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早在1000多年前就作为奇花异木遍栽于皇宫、官邸。据《唐书·百官志》记载:唐朝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改中书省为紫薇省,中书令(右丞相)为紫薇令。从此,紫薇便成了中书令和中书侍郎官职的代名词。玉堂及西掖厅前皆种紫薇。唐朝白居易当时任中书郎,他写有紫薇诗:
丝纶阁下文章静, 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 紫薇花对紫薇郎!
此诗中,“丝纶”,即帝王的诏书;“丝纶阁”,意为中书省,即颁布诏书执行帝王命令的地方。此诗写白居易在中书省任紫薇郎官职时,孤独之情。“钟鼓楼”是古时击鼓报时的地方,采用漏斗滴水计时,“刻漏长”嫌时间过得漫长。独坐无伴,只有紫薇花和紫薇郎。宋代陆游《紫薇》诗:
钟鼓楼前官样花,谁令流落到天涯。
少年妄想今除尽,但爱清樽浸晚霞。
此诗中“官样花”,指紫薇花。原在官署禁苑栽植,现种植在钟鼓楼前了。陆游青年时期被皇帝召进京城,赐进士出身,但后来被贬出京师。流落天涯的紫薇花,正是诗人自己遭遇的缩影。最后两句是说,早年的理想抱负,已销蚀殆尽,但赏紫薇,只是喜欢酒杯(樽)里晃动着的晚霞般花影。唐代杜牧《紫薇花》诗:
晓迎秋露一枝新, 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今何在? 向风偏笑艳阳人。
此诗说,紫薇含着秋天的露珠展示出一枝新花,在春天的百花园中它没有占优势。今天的夭桃艳李在哪里?紫薇花在秋风中哂笑那些只知道赞美艳阳春色的人们。 丁香花 明·王世懋《学圃杂疏》:“紫薇有四种:红、紫、淡红、白,紫却是正色。……独闽中此花红鲜异常,能开百日,亦名百日红。花作长须,亦与吾地臭梧桐不同。……永嘉人谓之丁香花。”
不耐痒树 树干光滑,传说以手抓其皮,枝叶即摇动,犹如怕痒,故名。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三:“红薇花,或曰便是不耐痒树也。其花夏开秋犹不落,世呼百日红。”
百日红 花期特长,故名。明·杨慎《百日红》诗:“李径桃蹊与杏丛,春来二十四番风。朝开暮落浑堪惜,何似雕栏百日红!”
红薇花 例见“不耐痒树”。
怕痒花 《群芳谱·紫薇》:“一名百日红,一名怕痒花,一名猴刺脱。树身光滑,花六瓣,色微红紫,……人以手抓其肤,彻顶动摇,故名怕痒。”
宫样花 一作“官样花”。唐代中书省官署植紫薇花,中书省曾一度改名为紫薇省,中书令为紫薇令,中书侍郎为紫薇郎。白居易任中书舍人时,作《紫薇花》诗:“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后人因称紫薇花为宫(一作“官”)样花。宋·陆游《紫薇》:“钟鼓楼前宫样花,谁令流落到天涯。少年妄想今除尽,但爱清尊浸晚霞。”钟鼓楼前,指唐中书省。
高调客 拟称。元·程棨《三柳轩杂识》:“紫薇为高调客。”
紫绶花 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郡斋对紫薇花》诗:“明丽碧天霞,丰茸紫绶花。”
猴刺脱 树身光滑,猴都不易攀援,故名。例见“怕痒花”。
猴郎达树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九“支植”上:“紫薇,北人呼为猴郎达树,谓其无皮,猿不能捷也。”
满堂红 宋·王十朋《紫微花》诗:“盛夏绿遮眼,兹花红满堂。”题下原注:“俗呼满堂红。”明·朱国祯《涌幢小品花》:“紫薇一名满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