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汤剂的服用量
一般情况下:一天一付(一剂),一次200ml,一天服用两次。
病情急重者:每隔4小时服用,昼夜不停。
泻下药、发汗药:不必拘泥于定时。
以得下、汗出为度,不用全部服完。以免泻下、发汗过度而损伤自身正气。
呕吐患者:小量频服。
小量以减少对胃肠道刺激,避免药入即吐。频服以保证服用量。
二、服用中药的温度
一般情况下:温服。
风寒感冒者:宜热服。服药后还需保暖以协助出汗。
热在肠胃的患者:宜凉服。
选用丸剂、颗粒剂等中成药:温开水送服。
选用大蜜丸的中成药:分成小粒后,温水送服。
选用散剂、粉剂等中成药:加蜂蜜调和服用。
膏滋:用开水调匀,晾温服用。
各种原因不便口服的患者:鼻饲给药。
注:服用中成药应遵医嘱。若无医嘱,可按说明书服用。
400种常用中药剂量表
用法与用量 9~15g。紫丹参 Zidanshen RADLXSALVIAE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甘西鼠尾草Salvia przewalskii Maxim.或褐毛甘西鼠尾草Saliva przewalskii Maxim.yak mandarinorum(Diels)Stib.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干燥。
性状 本品根呈圆锥形,长10~25cm,直径1~6cm。表面暗棕色、棕褐色,外皮常有部分剥落而呈红褐色,外表粗糙,具不规则纵沟纹,根头单一或数个合生,根部由多数细根呈辫子状或扭曲状。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疏松,不平坦,可见黄白色的木质部。气微,味微苦涩。
鉴别 (1)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5ml,置具塞试管中,振摇,放置1小时,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丹参酮ⅡA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乙酸乙酯(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取本品粗粉1g,加水40ml,煮沸30分钟,放冷,过滤。滤液用稀盐酸调PH值至2,用乙醚提取3次(20ml、5ml、5ml),合并提取液,挥干乙醚。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原儿茶醛对照品,加甲醇配成每1ml含0.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丙酮-甲酸(8: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1%间苯三酚乙醇-浓硫酸(1:1)混合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湿相同颜色的斑点。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0nm。理论板数按丹参酮ⅡA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丹参酮ⅡA对照品10mg,置50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ml,置25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中含丹参酮ⅡA16μg).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0.3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密塞,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弃去初滤液,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丹参酮ⅡA(C19H18O3)不得少于0.40%。
炮制 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段,干燥。
性味与归经 苦,微寒。归心、肝经。
功能与主治 活血调经,祛瘀止痛,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心烦不眠,痈肿疮毒。
用法与用量 9~15g。
注意事项 不易与藜芦同用。孕妇忌服。
贮藏 置干燥避光处。
400种常用中药剂量表:
00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00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003.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004.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005.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006.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007.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008.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009.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010.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011.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012.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013.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014.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015.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热,火降小便。
016.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湿热堪逐。
017.石膏大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
018.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019.大黄苦寒,实热积聚,祛痰润燥,疏通便秘。
020.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021.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022.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023.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024.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025.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026.葛根味苦,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027.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028.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痛,诸风口噤。
029.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淤。
030.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
031.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痛,疏筋活血。
032.独活甘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033.知母味苦,热可能除,骨蒸有汗,痰嗽皆舒。
034.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035.藁本气温,除头巅顶,寒湿可去,风邪可屏。
036.香附味甘,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037.乌药辛温,心腹胀痛,小便滑数,顺气通用。
038.枳实味苦,消食除痞,破积化痰,冲墙倒壁。
039.枳壳微温,快气宽肠,胸中气结,胀满堪尝。
040.白蔻辛温,能去瘴翳,益气调元,止呕和胃。
041.青皮苦寒,能攻气滞,削坚平肝,安胃下食。
042.陈皮甘温,顺气宽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
043.苍术甘温,健脾燥湿,发汗宽中,更去瘴翳。
044.厚朴苦温,消胀泄满,痰气下利,其功不缓。
045.南星性热,能治风痰,破伤强直,峰搐自安。
046.半夏味辛,健脾燥湿,痰厥头痛,嗽呕堪入。
047.藿香辛温,能止呕吐,发散风寒,霍乱为主。
048.槟榔味辛,破气杀虫,祛痰逐水,专除后重。
049.腹皮微温,能下膈气,安胃健脾,浮肿消去。
050.香薷味辛,伤暑便涩,霍乱水肿,除烦解热。
051.猪苓味淡,利水通淋,消肿除湿,多服损肾。
052.扁豆微凉,转筋吐泻,下气和中,酒毒能化。
053.泽泻苦寒,消肿止渴,除湿通淋,阴汗自遏。
054.木通性寒,小肠热闭,利窍通经,最能导滞。
055.车前子寒,溺涩眼赤,小便能通,大便能安。
056.地骨皮寒,解肌退热,有汗骨蒸,强阴凉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