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山河红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类别:茶叶产品名称:铅山河红茶登记证书编号:AGI01105农业部部公告号时间第1925号(13.4.15)人文历史简介铅山制茶历史悠久,早在宋代铅山茶就成为贡品。《铅山县志》中记载:“早在宋代铅山就出产周山茶、白水团茶、小龙凤团茶。明代宣德、正德年间(1426-1521年),铅山又有小种河红、玉绿、特贡、贡毫、贡玉、花香等名茶。”自明嘉靖起,河口即逐步成为南方内陆水运中心和茶纸加工、转运的贸易大市场(《中国通史》),河红茶也由此跻身全国乃至世界贸易大宗。《铅山县志》载:“至万历间(1573-1620年),“河红”茶名声远播,外地商人纷纷来河口、石塘、陈坊等地订购。”据明万历版《信州府志》载:“河红茶乃为国内最著名之红茶,且为华夏首次问世之华茶。”
铅山县政府驻地河口镇是江西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为销售本地的纸、茶、铜、铁等产品的重要市镇,素有“河口茶市通天下,河红茶帮遍中国”之誉。铅山“河红茶”历史悠久,据明万历版《铅山食货书》载:“铅山河红茶乃为国内最著名红茶,且为华夏首次问世之华茶(第一次出口外国的中国茶)”,是中国红茶鼻祖,被誉为“茶中皇后”。
最优品质的茶,源自原产地。铅山河红茶原产地主要分布在武夷山主峰黄岗山峰方圆百余里的范围内,涉及该县天柱山乡、篁碧乡、太源乡、湖坊镇、葛仙山乡、英将乡、武夷山镇等地地域保护范围面积1200公顷。这里具有一年四季气温低、降水多、湿度大、雾日长等特点,是茶叶赖以生长的优良环境。目前,在当地质监部门的服务下,全县400公顷标准化生态茶园正积极兴建,300多公顷低产、低效老茶园在有序改造,为生产高品质的红茶建成了原料基地。
让世人喝上铅山的好茶,一直是铅山人努力的方向。解放后,当地政府以重振茶叶产业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于1956年在县城西开辟茶园建立国营河口茶场,生产河红茶3000多担,且恢复了对日本、新加坡、欧美、香港等地的茶叶出口。1958年,铅山茶叶还获得了1总理亲自颁发的国务院奖状。近年来,该县实施了传统产业复苏工程,鼓励民营企业开发铅山河红茶传统品牌产业,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茶叶龙头企业、各类合作组织等通过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集中连片开发茶园,引导企业采取联合、参股、兼并和租赁等方式,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带动力的龙头企业;质监部门及时跟进工作,制定出台《铅山县(2011~2015)名牌发展培育规划》,在创建品牌方面给予技术和政策等帮助,力争帮助当地茶叶企业打造成国内和省内知名品牌。在政府牵头带领下,当地相继发展了贡玉河红茶系列、龙鳞凤羽河红茶系列、天字河红系列、禅茶河红系列、竹韵河红系列等五大系列产品。
好品质的茶叶,也依赖于好生产工艺。在失去申请“正山小种”红茶原产地保护后,铅山发展红茶的第一步棋就是将河红茶制作技艺向国家申报“非遗”,因为当地还保留着河红茶制作技艺。为将河红茶制作技艺发扬光大,当地聚集河红茶制作传人,对相关制作工艺进行改良,使得原有制作技艺既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内涵,又具独特性,努力打好了河红茶制作技艺申报非遗这一战役。与此同时,当地质监局积极把河红茶列入申办食品生产许可证重点服务项目,从厂房建设规划、QS申报材料、传统工艺质量控制、检验检测、包装标识等全方位提供技术支持,鼓励茶叶企业走标准化生产之路。
2009年,铅山河红茶制作技艺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列入省重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铅山河红茶原产地茶叶经国家质检中心监测的13项农残指标全部为零,获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并获江西省名茶称号。
目前,红茶产业正在铅山大地兴起,茶叶文化也自然融入当地古镇文化,茶叶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重要来源,这与当地政府“工业提质、农业增效、城镇扮靓、旅游崛起”工作主题不吻而合。2000多公顷茶园种植正在大力实施,茶叶年总产量742吨总产值1.68亿元,将惠茶农户2万户,带给茶农人均9000元的收入。
铅山河红茶
地域范围
铅山县地处江西东北部,南以武夷山为界与福建毗邻,华东第一峰——黄岗山穿界而过,北临信江,东近浙江。铅山河红茶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天柱山乡、篁碧乡、太源乡、湖坊镇、葛仙山乡、英将乡、武夷山镇等7个乡(镇),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17°44′03_—117°70′41_,北纬27°48′19_—28°31′77_之间。保护面积1200公顷,年产量27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外形金毫披露,条索紧实、匀整,色泽乌润;汤色红浓、清澈、甜香高长;滋味醇厚、回甘快好。2、内在品质指标:水分2.3%—4.5%,水浸出物35.6%—45.5%,总灰分4.5%—6.1%,茶红素2.3%-3.7%,咖啡碱3.1%-4.6%,茶多酚7.1%-8.9%,氨基酸2.2%-3.6%,总糖2.8%-4.1%。3、质量安全要求:①铅山河红茶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NY/T391-2000)的要求。②铅山河红茶生产必须符合《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288-2002)的要求。
江西这3种茶真可怜!在当地口碑一绝,为啥在国内没有存在感?
1.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歙县、绩溪县、休宁县、婺源县、石台县、霍山县等地。
2.贵州省: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市、铜仁市、六盘水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黔南州等地。
3.福建省:福州市、泉州市、安溪县、建阳市、武夷山市、南安市等地。
4.江西省:鹰潭市、九江市、吉安市、抚州市、上饶市、景德镇市等地。
5.湖南省:岳阳市、益阳市、娄底市、怀化市、湘西州、衡阳市等地。
6.湖北省:宜昌市、恩施州、神农架、黄冈市、荆州市、十堰市等地。
7.四川省:雅安市、乐山市、绵阳市、自贡市、泸州市、眉山市、凉山州、成都市、巴中市、宜宾市等地。
8.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湖州市、临安市、长兴县等地。
9.云南省:丽江市、大理州、普洱市、红河州、西双版纳州、保山市、昆明市等地。
10.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广州市、茂名市、肇庆市、惠州市、韶关市、清远市等地。
提到江西,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不是景德镇瓷器就是婺源的油菜花田。
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除了瓷器和 旅游 资源,江西的茶文化 历史 也是源远流长的。
自古以来,江西作为我国的产茶大省,是受公认的优良产茶区,自然是名茶迭出。
并且江西的茶,也曾作为江西的一张名片,惊艳过世界。
那为什么如今江西茶在国内的存在感并不高呢?
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营销不给力,明明是优质好茶,茶叶产量也很高,却打不开市场,在国内知名度也不大;
其二是没有自己的主打品牌,甚至逐渐沦为一些名茶的“代工厂”,实在令人唏嘘呀!
好茶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看到,今天就带大家来看看江西这3款曾经惊艳世界,如今却无人欣赏的可怜茶。
第一、狗牯脑茶
狗牯脑茶这个名字特别有意思,因为它产于遂川县的狗牯脑山,而这个山的形状比较像狗头,所以取名“狗牯脑”山,所产茶也就随着山的名字叫了。
此茶又称狗牯脑石山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不少当地人都很爱喝。
茶叶外形看上去特别秀丽,芽叶均匀鲜嫩,色碧又显嫩毫;茶汤澄澈明亮,滋味清醇香甜,香气高扬,清爽可口,是乃绿茶中的珍品也。
第二、婺绿
婺绿是指江西婺源所产的绿茶,婺源不仅风景优美,也是中国绿茶之乡。
婺源绿茶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中便有过记载,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其外形匀嫩,纤细似眉,条形紧结又壮实,色泽灰绿光润;冲泡之后,汤色黄绿透亮,滋味浓厚回甘,茶香高扬。
素来以“色泽碧而天然,滋味香而馥郁,水叶清而润厚”的优秀品质著称。
第三、宁红
宁红是一款工夫红茶,产于江西修水县, 历史 比较悠久,在道光年间就已出现,宁红是 历史 上最早的支派,据说,祁红还由宁红的技艺试制而来的。有“宁州红茶,誉满神州”的美誉。
宁红茶色泽乌润,金毫显露,条索挺秀,紧结圆直又匀整;汤色红亮,滋味鲜爽,香高持久,以其独特的品质闻名国内外。
茶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饮食习惯,它并不是像那些网红事物一样只有一时的热度。所以,江西茶一时的落寞也没关系,只要抓住时代的机遇,打造好江西茶的核心竞争力,复兴只是时间的问题。不止是江西茶,四川的仙雾凤茗,以及湖南的安化黑茶等,也都是值得被挖掘的好茶。
四川——仙雾凤茗
产于“川红之乡”的宜宾,精心采摘高山生态茶园的早春嫩芽,拒绝农药,无添加,安全放心,是一款真正的天然红茶。
同时该茶还是国家的扶贫助农项目。
经过发酵之后,仙雾凤茗的茶性很温和,男女老幼都能喝,尤其是寒冷的冬天,喝上一杯红茶,浑身都有了暖意。
由于茶农对仙雾凤茗的定位是走亲民路线,所以价格也很便宜,口感上也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认可,是很多爱茶人的家中必备口粮茶。
茶叶外形紧实匀整,圆直显锋苗,色泽乌润显毫,干香清幽;冲泡后,汤色红艳明亮,并且带有川红特有的橘糖香,入口滋润甘爽,顺滑适口,喝上一杯,暖心又暖胃。
湖南——安化黑茶
产自北纬28度黄金产茶区,严选谷雨前后一芽二三叶的细嫩原料,由多年制茶经验的师傅层层把关,精心制成。
茶砖松紧适中,砖内有黑茶所特有的金花,轻嗅一下,菌香浓郁;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厚,并且年份越久,口感更佳;叶底呈黄褐色,油润有光泽,叶片肥厚而柔软。
当然国内还有很多好茶叶,受限于名气,而不能被人熟知,你还知道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