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旉农书》是中国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的著作。
《陈旉农书》是论述中国宋代南方地区农事的综合性农书。陈旉以前的农书,多为北方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业经验总结,本书则为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农事的专著,本书在养牛和蚕桑部分也有详细的论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到宋代达到了新的水平。
全书3卷,22篇,1.2万余字。上卷论述农田经营管理和水稻栽培,是全书重点所在。中卷叙说养牛和牛医。下卷阐述栽桑和养蚕。
扩展资料:
内容介绍
《陈旉农书》特别强调掌握天时地利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指出耕稼是“盗天地之时利”,具有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提出“法可以为常,而幸不可以为常”的观点,认为法就是自然规律,幸是侥幸、偶然,不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未有能得者”。
因此,在一系列农耕措施中,都有超越前人的新观点。如著名的“地力常新壮”论,就是对中国古代农学史上土壤改良经验的高度概括。
他在“粪田之宜篇”中说,尽管土壤种类不一,肥力高低,但都可改良;认为前人所说的“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之说并不正确,主张“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当常新壮矣”。书中对开辟肥源、合理施肥和注重追肥等措施,都有精辟见解。
在“耕耨之宜篇”中论述当时南方的稻田有早稻田、晚稻田、山区冷水田和平原稻田4种类型,分别阐述了整地和耕作的要领;在“薅耘之宜篇”中讲到稻作中耘田和晒田的技术要求、强调水稻培育壮秧的重要性等,都是中国精耕细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最早总结江南地区栽培技术的农书是《陈旉农书》作者为陈旉。
这本书是论述中国宋代南方地区农事的综合性农书,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到宋代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农业和食用历史相当悠久。
之后袁隆平研究了混合大米。 袁隆平1971年2月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业]从事混合大米研究。 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小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培育成功了混合大米,实现了混合大米的历史性突破。
杂交米在遗传上有一定的差异,同时选择两个与它们优良性状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产生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与杂交米相对应的是常规水稻。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开发和推广杂交米的国家,广泛推广的杂交米主要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作为遗传工具。
江南水稻种植的注意事项
湿润灌溉 抽穗扬花期要保持一定的水层,灌浆成熟期间要间歇灌溉以利清水硬 板,以提高根系活力,直至蜡熟后期,切忌断水过早,养根保叶,防止早衰,保证灌浆结 实饱满,减少空秕率。一般收割前3一5天左右开始排水落于,便于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