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杂交稻是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主持培育,1996年该项计划正式提出,到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实验标准田每公顷产量超过10.5吨,即亩产达到700公斤,而普通水稻最高亩产也就400公斤左右,超级杂交稻亩产将近超出一倍,标志着超级杂交稻的培育成功,袁隆平超级杂交稻为解决国家粮食生产不足和国际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4年,超级杂交稻实现亩产800公斤。
2011年,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百亩超级稻亩产超过900公斤。
2016年,广东省梅州兴宁市龙田镇环陂村,项目试验田年亩产达到1537.78公斤(包含早稻和晚稻),创造世界最高年亩产记录,而且这还是唯一一个双季稻实验田。
四月十二日,袁隆平在三亚国际水稻论坛上肯定的说到:“今年我们正在向新目标亩产1130公斤,即每公顷17吨攻关:我有把握说,有90%的可能(上17吨)。”
袁隆平院士说的是第五期超级稻的研究目标,据他介绍,稻谷的产量=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现有的半矮秆品种超级稻的收获指数已经快达到天花板,没法进一步提高,只能从生物学产量着手,进而提高产量。
我国粮食产量和粮食储备现状
水稻作为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得益于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我国水稻产量逐年增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为3100万公顷,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完成从不够吃到如今的吃不完的过度,2016年,我国水稻产量约4.17亿吨,库存1.58亿吨,而我国人年均大米消耗量为97.5公斤左右,光水稻库存就够全国16亿人口吃上一年多,何况水稻只是作为粮食库存的一种,还有其他谷物。
既然现在粮食产量这么高,还要培育产量更高的超级杂交稻有什么用?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家的根本,虽然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和储备较为理想,但我国粮食耕种用地逐年减少,而且从事农业耕种的人也越来越少,往后只有走向农场化经营模式,在这种前提下很多不便于农场化的耕地就得荒废,只能从提高产量弥补耕地的不足。
我国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我国的粮食方针政策,提高粮食产量就提高了国家综合实力,也增强国家在国际间的竞争力。
你对本文有什么看法均可在下方回复讨论,谢谢。
(本文源自网络,文章由科学树洞撰写,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取得标志性成果
1、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
2、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难题。袁隆平领导的课题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制种产量逐渐提高,现在高的已达亩产300公斤以上。
3、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
4、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
5、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中大穗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并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连续取得重大进展。
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今年以来,全国农业科教系统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重大成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高素质农民数量已达1700万人,对支撑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持续加快产学研融合平台建设。推进科技与区域经济融合,启动建设5个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目前有314个高水平科研团队、264家高科技企业、34支高质量基金入驻中心,“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初步形成。推进科技与企业融合,打造了一批产学研一体化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14个创新联盟实体化运行。推进科技与县域产业融合,重点选择100个示范县,强化体系成果在县域范围内集中示范培训和推广应用,打造“一县一业”科技引领示范样板。
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原始创新能力快速提升,水稻基因组学研究水平高,开创了水稻研究从传统遗传图谱向全基因组水平转变的先河;禽流感病毒净化和变异的规律的发现,为阻断人感染病毒提供了科学依据。关键技术瓶颈不断突破,选育出多个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超级稻新品种,年均推广面积超过1.3亿亩;研发出农机作业专业检测传感器和系列作业监管终端。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扎实推进,构建了以11个数据中心为“塔尖”、100个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为“中坚”、4万个农业生态环境国控监测点为“塔基”的“金字塔”式工作架构,开展科学观测监测,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宏观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不断强化先进技术示范推广。构建多层次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平台,建设110个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服务需求,在全国2300多个农业县建设了5000个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选择40万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点对面示范辐射带动小农户生产水平。开展多层级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示范,遴选发布水稻侧深施肥等10项引领性技术。实施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组织吉林、内蒙古等8个省构建“省市县三级”上下协同和“政产学研推用六方主体”左右协同机制,覆盖43个产业,聚集2100多名科技人才,示范推广130多项重大技术。组织全国2300多个农业县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小农户”的链式推广服务模式,加快主推技术进村入户到企。深入推进实施农技推广特聘计划,规范严格遴选4200多名业务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特聘农技员服务脱贫攻坚一线。
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提质增效。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实施主体带头人培养行动,培训19.4万人;实施返乡下乡创新创业者培养行动,培训1.5万人;实施专业种养加能手培养行动,培训12.3万人。联合教育部开展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打造100所人才培养优质校,探索构建短期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相互衔接贯通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后续扶持服务,与国家农担公司推进金融担保培训,与中国邮储银行合作推动培训与担保贷款衔接,解决贷款难等限制农民发展产业的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