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分常规水稻与杂交稻两种,前者占中国70%,后者占中国30%,可见杂交稻的市场并没有象报道的大。常规水稻有化肥、农药的作用,产量也很大,能达每亩600公斤,农户还能自行留种,米口感好、价也高,有扩大的趋势。而杂交稻只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土地贫瘠的省份种植较好,亩产比常规稻要高20%,但杂交稻的缺点是农户不能留种,每年购买需成本,口感有点差而价格要低几毛。不管号称杂交超级稻亩产有几千斤,到了农户手上也就亩产700、800公斤,有过度宣传。袁隆平生产的是杂交稻种子,并没有象宣传的那样普遍性的超高产,农户们清楚。
袁隆平的贡献在于70年代研究出杂交稻技术,缓解粮荒这是真正的成绩,而不是所谓解决了全中国、全世界的粮食问题。每年中国的粮食进口量是巨大的。过誉夸大也是一种无知。国家发展常规水稻才是长久之计,杂交水稻只能是个补充。
袁隆平的超级水稻在全国普及了吗?
首先肯定的说,种植水稻不用化肥,全部用农家肥是达不到高产的。农家肥多以秸秆柴草及人畜粪便沤制发酵的,农家肥虽然也含有农作物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但其含量较低,不足以供给水稻生长所需。
有人可能会说,多施点不是解决问题了吗!问题是不好办,一是没有那么多的农家肥,假如每亩地50方农家肥吧,作物直接种在粪肥上,也就烧得不长了,这个量不好掌握。
过去在没有化肥的年代时,农民种庄稼都是以农家肥为主,即使是生产队时期,化肥的使用也是很少的。每亩地也是尽可能的多施农家肥。但是,产量始终上不去,老是在亩产300~500斤左右徘徊。
自从80年代前后,化肥大量使用后,粮食亩产才有了飞跃式的大提高。当然,也有其它原因,如农药、优质品种、水利、机械化作业都有关系。而对作物生长方面,化肥起着举足轻重的绝对作用。
化肥通过高科技的营养浓缩加工包含了氮磷钾、及锌、硼、硫、镁、钙、铁等微量元素。保证了作物生长发育的所需。每百斤营养元素全面的复合肥,相当于几十方农家肥的养分。
所以说,种植水稻或其它农作物,只靠农家肥是难以达到高产的。科学家袁隆平院士研究开发的杂交水稻亩产超2000斤以上或3000斤;玉米专家研究员李登海的玉米品种亩产3000斤;都离不开使用化肥,单以农家肥是达不到这样的高产水平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感谢朋友们的耐心阅读,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那么就请多多点赞评论,并把它分享出去,让更多的朋友看到吧!谢谢大家啦。
没有普及。
水稻的种植产量高产是需要适宜的条件的,不是一种水稻就能在适应全国各地的气候进行栽培,特别是要高产量,更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即使是最好的杂交稻也无法在贫瘠的土地得到高产。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虽然产量高,但同样是有缺点的,就是口感口味差,对于一些发展较快的省份,这种大米是很难销售的,农民种水稻不是单单为了产量,而是最好的收益,所以水稻品种的选择上也会有不同。
水稻分常规水稻与杂交稻两种,前者占中国70%,后者占中国30%,可见杂交稻的市场并没有象报道的大。常规水稻有化肥、农药的作用,产量也很大,能达每亩600公斤,农户还能自行留种,米口感好、价也高,有扩大的趋势。而杂交稻只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土地贫瘠的省份种植较好,亩产比常规稻要高20%,但杂交稻的缺点是农户不能留种,每年购买需成本,口感有点差而价格要低几毛。不管号称杂交超级稻亩产有几千斤,到了农户手上也就亩产700、800公斤,有过度宣传。袁隆平生产的是杂交稻种子,并没有象宣传的那样普遍性的超高产,农户们清楚。
袁隆平的贡献在于70年代研究出杂交稻技术,缓解粮荒这是真正的成绩,而不是所谓解决了全中国、全世界的粮食问题。每年中国的粮食进口量是巨大的。过誉夸大也是一种无知。国家发展常规水稻才是长久之计,杂交水稻只能是个补充。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杂交水稻步出国门走向世界开始,为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杂交水稻在国外推广面积至今超300万公顷
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措施,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发展银行等单位的支持下,东南亚多国开始推广杂交水稻,增产效益十分显著。
至今,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已有40多个国家引种、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国外推广面积达300多万公顷,其中印度约140万公顷,越南约65万公顷,菲律宾约35万公顷。
二、培训2000多名外国专家
我国杂交水稻是国际组织公认的、现有可行的能大幅度增加水稻单产的技术。经过多年努力,杂交水稻技术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有了很高的声誉,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国主要通过提供杂交水稻技术支持与指导,同时与当地科学家进行合作,培育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杂交水稻品种。截至目前,中国政府为50多个国家培训了2000多名杂交水稻专家;在菲律宾、利比里亚等国援建了以杂交水稻种植为内容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还通过“南南合作”项目先后向毛里塔尼亚、加纳等七国派出了7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
三、每年解决千万人吃饭问题
2009年,全球饥饿人口数突破10亿,粮食问题亟待解决。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种植,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但全球水稻平均亩产仅200公斤左右。中国成功育成杂交水稻,并进行推广和应用,为一些国家实现粮食自给创造了条件。袁隆平院士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吃饭问题。
“如果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到水稻总种植面积的一半,那么世界上的总水稻产量可以增加1.5亿吨,每年可以多养活4亿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我有两个愿望:一是2010年超级杂交水稻能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目标,二是将杂交水稻在全世界推广到1500万公顷,多养活1亿世界人口。”
综上所述,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