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母镇农副产品郑母镇区位优越,得天独厚。交通四通八达,公路运输纵横交错,北依309国道、南临潍泰公路各5公里,胶王公路横贯东西,北距济青高速公路17公里,胶济铁路3公里,西距济南国际机场130公里,东距青岛国际机场170公里,距潍坊港40公里。
郑母镇工业企业发展迅速,现已有工业企业近百家,形成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磁线、建筑建材、轻工、农药等行业为主体、各行业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特别是“中晨铜材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快、效益高,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活力,其产品销往二十多个省、区。
镇党委政府优化结构,瓜菜总面积发展到4.5万亩;利用荒山荒岭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和鸡鸭养殖大户35户,河北、王泉、程官、王盘等小区已初具规模,形成了瓜菜、杂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工业上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着力建设工业城镇,先后引进了潍坊市航宇钢管、德利农林、鸿基化工、昌盛电缆、中嘉肥料、鸿溪工贸、旺源液压机械、龙迪工贸等一批大项目。同时,中晨铜材、康浪河淀粉、海军面粉厂、鲁源泵业等现有企业实现了规模扩张。 全镇工商企业发展到150多家,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发展到20家,形成了机械、机电、电子、金属、化工、食品等六大门类,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第三产业以镇区为载体,形成了沿胶王公路郑母至赵坡5公里的隆起带,集贸市场和瓜菜市场繁荣活跃,经济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郑母镇西瓜郑母镇区平原丘陵参半,美丽富饶,盛产西瓜、蔬菜和各种名优果品,已建成四万亩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和万亩优质果品基地,年产西瓜9500万公斤,各色时令蔬菜3000万公斤,苹果等干鲜果品2500万公斤。郑母山药、吉林菠菜、香山地瓜,以其特有的水质、土壤条件和栽培技术,独特的色香味及口感,历史上就已成为特色产品。
郑母镇小城镇建设蓬勃发展,镇政府驻地教育文化设施先进配套,小学、初中、高中齐全,已建成集邮电通信、供水供电、光缆电视、医疗保健等一应基础公益事业设施为一体,具有现代化载体功能的新型小城镇。体现淳朴发风的郑母集贸市场,集日逢五排十,绵延五里,每次参加交易人数高达5万人次。镇区商业网点已发展达600多家,经营品种齐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推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经上级批准,在镇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占地60万平方米集商品批发、零售、休闲于一体的郑母商城。进商城经营的客户将受市镇两级政府对开发园区规定的一切优惠政策。 郑母镇农业发展郑母镇位于青州市东部,距县城16公里,总面积129.16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委员会,118个村民小组,4113户,20432人,耕地面积9.23万亩,人均4.4亩。郑母镇沟壑区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年降水量250-450mm,分布不均,60%集中。
旱作农业项目是2007年省农牧厅、省财政厅下达的重点农技推广项目。该项目通过给农户每亩补贴27元的地膜来推动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栽培技术的示范。在2005——2006年 镇农技人员在我 镇新城、雷岔等村试验,全膜覆盖玉米比半膜的亩增产20%以上,2006年秋覆膜最高亩产可达625公斤,接近水地的产量水平。
为了摆脱旱地农业受制于水的困境, 镇上在全面推广地膜半覆盖栽培技术的同时, 大力推广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该技术变地膜半覆盖为全覆盖垄沟栽培,变只在垄面覆膜为垄面、垄沟全覆膜,大大提高了雨水集流效果和保墒、增温效果,从而达到增产、增收之目的。全膜玉米栽培比地膜半覆盖栽培亩增产72公斤,增幅20%。该技术主要在石滩、新城、碧玉、雷岔等4个川区村推广,涉及12社780户,以种植玉米为主,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2500亩(秋覆膜700亩,顶凌覆膜1000亩,春覆膜800亩)。其中石滩示范点面积1500亩,涉及7社480户。
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是干旱地区最适宜的旱作农业技术,在连续4个月没有降雨的情况下,全膜玉米长势仍然十分良好,干旱没有对全膜玉米造成威胁。因为该技术具有保墒增温、降水叠加、雨水富集、增产增收的特点,大旱之年,在其它作物绝收的情况下,全膜玉米成了唯一的产粮希望。
郑母镇洋芋郑母镇还建设了洋芋栽培基地。引进培育良种,扩大洋芋种植面积,启动完善销售市场,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在南岔、朱川两村建成2000亩洋芋良种繁育基地;其中南岔村推广洋芋机械化耕作技术500亩。在雷岔、赵河、阳洼等村一带建成2000亩洋芋种植示范带,引进新大坪、陇薯3号、陇薯6号等新品种380吨;确保新修梯田全部种植良种洋芋,并通过串换良种,健全 镇良种覆盖率达到70%以上,并确保全 镇洋芋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二是建设蔬菜基地。以新城村无公害辣椒为品牌,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增加蔬菜品种,发展早熟甘蓝蔬菜。蔬菜种植由新城村延伸到石滩、玉关、小河等川区村,年种植规模性蔬菜1000亩;三是建设育苗基地。小河村育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育苗面积,增加苗木品种。2007年,小河村育苗基地增加果树、枣树、槐树等苗木品种,把小河育苗基地建成全 镇乃至全县最大的苗木基地;四是建设草畜基地。优化畜种结构和畜禽结构,突出发展舍饲型、草食性养殖,使肉牛、肉鸡、獭兔等特殊养殖达到一定的规模。在壮大雷岔草畜基地的同时,在赵沟、南岔等村新增优质牧草6000亩,使全 镇草畜产业不断壮大。五是建设药材基地。在分散种植的基础上,适当集中连片,壮大规模。在小河、玉关、雷岔、朱川等村沿线,建成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逐年向其他村辐射,使全 镇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
近日,揭秘中俄军演的中国补给舰:300种食材菜式花样翻新
清蒸鲈鱼、红烧茄子、酱骨头、清炒小油菜………”几日来,综合补给舰东平湖舰餐桌上的菜式几乎没有重样。9月13日,记者随舰从青岛出发,远渡此次中俄军演第二阶段目的地———符拉迪沃斯托克。
在这几天的航行过程中,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了解到,这些美食都是出自舰上7名厨师之手,其中包括三名面点师。每日的菜式花样翻新,炊事班会根据蔬菜类、配菜类、白肉类、红肉类、鱼虾类、蛋白类、水果类配比制定出营养健康的食谱。
东平湖舰军需主任黄圭华告诉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此次任务携带的主副食共计近300种品种。根据原海军后勤部下发的膳食营养标准和粮食定量、副食定量标准,结合往年执行类似大型任务的经验,携带量一般为实际任务天数打出一定富余量。
如此大量的食物是如何储存保鲜的呢?为了一探究竟,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实地探访了舰上冷藏室。一进冷库就感到寒气逼人,虽然穿了棉衣依然瑟瑟发抖。架子上一筐筐的青菜码放整齐。
为了保证这些食物的新鲜,每天都需要专门的舰员分早中晚三次巡视检查,例如库房温湿度、绿叶菜的保鲜度,以及是否有腐烂变质的情况。此外,物资固定情况也要纳入检查范畴。
据记者了解,东平湖舰保鲜有三大秘诀:乙烯脱除降低乙烯含量对蔬果的催熟作用;臭氧发生装置具有活性碳吸附异味、推出二氧化碳作用;叶类蔬菜上舰前充氮保鲜。
黄圭华向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透露,物资上舰入库顺序也是门学问,要遵循“先吃后装、后吃先装”原则,分类码放,保存条件相近的一起存放,叶类菜和根茎类分开存放。冻品类例如猪牛羊肉、鸡鸭鹅肉、水产品、海产品、豆制品等都要分类码垛,严禁裸露存放。
叶菜类保存约40多天,根茎类可以保存90余天左右。菠菜、苔菜、油麦菜、茼蒿、空心菜最为娇贵。而为了节约不浪费,食品制作加工过程中,炊事班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将部分蔬菜的根茎制作成腌菜,部分蔬菜叶子做汤等。
蔬菜对官兵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长时间摄入不足会出现口腔溃疡、便秘等病症,严重影响战斗力。因此,在长时间远洋任务时也会为舰员们准备维生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