同时如果食用大蒜,会降低药效。 3.发汗药忌食醋和生冷食物。醋和生冷食物有收敛作用,服发汗药物时若与之同时食用,就会与药效相抵。 4.人参忌萝卜、大蒜。西洋参等都是常见的补药,而萝卜有顺气、促消化的作用,同时服用,萝卜会化解人参的药力。同理,在吃其他大补的药物时,前后一小时内也不能吃萝卜、大蒜等促消化的食物。

问题四:家里煲汤常用的药材有那些? 北芪,连子,党参,沙参,玉竹,杞子,百合,红枣,淮山,无花果,芡实,薏米等,都是些哗气血,补五脏六腑的。

问题五:煲汤可以放的药材有哪些呢?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一般煲汤得话放得药材都是一些药食同源或者性味平和得药物。一般选择山药、枸杞、大枣、当归、茯苓、薏米、西洋参、党参、生姜等。选择其中两三种就可以。

问题六:煲汤用什么中药材好? 这个要与你个人的体质搭配才是最重要的,还要了解每种中药材的功效

21种煲汤时最常用的中药材功效解析:

1、淮山药:淮山药性平而味甘,归脾,肺,肾经。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等养生功效。经常用淮山药煲汤食用可改善激素失调、增强抗病能力、加速受损组织修复、保持精力旺盛,还能预防和改善恶性肿瘤、糖尿病、动脉硬化、心脏病、肥胖和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症状。

2、三七:三七有散瘀、止血、消肿、镇痛等药用功效,可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及跌扑肿痛等症的食疗。用三七与鸡或排骨一起煲汤食用,则有益气养血和强壮身体的功效,对崩漏、产后虚弱、自汗和盗汗等症有良好食疗功效,也可用于老年人头风痛或腰肌酸软无力等症的治疗。

3、枸杞:枸杞有滋补肝肾和益精明目的功效,可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或目昏不明等症的食疗。

4、黄芪:黄芪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和敛疮生肌等功效。可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和内热消渴等症的食疗,也可以用于慢性肾炎蛋白尿及糖尿病的治疗。

5、山楂:山楂有消食健胃和行气散瘀的功效,可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和高脂血等症的食疗。尤其是焦山楂的消食导滞作用更强,主要用于肉食积滞和泻痢不爽等症的治疗。

6、当归:当归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和润肠通便的功效,可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和痈疽疮疡等症的食疗。酒当归则有活血通经的功效,主要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和跌扑损伤等症的治疗。

7、天麻:天麻润而不燥,主入肝经,能平肝、养血、息风、祛风、止痛,尤其擅长于平肝息风,凡肝风内动及头目眩晕之症,不论虚实,均以当归为要药。当归亦可用于小儿惊风、癫痫和破伤风等症的治疗,对风痰引起的眩晕、偏正头痛、肢体麻木和半身不遂也有良好疗效。

8、南沙参:南沙参也叫沙参,有养阴、清肺、化痰、益气等功效,可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粘、气阴不足和烦热口干等症的食疗。

9、北沙参:北沙参又叫莱阳参、海沙参、银沙参或辽沙参,其叶甘苦淡,性凉,入肺、脾经。有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等功效,可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及热病津伤口渴等症的食疗。

10、石斛:石斛味甘淡微咸,性寒,归胃、肾,肺经。有养阴生津、明亮眼目、补益脾胃、护肝利胆、清虚热、强筋壮骨和抑制肿瘤等功效,可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及目暗不明等症的食疗。

11、芡实:芡实又叫芡实米或鸡头米,其味甘涩而性平,归脾、肾经。有益肾、固精、健脾、止泻、除湿、止带等功效,可用于遗精、淋浊、带下、小便不禁、大便泄泻及消化不良等症的食疗。

12、玉竹:玉竹味甘,性平。归肺、胃经。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可用于燥咳、劳咳、热病阴液耗伤之咽干口渴、内热消渴、阴虚外感、头昏眩晕及筋脉挛痛等症的食疗。

13、陈皮:陈皮味辛苦,性温,归脾、肺经。有调中带滞、顺气消痰和宣通五脏的功效,可用于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消化不良,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等症的食疗。

14、桂圆:桂圆也叫龙眼,有补益心脾和养血安神等功效,可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和血虚萎黄等症的治疗。

15、百合:百合有养阴、润肺、清热、清心、滋补精血和安神等养生功效,可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和精神恍......>>

问题七:炖汤中药有哪些 常用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冬虫夏草、首乌、枸杞、当归等;食补要根据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结合食物之性来选择羊肉、狗肉、猪肉、鸡肉、鸭肉、鳝鱼、甲鱼、鲅鱼和海虾等,其它食物如核桃仁、大枣、龙眼肉、芝麻、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

在选择用药中.还须注意下列原则:

1.补气先重脾胃

气虚之证,有脾胃气虚与心肺气虚等类型。补气的药物有健脾胃的,有养心肺的,应随宜选择。中医学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也就是说补药刚目的效用产生,首先要依靠脾胃的消化吸收,施布于全身。因此,补气先重脾胃,有它的重要意义。甚至补血、养阴、助阳各类药物应用之时,也要考虑到这一点。

2.补血必须补气

中医学认为:气与血两者之间,关系非常密切。“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从而提出:“气能生血”的论点。因此,补血必须补气。加之补血药物的效用产生,也要靠脾胃的功能健旺。、故当归补血汤用当归补血,配上黄芪补气以生血,就是这个道理。

3,养阴宜用清补

阴虚证的表现,多见热象,如舌红、口于、口渴等。养朗的药物,大多属于凉性,既可滋养阴津,又有清热的作用。所以说,养阴宜用清补。如果误用温热性的补药,不但会助长热象,而且会进一步加重阴虚。

4。助阳宜用温补

阳虚证的表现,多见寒象,如舌淡、苔白、怕冷等。助阳的药物,大多属于温性,既可以振奋阳气,又有去除寒象的作用。所以说:助阳宜用温补。如果误用寒凉性的补药,会使阳气更虚,寒象愈加显著。

以上是一般常规,如果见气血两虚之证,可以气血双补,见阴阳两虚之证,可阴阳并补。这样选用补药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选用滋补药时,必须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以及四时气候与人体脏腑组织的内在联系,而合理选择补药。其原因在于人与自然息息相应,四时不同,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也不同,因而,药物养生宜根据四季阴阳盛衰消长等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正如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所说过的:“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五剂,乃诸补散各一剂;夏大热则服肾沥汤三剂;秋服黄芪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则止。此法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此即应四时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而进行的因时进补的举例。那么,又怎样因时进补呢?

(1)春天进补。

《黄帝内经》指出:“春夏养阳”,意思是春夏之时,自然之阳气升发,万物生机盎然,养生者顺时而养就应该充养,保护体内阳气,使之充沛,不断旺盛起来。故在运用药物进补时,应顺乎自然界变化,适当服以辛散升提之品。尤其在早春时节,春寒料峭,阳气动而未发,进补更应偏温。我国古代养生家也都认为春季应服用一些中药,以调整机体功能,预防疾病,如《寿世秘典》记载:“三月采桃花浸酒饮之,能除百病益颜色。”《千金方》指出:“春分后宜服神明散 ”,其方用苍术、桔梗各60克,炮附子30克、炮乌头120克、细辛30克,共研细未,有感时气者,用水调3克服之。若春季患温热病后,津伤液亏者,则需凉补以滋阴生津。此外,南方阴雨连绵,低温与天暖交替出现,湿气困脾,宜进健脾运湿之品,如苡米、云茯、党参。

问题八:炖汤一般放什么中药材 党参,当归,枸杞,大枣,山药。如果有天麻就更好了

问题九:开煲汤药材铺要进什么药材? 10分 煲汤所用药材食材属性一览

药材类:

陈皮:调中带滞、顺气消痰、宣通五脏。(要刮瓤洗净)

田七:又名三七,止血、散瘀。(洗净,桩碎)

枸杞子:又名杞子,益精明目、润肺清肝、滋肾益气。(洗净)

淮山:补脾肺、清虚热、固肠胃。

银耳:滋阴养胃、润肺生津、养颜,不含胆固醇。(清水浸1小时,撕碎)

木耳:补气血、润肺止血,对动脉硬化有疗效。(清水浸1小时,入滚水5分钟,取出过冷水)

南杏仁:又名甜杏仁,润肺平喘、生津开胃、润大肠。(入滚水5分钟,去衣洗净) 北杏仁:又名苦杏仁,去痰宁咳、润肠。(同南)

清补凉:清补(包括玉竹、百合、莲子、龙眼肉、薏米、淮山、芡实)

北芪:又名黄芪,补血、补脾益气、壮筋骨。

花旗参:益血补脾肺。

党参:补脾补气、生津益气。

沙参:养阳润肺、益胃生津、清热。

高丽参须:补气。

莲叶:去暑。

人参:性甘、微苦、微温;含有人参素,人参副素、钙质、镁质、皂素,可安神养心,补肺气、补五脏,健脾胃,皂素有溶血作用,可散发风湿性心脏引起的各种瘀血。

桂枝:性甘、辛、温,能增强代谢剌激粘膜充血,利关节、出汗,本经温筋、通脉去风温。 灵仙:性辛、苦、宜五脏、散风湿、利关节,疏通全身筋脉。何首乌:性味苦、甘,微涩,所含大黄酸有明显促进肠管蠕动作用,所含卵磷脂用于神精衰弱,促进血液新生发育,有强心作用。 夜交藤:性味苦、甘,微温,可治风湿头晕、贫血、失眠。乌药:性辛、香、苦、温,能剌激清化粘膜兼有麻痹中枢作用。

淮山:性味甘,平,含有丰富淀粉液质,可充五脏、健脾胃、补虚弱、解消渴、补脾利水之效。

熟地:性甘、温、微苦,含有糖质甘露密酵,地黄素及铁质等,可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为滋养,强壮补血剂,有壮强神经之效,适用于贫血体虚,神经衰弱、呼吸困难等。 园珠草:性热、辛,有去寒湿、壮阳、强心,助气之效。

护心藤:性苦、温、微香、邪气痛肿、破坚血、利水畅通血脉。

茯芩:性甘、淡、平,含有茯苓酶、植物纤维素、葡萄糖、果糖及灰粉等,除胸助逆气心下结气、治疼痛、寒热烦满、咳逆、利小便、利水湿和脾胃,为缓和剂,适于心下悸、小便不利、皮下水肿、睡眠不安症。

麦芽:性甘、平,含有丰富维生素,麦芽糖和卵磷脂。可和胃消食、破冷气,去心腹满胀、消食和中,为能助消化、治伤食、停食积滞去苦厚腻,胸腔满闷。

玉竹:养阳润燥、生津、清热。

川贝:润心肺、清热痰。

百合:补肝肺清热益脾。(清水浸1小时)

支竹:清肺补脾、润燥化痰。(清水浸10分钟,切4CM块,最多煲半小时)夏枯草:清肝热、降血压。(最多煲2小时)

生地:凉血解毒、利尿。

罗汉果:清肺润肠。

老苋菜梗:解毒清热、补血止血、通利小便。(中药店有卖,洗净切短)白果:益肺气。(去壳,入滚水5分钟取起去衣,去心)芡实:补肾固精、健脾止泻。

1/7页

无花果:润肺清咽、健胃清肠。(切片)

竹蔗:润燥、和胃、清热解毒,可辟去蛇等腥味。土茯苓:清热去湿、解毒利尿。

当归:补和血、调经止痛。

天麻:祛风、定惊。

冬虫草:补损虚、益精气、化痰。

茉莉花:提神醒脑,清虚火、去寒积。

雪蛤:滋肾、补肺、健脾。(清水浸发5小时,入葱姜水滚5分钟取起,入炖盅一个半小时)。

海鲜类:

江珧柱:益阳补肾。(清水浸一小时)

虾:补肾壮阳。

海参:滋阳、补血、健脾、润燥。(滚水中放葱姜同海参滚5分钟取出备用,海参最多褒1小时)

黄鳝:补中气、通经脉。(热水浸后取出,用少许盐腌15分钟,油锅烧热放姜一片,煎微黄取起,入布袋以免汤有骨)

水蛇:对风湿、骨痛、胃气弱者有食疗功效。(切小段,入滚水10分钟,入布袋)

龟:最好为金......>>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59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