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萧山特产有哪些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22:42:15
字号:

杭州萧山特产有哪些

杭州萧山特产有哪些

 导语:萧山区是浙江省杭州市市辖区,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州湾南岸、钱塘江南岸,地处中国县域经济最为活跃的长三角南翼,东邻绍兴市柯桥区,南接诸暨市,西连富阳区,西北临钱塘江,与杭州主城区一江之隔,北频杭州湾,与海宁市隔江相望,陆域总面积1420.22平方公里。以下是我整理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1、萧山甲鱼

 萧山甲鱼是浙江省杭州萧山的特产。萧山水产资源丰富,水质良好,气候条件适宜,造就了萧山甲鱼独特的品质。不光体表光滑、色泽晶亮,裙边厚实宽大,而且吃起来肉质细嫩,富含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自1985年开始人工繁育驯化萧山甲鱼以来,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萧山甲鱼已经在群众中盛誉久享,产品远销全国甚至海外深受消费者厚爱。

 目前,萧山甲鱼生态可控养殖面积已超30万平方米,年产商品甲鱼5000余吨,已经形成了种苗淡化、成品养殖、产品加工与出口的一体化产业格局,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产业特色,成为萧山区新一轮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2、萧山青梅

 产品产地: 浙江萧山 ?产品特性: 果青、汁多、肉厚、核小、皮薄、质脆、酸味纯正。 ?产品成分: 富含钙、镁、钾、纳、磷、铁等矿物质。

 产品功效: 梅子的营养价值可说非常高,它属於硷性食物,酸味来源是有机酸,可以提高血液中的硷性,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疲劳、预防贫血,还能抗老化、助消化、抑制感冒咳嗽,连晕车止吐、醒酒除口臭,都有妙效,是不可多得的家庭必备零食和药材。产品简介: 据城山诸坞村《诸氏宗谱》记载,青梅在诸坞栽植已有1090年历史。萧山青梅以而驰名中外,产品远销港澳等地。以青梅为原料加工制成陈皮梅、甜梅、青梅、梅干、乌梅等,也可精制成蜜饯、饮料,还可供药用,在染料工业上又可用作媒染剂。萧山是全国重点青梅基地之一。产地主要在城山乡诸坞村、傅墩村、所前乡山里王村、通济乡邱家坞村。

3、萧山白对虾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我区于2000年引进,并成功开展了“萧山白对虾”种苗淡化培育和池塘养殖技术的研究。之后逐步在全区铺开养殖。目前,我区拥有全国最大的白对虾淡水连片养殖基地,“萧山白对虾”养殖产业每年保持在10万余亩以上的规模,常年产量在4万吨左右,销售额约12亿元。此外,“萧山白对虾”也远销世界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南美白对虾早已经从一个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变成了我区响当当的拳头农产品。

 为了更好地保护“萧山白对虾”这一地方品牌,萧山区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协会在区农办的牵头负责下,工商萧山分局、区农业局等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同时利用“萧山萝卜干”证明商标获批积累的宝贵经验,仅用一年时间就正式获得了“证明商标”的身份。 ?有了这一证明商标后,“萧山白对虾”更能让外界认识其独特品质,提高市场占有率。

4、萧山萝卜干

 产品产地:浙江萧山 ?产品特性:色泽黄亮、条形均匀、咸甜适宜、脆嫩松口。 ?产品成分:它富含木质素,钼,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B和大量的维生素c。

 产品功效:降血脂、降血压、消炎、开胃、清热生津、防暑、消油腻、破气、化痰、止咳、抗癌。 ?产品简介:萧山萝卜干产于浙江省萧山市,以该市“一刀种”萝卜为原料,以其长度与菜刀相近,加工时一刀可分两半而得名,为早餐佐食之佳品。萝卜味甜,脆嫩、汁多,“熟食甘似芋,生荐脆如梨”,其效用不亚于人参,故有“十月萝卜赛人参”之说。古往今来,有不少名人也都善食萝卜的。据《中国土特产大全》记载:萧山萝卜干“食之有消炎、防暑开胃的作用,是早餐佐食之佳肴”。主要产地分布在萧山市的.坎山、赭山、义蓬、瓜沥、城北等乡镇。

5、萧山鸡

 萧山鸡属肉蛋兼用型品种。又名“越鸡”、“沙地大种鸡”。原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分布于杭嘉湖及绍兴地区。1主要特性特征体型较大,外形方而浑圆,体态匀称,骨骼较细,羽毛紧密。头大小适中,喙稍弯曲,前端**,基部褐色。单冠。冠、肉髯、耳叶红色。眼球略小,虹彩橙**。公鸡羽毛红色或**,公母鸡颈、翼、背部等毛色较深,尾羽黑色。母鸡羽毛**或麻色,颈、翼、尾部间有少量黑色羽毛。胫**。2保种方式基因库保护。国家级地方鸡种基因库(江苏)于1976年引种进行异地保护,2002年原产地处于濒危状态。生产性能1成年体重与产肉性能成年公鸡平均体重2759克,母鸡1940克。

6、萧山花边

 萧山花边花边又称万缕丝,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品种有床罩、台毯、盘垫、茶几垫,沙发套、钢琴罩、披肩、衣裙等30多种。上世纪八十年代,手工挑制花边,在萧山盛极一时,挑花大军达20万之众,不少人由此发家致富。民间曾有“挑花挑出三层小洋楼”之说。1972年创作的绚带丽花边,是一种富有新意的轻工花边产品,图案丰满,层次丰富,既显工,又显艺。具有构图严谨,工艺和针法多样,编结精细,色彩素雅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的纱艺花边市场上,80%以上产品出自杭州的萧山楼塔镇。

 楼塔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花边生产基地,在全国173个地县级市有楼塔人自营的经销商场,多数省会城市设花边专营商场,30%的纱艺品出口国外。2005年,楼塔镇出口纱艺花边产品达3亿多元,占行业总产值的25%,纱艺花边产业已经成为该镇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7、王太守八宝豆腐

 八宝豆腐”原是清朝康熙时代的宫廷名菜。据说,康熙在位时十分喜欢食用质地较熟、口味鲜美的莱肴。清宫御厨便经常用鸡、鸭、鱼、肉去骨制成菜肴,以供其享用。一次,御厨用优质黄豆制成的嫩豆腐,加猪肉末、鸡肉末、虾仁末、火腿末、香菇未、蘑菇末、瓜子仁末、松子仁末,用鸡汤烩煮成羹状的菜肴。康熙品尝后,感到豆腐绝嫩,口味异常鲜美,极为满意。他认为此菜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用豆腐、香菇、鸡肉等养生佳品为原料,可使人延年益寿; ?二、是豆腐烹调得法,鲜美细嫩,胜于燕窝。因它是用八种不同的优质原料制成,故被康熙赐名为“八宝豆腐”,并将其列作他最喜爱的御膳和宫廷宝菜之一。而且他还命宫中文人将“八宝豆腐”的用料及制法写成御方,将其作为金银财宝一样重要的礼物,赐与江苏巡抚宋牧仲等宠臣。后来,他又将此方赐给尚书徐乾学(号健庵),不久徐将此方传给门生楼村,楼村又传给自己的后人。

8、龙井虾仁

 相传,杭州厨师受苏东坡词《望江南》且将新火试新茶,诗洒趁年华的启发,选用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明前龙井新茶和鲜河虾仁烹制而成。成菜虾仁白玉鲜嫩,茶叶碧绿清香,色泽雅致,滋味独特。杭州天外天菜馆是该菜的发源地。(杭州)龙井虾仁是一道体现西湖秀美气质的传统名菜,他的创制据说是受苏东坡《望江南》一词的启发。此词写道:休对故人思故国,日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旧时,有寒食节不举火的风俗,节后举火称新火。

 这个时候采摘的茶叶,正是明前之寒食后日是清明节,属龙井茶中最佳品,龙井茶叶素有色绿、香郁、味甘、型美四绝之称,厨师用此四绝与入时的鲜河虾仁相配,终于创制出新的一绝--龙井虾仁。龙井虾仁,顾名思义,是配以龙井茶的嫩芽烹制而成的虾仁,是富有杭州地方特色的名菜。

9、诸坞大青梅

 诸坞大青梅因主产于进化镇诸坞村而得名。栽培历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具有核小果大、质脆汁多、色翠形圆、酸味纯正和可食率高等优点。单粒果重10克左有,最大的达到20克以上。梅以酸取胜,诸坞大青梅含有柠檬酸、拘檬酸、单宁酸、苹果酸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等,有利于人体蛋白质的构成和代谢功能。它含有的维生素B对防治癌症有一定作用,诸坞大青梅的品质大大优于其他梅果。

 诸坞栽种青梅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宋太宗年间编纂的诸坞村《诸氏家谱》:“山阴天乐诸坞,四山环绕,一溪流出,青山绿溪,桑树间多梅树。”据诸坞村一些老人回忆,解放前该村树龄在三四百年的老梅树就有800多株。

10、萧山三黄鸡

 产品产地:浙江省杭州市萧山 ?产品特性:个体肥大,肉质白嫩,味鲜美,口味独特。 ?产品成分:蛋白质、脂肪、糖类、胆固醇、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

 产品功效:通经、止痛经、补血、悦色、润肤美容、补益五脏、治脾胃虚弱之功效。 ?产品简介:萧山鸡又称萧山大种鸡、越鸡,属肉蛋兼用型良种。其体形肥大,一般成年公鸡体重约3-3.5千克,母鸡约2千克,阉鸡达5千克。其羽毛、喙部和脚胫均呈金**,故又称三黄鸡。胸部肌肉特别发达,两肢粗壮结实,性活泼好动,喜觅活食。

 萧山鸡产于浙江省萧山市,主要分布于瓜沥、义蓬、坎山、城北等地。产区地处钱塘江冲积平原,农业发达,饲料丰富,又适宜鸡群放养,加上当地农民养鸡经验丰富,故形成该鸡成熟早、生长快,体型肥大、肉质细嫩、产蛋率高等特点。

;

藏区绝少产茶,而茶却是藏族男女老幼的最佳饮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藏族有句谚语“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又说“饭可一天不吃,茶却 不能一顿不喝”。由此数百年来形成的茶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多彩,极富民族特 色,在世界茶文化园地中是一枝奇葩。

 

 茶叶是如何传入西藏的

 

 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四五世纪时,吐蕃王朝军队曾攻占到中原边州,夺得了大 量茶叶,却不知其用途。《藏汉史集》中记,茶在松赞干布之曾孙都松芒波杰在 位时(公元676-704年)传入吐蕃,当时是作为一种保健药物而受到赞普的喜爱 。他说:“在我患病期间不思饮食,只有饮用小鸟衔来的这根树枝泡的水比较奇 妙。它能养身,是一种治病良药。”公元781年唐德宗时“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 中。赞普问:‘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 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诸者,此蕲门者, 此昌明者,此氵湖者。’”由此可知,早在5世纪以前,吐蕃社会还没有饮茶之习 俗,只是把茶叶作为一种珍贵的保健药品而被王室所珍藏。 自唐开元后,内地僧人坐禅“务于不寐,又多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 到处煮饮。从此辗转相效仿,遂成风俗。”随着唐蕃之间友好往来,有的汉僧到 藏区传法,有的则经吐蕃去印度求法,使饮茶习俗传入吐蕃。据《汉藏史集》记 载:“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地和尚,此后噶米王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扎贡 布又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便依次传了下来。”但更多的是流传在王宫贵 族间和寺庙里。吐蕃最后一位赞普朗达玛在位时实行灭佛,僧人们各自逃生。离开寺庙的僧人又将饮茶之习俗传入民间。而茶之止渴、消食、少睡、去腻等诸多 功能,正好适用于藏族需求,因而深受人们喜爱。这是饮茶习惯传入民间的最早 时期。 至晚唐,唐蕃关系进入了一个较稳定的和平友好阶段。唐朝的丝织品和茶叶与吐 蕃的马牛交换,民间贸易在陇、蜀、洮、岷等一带活跃起来。安史之乱以后,唐 蕃间在河西及青海日月山一带进行茶马互市,茶叶大量运往藏区。 五代、宋、金时期,河西大部分地区为吐蕃等少数民族所占据,与宋廷“贡赐” 不断,主要以马茶为主,并建立茶马互易市场。口角厮?境内的风俗“独知用盐 为滋味,而嗜酒及茶”。元、明时期,盛行茶马交易,并于公元1372年明廷设置 “茶马司”。清初“茶马互市”制度建立,从此,茶叶源源不断地输入藏区。 茶叶和饮茶习俗就这样经过长期的传播和发展,由宫廷到寺院再传入民间,并形 成了一种藏民族新的文化形态茶文化。

 

 煮茶也有讲究

 

 藏族一般用茶粗枝大叶的大茶和砖茶,安多藏区多饮大茶,对产自湖南益阳的砖 茶也受欢迎。砖茶为长方体,重量不等,有的达两公斤左右,其最大特点是宜长 途运输,便于携带。验其优劣时,看其表面的粗细和薄厚坚硬程度,细而硬则为 优质;其次看中间闪烁金色蕾花之多少。 煮茶时,先在壶中加入冷水,投入适量茶叶加盖烧开,然后小火慢熬。茶水呈深 褐色、入口涩而不苦为最佳。“茶无盐,水一般”,所以绝大部分藏区喝茶时要 加入适量盐。此为清茶,是最普通的一种。另有几种别致的煮法,第一种,煮茶 时还加入草果、姜片、花椒等一起熬煮。此茶治伤风头痛,味道鲜美可口。第二 种是将一种带有药味、细嫩的草叶(形似柳叶),炒成**,加入茶汁中久煮, 俗称“荩芥茶”,有治伤风头痛之功效。第三种是奶茶,将鲜奶加入已煮好的茶 汁中加热即可,其茶味鲜中带甜,可补充人体之营养。第四种是在茶汁中加入红 糖,该茶对产妇有很好的治疗保养作用。 还有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酥油茶了。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的粗制奶油。本来油水很 难结合,但藏民族创造性地用反复搅制方法令其二者水乳交融,从而使高原地区 有了最佳饮品。它那诱人的香味,入口滑润的感觉,不但藏族喜爱,也使许多喝 过的人赞不绝口。

 

 饮茶的乐趣

 

 在甘南,一般每人每天要饮三次茶:早晨喝早茶:在碗底放一撮炒面,少量曲拉 (奶渣)和一小片酥油,再倒入茶水。等茶喝够时把碗底的炒面与茶水搅成糊吃 掉,此吃法叫“斗麻”。早茶对大多数人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喝茶本身。第二次 是在中午,午餐后饮几碗茶,消食解腻、生津提神。再就是晚饭后,全家人围坐 在一起,边喝边谈,直到尽兴。 闲时家人一起喝;来客时,给客人斟的茶中要放一小块酥油,以示尊重和欢迎; 老人们聚在一起,可从早到晚地喝茶、闲谈、诵“六字真言”。 每逢春种秋收,农民们用三块石头垒起灶,架锅煮茶喝,驱乏解困;牧民在草原 上熬茶,茶香伴着花香,另有一番情调;适逢各类节日,人们出游于野外,祭祀 神灵、祈求平安,一连数日,载歌载舞。“清香的糌粑如蜂蜜,黄黄的酥油赛花 朵;茶儿浓来花儿香,人生无茶无欢娱。” 僧人更缺不了茶。寺院中通常每日集体饮茶三次,即早中晚的诵经礼佛活动后, 这由寺院统一烧。如遇祈祷法会、跳神期间,供茶次数不定。平时在学习、诵经 、辨经、静修时也不断饮茶,以解舌燥、驱倦意、头脑清醒、心情平和。

 

 喝茶也讲礼节

 

 藏民族本来就重礼节、讲友谊,饮茶时同样讲究长幼、主客之序。斟满茶先敬父 母长辈,茶碗要洁净,不能有缺口、裂纹或旧碗,以双手敬,用双手接。喝过茶 后要及时斟满、斟茶时要右手提壶,左手掌心向上,茶水不能溅出碗外,更不能 发出“当当啷啷”的响声。在藏族百姓家中,有时要请僧人来念经或做法事,僧 人的茶具是专门为其购置的,其他人不得使用。这也说明,僧人作为佛法僧三宝 之一,其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适逢探亲访友时,礼物中不可缺茶;客人进屋,杯里斟的是茶;订婚时带上茶, 表示感情不移,生活美满;有些地区的新娘子初踏婆家门首先要进厨房熬茶,请 父母亲友们品饮;给寺院供奉时更离不开茶……所以,藏族在认为“有茶就是幸 福”的同时,形成了许多有关茶的礼仪。

 

 茶碗有别

 

 据《汉藏史集》载,饮茶习俗传入西藏后,赞普就请来汉地工匠,用藏地的原料 做了六种碗,并分上中下三等,碗上分别绘有鸟衔茶、游鱼和鹿等图案的碗起名 为夏布策、南策、襄策;其它三种普通碗分别起名为特策、额策、朵策。依古老 之传统,至今藏民族饮茶还是普遍使用磁碗,最上等的以灿**为底,绘有龙凤 、八吉祥图、八瓣莲花座和雄狮等图案,供活佛高僧使用;老人、长辈、客人, 一般用浅蓝色为底,绘半透明花纹色或白底上绘牡丹等花朵图案的;还有木碗, 造型美观花纹细腻,有的还镶、包着银质花边,显得格外高贵、富丽,此碗实用 、携带方便,散热慢等,很受欢迎。

 

 茶的作用

 

 古代藏族喝茶也研究茶。《汉藏史集》中将茶按生长环境,施肥种类等差异分为 16种,而且对每种茶的气味、颜色、功能等特点分别作了翔实的考证。其中对茶 之作用有如下记载:能治疗涎病、风病、血病、胆病、魔病;去胆热、平寒热、 去痴愚、解毒……甚至对茶的反作用也有研究,一种被称为“扎那扎都”的茶“ 饮之使人得胃病和风病”。从科学的角度讲,茶里含有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维生 素和微量元素,适当饮用是非常有好处的。过去藏民族大多饮食为牛羊肉和糌粑 ,喝茶有助于消化维持酸碱平衡,弥补了饮食中存在的缺陷。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46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