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施氮肥:片面大量施用氮肥是诱发水稻缺钾症的另一重要原因,试验中观察到,不施钾区水稻生育受钾不足的影响而减产,但不一定有明显的缺钾症状出现,而在氮加倍的多氮区则出现缺钾症状(褐斑)。另有人指出,在低钾水田进行三要素试验时,若其中有无肥区(空白)和无钾区(有N、P),结果缺钾症只在无钾区出现而无肥区(空白)不出现。
就是说,缺钾与氮有关,在低氮条件下如果单纯钾不足不一定出现缺钾症。生产实践中偏施氮肥诱发缺钾症的现象只要稍加注意是很容易发现的,例如缺钾症多发的地方往往是施氮水平较高的地方。在缺钾田块,一些肥斑肥沟水稻生长特别茂盛,有徒长倾向格外严重,一块田里首先出现症状的也是这些部位。
偏施氮肥促发缺钾症主要是破坏体内钾、氮平衡,使氮的代谢及其他有关代谢陷于紊乱。通常正常稻株K2O/N比值应保持在1以上,低于0.5则会出现缺钾症。
此外,天气条件对缺钾症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如早稻生育前期长期阴雨,一旦放晴,出现高温晴热天气则往往引起缺钾症急剧发生,这和前期阴雨低温有机肥料(绿肥、厩肥)分解缓慢,而当急速转入高温时有机质分解陡增而导致土壤还原性急剧上升有关。再者,有些年份因梅雨关系田间渍水不能排干,烤田不透,土壤不能有效氧化,根系更新不良,常致后期吸钾不足使剑叶显著变小,穗颈缩短,穗形变小,出穗不齐,秕谷率增加而减产。
钾素营养对水稻的抗逆性有哪些影响?
引起水稻出穗不齐有种子质量、栽培管理技术不当等多种原因。如播种过大,插植过密,秧龄过长,田间发生僵苗和病虫害危害如稻飞虱、恶苗病等,会影响稻株发育进度不一,出现抽穗不齐的现象。
水稻缺钾易出现胡麻叶斑病的症状,发病植株新叶抽出困难,也会导致抽穗不齐。
气候因素如高温干旱,日照充足,遭遇“空梅”,会导致有些杂交水稻品种生育进程加快,提前进入生殖生长,从而发生早穗、导致抽穗不齐的现象。供参考?
钾提高水稻的抗逆性:①提高水稻抗倒伏的能力。增施钾肥能增加茎基部含钾量,而这种含钾量与茎的抗折断力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即茎基部含钾量越高,抗倒伏能力越强。对于钾能增加抗倒性的原理,有人对施钾后的茎秆剖面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施钾后促进了维管束的发育与厚壁细胞的木质化,从而增加了茎秆的强度。一般在水稻抽穗前,茎秆中K2O<2%时,施用钾肥对提高茎秆的强度有良好的效果。
②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水稻缺钾容易导致病害,主要表现有生理性病害——缺钾褐斑病;病理性病害——纹枯病、稻瘟病、胡麻叶斑病、小球菌核病、白叶枯病等。如纹枯病缺钾时发病率为38.92%,当供钾时降为6.99%。稻瘟病施钾后发病率减少18.4%~31.2%。叶枯病在土壤含钾183mg/kg以上时抗病能力比较强(MondalA.H.,1985)
据研究,缺钾引起病理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缺钾影响细胞壁成分的合成,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合成受阻。因为淀粉酶、蔗糖酶、β-葡萄糖酶等分解酶中缺钾时活性增加。二是缺钾条件下可溶性氮、糖增加,而可溶性氮、糖正是病菌的养料来源。如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就是白叶枯病和胡麻斑病病菌的良好营养。但早期和后期缺钾对可溶氮增加的机理是不一样的。在早期由于缺钾使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受阻,从而可溶氮增加;在后期缺钾促进蛋白质的分解,体内水溶性含氮化合物如氨基酸、游离氨、酰胺含量较多,蛋白质含量则相应减少。三是酚类化合物减少。稻体内的酚类物质对病菌有毒害作用,酚类含量高,抗病性强。钾与酚类物质之间的关系主要在于:低钾高氮的条件下降低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而这种酶对酚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缺钾的条件下,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从而使有毒的酚变成无毒的醌。
另外,增施钾肥可以提高根系的氧化能力,抵御土壤还原物质的危害,防止水稻早衰;在不良气候条件下,增施钾肥能保护细胞膜的结构,维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从而提高水稻的抗冻性和抗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