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话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
风景秀丽的紫云山素有“佛国“之称,方圆二十平方公里范围内,有一十六座寺庙,最大的丛林为紫云山寺,现称为老祖寺,周边簇拥着七座山头,状若莲花,鼎盛时期建筑面积达一千多平方丈,僧众六百余人。
老祖寺开山和尚宝掌,来自印度婆罗门贵族,生于公元前414年七月七日午时,公元658年圆寂,享年1072岁,俗称"千岁宝掌",汉传佛教始祖,是人类史记最长寿的一位"凡人"。
我们返程至六朝古刹的山门时,发小有意放慢车速,问我们要不要进去看一下?大家表示下次再来。这座庙宇对于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我的老家就在山东面十华里的地方,通过先人口传和本人的亲身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兴衰历程都印在脑海。
老祖寺近代的衰败,是从十九世纪中页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经过历次战火的袭扰,到新中国成立时几近荒废,残垣断壁,一片狼籍,大雄宝殿前面天王殿中的四大天王依稀存在,班驳陆离的佛像露出狰狞的面目,吓哭无数小孩。没有香火,无人管理。
土地改革后,政府将庙产收归国有,兴办林场,植树造林。将原东向的一幢破殿改造成林场的办公、住宿场所,隶属五祖寺林场管辖。
六十年代末,县教育局根据国家教改指示精神,成立黄梅县林业中学,将北向的大雄宝殿和天王殿改建成教室和宿舍,学生半工半读,协助林场职工开挖防火线,栽种树苗。
七十年代初学校停办,随即成立大古公社茶场,公社革委会组织数百名青年会战紫云山,苦战三年开恳出一千多亩的优质茶园,使千年“云雾茶”重新焕发生机。
紫云山种茶 历史 悠久,当年宝掌和尚开疆拓土时,就开始种植茶叶,古老的茶园分别在寺庙的东西两侧,天然的酸性黑沙壤造就了千古闻名的老祖茶。
唐代茶圣陆羽,湖北天门人,曾游历于紫云山,受到老祖寺方丈的接待,共同品尝切磋云雾茶,感叹:带得走老祖茶,带不走老祖水,将其著入《茶经》,化为千古典籍。
1975年春季,学校组织勤工俭学,赴老祖茶场采摘春茶。翠绿的嫩芽透出幽香,让人爱不释手,曾记得在教导主任柳老师的鼓动下,大家争上游放卫星,李同学在这块古老的茶园创造了奇迹,一天采摘36斤鲜叶,至今应该还没有人打破这个记录。只可惜这些茶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修建喷雪岩电站时被湖水淹没了。
改革开放后的七十年代末,国家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佛教信徒也陆续回归寺庙,国营林场和老祖茶场也先后搬出了寺院,同时还带走了一些千年基石和器具(石水槽及石桌凳等)。
一切又得从头开始,当初国家除了政策支持外,没有经费投入,“出木池"、“出米石",也没有象千年以前那样显灵,信徒们凭一己之力,白手起家,举步维艰。
记得早期入居的是一位蕲春人,俗姓吴,称呼为“吴师傅"(“师傅"是那个年代的尊称),五十开外,看上去身体还行,为恢复寺庙不辞辛劳,四处化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在原大雄宝殿的位置上,盖起了两间茅屋,用以供奉佛祖和休 养生 息之用,吴师傅三年后离开寺庙另辟蹊径去了。
接着延续香火的是黄梅县城西郊一位女信徒,俗姓魏,人称“魏师傅",贤良好客,善解人意,深受施主们喜欢,不到一年功夫,即盖起了三间青砖瓦房,条件大为改善。中堂供奉菩萨,两边厢房为附近村民转运生活物质时提供方便,临时存放一些货物及解决茶水之需。
幼小时就从大人口中得知,有一位风水先生路过老祖寺时,面对一片废墟说过:老祖寺道场的恢复,要等到寺庙背后的那片竹林发过山头,可以觐见山外的百里平川。
楠竹本是江南物种,大概于宋末移植到大别山,六七百年时间的繁殖,才辐射到寺庙周边300米以内,离山头还有两里地的距离,加之当时的时局,怎么也不会相信能成为现实,简直是天方夜谭,遥不可及。
斗转星移,时间进入到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全球和平盛会,紫云山的楠竹也在人们的不知不觉中越过了山岭,"佛国"的一隅迎来了净慧大师,受县委、县政府之托,先后投资数亿元,恢复了寺庙,开劈出三条通往寺庙的 旅游 公路。
而今掩映于苍松翠竹中的寺庙,古色古香,恢宏气派,弘扬佛教,庄严国土,使沉睡百年的莲花重新向阳开放。
如今入住寺庙的再不是普通的善男信女,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佛系弟子。俊男靓女,今非昔比;信仰自由,爱我中华。
气象万千的紫云山,风光无限,像神一样地存在,不断创造出人间奇迹!(暂时搁笔)
安徽名茶有哪些
春光和熙,绿意盎然。大苏山净居寺,层峦叠嶂,林深景幽,山间鸟声阵阵,流水潺潺。行走在古寺旁,百年茶树的清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大苏山“清代茶园”。
(徐大迟摄)
大苏山净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北齐天宝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来此结庵,开坛说法。相传慧思结庵时躬耕大苏山,劈山种茶,借茶悟道,惠及周边百姓。
茶因寺名,寺缘茶香,茶禅一味。作为 历史 上淮南茶主产区,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对净居寺茶品质就有详述。矗立在大苏山净居寺 旅游 公路旁的巨型石刻,记录着茶圣陆羽对光山茶的赞美:“淮南茶,光州上,生光山黄土岗者,与峡州同。”而古黄头港,就是现今大苏山一带。如今,大苏山净居寺寺庙前“清代茶园”仍保存有古茶树360余丛。
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讲解员、国家高级导游、国家金牌导游霍震雯说:“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是大苏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清代古茶园。说到信阳的古茶树其实是很多的,比如说现存在我们信阳地区最老的古茶树,是保存在我们现在鸡公山大茶沟的唐宋遗珠,而我们现在眼前这座古茶园它是信阳地区最古老的清代古茶园。
清代古茶园是清道光年间公元1828年,由当时寺庙的竺鼎大师所栽种的,大概保存了360余丛。净居寺种茶 历史 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554年北齐天宝年间的时候,天台大师慧思在这里开山种茶,辟池养莲。唐大历年间茶圣陆羽在净居寺品茶著《茶经》,在《茶经·八之出》当中,特别讲到了这的茶。说到了淮南茶,光州上,生光山黄土岗者,与峡州同。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寄居大苏山,更是在这里留下了一段东坡来饮东坡茶的民间趣事。”
大苏山净居寺一带,满山苍翠,除了马尾松林,就是大片茶园。寺庙前的白莲池湖,波光粼粼的湖水闪烁着光泽,在白莲池下游北岸是清代茶园,一簇簇、一垄垄,远远望去连绵不断。古茶树根深叶茂、交错纵横、树根粗约有30厘米。古茶树冒出的一片片新芽翠绿欲滴,茶农正适时进行采摘。
(徐大迟摄)
这里生长的茶树不仅根深叶茂,所采摘的茶叶品质卓越,也是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重要的 旅游 目的地,有“来大苏山者必去‘清代茶园’”之说。为加强对古茶园的管理和保护,当地在茶园的下方垒起一道砖墙,以防止水土流失,并修建了一条通往寺庙的 旅游 步道。
大苏山茶产业服务中心主任董益胜说:“由于我们不断加强对这些百年茶树的保护和管理,目前生长茂盛,郁郁葱葱,所产干茶品质上乘,2020年在“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荣获金奖,成为河南省唯一获得“中茶杯”金奖的茶叶品牌。“紫云苏山春”商标被认定为河南省著名商标。同时,“清代茶园”作为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的 旅游 景点,深受游人的关注,成为众多游人网红的打卡地。”
监制/裴仁和 方明利 策划/金作银 张国善 责编/梅曙贤 江原猛 谢仁睿
安徽名茶有哪些?
安徽是中国最大的产茶省份之一,除了特别著名的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魅、祁门红茶被列入中国十大名茶外,全省传统名茶和新创名优绿茶、红茶、黄茶有百余种。
安徽省主要的名茶:
①霍山黄芽
②屯溪绿茶
敬亭绿雪④岳西翠兰
⑤舒城兰花
⑥黄花云尖
⑦天柱剑毫
⑧天华谷尖
⑨金寨翠眉
⑩松萝茶
太平猴魅
中国传统名茶,中国历史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尖茶,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2004年,在国际茶博会上获得“绿茶茶王”称号。
产地:安徽太平县。
(现改为黄山市黄山区新明乡)
入杯冲泡,芽叶徐徐展开,舒放成朵,两叶抱一 芽,或悬或沉;茶汤清绿,兰花香,香气浓郁。“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
黄山毛峰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六大茶类中的绿秀,中于哲制养味自务山尚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
主要产区安徽省黄山市黄山风景区内的桃花峰、紫云峰;以及景区外的汤口、岗村、杨村、芳村和叙县、休宁县一带。
六安瓜片
中华传统历史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简称瓜片、片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
唐称“庐州六安茶”,为名茶;明始称“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清为朝廷贡茶。
六安瓜片的外形似瓜子型的单片,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均匀,二不含叶芽、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厚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
祁门工夫
早期中国红茶的代表茶种与印度的大吉岭茶和斯里兰卡的乌瓦茶并称为“世界三大高香红茶。
祁门制茶历史悠久,但是在清光绪元年才参照福建小种红茶的制作方法创制了祁门红祁门红一出世即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英国市场上一度出现了“非祁门红不买”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