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要靠阳光,植物将阳光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只需计算出一万斤粮食中包含的能量值,再对比一亩地接受的阳光能量,就可以得出是否有可能亩产万斤。实际上一亩地接收的阳光能量比万斤粮食所需的能量要多得多,扣除这过程中损失的,亩产万斤是能够实现的。这需要生物技术科技的发展,所以钱学森亩产万斤的论证是没有错的,红薯的亩产量已经以事实证实了这一点。?
一是“万斤亩”在科学计算上是正确的。正因为这样,作为一位严谨的科学家,钱学森反复用计算尺计算了太阳光能转化为粮食的数量。他1993年甚至得出“粮粒”可以达到亩产10万市斤的结论!
应当说,毛泽东在1956年对于粮食的亩产量的判断是符合科学的。毛泽东在制订《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曾经提出:“半个世纪搞到亩产二千斤行不行?”半个多世纪之后的2010年3月6日下午,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水稻亩产做出这样的概括:
目前,全球水稻的平均亩产大概接近300公斤。即便科技发达的日本,其亩产也只有445公斤。无论是杂交水稻的单产,还是种植面积,中国都领先日本。
中国种植的杂交水稻面积达到2。4亿亩后,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袁隆平表示,到2015年大面积亩产提高到900公斤的目标,可以实现。
今年80岁高龄的袁隆平甚至希望,自己90岁的时候,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大面积的亩产可以达到1000公斤。(中国新闻社2010年3月7日电讯,记者赵建华、刘育英报道)
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权威。按照他的说法,直到2020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大面积的亩产才能达到1000公斤,也就是毛泽东在1956年所提出的“半个世纪搞到亩产二千斤”。
这清楚表明,曾经种过田的毛泽东,对于水稻亩产量的估计是非常准确而科学的。
按照科技的进步,应该是可以的。
当我们说到沙漠时,脑海里都会浮现几个词语:荒凉、不宜久居。是的,在沙漠里,没有足够的水源,昼夜温差也很大,所以一直以来人们都会认为沙漠里是无法种植作物的,但是,有一个人偏偏不信邪,信誓旦旦的说他能在沙漠种出大米!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当年这个异想天开,用六年时间在沙漠里种出大米的年轻人的故事。
这个年轻人叫做滕飞,他还被赋予了一个光荣的称号:"食尚之星",他被很多新农人所推崇。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著名的内蒙古亿利新中农沙地农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吧,这个公司就是他创建的,他自己也在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他曾带领一群人住在沙漠中,全力研究如何在沙漠中种稻。在他看来,沙漠是宝藏,而且他认为在沙漠种植大米是可行的。沙漠很长时间无人间烟火,无人居住过,就无人开采,所以说他认为沙漠是一片非常纯净的土地。沙漠昼夜温差大,会有积温,而积温非常适合种植大米。如果种植成功,沙漠环境将会有很大的改善,干旱的土地也将会变成绿洲。
滕飞记得他刚到达沙漠时,门每天都要被沙子堵住,每天一大早儿都要安排一些人从窗户跳出房子,清除堆积在门上的沙子,否则屋子里剩下的人就没有办法出门。
说到大米,每个人都会觉得大米是在生态健康的地方种植的,需要的水和温度都很适宜。所以说种植大米存在一个大问题就是需要水,而沙漠中没有水!于是滕飞团队就开始寻找水。在寻找水的过程中,他发现沙丘下有地下水。为了解决水下渗的问题,在沙子中一定深度处用塑料膜盖住,然后让大米在塑料膜上生存,水的问题就解决了。
由于沙漠昼夜温差大,腾飞种植的大米淀粉具有很高的淀粉含量,而且味道非常甜美可口。
滕飞的理念是,大米应该以绿色生态种植。 在大米种植中,沙子将变成土壤。 他花了1000万去收集动物粪便,然后制作了有机肥料来给沙漠土壤提供营养。沙漠中也有诸如虫害之类的灾害,那么他是如何解决虫害问题的呢? 他说,他会在某天把稻田里的水倒掉,然后用它在阳光下晒干稻田,这样昆虫就会死掉了。他还使用了人工除草的方法,每次都和数百人一起完成工作。
由于滕飞的绿色生态理念,他种下的沙漠大米赢得了价值上百万的天猫生鲜订单。 他说,他十分兴奋的是九月大米成熟的时候,地面上满是金子一般的大米,连风都吹着大米的香味,香远益清。他始终没有忘记当他提议在沙漠中种水稻时,受到过的质疑的目光,不过滕飞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时间告诉了每个人,滕飞确实做到了,做到了在沙漠中种植原生态大米,做到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告诉所有人,他终于体验到了使那种让他有非常牛的感觉,即在沙漠中种植大米!滕飞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受过质疑,才能让不可能变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