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贞子
(《本草正》)
异名女贞实(《本经》),冬青子(《济急仙方》),爆格蚤(《分类草药性》),白蜡树子(《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鼠梓子(《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果实。
植物形态女贞(《本经》),又名:桢木(《山海经》),女贞木(《典术》),冬青、蜡树(《纲目》),小叶冻膏(《医林纂要》),将军树(《临安县图经》),水蜡树(《植物名实图考》),水瑞香、冻青树,大蜡叶、水桢、白蜡树。
常绿大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0余米。树皮灰色至浅灰褐色,枝条光滑,具皮孔。叶对生,叶柄长1~2厘米,上面有槽;叶片革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4厘米,宽3.5~6厘米,先端渐尖至锐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密布细小的透明腺点,主脉明显。圆锥花序顶生,长10~15厘米,直径8~17厘米;总花梗长约4厘米,或无;苞片叶状,线状披针形,无柄,早落,小苞卵状三角形;小花梗极短或几无;花萼钟状,长约1.5毫米,4浅裂;花冠管约与裂片等长,裂片4,长方卵形,长约2毫米,白色;雄蕊2,着生于花冠管喉部,花丝细,伸出花冠外;雌蕊1,子房上位,球形,2室,花柱圆柱状,柱头浅2裂。浆果状核果,长椭圆形,长6~12毫米,幼时绿色,熟时蓝黑色。种子1~2枚,长椭圆形。花期6~7月。果期8~12月。
生长于山野,多栽植于庭园。分布华东、华南、西南及华中各地。
本植物的根(女贞根)、树皮(女贞皮)、叶(女贞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枝叶晒干,或将果实略熏后,晒干;或置热水中烫过后晒干。
药材干燥果实卵形成椭圆球形,有的微弯曲,长5~10毫米,直径3~4毫米。外皮蓝黑色,具皱纹;两端钝圆,底部有果柄痕。质坚,体轻,横面破开后大部分为单仁,如为双仁,中间有隔瓤分开。仁椭圆形,两端尖,外面紫黑色,里面灰白色。无臭,味甘而微苦涩。以粒大、饱满、色蓝黑,质坚实者为佳。
主产浙江,江苏、湖南、福建、广西、江西以及四川等地。
化学成分 含女贞子甙(nuzhenide)、洋橄榄苦甙(oleuropein)、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4-羟基-B-苯乙基-B-D-葡萄糖甙、桦木醇(betulin)等。
炮制女贞子:拣去杂质,洗净,晒干。酒女贞子:取净女贞子,加黄酒扑匀,置罐内或适宜容器内,密闭,坐水锅中,隔水炖至酒吸尽,取出,干燥(每女贞子100斤,用黄酒20斤)。
《得配本草》:"女贞子洗去皮衣,酒拌蒸,晒干。淡盐水拌炒亦可。"
性味苦甘、平。
①《本经》:"味苦,平。"
⑦《别录》:"甘,无毒。"
归经入肝、肾经。
①《本草经疏》:"入足少阴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肺、肾三经。"
功用主治补肝肾,强腰膝。治阴虚内热,头晕,目花,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
①《本经》:"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
②《本草蒙筌》:"黑发黑须,强筋强力,多服补血去风。"
③《纲目》:"强阴,健腰膝,明目。"
④《本草经疏》:"凉血、益血。"
⑤《本草正》:"养阴气,平阴火,解烦热骨蒸,止虚汗,消渴,及淋浊,崩漏,便血,尿血,阴疮,痔漏疼痛。亦清肝火,可以明目止泪。"
③《本草再新》:"养阴益肾,补气舒肝。治腰腿疼,通经和血。"
⑦《广西中药志》:"治老人大便虚秘。"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熬膏或入丸剂。外用:熬膏点眼。
宜忌脾胃虚寒泄泻及阳虚者忌服。
《本草经疏》:"当杂保脾胃药及椒红温暖之类同施,不则恐有腹痛作泄之患。"
选方①补腰膝,壮筋骨,强阴肾,乌髭发:女贞子(冬至日采:不拘多少,阴干,蜜酒拌蒸,过一夜,粗袋擦去皮,晒干为末,瓦瓶收贮,或先熬干,旱莲膏旋配用),旱莲草(夏至日采,不拘多少),捣汁熬膏,和前药为丸,临卧酒服。(《医方集解》二至丸)
②治神经衰弱:女贞子、鳢肠、桑椹子各五钱至一两。水煎服。或女贞子二斤,浸米酒二斤,每天酌量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风热赤眼:冬青子不以多少,捣汁熬膏,净瓶收固,埋地中七日,每用点眼。(《济急仙方》)
④治视神经炎:女贞子、草决明、青葙子各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瘰疬,结核性潮热等:女贞子三钱,地骨皮二钱,青蒿一钱五分,夏枯草二钱五分.水煎,一日三回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⑥治肾受燥热,淋浊溺痛,腰脚无力,久为下消:女贞子四钱,生地六钱,龟板六钱,当归、茯苓、石斛、花粉、萆薢、牛膝,车前子各二钱,大淡菜三枚。水煎服。(《医醇胜义》女贞汤)
⑦补肾滋阴。取女贞子,去梗叶,浸酒中一日夜,擦去皮,晒干,研为末,待早莲草出时,采数石,捣汁熬浓,和末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夜服百丸,酒送下。十多天之后,体力增加,老人不再起夜。又能变白发为黑色,强腰膝,起阴气。又方:用初冬采收后阴干的女贞实,酒浸一日,蒸透晒干,取一斤四两;夏季采收并阴干的旱莲草,取十两;晚春采收并阴干的桑椹子,取十两。三味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八直丸,淡盐汤送睛。若是五月份采的又桑椹,八月份采的旱莲,则可直接捣汁和药,不用加蜜。
⑧风热赤眼。用女贞子不 *** ,捣汁熬膏,净瓶收存,埋地中七日后,取以点眼。
⑨口舌生疮,舌肿胀出。取女贞叶捣汁含浸吐涎。
⑩一切眼疾,用女贞叶捣烂,加朴硝调匀贴眼部。
提醒您:女贞子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中草药:藁本的功效与作用
据查询,擂锤草是梅县地区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也称“肆达根”、“四达根”或“巨麻子”。其主要生长在山区的石缝或土块上,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痈疽疮肿等病症。擂锤草呈圆柱形,长约5-30厘米,直径约0.3-1.5厘米,表面呈深褐色或黑色,有明显的纵向凹槽,质硬而脆。其叶片互生,长约1-6厘米,呈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有微状齿。
藁本
(《本经》)
异名藁茇(《山海经》),鬼卿、地新(《本经》),山茝、蔚香(《广雅》),微茎(《别录》),藁板(《山东中药》)。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火藁本的根茎及根。
植物形态①藁本,又名:山园荽(《救荒本草》)。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中空,表面有纵直沟纹。叶互生;基生叶三角形,长8~15厘米,2回羽状全裂,最终裂片3~4对,卵形,上面叶脉上有 *** 状突起,边缘具不整齐的羽状深裂,先端渐尖;叶柄长9~20厘米;茎上部的叶具扩展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苞片羽状细裂,远较伞梗为短;伞梗16~20个或更多;小伞形花序有花多数,小伞梗纤细,长不超过1厘米:小总苞线形或狭披针形,较小伞梗为短;花小,无花萼;花瓣5,白色,椭圆形至倒卵形,中央有短尖突起,向内折卷;雄蕊5,花丝细软,弯曲,花药椭圆形,2室,纵裂;花柱2,细软而反折,子房卵形,下位,2室。双悬果广卵形,无毛,分果具5条果棱,棱槽中各有3个油管,合生面有5个油管。花期7~8月,果期9~10月。
野生于向阳山坡草丛中或润湿的水滩边。分布河南、陕西、甘肃、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东、云南等地。
②辽藁本,又名:家藁本、水藁本。
多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根茎短。茎直立,通常单一,中空,表面具纵棱,常带紫色。基生叶在花期时雕落;茎生叶互生,在下部和中部的叶有长柄;叶片全形为广三角形,通常为3回3出羽状全裂,最终裂片卵形或广卵形,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少数缺刻状牙齿,上面绿色,沿脉有细微的 *** 突起,下面灰绿色;茎上部的叶较小,叶柄鞘状,2回3出羽状全裂。复伞形花序顶生;总苞片少数,早落;伞梗6~19个;小总苞片锥形,10枚左右,花梗20左右;萼齿不明显;花瓣5,白色,椭圆形;雄蕊5,较花瓣长,花药黑紫色;子房下位,花柱呈压扁的圆锥形。双悬果椭圆形,分果具5条果棱,果棱具狭翅,背棱棱槽中有油管1个,侧棱棱槽中有油管1~2个,合生面有油管2~4个。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林缘,以及多石砾的山坡林下。分布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等地。
③火藁本
形态与辽藁本相似,但根较粗大。叶为3~4回3出羽状细裂,裂片线形。无总苞或有1~2枚总苞,白色,披针形,比伞梗短,花药绛红色。果实油管在背棱上有1个,侧棱上有2个,接合面上2个。
分布东北地区。
采集春、秋采挖根茎及根,除去茎叶及泥土,晒干或烘干。
药材①藁本
又名:西芎藁本。为植物藁本的干燥根茎及根。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圆柱形,有分枝,稍弯曲,多横向生长,长3~8厘米,直径0.7~3厘米。外皮棕褐色或棕黑色,皱缩有沟,纹。上侧具有数个较长的茎基残留,茎基中空有洞,表面具纵直沟纹。下侧着生多数支根和须根(商品多已除去),支根直径约1~5毫米,上有纵沟纹及点状突起的须根残痕,外皮易剥落。质硬易折断,断面淡**或黄白色。气芳香,味苦而辛。以身干、整齐、香气浓者为佳。
主产湖北、湖南、四川。此外,陕西、山东等地亦产。
②北藁本
为植物辽藁本及火藁本的干燥根茎和根。根茎呈不规则的柱状或圆块状,常分歧,纵向及横向生长均有,长约1.5~6厘米,径0.5~1.5厘米;顶端有残留茎基,有时下陷呈空洞状;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密生细长弯曲的根,有突起的节及根痕。质轻,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状,黄白色至浅棕色,可见散生的棕色分泌腔,中央有髓。根长约1~5~10厘米,径约2~5毫米。表面有纵皱及横纹,并有须根痕,外皮易剥离;较难折断,断面中央无髓。气特异而芳香,味苦辛。以身子、整齐、香气浓者为佳。
主产河北、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亦产。
某些地区作藁本入药的尚有下列几种:云南产的黄藁本为同属植物滇藁本的根。新疆所产藁本为伞形科植物新疆藁本的根。江苏产的山藁本(又名:土藁本)为伞形科植物泽芹或骨缘当归的全草。
化学成分藁本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是3-丁基苯酞,蛇床酞内酯。辽藁本根含挥发油1.5%。泽芹鲜草含挥发油0.4%。
药理作用在试管内,15~30%藁本煎液对多种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除去残茎,拣净杂质,洗净,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味辛,温。
①《本经》:"辛,温。"
②《药性论》:"微温。"
③《本草正》:"味甘辛,性温。"
归经入膀胱经。
①《珍珠囊》:"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经。"
②《本草求真》:"入膀胱,兼入奇督。"
功用主治散风寒湿邪。治风寒头痛,巅顶痛,寒湿腹痛,泄泻,疝瘕,疥癣。
①《本经》:"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
②《别录》:"辟雾露润泽;疗风邪嚲曳,金疮。"
③《药性论》:"治恶风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头风鼾疱。"
④《日华子本草》:"治病疾,并皮肤疵皯、酒齇、粉刺。"
⑤《医学启源》:"治头痛,胸痛,齿痛。"
⑥李杲:"治头面及遍身皮肤风湿。"
⑦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⑧《纲目》:"治痈疽,排脓内塞。"
⑨《本草正》:"疗风湿泄泻,风痫雾露瘴疫。"
⑩《本草再新》:"治风湿痛痒,头风目肿,泄泻疟痢。"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涂。
宜忌血虚头痛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闾茹。"
②《药性论》:"畏青葙子。"
③《本草经疏》:"温病头痛,发热口渴或骨疼,及伤寒发于春夏,阳证头痛,产后血虚火炎头痛,皆不宜服。"
选方①治寒邪郁于足太阳经,头痛及巅顶痛:藁本、川芎、细辛、葱头。煎服。(《广济方》)
②治一切风偏正头痛,鼻塞脑闷,大解伤寒及头风,遍身疮癣,手足顽麻:川芎、细辛、白芷、甘草、藁本各等分。为末,每药四两,入煅了石膏末一斤,水和为丸,每一两作八丸。每服一丸,食后薄荷茶嚼下。(《普济方》白龙丸)
③治胃痉挛、腹痛:藁本五钱,苍术三钱,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④治疥癣:藁本煎汤浴之,及用浣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⑤干洗头屑:藁本、白芷等分。为末,夜掺发内,明早梳之,垢自去。(《便民图纂》)
⑥治鼻上面上赤:藁本研细末,先以皂角水擦动赤处,拭干,以冷水或蜜水调涂,干再用。(《鸡峰普济方》藁本散)
临床应用治疗神经性皮炎,用50%藁本注射液于病损处皮下注射。一般每个病损每周注射2次,每次5~10毫升;如病损较多,或范围较大,可每日轮流注射,以便每周内每个病损均能注射2次。每次注射后的晚间,局部可用热敷,避免形成硬结。经治139例,观察1~4个月,痊愈(皮疹全部消退,不痒)46例,显效(皮疹2/3以上消退,无明显痒感)44例,有效(皮疹部分消退,仍有一定痒感)47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8.5%(其中6例曾并用少量0.5%氢化可的松乳剂)。一般在注射2~4次后痒感减退,逐渐好转;病损较小者8~10次可痊愈,最多达20次。在治程中一般无明显副作用,个别有过敏现象,或出现荨麻疹样皮疹;有的注射部位发生肿胀疼痛,可对症处理。发生过敏者应停药。
名家论述①张元素:"藁本,乃太阳经风药,其气雄壮,寒气郁于本经头痛必用之药,巅顶痛,非此不能治。与木香同用,治雾露之清邪中于上焦;与白芷同作面脂,既治风,又治湿,亦各从其类也。"
②《本草汇言》:"藁本,升阳而发散风湿,上通巅顶,下达肠胃之药也。其气辛香雄烈,能清上焦之邪,辟雾露之气,故治风头痛,寒气犯脑以连齿痛。又能利下焦之湿,消阴障之气,故兼治妇人阴中作痛,腹中急疾,疝瘕淋带,及老人风客于胃,久利不止。大抵辛温升散,祛风寒湿气于巨阳之经为专功,若利下寒湿之证,必兼下行之药为善。"
③《本经逢原》:"今人只知藁本为治颠顶头脑之药,而《本经》治妇人疝瘕,腹中急,阴中寒等证,皆大阳经寒湿为病,亦属客邪内犯之侯,故用藁本去风除湿,则中外之疾皆痊,岂特除风头痛而已哉。"
④《本草求真》:"藁本,书言能治胃风泄泻,又治粉刺酒齄,亦是风干太阳,连累而及,治则与之俱治,岂但治风头痛而已哉。或谓其性颇有类于芎藭,皆能以治头痛,然一主于肝胆,虽行头目,而不及于巅顶,一主太阳及督,虽其上下皆通,而不兼及肝胆之为异耳。"
⑤《本草正义》:"藁本味辛气温,上行升散,专主太阳太阴之寒风寒湿,而能疏达厥阴郁滞,功用与细辛、川芎、羌活近似。《本经》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皆清阳不振,厥阴之气郁窒不伸为病,温以和之,升以举之,解结除寒,斯急痛可巳,疝瘕可除。而阴虚内热、肝络结滞之疝瘕急痛,非其治也。《别录》谓辟雾露润泽者,温升助阳,能胜寒湿,此即仲景所谓清邪中上之病,亦即经言阳中雾露之气也。又谓疗风邪嚲曳,则风寒袭络,而经掣不仁,步履无力之症,庶几近之,亦有阴虚无力,痿躄不用,而肢体嚲曳者,则更非风药所可妄试。"
提醒您:藁本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