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抗性物质会被遗传。面对昆虫的危害,古人主要采取休耕、轮作、错播等规避策略。不要认为古人是绝对温和的。当他们看到机会时,他们会果断行动,用诱虫灯、放养鸭子、洪水、焚烧杂草、挖虫卵等方法杀死害虫。
古代没有化学杀虫剂,但仍然有生物杀虫剂。在漫长的岁月里,有些人可能尝试过生物杀虫剂,但后来他们放弃了。或者他们已经意识到,招惹害虫而不立即100%杀死它们只会让害虫更加难缠。在古代农业书籍中,只有一些小方法的记录,如用兔粪伴种防地老虎和用烟草水杀死蚜虫。药物杀虫不是古代农业的主流。
进入工业社会和农药出现后,有些人变得傲慢自大。对抗昆虫的运动已经开始。从那时起,农业生产的和谐与稳定不复存在。所有生物体都会对外部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当昆虫吞食棉株时,因为量少等原因没有被立刻毒死。然后昆虫体内有一种抗性物质,这种抗性物质会传给下一代。经过几次传播和强化,棉铃虫不再害怕杀虫剂。
其他昆虫也有适应杀虫剂的能力。地球上有超过3亿年的昆虫,比恐龙还古老。它惊人的适应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不管我们设计了什么样的精确杀虫剂配方,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让害虫变得越来越强大。
每年春季,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而来,随气流下沉和雨水拖带降落下来,成为非越冬地区的初始虫源。秋季,成虫随季风回迁到南方进行繁殖,以幼虫和蛹越冬。如在安徽该虫也不能越冬,每年5—7月成虫从南方大量迁来成为初始虫源,在稻田内发生4—5代,各代幼虫为害盛期:一代6月上中旬;二代7月上中旬;三代8月上中旬;四代在9月上中旬;五代在10月中旬。生产上1、5代虫量少,一般以2、3代发生为害重。成虫白天在稻田里栖息,遇惊扰即飞起,但飞不远,夜晚活动、交配,把卵产在稻叶的正面或背面,单粒居多,少数2—3粒串生在一起,成虫有趋光性和趋向嫩绿稻田产卵的习性,喜欢吸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和花蜜。卵期3—6天,幼虫期15—26天,共5龄,一龄幼虫不结苞;二龄时爬至叶尖处,吐丝缀卷叶尖或近叶尖的叶缘,即“卷尖期”;三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即“束叶期”;3龄后食量增加,虫苞膨大,进入4—5龄频繁转苞为害,被害虫苞呈枯白色,整个稻田白叶累累。幼虫活泼,剥开虫苞查虫时,迅速向后退缩或翻落地面。老熟幼虫多爬至稻丛基部,在无效分蘖的小叶或枯黄叶片上吐丝结成紧密的小苞,在苞内化蛹,蛹多在叶鞘处或位于株间或地表枯叶薄茧中。蛹期5—8氏,雌蛾产卵前期3—12天,雌蛾寿命5—17天,雄蛾4—16天。该虫喜温暖、高湿。气温22一28℃,相对湿度高于80%利于成虫卵巢发育、交配、产卵和卵的孵化及初孵幼虫的存活。为此,6—9月雨日多,湿度大利其发生,田间灌水过深,施氮肥偏晚或过多,引起水稻徒长,为害重。主要天敌有稻螟赤眼蜂,绒茧蜂等近百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