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用什么肥料好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5:51:59
字号:

水稻施肥原则应是有机肥、磷化肥作基肥,钾化肥主要作分蘖肥,氮化肥采用多次匀施,特别注意好壮苞、壮籽肥,在足穗的同时,攻大穗大粒。

水稻种植用什么肥料好

1、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据测定,水稻的总吸肥量有50%-60%的氮素和70%的磷、钾来自土壤,施肥不足就会过多消耗土壤潜在养分而降低地力,增施有机肥是维护和提高地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水稻生产要强调积制土杂肥,发展养殖业多施栏肥、多种绿肥,推广撩穗收割和稻草还田等,使有机肥施用量占全期施肥量的40%。

2、适量早施分蘖肥由于水稻一般根系活力强,插后新根发生较快,一般早稻在插后5天,晚稻在插后3天,即可追施尿素等促进分蘖,分蘖肥宜分次施用,第一次每亩施尿素6-

7.5千克;隔7天左右,根据苗情,对生长差的田块,补施第二次蘖肥,亩用尿素4千克以内;对施有机肥少和缺钾肥的田块,每亩追5-7.5千克钾肥。

3、看苗施用穗肥穗肥因施用时期和作用不同,可分为促花肥和保花肥。凡是前期施肥适当、禾苗长势平衡的,

一般应以保花增粒为重点,只施保花肥而且施用量不宜过多,一般每亩施用尿素2.5千克左右。如果前期施肥不足,群体苗数偏少,个体长势效差,那么促花肥与保花肥都可施用,每次每亩可施用尿素5千克。水稻对钾肥需求量大,晒田复水后结合追施氮肥

,每亩追施工2.5千克左右钾肥,增产效果显著。

4、看苗施用粒肥和叶面追肥在始穗前禾苗叶色过淡的,每亩撒施2-2.5千克尿素,齐穗后过早落黄的田,每亩施尿素2.5--3千克,生长正常的杂交稻,只宜用500--750千克尿素兑水50千克喷雾作粒肥。由于水稻后期对磷钾的吸收量较高,因此后期施叶面肥有良好的增产作用。在始穗前4-6天或齐穗后勤部2-3天用磷酸二氢钾150-200千克兑水50千克对生长差的禾苗喷施,有增强植株抵抗高温或低温的能力。

一、水稻吸收养分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水稻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锌、锰、铜、钼、硼及硅。碳、氢、氧在植物体组成中占绝大多数,是水稻淀粉、脂肪、有机酸、纤维素的主要成分。它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一般不需要另外补充。氮、磷、钾三元素是水稻需要量大,单纯依靠土壤供给,不能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必须另外施用,所以又叫肥料三要素。对其他元素需要量有多有少,一般土壤中的含量基本能满足,但随着高产品种的种植,氮、磷、钾施用量增加,水稻微量元素缺乏症也日益增多。

每生产100千克稻谷吸收的氮、磷、钾的数量分别为1.5或1.9千克、0.18或3.82千克,大致比例为2:1:3。由于其中不包括根的吸收和水稻收获前地上部分中的一些养分及落叶等已损失的部分,所以实际水稻吸肥总量应高于此值。而且随着品种、气候、土壤和施肥技术等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特别是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吸收量的差异十分显著,通常是随着生育时期从秧苗到成熟期的过程中,吸收氮、磷、钾的数量呈正态分布。

二、水稻各生育阶段需肥规律是什么?

氮素吸收规律:水稻对氮素营养十分敏感,是决定水稻产量最重要的因素,水稻一生中在体内具有较高的氮素浓度这是高产水稻所需要的营养生理特性。水稻对氮素的吸收有两个明显的高峰,一是水稻分蘖期,即插秧后两周;二是插秧后7-8周,此时如果氮素供应不足,常会引起颖花退化,而不利于高产。

磷素的吸收规律:水稻对磷的吸收量远比氮肥低,平均约为氮量的一半,但是在生育后期仍需要较多吸收。水稻各生育期均需磷素,其吸收规律与氮素营养的吸收相似。以幼苗期和分蘖期吸收最多,插秧后3周前后为吸收高峰。此时在水稻体内的积累量约占全生育期总磷量的54%左右,分蘖盛期每一克干物质重含(P2O5)最高,约为2.4毫克,此时磷素营养不足,对水稻分蘖数及地上与地下部分干物质的积累均有影响。水稻苗期吸入的磷,在生育过程可反复多次从衰老器官向新生器官转移,至稻谷黄熟时,约60%-80%磷素转移集中于籽粒中,而出穗后吸收的磷多数残留于根部。

钾素的吸收规律:钾吸收量高于氮,表明水稻需要较多钾素,但在水稻抽穗开花前其对钾的吸收已基本完成。幼苗对钾素的吸收量不高,植株体内钾素含量在0.5%-1.5%之间不影响正常分蘖。钾的吸收高峰是在分蘖盛期到拔节期,此时茎、叶钾的含量保持在2%以上。孕穗期茎、叶含钾量不足1.2%,颖花数会显著减少。出穗期至收获期茎、叶中的钾并不像氮、磷那样向子粒集中,其含量维持在1.2%-2%之间。

三、在淹水条件下土壤中的氮、磷、钾会发生什么变化?

淹水条件下氮的变化:水田土壤由于长期淹水,土层分化为两层,其性质很不相同,表面的一薄层为氧化层,厚度仅有数毫米,一般不超过10毫米,其下部为还原层。铵态氮肥或能转化成为铵态氮的氮肥如硫酸铵、碳酸氢铵和尿素等,如施于表面的氧化层会受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为硝态氮,而硝酸离子不能为土壤胶粒所吸附,于是随水渗漏于下边的还原层,逐渐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成水稻难以吸收利用的气体氮逸失于大气中,这种现象称为反硝化作用。

淹水土壤中磷的变化:水田土壤淹水后磷的供给能力高于非淹水土壤,施入淹水土壤中可溶性磷被固在土壤固相表面,浓度上升比较显著,而且受水田土壤的性质影响很大。淹水后有效磷的增加以磷A值(即土壤有效磷和施用磷肥之比)表示,富含磷酸铁的酸性土壤磷A值较高,而磷酸铁含量低的钙质土壤和腐殖土壤淹水后有效磷却没有增加。因此,土壤淹水后水溶性磷浓度增加,以含铁量低的钙质沙土最明显,含铁量低的酸性沙土次之,再次为近中性黏土,酸性铁质铝土最少。

淹水条件下钾的变化:淹水后土壤中可溶性二价铁离子和锰离子增加,同时将交换性钾置换进入土壤溶液,在某些条件下土壤中存在的过量亚铁离子,会与土壤中钾盐结合形成由K2SO4、F2SO4和水以不同比例组成的难溶性二价盐,从而降低了钾的有效性,铁吸收过多会妨碍钾的吸收。

四、水稻高产施肥的原则及注意事项是什么?

水稻高产施肥的基本原则:重视化肥,配合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对改良培肥土壤的效果十分显著,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储量,改善土壤有机质组成,增加土壤中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加强了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性,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分状况。

(1)氮肥、磷肥或氮、磷、钾配合施用。高产栽培条件下极易贪青、倒伏、发生稻瘟病,空秕率增加。因此,在施肥上要坚持氮、磷、钾配合施用。

(2)适量施肥与配方施肥。高产栽培施肥量要适宜,配比合理,要根据不同的地块肥力不同,进行确定施肥量,做到配方施肥确保高产。

(3)高产施肥注意的事项。

①施足基肥。有机肥料分解慢,利用率低,肥效期长养分完全,所以作基肥施用较好。但由于稻区早春气温较低,土壤中的养分释放缓慢,为了促进高产田秧苗早生快发,可以将速效氮肥总量的30%-50%作为基肥施用。磷肥和钾肥均作为基肥施用,也可以留一部分在拔节期施用。

②早施蘖肥。水稻返青后及早施用分蘖肥,可促进低位分蘖的发生,增穗作用明显。分蘖肥分二次施用,一次在返青后,用量占氮肥的25%左右,目的在于促蘖;另一次分蘖盛期作为调整肥,用量在10%左右。目的在于保证全田生长整齐,并起到促蘖成穗的作用。后一次的调整肥施用与否主要看群体长势来决定。

③巧施穗肥。穗肥不仅在数量方面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影响较大,而且施用时期也很关键。穗肥在叶龄指数91左右(倒二叶60%伸出)施,可以促进剑叶生长。当高产群体较繁时,穗肥在叶龄96(减数分裂时期)时施,起到保花作用。

④酌情施粒肥。水稻后期施用粒肥可以提高籽粒成熟度,增加千粒重,要控制好粒肥施用量和施肥方式。

五、为什么水田强调多施有机肥料?

稻田连年种植,每年不但要从土壤中吸收走大量的氮、磷、钾三要素和一定量的钙、镁、硫、铁等元素,而且还要吸收少量的氯、锌、锰、硼、铜、钼等微量元素,大约为氮的10倍,大量的多种营养元素被吸收,还有一部分被淋溶损失,仅靠无机肥料补充远远不能满足水稻生产需要。必须实行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

施用有机肥料,不仅可直接为水稻提供各种丰富的养分,而且还能在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中,使一部分有机质起腐殖化作用,合成土壤腐殖质,这对改善土壤物理性和结构,增加土壤胶体的数量与品质,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方面有很大效果。此外,在有机质分解过程中还可以使水田土壤部分迟效性磷、钾活化,并产生各种促进水稻生长的生理活性物质和维生素B和生长素。

六、化肥在水稻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化肥又称无机肥或矿质肥,是指直接或间接提供植株营养元素,促进生长,增加产量,改善品质的化学物质。水稻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一定量的大量元素,如氮、磷、钾、硅、硫、钙、镁等。还需要少量的微量营养元素,如铁、锰、锌、钼、铜等水稻生长所需要的这些营养元素土壤中不可能全部提供。因此,只能施化肥来补充不足部分的营养元素。例如根据15N示踪测定,从移栽到最高分蘖期的氮吸收量31%来自土壤氮,69%来自肥料。如果移栽后不能及时追施返青肥和分蘖肥就不能保证有效分蘖。所以说,化肥字水稻生产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作用有:合理补充土壤中缺乏的元素,积累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大幅度提高产量;不同阶段施用化肥可以增强水稻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合理施用化肥可以提高稻米质量,提高稻米的商品价值。

七、氮、磷、钾对水稻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氮对水稻的生理作用:在各种营养元素中氮素对水稻生育和产量的影响最大,水稻不同生育期和器官氮素含量不同。一般茎叶中的含量约为1%-4%,穗中含量为1%-2%。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物质,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占蛋白质含量的16%-18%。水稻体内的核酸、磷脂、叶绿素及植物激素,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重要物质也都含有氮,所以氮素对维持和调节水稻生理功能上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氮素供应适宜时对根部生长快,根数增多,但过量反而抑制稻根生长。氮素能明显促进茎叶生长和分蘖原基的发育,所以植株体内含量越高,叶面积增长越快,分蘖数越多。氮素还与颖花分化及退化有密切关系,一般适量施用氮素能提高光合作用和形成较多的同化产物,促进颖花的分化并使颖壳体积加大,从而可增颖果的内容量,便于提高谷重。

缺氮症状通常表现为叶色失绿、变黄。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缺氮会阻碍叶绿素和蛋白质合成,从而减弱光合作用和影响干物质生产。严重缺氮时细胞分化停止,多表现为叶片短小,植株瘦弱,分蘖能力下降,根系机能减弱。氮素过多时叶片拉长下披,叶色浓绿,茎徒长,无效分蘖增加,容易生育过度繁茂,致使透光不良,结实率下降,成熟延迟,加重后期倒伏和病虫害的发生。

磷对水稻的生理作用:水稻茎叶中磷的含量一般为0.4%-1.0%,穗部含磷量比较高,在0.5%-1.4%之间。磷是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重要成分之一,而且直接或见解参与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一些高能磷酸又是能量储存的主要场所。磷素供应充足,水稻根系生长良好,分蘖增加,代谢作用旺盛抗逆性增强,并有促进早熟和提高产量的作用。磷参与能量的代谢,存在于生理活性高的部位,因此磷在细胞分裂和分生组织的发育上是不可缺少的,幼苗期和分蘖期更为重要。水稻缺磷植株往往呈暗绿色,叶片窄而直立,下部叶片枯死,分蘖减少,根系发育不良,生育停滞,常导致稻缩苗、红苗等现象发生,生育期推迟,严重影响产量。

钾对水稻的生理作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茎叶中钾的含量约为1.5%-3.5%,穗部含量较低,一般在0.5%-1%以下。钾在植物体内几乎完全成为离子状态存在,部分在原生质中处于吸附状态。钾与氮、磷不同,它不是原生质、脂肪、纤维素等的组成成分。但在一些重要的生理代谢上如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转移等,钾都具有触媒作用,能促进这些过程的顺利进行。钾还有助于氮素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所以施氮越多,对钾的需量也就相应增加。钾对植物体内多种重要的酶有活化剂的作用。适量钾能提高光合作用和增加稻体碳水化合物含量,并能使细胞壁变厚,从而增强植株抗病抗倒伏的能力。

缺钾时根系发育停滞,容易产生根腐病,叶色边浓绿程度与施氮过多时相似,但叶片比较短。严重缺钾是,首先在叶片尖端产生黄褐色斑点,逐渐扩展至全叶,茎部变软,株高伸长受到抑制。钾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大,能从老叶向新叶转移,缺钾症先从下部叶片出现。钾不足时淀粉、纤维素、碳水化合物减少,水稻处于繁茂遮阴或光照不足的条件下,增施钾肥后生育大多可以得到改善。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19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