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及根茎·《中医大辞典》·红根 2.1 红根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归经 2.4 功能主治 2.5 使用注意 2.6 化学成分 2.7 红根的药理作用 3 蔷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根·《中医大辞典》·红根 3.1 红根的别名 3.2 来源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红根的用法用量 3.6 化学成分 4 天南星科天南星属植物红根南星的根状茎·《全国中草药汇编》·红根 4.1 拼音名 4.2 红根的别名 4.3 来源 4.4 性味 4.5 功能主治 4.6 红根的用法用量 4.7 使用注意 4.8 备注 4.9 摘录 5 天南星科植物红根南星的根茎·《中华本草》·红根 5.1 出处 5.2 拼音名 5.3 英文名 5.4 红根的别名 5.5 来源 5.6 原形态 5.7 生境分布 5.8 性味 5.9 归经 5.10 功能主治 5.11 红根的用法用量 5.12 使用注意 5.13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红根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红根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红根 * 红根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hóng gēn
红根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用植物志》,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丹参之别名[1][2]。
2.1 红根的别名又名红根、紫丹参、血参根、大红袍[1]。
2.2 来源及产地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根及根茎[1]。主产河北、安徽、江苏、四川等地[1]。
2.3 性味归经苦,凉[1]。入心、肝经[1]。
2.4 功能主治
功在活血祛瘀,安神宁心[1]。
1.治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冠心病心绞痛,症瘕积聚,风湿痹痛,心悸,失眠[1]。煎服:9~15g[1]。
2.治乳腺炎,痈肿[1]。内服并捣敷[1]。
2.5 使用注意反藜芦[1]。
2.6 化学成分本品含丹参酮Ⅰ、ⅡA、ⅡB,隐丹参酮,羟基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丹参酸甲酯,次甲丹参醌,丹参新醌甲、乙、丙、β谷甾醇,3,4二羟基苯甲醛,儿茶精,芸香苷,维生素E等[1]。
2.7 药理作用注射液能降低血压,增加冠脉流量,减慢心率,缩短实验性心肌缺血的持续时间,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凝作用,减轻急性实验性心肌梗死所引起的病变[1]。对中枢神经系统具镇静作用[1]。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羟基丹参酮ⅡA、丹参酸甲酯及丹参酮ⅡB对金**葡萄球菌及其耐药菌株有抑菌作用[1]。丹参酮ⅡA磺酸盐为水溶性,静注可治心绞痛[1]。丹参还有改善微循环、抗凝及促纤溶作用[1]。
3 蔷薇科植物山刺玫的根·《中医大辞典》·红根红根为中药名,出自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记载的刺玫果根之别名[2][3]。
3.1 红根的别名又名野玫瑰根、红根[3]。
3.2 来源蔷薇科植物山刺玫Rosa davurica Pall.的根[3]。
3.3 性味苦、涩,平[3]。
3.4 功能主治功在止咳,止痢,止血[3]。治慢性支气管炎,肠炎,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跌打损伤[3]。
3.5 红根的用法用量煎服:5~15g[3]。
3.6 化学成分本品含大量的儿茶精,以及左旋表儿茶精、左旋没食子儿茶精、左旋表没食子儿茶精等[3]。
4 天南星科天南星属植物红根南星的根状茎·《全国中草药汇编》·红根 4.1 拼音名Hónɡ Gēn
4.2 红根的别名小独脚莲、长虫包谷、见血飞
4.3 来源天南星科天南星属植物红根南星Arisaema calcareum H. Li,以根状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4.4 性味辛,寒。有剧毒。
4.5 功能主治功在解毒,消肿止痛。外用治痈疮肿毒,乳腺炎,腮腺炎,毒蛇咬伤。
4.6 红根的用法用量鲜品适量,捣烂外敷,干品研粉水调或酒调或干品磨酒敷患处。
4.7 使用注意严紧内服和搽有破损的创面。
4.8 备注(1)本品有剧毒,严紧内服和搽有破损的创面。若误服中毒,按一般中毒处理,也可加用生姜、甘草、防风各5钱,水煎服,可解毒。
4.9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5 天南星科植物红根南星的根茎·《中华本草》·红根 5.1 出处出自《云南中草药》
5.2 拼音名Hónɡ Gēn
5.3 英文名Red root Arisaema
5.4 红根的别名山半夏、小独脚莲、见血飞、山磨芋、野磨芋
5.5 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红根南星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isaema calcareum H.Li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5.6 原形态红根,多年生草本。根茎圆柱形或圆锥形,直立,斜伸或横定,长25cm,直径12cm,黑褐色。鳞叶人膜质,被外形。叶柄长3080cm,紫绿色,具淡绿色斑块,下部宽鞘状,鞘先端钝圆,抱持花序柄;叶片3全裂。花雌雄异株。雄株:花序柄长于叶柄;佛焰苞淡绿色,管状圆柱形,长约5cm,直径1.5cm,喉部民宽耳;檐部长约9cm,长圆披针形,宽约4.5cm ;肉穗花序长3.5cm,粗5mm,雄花有雄蕊5,无柄,药室卵圆形,外向纵裂不达基部,裂缝长圆形;附属器线形,纤细无柄,伸出喉外弯曲上升,长7cm,下部具长约5mm的钩状中性花,中上部具23cm的线形中性花,最上都具长达5cm的线形中性花。雌株:花序柄长3050cm;佛焰苞淡绿色具白色细条纹,管部圆柱形,长约3cm,直径1.51.8cm,喉部无耳;檐部长约8cm,直立,下部展平宽45cm,上部长渐尖,并具长约2cm的尾尖;雌花序长2.2Cm,粗1.5cm(具幼果),短圆锥形;于房倒圆锥形。种手黄绿色,长5mm,直径4mm;附属器长圆锥形,长35.5cm,粗23mm,向上渐细狭,淡绿色,下半部布以长38(10)mm的鉆形及线形小性花,下弯或直伸。花期56月,果期910月成熟。
5.7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1600m的石灰巖山常绿阔叶林或灌丛内。
资源分布:分布于云南东南部。
5.8 性味味辛;性寒;大毒
5.9 归经肝经
5.10 功能主治功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主治痈疽;疔疮;无名肿毒;痄腮;乳痈;毒7蛇咬伤
5.11 红根的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泡酒搽;或研末调敷。
5.12 使用注意本品居毒;不可内服。皮肤破溃者忌外用。
5.13 摘录《中华本草》
6桑树根的名称
甲亢难以彻底根除,治愈后容易复发,治疗甲亢成了很多甲亢患者关注的话题。有哪些中草药可以帮助治疗甲亢呢?我为你准备了治疗甲亢的中草药,大家来看看治疗甲亢的中草药都有哪些吧!
治疗甲亢的中草药: 干地黄
来源 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地黄的干燥块根。主产于河南。
别名 生地黄。
者,可用干地性味 甘、微苦,寒。 功效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易激动,性情急躁,舌红或
服。5~6剂为一疗程,26
食,消瘦,口渴喜主治(1)甲亢患者见有低烧(体温一般低于38℃),怕热,肌肤灼热,皮肤温湿,精神亢奋,深红,苔白薄,脉沉数属于肝经热盛,治宜清肝热,养肝阴如有疗效,可服2~3个疗程。黄30g,配伍水牛角15g,鳖甲30g,知母10g,白芍15g,丹皮10g,甘草5g,水煎(2)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见有易饥多足,虚火上炎,治宜饮,多汗,大便频数而干燥,舌红苔少,脉沉细数属于胃阴不
滋养胃阴,生津止渴者,可用干地黄30g,配伍淮山20g,麦冬20g,法夏10g,党参15g,
3~4个疗程。
玉竹20g,知母10g,水煎服。6~7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用法用量 水煎服,15~30g。
使用注意(1)本品性寒而质腻,脾虚大便溏薄者不宜用。(2)若无生地黄,可用鲜地黄代之(其用量可加倍)。鲜地黄比之生地黄,清热凉血之力强,而养阴生津力逊。
临床评价 生地黄甘寒质润,擅于清热养阴,对于甲亢患者,不论其是肝经热盛,或胃阴不足,或肝肾阴虚,都有一定疗效,且无毒性,可以久服,但需注意其寒腻之弊。
治疗甲亢的中草药: 山茱萸来源 为山茱萸科落叶小乔木植物山茱萸除去果核的果肉。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陕西、山西等地。作为药用,主要为晒干或烘干用。
别名 枣皮,山萸肉。
性味 酸,微温。
功效 滋补肝肾,敛汗止漏。
主治
(1)甲亢见有汗多,日夜不止,皮肤温湿,消瘦、神疲乏力, 记忆力 减退,心悸气促,口干口渴,四肢常见紫癜,白细胞总数偏低,血小板寿命缩短,舌淡红,苔白,脉沉细弱等属于肝肾阴亏,治宜滋养肝肾,生津止汗者,可用山茱萸15g,配伍牡蛎30g,浮小麦30g,党参15g,淮山20g,金樱子18g,水煎服。每天一剂,7~9剂为一疗程,如有疗效,可服3~4个疗程。
(2)甲亢见有梦精,早泄,尿频,夜尿增多,妇女月经过多或漏下日久不止,色淡红,舌淡嫩,苔白,脉沉弱等属于肾气不固,治宜补益肾气,固精止漏者,可用山茱萸15g配伍沙苑子15g,龙骨30g,莲子(莲心并用)30g,女贞子15g,旱莲草10g,水煎服。每天一剂,3~5剂为一疗程(对于漏下,服药3剂仍下血不止者,宜找其原因,或改用其他药方),若有疗效,则可服3~4个疗程。
用法用量 水煎服,10~15g。对于漏下证,病情较
治疗甲亢的中草药:山慈姑来源 为兰科植物杜娟兰和独蒜兰的假球茎。主产于我国西南地区、黄河流域等。作为药用,主要是生用。
别名 毛慈姑。有些地区将百合科多年生纤弱草本植
物老鸦瓣的鳞茎,亦作山慈姑用,药名为光慈姑。 重者,可用30g。 临床评价 山茱萸既能滋养肝肾,又能敛汗止漏,属滋养性固涩药,对于甲亢见有虚汗不止,或崩漏、滑精等证的治疗,有标本兼顾之优点。本品副作用较少,可以久服。
性味 辛,寒。有小毒。
功效 清热解毒,化痰散结。
主治
(1)甲亢见有甲状腺肿大而不痛,用手扪之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结节,质韧,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不粘连,随吞咽上下移动,伴怕热,多汗,心烦不安,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数等属于痰热凝结,治宜清热化痰,软坚散结者,可用山慈姑8g,配伍玄参15g,皂角刺10g,牡蛎30g,浙贝母10g,麦冬15g,法半夏12g,生甘草5g,水煎服。每天一剂,6~8剂为一疗程,若有疗效,可再服2~3个疗程。现有用于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又称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自主性高功能性甲状腺腺瘤等见有上症属于痰热凝结者。
(2)甲亢见有低烧(轻、中度发热),身热,咽喉肿痛,全身不适,手颤,多汗,心悸,并见甲状腺肿痛,颈前区疼痛,向下颌、耳、牙床或枕后部放射,吞咽或转动颈部时疼痛加重,局部(甲状腺处)压痛明显,舌红,苔白薄,脉浮数,属于上焦热毒壅盛,治宜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者,可用山慈姑8g,配伍夏枯草15g,野菊花15g,葛根30g,羌活10g,薄荷5g,穿心莲15g,甘草5g,水煎服。每天一剂,病重者可一天二剂,3~5天为一疗程。一般是3~5天,热退痛止。若仍发热,可再服一个疗程。热退痛止后,宜据辨证,另立处方,继续治疗3~4周,此类甲亢则可治愈。现多用于亚急性甲状腺炎合并甲亢属于上焦热毒壅盛者。对于服用过量甲状腺片而出现上症被诊为医源性甲亢属于上焦热毒壅盛者,亦可用上方治疗。
用法用量 水煎服,5~8g。
使用注意 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服用时间不宜过久(一般是不宜超过一个月)。
是桑白皮 桑白皮 Sangbaipi
桑皮扭曲呈槽筒,残留栓皮色黄棕,
质韧纵裂露纤维,泻肺平喘消水肿。
[出处]《神农本草经》。
[基原]本品为双子叶植物桑科 Moraceae 桑 Morus alba L. 的根皮。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
[采收] 冬季采挖.洗净,刮去表面**粗皮,纵向剖开皮部,以木锤轻击,使皮部与本部分离,剥取皮部晒干。
[药材形性] 呈长而扭曲的板片状,筒状或两边向内卷成槽状,长短宽窄不一,厚0.1-0.5cm。外表面淡黄白色,有少数棕**或红棕色斑点(残留栓皮),内表面黄白色或灰**,平滑,有细纵纹,有的纵向裂开,露出纤维。体轻质韧,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出,气微,味微甜。
以色白、皮厚、粉性足者为佳。
[炮制] 取原药材刮净粗皮,洗净,稍闷,切丝,晒干。
炙桑白皮 取桑白皮丝片,用炼蜜(桑白皮100公斤,用炼蜜25公斤,适量开水稀释)拌匀,稍闷,以文火炒至金**不粘手时,取出摊凉。蜜炙后缓和寒泻之性,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成分] 含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黄酮成分桑根皮素,桑索、桑色烯,环桑素、环桑色烯等。
[性味归经] 甘寒,入肺经。
[功用]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症。
[处方名] 桑白皮 蜜炙桑白皮 桑皮 桑根白皮
[用法用量] 煎服,5~15g。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
[保贮] 置通风干燥处,炙品密闭贮存。
按: 1.同属植物华桑M.cathayanaHemsl.及鸡桑H.australis Poir.根皮在各地也作桑白皮入药。
2.个别地区以同科植物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L.)Vent.和柘树Cudrania tri-Cuspidata Bur.的根皮混作桑白皮入药,值得注意。二者外形均与桑白皮相似,但构树根皮下部略有分叉,外表面白色,有残留黄褐色栓皮及点状侧根痕,折断时易纵向层片状撕裂,气微味淡,拓树根皮外表面粗糙,灰白色,有橙**栓皮残存,并有横向皱纹及颗粒状突起,偶见侧根痕穿孔,纵向撕裂时常中途断裂,稍有豆腥气,味苦涩。
主要成分:含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黄酮成分桑根皮素,桑索、桑色烯,环桑素、环桑色烯等。
性状:呈长而扭曲的板片状,筒状或两边向内卷成槽状,长短宽窄不一,厚0.1-0.5cm。外表面淡黄白色,有少数棕**或红棕色斑点(残留栓皮),内表面黄白色或灰**,平滑,有细纵纹,有的纵向裂开,露出纤维。体轻质韧,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出,气微,味微甜。
各家论述
1. 李杲:桑白皮,甘以固元气之不足而补虚,宰以泻肺气之有余而止嗽。又桑白皮泻肺, 然性不纯良,不宜多用。
2.《纲目》:桑白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矣。宋医钱乙治肺气热盛,咳嗽而后喘,面肿身热,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皆能泻火从小便去,甘草泻火而缓中,粳米清肺而养血, 此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元医罗天益言其泻肺中伏火而补正气,泻邪所以补正也。若肺虚而小便利看,不宜用之。
3.《药品化义》:桑皮,散热,主治喘满咳嗽,热痰唾血,皆由实邪郁遏,肺窍不得通畅,借此渗之散之,以利肺气,诸证自愈。故云泻肺之有余,非桑皮不可。以此治皮里膜外水气浮肿及肌肤邪热,浮风燥痒,悉能去之。 同甘菊、扁豆通鼻塞热壅,合沙参、黄芪止肠红下血皆效。
桑白皮在《本经》中又名桑根白皮,在《孟诜》中称它为桑根皮、桑皮,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桑树秋末落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剥取根皮,晒干人药。桑白皮性寒味甘,归肺经。具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桑白皮的开发利用十分广泛。
药理作用
1 、桑白皮的药理作用 桑白皮的药用,在古书中已有记载。《别 录》载:“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肿胀,利水道,可以缝金疮”。《本草钩元》载: “利水用生,咳嗽蜜炙或炒”。《本草备要》载: “如恐其泻气,用蜜炙之”。《得配本草》 :“疏散风热用生,入补肺药蜜水炒拌”。《本草图经》载: “桑皮汁主小儿口疮、敷之,涂金刃所伤燥痛,更剥得桑皮裹之,令汁得入疮中”。
桑白皮的具体药理作用如下:
1.1降血糖作用 继70年代从桑白皮分离出moranoline,并证实它有降血糖作用之后,又有人从桑白茂分离出降血糖物质moran A,它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约7.5x10',蛋白部分占57.4%。实验证实moran A对四氧嘧啶诱发的高血糖小鼠有剂量依赖的降血糖效果,若以高血糖组的相对血糖水平为100%,分别给予lnor;lnA3、 10、30m/kg,7h后血糖水平分别降为61%、 38%、34%,24h后分别为77%、66%、49%。腾德义等研究发现,复方桑白皮浓缩液大(30红 kg)、中(15g/kg)剂量组对四氧嘧啶所致小鼠糖尿病有明显降糖作用,对葡萄糖性高血糖有一定降糖作用。
1.2 利尿作用 佐膝昭彦等研究了桑白皮煎剂灌胃兔,桑白皮水提物或正丁醇提取物对大鼠灌胃或腹腔注射。均有利尿作用,尿量及钠、钟离子和氯化物排出量均有增加。孙静云等研究认为,东茛菪内酯为桑白皮利尿的有效成分"张文娟等比较了桑白皮去粗皮前后利尿作用及毒性的大小,研究表明,8.4/kg桑白皮未除粗皮、除粗皮水煎剂均能显著增加兔子的尿量,桑白皮去粗皮前后对利尿作用无明显影响,除粗皮的毒性大于未除粗皮者。
1.3 抗人艾滋病病毒[HWl作用 体外试验表明,艾滋病的病原体HIV是借助外膜糖蛋白(gp120)附着于T辅助细胞的 CD4细胞受体上,通过细胞融合形成合胞体启动感染环的。由于桑白皮的有效成分1一脱氧野尻霉素是o一葡糖甘酶的抑制剂,可干扰 gpl2ON一侧链多聚糖结构的合成,从而阻断 gp2O一CD4之间的结合,减少或阻止合胞体形成,减弱HIV的感染力。体外实验还证明,1一脱氧野尻霉素2.Ommol/L时,HIV对C8166细胞株的感染力可由10。降至10以下。罗士德等认为桑白皮中的黄酮momrusin,kuwanon H和 morusin4-glucoside也具有一定的抗HlV活性。
1.4降血压作用 1983年,日本福富首先用桑白皮提取物对兔进行降血压实验。随后,Nomura等指出。桑白皮降压成分为kuwanonG、H,sanggenon C、D,桑呋喃C、F、G。这些成分的降压机理可能与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活性有关。1995年,日本佐藤等使用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自由摄食混有桑叶的饲料12-18周,亦发现其有降低舒张压的作用。
1.5 抗菌作用 桑皮根素AuwanonC、J、L和sanggenon A、 B、C、D对金葡菌和枯草杆菌有抗菌活性, kuwanon J、L和sanggenon A、B、C对类链球菌及桑皮根素,kuwanon C、L、A对耻垢分支杆菌各有抗菌活性。桑皮根素、kuwanonC和sa"8 genonA、C对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除稻梨孢 外)无效或只有极弱的活性。
2 桑白皮的开发利用
2.1药用 桑白皮100g,生姜10g,拘相1吨,黄武1吨,首乌109,川椒10小红花10g,75%酒精2000ml,浸泡1周后过滤,去渣存酊。所得复方桑白皮配治疗男性型脱发有良好的效果,能有新发生长,无副作用。 由桑白皮9g,泽泻10g,玄参12g,麦冬10g,地骨皮,黄芬各9g,旋复花、甘草、菊花、桔梗各6g,获苍9g制成大枣饮合桑白皮汤,每日l剂,水煎服,治疗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有一定疗效,治愈率75.61%,有效率100%。桑白皮汤由桑白皮、贝母、杏仁、黄莲、苏子、半夏、黄芩、山桅组成,用于治疗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甚至胸痹、咳血等病症。由桑白皮、黄芬、批把叶、苦参、桅子各 10g,金银花、茵陈各15g,白花蛇舌草25g,生甘草5g,制成桑白皮l号方,配合外搽颠倒散洗剂(取硫黄、生大黄各10g,研细末加石灰水 l00ml混合,用时振荡),每日3次,可治疗座疮,有效率为91%。
2.2 制造降压剂 桑根剥去根皮,热水浸泡,过滤,浓缩,得粉状物I;剥离的桑根皮蒸煮,酒精抽提,过滤,浓缩,得粉状物。将l和混合,即得降压剂。
2.3 制桑根酒 桑根风干,切碎,煮沸得浸泡液,其碎渣再加适量烧酒蒸煮,蒸煮渣用浸泡液浸泡,最后的浸泡液再加食用酒精和适量香精即成桑根酒。
2.4 制护发素 桑根煮沸,冷却,加乙醇,过滤,于滤液中加适量香精即成护发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