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21:21:43
字号:

必修一

高中生物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 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5、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6、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7、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释放氧气,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9、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20、卡尔文: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必修二

一、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21、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豌豆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

22、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概念。

23、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24、萨顿:美国人,细胞学家。1903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萨顿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类比推理)

25、摩尔根:美国人,遗传学家,胚胎学家。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26、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7、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体内转化实验)

28、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体外转化实验)

29、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同位素标记实验 32P35S)三、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30、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提出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同位素标记法 密度梯度离心)

31、尼伦伯格和马太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四、进化:

32、拉马克: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33、达尔文: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必修三

一、内环境与稳态

34、贝尔纳:法国人, 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35、坎农:美国人,生理学家。1926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6、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二、动物激素的调节

37、沃泰默:法国人,生理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38、斯他林:英国人,生理学家。1902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 “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

39、巴甫洛夫:俄国人,生理学家,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1891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础上,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实验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为此,他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三、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40、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41、詹森: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42、拜尔: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学家。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3、温特:美籍荷兰人,植物生理学家。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44、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长素。

四、种群与生态系统

45、高斯:生态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46、林德曼:美国人,生态学家。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选修

47、动物细胞工程 1976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和德国科学家柯勒,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

48、斯图尔得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培养成了胡萝卜植株,证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49、韦尔穆特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P.S.

高中生物科学研究方法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需要将这些细胞器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模型方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它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所有DNA分子结构的共同特征。

提出假说:膜的成分和结构的初步阐明,最初都是先根据实验现象和有关知识,提出假说,而不是通过实验观察直接证实的。假说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同时还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相像。假说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控制变量: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上述实验中氯化铁溶液和肝脏研磨液,都属于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上述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就是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实验中只有反应条件是改变的,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对比实验: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对比实验。

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会改变。科学家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假说——演绎法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想一想,这种方法与传统的归纳法有什么不同?

萨顿假说 类比推理: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19世纪物理学家研究光的性质时,曾经将光与声进行类比。声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其原因在于它有波动性。后来发现光也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因此推测光也可能有波动性。上面介绍的萨顿的推理,也是类比推理。他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应当注意的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荧光标记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用特定的分子,与染色体上的某一个基因结合,这个分子又能被带有荧光标记的物质识别,通过荧光显示,就可以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是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之

销售农机免征增值税吗?

20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世纪,人类在本世纪所取得的

科技成就和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它们是推动经

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世界的面貌。

它们中有一些为科技界公认的重大成就,将在人类历史上永远闪耀着

夺目的光辉。

20世纪初科学革命两大成就

20世纪的科学是在19世纪的重大理论成果如热力学与电磁学理论、

化学原子论、生物进化论与细胞学说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世纪的

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电子)导致了20世纪前30年的物理学革命,

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成为20世纪科学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1、相对论

1905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爱因斯坦在他26岁时创立了狭

义相对论,提出了不同于经典物理学的崭新的时空观和质(m)能(

E)相当关系式E=mc2(此处光速C=3×108米/秒),在理论上为原

子能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关于E=mc2,即物体贮藏的能量等于该物体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

方,这个数量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说,1克物

质全部转化成的能量,相当于常规状态下燃烧36000吨煤所释放的全部

热能;或者说,1克质量相当于2500万度的电能。

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空间

和物质、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空间和时间是随着物质分布和运动

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从1923年开始,爱因斯坦用他的后半生致力于统一场论的探索,

企图建立一个既包括引力场又包括电磁场的统一场理论,虽然他没有

取得成功,但是杨振宁和米尔斯于50年代创立了“杨—米尔斯场方程”,

发展了所谓“规范场”的理论,使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统一场论可望

在规范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2、量子力学

1900年,普朗克创立了量子论,提出能量并非无限可分、能量的

变化是不连续的新观念。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论,揭示了

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尔把量子化概念引进原子结构理论。

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谔分别建

立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1928年,26岁的狄拉克提出电磁场中相对论

性电子运动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场论,使包括矩阵力和波动力学在

内的量子力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代末量子力学的建立,是继1905—1915年相对论建立之后对经

典物理学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

本规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学和固态物理学的发展,为核物理学和粒子

物理学准备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化学键理论和分子生物学等的

产生。因此,量子力学可以说是20世纪最多产的科学理论,迄今仍具

有强大的生命力。

20世纪中后期5大科学成就

30年代以来,物质基本结构、规范场、宇宙大爆炸、遗传物质分

子双螺旋结构、大地构造板块学说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理

论的创建,使人类的视野进一步拓展到更为宇观、宏观和微观的领域,

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1、物质的基本结构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在探讨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有没有公

共的基本单元。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这种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

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内部有一个核;1913年,玻尔指出放射性变

化发生在原子核内部,于是研究原子核的组成、变化规律以及内部结

合力的核物理学应运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从此,人们认识到各种原子都是

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于是把这三种粒子和光子称为基本粒子。

但是,基本粒子并不“基本”。一方面,正电子、中微子、介子

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继发现;另一方面,基本粒子还有其内部结构。

60年代以来,出现了基本粒子结构的“夸克模型”、“层子模型”等,

使40年代末诞生的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基本粒子物理学(又称高能

物理学)至今方兴未艾,成果累累。

2、宇宙大爆炸理论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发端于爱因斯坦。他在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

后,用它来考察宇宙的结构问题,于1917年提出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

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静态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是可能膨胀的。

1929年,哈勃确定了星系红移(即退行速度)和距离之间的线性关系,

证实了宇宙膨胀理论。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说。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学的知识同宇宙膨胀理论结合起来,发

展了大爆炸理论,并用它来说明化学元素的起源。这一宇宙大爆炸理

论在1965年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现象和1998年哈勃望远镜探测到距地

球120亿光年之遥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双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25岁的沃森和37岁的克

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就后来被

誉为20世纪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也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

标志。

DNA是遗传基因的物质载体——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简称。1915至

1928年间,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坐落在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

基因决定着生物性状,从而创立了基因理论。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

DNA组成的。过去生物学界一直认为蛋白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直到

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过实验才证明了遗传载体不是蛋白质,而是DNA。

1953年DNA分子结构双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开遗传之谜的关键。60年代

尼伦柏格等人破译了遗传密码,证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遗传密码都是

相同的——DNA的4种核苷酸碱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遗传信息,决定

着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作为基因载体的DNA是生命

的后台指挥者,生命的一切性状通过受DNA决定的蛋白质来表现。

4、大地板块构造学说

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认为在地质历史上的古生代,

全球只有一块巨大陆地,周围是一片大洋;中生代以来,这块古陆开

始分裂、漂移,逐渐成为现在的几个大陆和无数岛屿,原来的大洋则

分割成几个大洋和若干小海。

大陆漂移说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由地幔对流说(1928年)、海

底扩张说(1961年)等阶段,到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块

构造学说,建造了全球被分为欧亚、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

极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的结构模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验证,

特别是海洋地质学的有力支持。

5、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948年,申农《通讯的数学理论》、维纳《控制论:关于动物和

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贝塔朗菲《生命问题》的出版,标志着

交叉科学信息论、控制论、一般系统论的诞生;1957年,古德等《系

统工程学》的出版为系统工程论奠定了基础。6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

新的交叉科学——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理论。

交叉科学不仅沟通了为数众多的自然科学学科,而且在方法论上

也沟通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它向人们提供了定量、精确和最优的

认识世界的方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的5大尖端技术成果

在科学的先导和生产的促进下,20世纪发展起来五大尖端技术:

核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和生物技术,在能源、材料、

自动化、海洋和环境等高新技术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1、核能与核技术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反应将产生和释放出远大于机械能、化学能

等产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既安全又清洁、

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宝库。

1942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首次实现了人工

控制的链式核裂变反应。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52年第一

颗轻核聚变的氢弹爆炸成功。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

发电站。60年代以后,核电站进入实用阶段,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重

要能源,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5。

核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材料、考古和环保等领域。

40年代放射性同位素开始大量生产,1947年比利发明了C14测定年代的

方法,1951年开始使用Co60等放射性元素治疗癌症,70年代以来计算

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广泛应用于临床,80年代初发展到核磁共

振扫描技术(MRI)。

2、航天和空间技术

1903—1914年,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为动力的航行理论,

奠定了航天学的基础。1919年,戈达德提出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并

于1926年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的火箭。1942年,布劳

恩主持设计发射的液体军用飞箭成为二战后各国火箭发展的蓝本。

1957年,苏联用洲际导弹的火箭装置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空间时代”从此开始。1961年,苏联发射载人宇宙飞船,

人类首次飞向太空。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人类在

月球上留下了第一个脚印。1971年,苏联建造空间站,人类首次在太

空中有了活动基地。1981年,美国发射航天飞机成功,从此人类可以

自由进出太空。

自50年代后期起,人类开始对月球和太阳系各大行星,以及遥远

的行星际空间进行探测,至今已发射了100多颗空间探测器,去揭示宇

宙的形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

响。

3、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它对人类社会、经济、

政治、文化等产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06年,三极电子管的发明使电信号放大,从而使远程无线电通

信成为可能。1947年,第一只晶体管的诞生为电子电路集成化和数字

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1945年问世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历了第一代

(电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晶体管,50年代末至

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电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和第四代

(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70年代初开始)等发展阶段,80年代

开始对新一代的智能计算机、光学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的探索已取得

初步成果。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计算机向巨型化和微型化两极发展。

70年代中,巨型机的向量运算速度超过了每秒亿次;微机则进入了千

家万户,标志着个人电脑时代的来临。当今,巨型机的运算速度已达

每秒3.9万亿次,而计算机互联网络则在2亿多网民的学习、研究、交

流、贸易甚至娱乐等方面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激光技术

1917年,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辐射的过程中,提出了“受激辐射”

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论基础。1958年激光被发现。1960年美国制

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它用红宝石晶体做发光材料,用发光强度

很高的脉冲氙灯做激发光源,在这种受激辐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超强

光束就是激光。

继红宝石激光器之后,半导体激光器(1963年)、气体激光器

(1964年)、自由电子激光器(1977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77年)

等相继问世。

5、生物技术

基因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和发展

的现代生物技术的最前沿领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尔伯和史密

斯发现细胞中有两种“工具酶”,能对DNA进行“剪切”和“连接”;

内森斯则使用工具酶首次实现了DNA切割和组合。DNA的重组能创造性

地利用生物资

1、批发和零售农机,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目前不免税。只在增值税方面可享受免税优惠。

2、依据财税[2001]113号文第一条第四项的规定,从事批发、零售农机的企业,可以免征增值税,不管国家是否有补贴。(生产销售农机的工业企业不免)

3、企业按规定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相关免征增值税的备案手续即可。

批发和零售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也就是说农机在农机生产厂出厂销售时,按13%的税率征税。各级、各类农机经销机构(企业)将从生产厂购进的农机再销售时,是免征增值税的。也就是在农机生产环节征收增值税。

农机的范围包括有那些规则?

(一)拖拉机。是以内燃机为驱动牵引机具从事作业和运载物资的机械。包括轮拖拉机、履带拖拉机、手扶拖拉机、机耕船。

(二)土壤耕整机械。是对土壤进行耕翻整理的机械。包括机引犁、机引耙、旋耕机、镇压器、联合整地器、合壤器、其他土壤耕整机械。

(三)农田基本建设机械。是指从事农田基本建设的专用机械。包括开沟筑埂机、开沟铺管机、铲抛机、平地机、其他农田基本建设机械。

(四)种植机械。是指将农作物种子或秧苗移植到适于作物生长的苗床机械。包括播作机、水稻插秧机、栽植机、地膜覆盖机、复式播种机、秧苗准备机械。

(五)植物保护和管理机械。是指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管理、施肥、防治病虫害的机械。包括机动喷粉机、喷雾机(器)、弥雾喷粉机、修剪机、中耕除草机、播种中耕机、培土机具、施肥机。

综上所述,批发和零售农机,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目前不免税。只在增值税方面可享受免税优惠。从事批发、零售农机的企业,可以免征增值税,不管国家是否有补贴。准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十五条下列项目免征增值税:

(一)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

(二)避孕药品和用具;

(三)古旧图书;

(四)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

(五)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的进口物资和设备;

(六)由残疾人的组织直接进口供残疾人专用的物品;

(七)销售的自己使用过的物品。

除前款规定外,增值税的免税、减税项目由国务院规定。任何地区、部门均不得规定免税、减税项目。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38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