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和陈皮的区别大全(长期饮用功效和作用不一样)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7:30:45
字号:

青皮和陈皮的区别在于颜色区别、来源不同、加工方式不同、功效作用不同。其中青皮和陈皮虽然都是功效出色的中药材,但它们在颜色上就有明显区别。青皮的外表是青绿色,而产品的外表则为橙红色,这是它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也是人们一眼就能看到的区别。

青皮和陈皮的区别大全(长期饮用功效和作用不一样)

陈皮(图)

青皮和陈皮的区别

青皮和陈皮都是生活中的常见中药材,而且它们的功效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很多时候人们会把它们误当做同一种中药,其实青皮和陈皮之间是有诸多不同的,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中药。

青皮(图)

颜色不同

青皮和陈皮虽然都是功效出色的中药材,但它们在颜色上就有明显区别。青皮的外表是青绿色,而产品的外表则为橙红色,这是它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也是人们一眼就能看到的区别。

来源不同

青皮和陈皮虽然都是中药材,但它们的来源不同。

青皮来源于云香科植物橘或者这种植物的变种,是这类植物没有成熟的幼果或者没有成熟的果皮。而陈皮则来源于成熟的橘子,是这种水果的干燥果皮。

加工好的陈皮(图)

加工方式不同

青皮和陈皮在加工方式上也有明显区别。青皮是人们收集植物没有成熟的果实后,经晾晒加工得到的中药,有时也会把它切成片状以后再晾晒。

而陈皮则是人们在吃橘子以后取下果皮经晾晒加工,然后再经过陈化处理得到的中药材,陈皮从取下果皮到加工完成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功效作用不同

青皮和陈皮虽然都具有消食化质的功效,但它们在功效上也有很多不同产品。入药后对人类脾胃不和和腹部胀痛,以及咳嗽痰多的症状,都有特别明显的治疗作用。

而青皮入药后疏肝破气的功效则比较出色,它适合治疗人类的胸类胀痛和疝气疼痛以及乳痈,它对这些疾病的治疗功效特别好。

中草药:紫苏梗的功效与作用

1.采集全年可采。

2.扎成小把,阴干。

3.不宜直晒或火烘,否则容易脆断。

4.药材干燥全草青绿色,细长,多分枝,质柔软光滑,略有光亮,鳞叶排列紧密,不刺手,多无根部。

5.如有根部残留,则可见黄白色或灰白色的绵毛。

6.以青色、干爽、长条者为佳。

7.性状干燥全草青绿色,细长,多分枝,质柔软光滑,略有光亮,鳞叶排列紧密,不刺手,多无根部。

8.如有根部残留,则可见黄白色或灰白色的绵毛。

9.?以青色、干爽、长条者为佳。

10.化学成份全草含三萜类:千层塔烯二醇(serratenediol),千层塔三醇(tohogenol),千层塔烯三醇(serratriol)及石松隐四醇(lycocryptol)等。

11.性味平。

12.淡。

13.有毒。

14.归经肝。

15.脾经功能主治舒筋活血。

16.祛风除湿。

17.?主跌打损伤。

18.肌肉痉挛。

19.筋骨疼痛。

20.风湿关节痛。

21.肥大性脊柱炎。

22.类风湿性关节炎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水煎,冲酒服。

23.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跌打,腰痛。

24.②《广西中药志》:舒筋活络,祛风湿。

25.治肌肉痉挛,骨节疼痛。

26.③《广西药材》:治风湿脚症,并治神经衰弱。

27.?用法和用量内服:煎汤,1~3钱。

28.或浸酒服。

29.马尾连的功效和作用:清热燥湿。

30.泻火解毒。

31.主治湿热泻痢。

32.黄疸。

33.疮疡肿毒。

34.目赤肿痛。

35.感冒发热。

36.癌肿。

37.用于肠炎,痢疾,黄疸,目赤肿痛。

38.①《纲目抬遗》:去皮里膜外及筋络之邪热、小儿伤风及痘科用。

39.?②《西藏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祛风凉血,消炎止痢。

40.治结膜炎,传染性肝炎,痈肿疮疖,痢疾。

41.叶、花治关节炎。

42.③《新疆中草药手册):清热燥湿。

43.附方:①治小儿伤风发热及麻疹将出:马尾黄连、蝉蜕、菊花、大力子、防风、薄荷、甘草,煎汤服。

44.?(《四川中药志》)③治痢疾,肠炎:马尾黄连九钱,木香三钱。

45.共为细末。

46.每次一至二钱,一日三次服。

47.(《新疆中草药手册》)③治湿热呕吐:马尾连一钱半,吴茱萸四分,煎服。

48.(《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④治热病烦渴:马尾连、焦山栀各三钱,煎服。

49.?(《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⑤治口舌生疮,结膜炎,扁桃体炎:马尾黄连三钱,黄芩二钱,刺黄柏三钱,栀子三钱,牛蒡子二钱,连翘五钱,甘草二钱。

50.水煎服。

51.(《新疆中草药手册》)⑥治红肿疮痈:马尾黄连二钱,水煎服及研末外撒或制成软膏外用。

52.(《云南中草药》)⑦治渗出性皮炎:马尾黄连适量,焙干研末,撒患处。

53.?或和松花粉各等分同用。

54.如撒后患处于燥起裂,可用香油调敷。

55.(《新疆中草药手册》)⑧治脚癣:马尾黄连五钱,黄柏一两,新鲜猪胆汁一个,冰片三分。

56.先将马尾黄连、黄柏水煎成糊状,去渣,再下猪胆汁,微火煎1~2分钟,离火,待温加冰片搅匀,每晚擦患处。

57.?(《新疆中草药手册》)。

紫苏梗

(《本草蒙筌》)

异名紫苏茎(《雷公炮炙论》),苏梗(《药品化义》),紫苏杆(《湖南药物志》)。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等的茎。植物形态详"紫苏叶"条。

采集秋未,割取地上部分,除去小枝、叶片及果实,晒干。或在夏末采收苏叶时,切下粗梗晒干。前者称为"老苏梗",后者称为"嫩苏梗"。

药材老苏梗:呈方柱形,有槽。长0.3~1米,中部直径约0.7~1.3厘米。表面紫棕色或淡棕色。具纵沟及顺纹,上有稀疏的柔毛。分枝对生,或已除去。上部分枝常残留花萼或果实。质硬体轻,断面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或中空。嫩苏梗:色淡或青绿色,质松,髓部较大。以老而粗壮、外皮紫棕色、分枝少、香气浓者为佳。

产湖北、江苏、河南、四川、广西、山东、广东、浙江、河北、山西等地。

同属植物白苏的茎(白苏梗)在江苏、四川等地与紫苏梗同等使用,并通称为苏梗。参见"白苏梗"条。

炮制除去杂质,用水浸泡后,润透,切片,晒干。

性味辛甘,微温。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药品化义》:"味甘微辛,性微温。"

③《本草崇原》:"气味辛,平。"

归经《药品化义》:"入脾、胃、肺三经。"

功用主治理气,舒郁,止痛,安胎。治气郁,食滞,胸膈痞闷,脘腹疼痛,胎气不和。

①《本草图经》:"宣通风毒。"

②《本草蒙筌》:"下诸气略缓,体稍虚者用宜。"

③《本草通玄》:"能行气安胎。"

④《本草崇原》:"主宽中行气,消饮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

⑤《得配本草》:"疏肝,利肺,理气,和血,解郁,止痛,定嗽,安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钱。

选方①治伤寒胸中痞满,心腹气滞,不思饮食:紫苏茎(锉)一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二两,赤茯苓(去黑皮)一两半,大腹皮(锉)、旋覆花各一两,半夏(汤洗七遍,焙)半两。上六味,细切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分(拍碎),枣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圣济总录》苏橘汤)

②治水肿:紫苏梗八钱,大蒜根三钱,老姜皮五钱,冬瓜皮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名家论述①《药品化义》:"苏梗,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顺气诸品惟此纯良。其性微温,比枳壳尤缓。病之虚者,宽胸利膈,疏气而不迅下。入安胎饮,顺气养阴;入消胀汤,散虚胀满。"

②《侣山堂类辩》:"紫苏枝茎能通血脉,故易思兰先生常用苏茎通十二经之关窍,治咽膈饱闷,通大小便,止下利赤白。予亦常用香苏细茎,不切断,治反胃膈食,吐血下血,多奏奇功。盖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肝主血而心主脉,血脉疏通,则食饮自化。《经》云,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下血,通其络脉,使血有所归,则吐下自止。"

提醒您:紫苏梗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21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