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资农业企业可与大陆农业企业什么享受农机购置补贴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4:47:15
字号:

为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台湾同胞和台资企业参与大陆农业林业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3月17日,国务院台办、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是对措施的详细解读。

台资农业企业可与大陆农业企业什么享受农机购置补贴

第1条 台湾同胞和台资企业通过流转取得的农村土地经营权受国家法律保护,在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到期后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继续租赁。

为规范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保护流转当事人合法权益,近年来,大陆出台了关于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相关政策措施,修订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政策法规,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包括台胞台企在内的经营主体依流转合同取得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到期后,包括台胞台企在内的流入方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续租,保障其有稳定经营预期。

第2条 台湾同胞和台资企业通过流转取得的林地经营权受法律保护,可依法进行登记、办理权属证书和流转,并按照国家和地方政策进行经营管理。

为适应林业改革发展需要,满足权利主体登记需求,大陆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林权类不动产登记 做好林权登记与林业管理衔接的通知》,明确依法流转和再流转林地经营权期限5年以上(含5年)的,依据合同约闭悔嫌定,可申请办理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或林地经营权/林木使用权登记,并强调除法定不予受理的情形外,不动产登记机构不得拒绝受理。台胞台企能够依法获得集体林地经营权以及林地上的林木所有权、使用权,可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相关规定开展林地经营权登记,也可依规再次流转。

第3条 台湾同胞和台资企业从事农业种植养殖配建的与生产农产品直接关联的烘干晾晒、分拣包装、保鲜存储、粪污处置、检验检疫,以及为生产服务的看护房、农资农机具存放场所等设施用地纳入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可依法依规使用一般耕地。

为改进设施农业用地管理,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大陆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将用于种养殖生产和为生产服务的看护房、农资农机具存放场所等,以及与生产农产品直接关联的烘干晾晒、分拣包装、保鲜存储、粪污处置、检验检疫等设施用地纳入设施农业用地范围,明确设施农业属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可以使用一般耕地,要求各地根据本地实际细化操作要求、作出具体规定。符合要求的台胞台企,可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求,依法依规使用设施农业用地。

第4条 台湾同胞和台资企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可申请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同等享受农业信贷担保和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提供贷款贴息补助,重点支持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投入品采购及农产品收购等生产经营贷款。

关于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为引导和支持农户参加农业保险,中央财政自2007年起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并不断加大补贴力度。目前,补贴险种已增加至水稻、玉米、小麦等16个,基本涵盖了关系国计民生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大宗农产品。我们支持在大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投资的台胞台企用好相关补贴政策,实现更好发展。

关于农业信贷担保。为解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大陆2015年启动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除前期资本金注入外,财政对农担政策性业务给前扰予担保费用补助和业务奖补。符合条件的台胞台企可依规定向所在地农担公司申请。

关于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在切实减轻创业者和用人单位负担、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扩大有效就业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符合条件的创业者个人或吸纳重点群体就业的小微企业申请的贷款,由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提供担保,财政部门给予贴息。符合条件的台胞台企可按规定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支持。

关于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提供贷款贴息补助。2015年以来,福建省为台资农业企业提供贷款贴息补助,支持台胞台企在当地发展。贴息后贷款利率平均由6%降至1%左右,有效缓解了相关园区内台胞台企融资贵问题,受到台胞台企的欢迎和肯定。我们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参照福建省相关做法为台胞台企提供贷款贴息补助。

第5条 台资农业企业可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进行直接融资。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信用评价模式,提高台湾同胞和台资农业企业信用贷款比重,根据台湾同胞和台资农业企业融资需求特点轿手设计个性化融资产品。

目前,台资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进行直接融资没有政策障碍。我们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台资农业企业积极开展新兴质押,探索开办厂房、大型农机具、活体畜禽抵押和应收质押、农业保单融资;探索林业经营收益权和公益林补偿收益市场化质押担保贷款,推广“林权抵押+林权收储+森林保险”贷款等模式,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绿色保险产品创新。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可依法依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注册发行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可根据自身需要向银行申请信用贷款和选择融资产品。

第6条 在福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台湾同胞和台资企业可纳入“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和台企台胞征信查询应用范围,鼓励金融机构为其提高审贷、担保与再担保效率。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在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展试点,为符合条件且信用良好的台商台胞颁发“金融信用证书”。目前,“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颁证工作已在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泉州市、漳州市等多地落地,金融机构对台金融产品也从个人信用贷款扩展至企业信用贷款及信用卡等领域。2019年7月,两岸相关征信机构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出两大类八个品种对台征信产品。符合条件的台胞台企可向所在地人民银行了解“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申请相关事宜。

第7条 符合条件的台湾同胞和台资企业可依法依规申请相关涉农补助资金支持。

涉农补助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发展与流通、农业绿色生产与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农田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乡村建设等方面。符合条件的台胞台企可依法依规申请农机购置补贴等相关政策补助,享受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相关政策支持;可作为服务主体申请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政策补助;可作为建设或投资主体享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相关优惠政策。相关补助可根据各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有关要求,按程序申请领取。

第8条 台湾同胞和台资企业在实施农机深松整地和免(少)耕播种的项目地区开展作业,可按规定同等申请作业补助;依照有关规定报废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可同等申请补贴。

大陆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实施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免(少)耕播种作业、农机报废更新等进行补贴。符合条件的台胞台企可依规定向所在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申请相关补助。

第9条 台湾同胞和台资企业可参与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运营,参与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建设,对其在农村建设的保鲜仓储设施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

大陆有关部门积极开展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聚焦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开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开展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及配套设备建设,积极落实农业设施用地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优惠政策。台胞台企可加强与大陆企业的市场化合作,参与大陆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运营。

第10条 鼓励台湾同胞和台资企业发展乡村特色农业、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等乡村产业,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陆高度重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并就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支持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作出部署。有关部门推动设立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并给予政策支持;支持创建集标准原料基地、集约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高地,示范带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大陆鼓励台胞台企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参与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共同打造一批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和示范平台,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实现互利共赢。

第11条 支持台湾同胞和台资企业参与重型农机、渔业装备、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的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整合优势资源,创新运行机制,推动科研院校和企业等牵头,围绕基础性、产业性、区域性农业科技问题,建设了90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5个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平台效应初步显现。我们鼓励台胞台企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与大陆科研院校、企业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协同协作机制;支持台胞台企在农业绿色投入品、智慧农业等方面开展布局与合作;利用科创中心提供的资源集聚、政策优惠、机制创新等优势,培育新兴高科技农业产业,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第12条 鼓励台湾同胞和台资企业依托贫困地区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旅游、木本油料等特色经济林、特色种养业等林草生态产业。

关于参与生态保护修复。近年来,大陆启动了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台胞台企可通过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公益模式等方式同等参与造林、抚育、管护等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利用生态修复后林木等自然资源使用权或特许经营权发展适宜产业,获得收益;对植树造林等生态修复产生的碳汇等生态指标进行市场交易;通过公益模式,获得修复区域内具有宣传价值的冠名权、授予荣誉称号,提高影响力。

关于参与生态旅游。在保护各类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台胞台企可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划等要求,通过获得特许经营等方式,从事贫困地区生态旅游经营活动(有关申请特许经营的政策文件正在制定过程中)。我们鼓励台胞台企引进生态旅游先进理念和做法,积极打造以体验、健康、教育、运动、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产品,吸纳周边人口就业和开展人才培训等。

关于参与林草生态产业。2020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草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 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鼓励促进相关领域发展。我们鼓励台胞台企投资建设木本油料经济林,特色种养殖基地,加工、冷链储运和营销企业。

第13条 鼓励台资企业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台湾同胞和台资企业依法投资畜牧水产养殖业、苗种场等,同等享受农业支持政策和优惠措施;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内可投资水产品捕捞行业。

关于植物新品种权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激励育种创新、促进林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欢迎台胞台企积极参与植物新品种权的创造、保护与利用。符合条件的台胞台企,可登录农业农村部政务服务平台、林草植物新品种保护网站了解品种权申请流程及相关信息,依法依规进行申请。

关于依法投资畜牧水产养殖业、苗种场等。台胞台企在依法投资畜牧水产养殖业、建立林木种苗生产基地、培育优质林木良种苗木等方面同等享受相关支持政策。

关于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水产品捕捞行业。农业农村部将在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针对台胞台企投资水产品捕捞行业开展试点工作,并针对台胞台企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内投资水产品捕捞行业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推动将台胞台企视同沿海县(市)居民和企业,赋予其从事海洋捕捞的权利。有关程序将在相关规章制度出台后进一步明确。

第14条 台湾同胞和台资企业可依法同等从事林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林木良种培育、造林种草、防沙治沙、经济林生产经营、林草种苗生产经营,可同等参与林草业重点龙头企业推荐、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申报。

关于林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造林种草。大陆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建设,“十四五”期间,将专项开展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等重大工程,统筹中央、地方各级财力推进工程实施,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工程建设运营等;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有关省区通过人工种草、退化草原改良等措施开展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对具备条件的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因地制宜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台胞台企可通过参与地方政府组织的相关工程的招投标从事林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关于林木良种培育和林草种苗生产经营。为保障大规模国土绿化的种苗需求,提高树木良种使用率,大陆对符合相关政策规定培育林木良种苗木的育苗单位给予政策支持。我们鼓励和支持台胞台企按照《种子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在获取林草种子生产经营等许可后,依法从事林草种苗生产经营活动,依法投资林木种苗生产基地,培育优质林木良种苗木。

关于防沙治沙。近年来,大陆一直鼓励扶持各种社会主体参与防沙治沙,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为各种社会主体开展防沙治沙提供条件。我们支持台胞台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同等从事防沙治沙工作。

关于经济林生产经营。《森林法》鼓励发展以生产果品、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林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目前,大陆经济林面积超过6亿亩,年产值超2万亿元。我们鼓励台胞台企结合大规模国土绿化和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建设经济林生产基地,围绕重点经济林产区发展采收仓储、精深加工、冷链物流、技术服务等相关产业。

关于参与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推荐。根据《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推选和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规定,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每两年推荐和选定一次,每三年进行一次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评价,由省级林草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推荐并对推荐意见和推荐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国家林草局对各地推荐的企业进行评审和选定。我们支持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台资企业积极申请。

关于参与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申报。根据《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认定命名管理办法》规定,国家林草局负责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的认定命名,并每三年对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运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由省级林草主管部门提出申报,国家林草局对各地申报的示范园区进行评审和认定。符合条件的台胞台企可与相关省级林草主管部门沟通咨询。

第15条 台资企业可按规定与农垦企业开展合作,促进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

农垦是大陆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推进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2019年,大陆农垦(不含新疆兵团,下同)共有34个垦区,1664个国有农场,土地亿亩,其中耕地7804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年,农垦企业资产总额达到亿元,实现营业总收入亿元,实现利润总额亿元。台资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围绕农垦主业,在土地经营、技术共享、产品营销、农产品加工等方面与农垦企业开展合作,拓宽发展领域,促进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

第16条 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设立海峡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深化两岸农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近年来,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利用自身地理位置优势,在建设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创建台湾农民创业园、开展两岸特色乡镇交流等方面先行先试,创新实践,实施了一批对台农业合作的政策、措施和项目,为推进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大陆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申请设立海峡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深化两岸农业融合发展。

第17条 支持符合条件的台湾农民创业园按规定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申报新设台湾农民创业园、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和农林业设施投入。

2017年以来,大陆大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创建了200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累计安排中央财政奖补资金亿元,支持创建了15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了中央、省、市、县梯次推进的建设格局。大陆支持台湾农民创业园聚焦县域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申报新设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台湾农民和青年在大陆就业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18条 鼓励台湾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师到大陆从事规划设计工作。

根据国土空间规划服务现行管理办法,台湾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师可积极参与市县及以下详细规划(包括村庄规划)编制,以及法定规划以外的城市设计和法定规划编制的前期方案研究,有关部门已将该部分技术市场完全交由市场机制调节,不再另设规划资质要求。台湾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师可以用好乡村振兴的机遇,积极参与乡村规划编制、美丽乡村营造、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利用等工作。

第19条 台湾同胞在大陆从事农渔业生产,可申请接受创业培训,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纳入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范围。

近年来,一批台湾同胞在乡村投资兴业,从事农渔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乡土特色产业等。大陆将根据《关于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的意见》,把台湾同胞纳入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支持范围,鼓励其入乡创业创新。

第20条 从事水利领域设备生产的台资企业可将符合条件的产品和技术申报纳入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

为扩大水利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宣传,推动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水利部组织科技推广中心自2007年起每年遴选技术先进、经济适用、成熟管用的技术、产品、材料及工艺,编制《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向社会发布,并向技术持有单位颁发《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证书》,成为水利行业获取水利先进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有力推进了水利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大陆欢迎并支持拥有水利先进实用技术的台资企业积极申报先进实用技术纳入“指导目录”,通过“指导目录”提高科研技术成果转化水平。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可直接向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申报,或通过企业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推荐申报。

第21条 台湾同胞和台资企业可同等参与茶叶、水果、花卉等农林产品的国家标准起草工作,共同促进两岸标准互联互通。

2019年以来,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两岸标准化领域互联互通相关政策措施研究、制订、落实工作,推动《台式乌龙茶》(GB/T 39563-2020)《台式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GB/T 39562-2020)两项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大陆鼓励台胞台企参与茶叶、水果、花卉等农林产品国家标准起草工作,在标准立项、征求意见、标准实施等过程中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两岸标准互联互通。

第22条 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与供销合作社系统农产品经营企业、协会合作,推介、销售优质农产品。支持台湾同胞和台资企业参与各类线上线下农产品订货会、对接会,拓展大陆内销市场。

近年来,为帮助台胞台企拓展大陆内销市场,商务部、供销总社等部门指导举办各类线上线下农产品订货会、对接会,助力台胞台企与优质农产品流通企业进行对接,取得积极成效。大陆将继续支持台胞台企与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行业协会对接,邀请台胞台企参加在大陆举办的果品、茶叶等采购对接、展示展销和技术交流等活动,开拓大陆内销市场。

农用地分等各等指数的计算

黔西县的候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类型多样,四季分明,适合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和果树等。

植物资源:

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麦类、豆类、马铃薯、甘薯、高梁等。

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向日葵、芝麻、苏麻、蓖麻等。

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土烟、麻、桑、茶等;蔬菜种类繁多,有根菜类、薯菜类、葱蒜类、白菜类、甘蓝类、绿叶菜类、瓜类、茄果类、水生蔬菜、食用菌等多种。

在用材林中,针叶林主要树种有马尾松、云南松、杉等;阔叶林主要有栎类、白杨、泡桐、椿、梓、楸等。

在经济林木中,主要有水果类:桃、李、杏、梨、柑橘、杨梅、樱桃、花红、葡萄、石榴等;木本粮食类:板栗、茅栗、枣、柿等;木本油。

土地资源:

黔西县的土地面积折合为388.9万亩,其中:耕地净面积180万亩、旱地156万亩(其中25°以上坡耕地22.4万亩)、水田24万亩。

耕地及林地71.17万亩、草地及疏林草地57.35万亩。

气候:

黔西县的气候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类型多样,四季分明,水热同季,雨量较为充沛。

多年平均气温14.2摄氏度,最低月平均气温3.3℃(1月),最高月平均气温23℃(7月)。

极端最高气温35.4℃,降雨量1087.5毫米、日照时长1066.9小时、无霜期271天,三伏无酷暑、三九不严寒,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地形地貌:

黔西县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北、西北、西南及南部山峦绵延。

东南西三面呈河谷深切,中部为浅洼地、缓丘坡地和丘峰洼地,地势比较平坦开阔。

境内最高点海拔为1679.3米,最低点海拔为760米,平均海拔1250米。

具有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位置特点。

县城属丘陵地形,在群山环抱之中,九座狮山分布在城内外,城池如含莲花,故有“九狮闹莲”之称。

(一)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

1.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的计算

1)分等评价单元的划分

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是农用地分等的最小空间单位,是进行农用地分等评定和划分评价分值测算的基本空间单位;单元内土地质量相对均一,单元之间有较大差异。划分评价单元的目的在于客观地反映出土地质量的空间差异性,并把质量等级落实在具体地块上,为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土地服务。

(1)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的基本要求是单元内土地质量相对均一、单元之间有较大差异,是由地物或权属界线、地类界线封闭的,农用地分等评价分值测算的基本空间单位。单元划分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主导因素差异原则。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划为同一单元,山脉走向两侧水热分配有明显差异的不划分为同一单元,地下水、土壤条件、盐碱度等土地因素指标有明显差异的不划分为同一单元。

②相似性原则。农用地分等单元边界不跨分等因素指标控制区和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是一群具有近似的水热条件,相同或相似的肥力性状,在农业生产上有相似的适种性、限制性和生产潜力的地块组。

③边界完整性原则。单元内同一主要因素的分值差异不超过100(/N+1),其中,N为等别数。

(2)农用地分等单元划分的方法有4种,分别是:

①叠置法。将同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地形图、土壤图叠加,基本一致区域形成的封闭图斑即为有一定地形特征、土壤性质和耕地类型的分等单元。若图斑面积小于最小上图面积则应进行归并。叠置法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地貌类型单一的地区适用性较差。

②地块法。根据底图上明显的地物界线或权属线,将农用地分等主导特性相对均一的地块划为封闭单元。地块法适用于所有分等类型和地区。

③网格法。用一定大小的方格构成的网格作为分等单元。网格大小以能基本区别开不同特性的地块为标准,可采用单一大小的固定网格,也可采用大小不均一的动态网格。网格法划分分等单元适用于评价因素及权属单位空间变化不明显地区。

④多边形法。将所有分等因素分值图进行叠加,最终生成的封闭多边形即为分等单元。此方法适合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农用地分等的地区。

(3)本次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单元划分采取“叠置法”,以各县(市、区)1∶5万~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叠加土壤类型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划分和确定农用地分等单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貌类型复杂,山地和丘陵的面积合计占自治区总面积的74%,地形破碎,耕地分散;土壤类型多且分布明显;耕地类型有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其土壤类型不尽相同。根据这些特点,以1∶5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划分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时,以行政村为单位,保持行政村行政界线的完整性;以1∶10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划分评价单元时,以乡(镇)为单位,保持乡(镇)行政界线的完整性。在行政村或乡(镇)界线内,从土地利用现状图中分出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等不同耕地类型,在同一耕地类型内将地形特征相同以及土壤类型和性质相同的地块划为同一分等单元,同一分等单元有的只有一个地块,有的有多个地块。

分等单元的边界线是指实地明显可辨的界线。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的边界采用以下几种:①土地利用现状类型中的地类线、地块线;②水流、河流、人工灌溉渠道;③人工线状地物、道路、堤坝等;④其他明显的地物、线状地物和有明显标志的权属界线。

单元面积大小依农用地质量的分布状况,以既方便操作、方便应用,又不影响单元特性为标准。确定的农用地分等单元按行政村、按顺序逐一编号填表。

采用上述方法划分农用地分等单元,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的分布特点,便于检查和面积量算,加快了农用地分等工作的进度。

(4)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划分评价单元采用的方法,首先对各个县(市、区)进行分等单元的划分,再进行全自治区的汇总。全自治区农用地共划分为45123个分等单元,各指标区、各县(市、区)划分的单元数见表3-35和表3-36。

表3-35 指标区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统计表

表3-36 各县(市、区)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统计表

注:各县(市、区)为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划。

2)分等单元评价因素自然质量分的查算

计算分等单元评价因素属性所对应的自然质量分,是将分等评价单元图与分等因素因子图逐一套合,按编制的“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记分规则表读取属性数据,即可计算单元因素分值。

(1)单元因素分值的计算方法主要有3种:

①以点代面:分等单元是一个面状区域,而分等因素在不同地方的影响值大都是和距离的变化相关联的,在单元内同样也是变化着的。要想获得能全面、准确反映单元因素状况的数值,所用方法较为复杂。另一方面,因划分的单元是一个相对均匀的区域,内部变化很小,完全可以用少数几个点的值来近似地代表整个单元内所有点的值,所用方法也就简单得多。这就是以点代面的方法。一般常用的点有单元边界特征点、单元内部特征点、网格交叉点、几何中心点、加权中心点。

②线性内插,在“以点代面”法中所述及的各种点,它们的分值可以直接测得,也可以通过线性内插的方法,在已经绘制的两条等值线间求得。

③面积加权,如果单元是若干个不同值的均值区域所组成,则其值可用面积加权的方法求得,即把不同值占区域面积的比例作为权重,乘以其分值,再把各不同区域加权后的值加和,其值即可作为单元分值。

(2)单元因素分值的确定。以分等单元图为底图,逐一套合分等因素分值图(与分等单元图同比例尺的土壤类型图、土壤有机质图、土壤酸碱度图、土壤质地图、地形图等),分指定作物、分指标区逐一读取分等因素分值。

根据分等因素分值,对照“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将分等因素分值转换成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

(3)将分等属性自然质量分填入单元综合属性表。

根据上述步骤,对全自治区各县(市、区)45123个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分指定作物进行了分等因素分值读取,并对照“指定作物-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关系表,转换成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获取了各农用地分等评价单元的分等因素分值。

3)农用地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的计算

(1)农用地分等采用因素法,可以采用几何平均法或加权平均法计算各分等评价单元各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Clij)。

①几何平均法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Clij——分等单元农用地自然质量分,为无量纲数;

i——分等单元编号;

j——指定作物编号;

k——分等因素编号;

∏——连乘运算符;

fijk——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第k个分等因素的自然质量分。

②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Clij——分等用地自然质量分,为无量纲数;

i——分等单元编号;

j——分等因素编号;

k——分等因素编号;

∑——求和运算符;

ωk——分等因素的权重;

fijk——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第k个分等因素的自然质量分。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根据因素选择的实际情况,采用第二种方法即加权平均法计算分等因素自然质量分。

(2)全自治区农用地分等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45123个评价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计算结果统一导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分等数据库。

4)自然质量分结果分析

从各指标区自然质量分赋分结果的排序情况可以看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具有如下分布规律:

(1)水田受地带性分布的土壤性状影响明显。水田在农业利用时种植的作物种类单一,耕作方式和投入相差不大,因而土地肥力的培育方向较为一致,自然质量的差异受地带性土壤性状的影响较大。从各指标区自然质量分赋分结果的排序来看,大致为由北向南逐渐降低,服从于纬度地带性土壤分布规律,即桂东北丘陵山地区>桂西北山地区>桂西岩溶山地区>桂中溶蚀平原区>右江河谷区>桂南低平原区>桂南沿海区。

从桂东北到桂南,土壤分布由红壤到赤红壤到砖红壤,土壤物质的风化淋溶作用逐渐加强,有机质的积累逐渐趋向减少,土壤酸性增强,形成水稻土后,水田的土壤肥力受地带性土壤性状的影响,自然质量分也由北向南逐渐降低。

同时,受地形条件的影响,桂南低平原区和桂南沿海区由于地势低平,排水条件差,地下水位高,形成潜育性渍水田和沿海的咸酸田较多,土体中含大量的还原性有毒物质,影响土壤肥力,自然质量分也就较低。

(2)旱地受地带性土壤发育影响的同时,受地形、地貌和耕作管理水平的影响更明显。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气候条件较好,水热丰富,旱地适种的作物种类较多,因而旱地的土壤肥力演变趋势受地形、地貌和耕作管理方式的影响较大,与所种植作物的培肥改土对土壤熟化程度的影响相关。从各指标区自然质量分的赋分结果排序来看,总体差异不大,大致为桂中溶蚀平原区>右江河谷区>桂南沿海区>桂东北丘陵山地区>桂西岩溶山地区>桂南低平原区>桂西北山地区。

从岩溶地区的桂中溶蚀平原区与桂西岩溶山地区比较,虽同为以种植玉米和甘蔗为主,但前者缓坡地和岩溶盆地较多,土体深厚,土壤有机质丰富,肥力好,自然质量分也就较高;桂西岩溶山地区以峰丛谷地多,坡耕地为主,而且地块小,分散不成片,地面常有裸露岩石,土层薄,土地生产水平低,自然质量分也就较低。

同理,桂东北丘陵山地区虽地处亚热带的红壤地带区,但山坡旱地耕地不多,而且较多分布在岩溶峰丛谷地以及溶蚀盆地的低丘缓坡地上,土壤的熟化程度较高,耕作水平也较高,自然质量分也居中上水平。

右江河谷区、桂南沿海区、桂南低平原区和桂西北山地区的自然质量评价结果与地形地貌和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性较高,地处河谷阶地、平原、台地的地区,土体深厚,水热条件好,种植的经济作物的种类也较多,经济价值高,土壤熟化程度高;地处山区或丘陵较多的地区,旱坡地坡度大,土层薄,耕作管理粗放,土壤的熟化程度不高、肥力低。因而,可以看出,这几个区自然质量分评分的赋分结果呈现了一定的规律性。

(3)同一指标区内自然质量分的高低与土壤肥力水平的高低关系密切。对水田来说,自然质量分最高的是潴育性水稻土,最低的是盐渍性水稻土,排列顺序为潴育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淹育性水稻土>石灰性水稻土>咸酸田类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B型)分布于低平开阔的垌田,灌溉和排水条件较好,是水稻的主要生产类型,农田基本建设完善,培肥熟化程度、肥力水平高;潜育性水稻土(C型)的主要生产障碍因素是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但经过近十几年的改良利用,已得到很大的改善,肥力水平也较高;淹育性水稻土(A型)多为提灌或电灌水田,主要生产障碍因素是灌溉保证率低,因而自然质量与灌溉条件相关;石灰性水稻土(F2型)和咸酸田类(F1型)土体内含盐量太高,前者主要受碳酸钙盐化的影响,土壤碱性,pH值高,对水稻生长不利,后者在沿海受海水中的盐分(例如氯化物和硫酸盐类)的影响,土壤咸或既咸又酸,土性较差,肥力水平低。

对旱地来说,自然质量分最高的是棕色石灰土发育的棕泥土,最低的是砾质土和硅质白粉土,大致的排列顺序为棕泥土>冲积土>红壤土>赤红壤土>紫泥土>黄壤土>硅质白粉土>砾质土。棕泥土虽然发育于石灰岩类母质,但经过长期的风化淋溶后,土体特性已不再为碱性,pH值为6.5~7.5,非常适于农作物生长,而且因土壤含钙,与有机质有较好的聚合作用,这类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都较高,肥力水平高;冲积土是河谷地区和冲积阶地上的主要土壤类型,地势低平,处于平原或台、阶地,土体深厚,土性适宜,水热条件极好,常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基地,肥力水平较高;紫泥土、黄壤土、硅质白粉土和砾质土或者坡度大,或者水土流失严重,或者砾石多,土壤瘦瘠,自然质量低。

2.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Ri)的计算方法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是在最优土地利用水平和最有利经济条件下,该分等评价单元内的农用地所能实现的最大可能单产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农用地的“本底”产量水平。

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R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Ri——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求和运算符;

αtj——第j种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

Clij——第i个分等单元内种植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βj——第j种指定作物的产量比系数。

3.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的计算结果

根据式(3-8)和式(3-9),把全自治区各县(市、区)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指数(有灌溉条件下,采用光温生产潜力指数计算;无灌溉条件下,采用气候生产潜力指数计算)以及各指标区的产量比系数代入计算,得出全自治区各县(市、区)评价单元的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

(二)农用地利用等指数的计算

1.农用地利用等指数(Yi)的计算方法

农用地利用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和农用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平均利用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在当地最有利经济条件下,该分等单元内的农用地可能实现的最大产量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农用地的“现实”产量水平。

农用地第j种指定作物利用等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农用地利用等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Y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Yi——第i个分等单元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Rij——第i个分等单元内第j种指定作物的标准粮产量(指定作物的自然质量等指数);

Klj——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利用系数。

2.农用地利用等指数的计算结果

根据式(3-10)和式(3-11)可知,农用地利用等指数是对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进行的利用水平的修正。也就是说,在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条件下评价单元内农用地实现的产量水平。在本次农用地分等中,从利用等指数的计算结果分析得出,利用等指数高,农用地实现的产量水平高;反之,利用等指数低,农用地实现的产量水平低。

(三)农用地经济等指数的计算

农用地经济等指数是按照标准耕作制度所确定的各指定作物,在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农用地所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平均利用条件和农用地所在土地经济分区的平均经济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按产量比系数折算的基准作物产量指数。

这个产量指数也可以解释为是在当前的农业技术经济条件下,该分等单元内的农用地所能实现的最大经济产量水平。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农用地的“经济”产量水平。

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农用地等指数计算公式为:

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广西卷)

式中:

G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Gi——第i个分等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Yij——第i个分等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的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Kcj——第j种指定作物的土地经济系数。

根据全自治区各县(市、区)农用地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与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的数据,采用上述方法计算各等值区内评价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其中,全自治区农用地经济等指数最高的评价单元为水稻单元,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为2554.52,位于灵山县;全自治区农用地经济等指数最低的评价单元为旱地单元,单元的农用地经济等指数为175.30,位于那坡县。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10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