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黄芪的栽培技术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3:51:55
字号:

黄芪别名锦芪、锦黄芪等,为豆科黄芪属植物。在黑龙江省「北药开发」项目中,选用的是东北黄芪(膜荚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50-80cm,为正品黄芪。它是以根入药的常用中药。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能。主治表虚自汗和盗汗、气虚血脱、脾虚泄泻、痈疽不溃或溃不收敛以及一切元气不足等症。

?中药材黄芪的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和施肥

黄芪系深根作物,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向阳高燥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平地或向阳的山坡均可种植,前茬以禾本科作物为宜。于早春利用灭茬(旋耕)深松起垄机进行土壤深松起垄或小四轮悬挂凿式深松铲深松起垄,深度达35cm以上,利于保墒,同时提高出苗率20%-30%。加深耕作层,改善耕层结构,利于根系伸长、增粗、分叉减少,既提高产量,又提高质量等级。结合整地化肥深施到耕层15cm左右做基肥,每667平方米施入有机肥3000-4000kg,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20kg,配以复合生物菌肥1kg。

2.种植方法采用种子繁殖方法

2.1种子处理:由于黄芪种子种皮坚硬不易透水,存在休眠状态,故必须以机械、物理或化学方法促使其发芽。

2.1.1沸水催芽:将选好的种子放入沸水中搅拌1min立即加入冷水,将水温调到40℃后浸泡2-4h时,将种子膨胀的部分捞出,未膨胀的种子再以40-50℃水浸泡到膨胀时捞出,加覆盖物闷12h,待萌动时播种。

2.1.2机械损伤:将种子用石碾快速碾数遍,使外种皮由棕黑色有光泽的变为灰棕色表皮粗糙时为度,以利种子吸水膨胀。亦可将种子拌入2倍的细砂揉搓,擦伤种皮时,即可带砂下种。

2.1.3硫酸处理:对老熟硬实的种子,可用70%-80%浓硫酸溶液浸泡3-5min,取出迅速置流水中冲洗半小时后播种,此法能破坏硬实种皮,发芽率达90%以上,但要慎用。

2.2播种:采用直播方式。春播在「清明」前,秋播在「白露」前后。在垄上开沟8-10cm,施入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10kg做种肥,复土5cm,踩底格子后采用条播方式,把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入沟内,再复土3-5cm镇压一次即可。一般每667平方米用种量2-3kg。

3.田间管理

3.1间苗、定苗、补苗:当苗高5-7cm时进行第一次间苗,通过2-3次间苗后,每隔8-10cm留壮苗1株。如遇缺棵,应小苗带土补植,也可重播催芽籽补苗。

3.2中耕除草:黄芪幼苗生长缓慢,不注意除草易造成草荒,因此,在苗高5cm左右时,要结合间苗及时进行中耕除草。第2次于苗高8-9cm,第3次于定苗后各进行中耕除草1次。第二年以后于5、6、9月各除草一次。

3.3追肥:黄芪喜肥,在生长第1、2年,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一次肥,每667平方米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000kg或三元素复合肥(N、P、K各15%)7-8kg。第一年冬季枯苗后每667平方米施入厩肥2000kg加三元素复合肥(N、P、K各 15%)10kg、饼肥150kg,混合拌匀后于行间开沟施入,施后培土防冻。

3.4打顶:为了控制植株高度生长,减少养分的消耗,于7月底前进行打顶。可以增产。

4.病虫害防治

4.1白粉病:高温多湿的7-8月间为盛发期,危害叶片和荚果。受害叶片两面和荚果表面均生有白色绒状霉斑,后期出现很多小黑点,严重减产。可于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1500倍液或1:1:120波尔多液喷雾2-3次,效果较好。

4.2黄芪紫纹羽病:俗称「红根病」。因发病后根部变成红褐色,先由须根发病,而后逐渐向主根蔓延,根部自皮层向内部腐烂,最后全根烂完。防治方法:除清除病残体、轮作、雨季排水外,可结合整地每667平方米用70%敌克松1.5-2.0kg进行土壤消毒或发病初期用多菌灵、甲托、退菌特等灌根。

4.3蚜虫 7-8月份发生,为害嫩梢,高温干旱年份尤为严重,可用40%乐果1000-1500倍或50%避蚜雾2000-3000倍喷雾防治。

4.4豆荚螟:成虫在黄芪嫩荚或花包上产卵,孵化后幼虫蛀入荚内咬食种子。老熟幼虫钻出果荚外,入土结茧越冬。在花期用敌敌畏或敌杀死按用量每隔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3-4次,直到种子成熟为止。

5.留种与采种

黄芪播后于第2年开花结籽。当秋季果荚下垂黄熟 ,种子变褐色时立即采收,否则果荚开裂,种子散失难以收集。因种子成熟期不一致,应随熟随采。果荚采回后,晒干脱粒,除净杂质,通过风选或水选,剔除瘪籽和虫蛀籽,选籽粒饱满而有褐色光泽的优良种子贮藏备用。

6.采收与加工

一般2-3a采收,生长年限过久可产生黑心,影响品质。一般9月中下旬采收为佳。用工具小心挖取全根,避免碰伤外皮和断根,去净泥土,趁鲜切去芦头,修去须根,晒至半干,堆放1-2d,使其回潮,再摊开晾晒,反复晾晒,直至全干,将根理顺直,扎成小捆,即可供药用。质量以条粗、皱纹少、断面色黄白、粉性足,味甘者为佳。正常年份每667平方米可产干品300kg左右。

今天给各位分享黄药子的功效与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黄药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收藏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1、黄药子的介绍_黄药子的功效作用2、黄药子的功效与作用3、解毒中草药之黄药子4、黄药子的作用?黄药子的介绍_黄药子的功效作用黄药子,也叫朱砂七,此药为寥科植物金线草(DioscoreabulbiferaL.)的全草,因其根茎呈朱砂色,故得此名。

为缠绕草质藤本,什么是黄药子?黄药子的功效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黄药子的资料,欢迎阅读。

黄药子的介绍

黄药子,中药名。

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黄独DioscoreabulbiferaL.的干燥块茎。

分布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具有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凉血止血之功效。

常用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吐血,咯血,百日咳,癌肿;外用治疮疖。

入药部位

干燥块茎。

性味

味苦、辛,性凉。

归经

归肝、胃、心、肺经。

功效

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凉血止血。

主治

用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吐血,咯血,百日咳,癌肿;外用治疮疖。

用法用量

6-9g;或浸酒;研末1-2g。

外用适量,捣烂或磨汁敷患处。

禁忌

本品块茎和零余子,含有毒成分,服过量可引起口、舌、喉等处烧灼痛、流涎、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瞳孔缩小,严重的出现昏迷,呼吸困难和心脏麻痹而死亡。

解救方法:洗胃,导泻,内服蛋清或葛粉糊及活性炭;饮糖水或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亦有用绿豆汤内服;或用岗梅半斤,清水5碗煎至2碗饮服。

采集加工

栽种2-3年后冬前采挖块茎,以9-11月采者为佳,去掉茎叶、须根,洗净,切厚约1-1.5cm的片,晒干或鲜用。

生理特性

缠绕草质藤本。

块茎卵圆形或梨形,直径4-10厘米,通常单生,每年由前一年的块茎顶端抽出,很少分枝,外皮棕黑色,表面密生须根。

茎左旋,浅绿色稍带红紫色,光滑无毛。

叶腋内有紫棕色,球形或卵圆形珠芽,大小不一,最重者可达300克,表面有圆形斑点。

单叶互生;叶片宽卵状心形或卵状心形,长15(-26)厘米,宽2-14(26)厘米,顶端尾状渐尖,边缘全缘或微波状,两面无毛。

雄花序穗状,下垂,常数个丛生于叶腋,有时分枝呈圆锥状;雄花单生,密集,基部有卵形苞片2枚;花被片披针形,新鲜时紫色;雄蕊6枚,着生于花被基部,花丝与花药近等长。

雌花序与雄花序相似,常2至数个丛生叶腋,长20-50厘米;退化雄蕊6枚,长仅为花被片1/4。

蒴果反折下垂,三棱状长圆形,长1.5-3厘米,宽0.5-1.5厘米,两端浑圆,成熟时草**,表面密被紫色小斑点,无毛;种子深褐色,扁卵形,通常两两着生于每室中轴顶部,种翅栗褐色,向种子基部延伸呈长圆形。

花期7-10月,果期8-11月。

生长环境

分布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本种适应性较大,既喜阴湿,又需阳光充足之地,以海拔几十米至2000米的高山地区都能生长,多生于河谷边、山谷阴沟或杂木林边缘,有时房前屋后或路旁的树荫下也能生长。

日本、朝鲜、印度、缅甸以及大洋洲、非洲都有分布。

药材性状

呈扁球状或圆锥形,直径3-8cm,外表黑褐色,全部密生细根,除去细根或细根脱落部分,则显白色疣状的根痕,形如蟾蜍外皮之疣状突起,故浙江一带,名其为“金线吊蛤蟆”。

市售品多横切成片。

黄药子的功效作用

黄药子为少常用中药。

始载《开宝本草》。

别名:黄药。

来源:为薯蓣科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黄独的干燥块茎。

多为野生。

河北、山东有栽培。

产地:主产于湖北、湖南、江苏、福建等地,长江以南各地均有分布。

性状鉴别:块茎多在产地趁鲜切成类圆形或长圆形的片,大小不等,直径3~7厘米,厚约0.5~1厘米。

外皮棕黑色,有皱纹及多数棕**突起须根痕,有的具残留的细小须根。

切面黄白至棕**,不平坦,密布呈橙**麻点。

质硬而脆,易折断。

断面黄白色,有粉性。

气微,味苦。

以片大,外皮棕**,断面黄白色,有粉性。

气微,味苦。

以片大,外皮棕黑色,断面黄白色,显麻点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鞣质、萜类化合物。

药理作用:凉血降火、散瘀解毒。

体外试验对伤寒杆菌、肠炎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又其水浸液对**毛癣菌等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

炮制:生用。

性味:苦、平,有小毒。

归经:入心、肺经。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凉血、止血。

主治:甲状腺状,咳血、吐血、子宫出血、痈肿疮毒、虫蛇咬伤(内服、外敷均可)。

临床应用:1、治甲状腺肿。

以单味水煎,或酒煎服,或用其流浸膏;又可配夏枯草等,能改善临床症状。

2、试用黄花子酒治疗肿瘤,尤其食管癌有一定作用。

对治疗神经纤维瘤,横纹肌肉瘤有一定帮助,但动物实验尚未能证实有抗肿瘤作用。

3、疮疡肿毒、蛇害、犬咬伤,可用鲜品捣烂外敷。

使用注意:本品内服有时可能会对肝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故长期用药者,应注意观察肝功能变化。

用量:3~12g,治癌症用至30g。

处方举例:黄药子酒:将黄药子300g,62度白酒1.5kg,置陶罐内封口,陶罐放入水锅内,慢火煮2小时,取出陶罐,稍冷却即放入冷水中,经七天七夜后取出,过滤去渣。

即得黄药子酒。

一日量50~100毫升,分少量多次服。

黄药子的功效与作用黄药子又名朱砂七,是一种中药材。

很多人想知道,黄药子有哪些功效和作用?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黄药子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黄药子的功效和作用

1.解毒软坚:①用于癌肿,如胃癌、食道癌,可单味泡酒或制丸长期内服。

泡酒用黄药子300克切片、白酒1500克共装坛内封口,用糠火煨2小时,取出稍凉,放于冷水中浸7天取汁服,每日3次,每次15--30ml。

②用于甲状腺肿,可与夏枯草、昆布等同用。

③用于疮痈肿毒、脉管炎及蛇毒虫咬伤,可单用煎服,也可用鲜品捣烂外敷。

2.凉血止血:用于吐血、衄血、崩漏等证,单用或与其他凉血止血药同用。

黄药子的鉴别应用

黄药子与山慈菇,皆能解毒、消肿,且散瘀祛痰,然黄药子能凉血降火、消瘿解毒,治“恶肿疮瘘”、瘿疾结核,近年用治甲状腺肿或配制酒剂试用于肿瘤。

黄药子的配伍应用

1.配昆布:昆布能清热,有消痰软坚、清热利水之功,黄药子善清泄肝肺之火,二药相伍,共奏消痰软坚、散结消瘿之功,对于治疗痰火凝结之瘿瘤瘰疬极为适宜。

2.配蒲黄蒲黄,生用化瘀止血无留瘀之弊,炒炭偏收涩止血;黄药子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二药合用,蒲黄能增强黄药子止血之功,黄药子又能助蒲黄清热解毒之力,故二者常相伍为用,治疗血热妄行之各种出血证。

黄药子的临床应用

用黄药子半斤,水煎2次,滤液混合,再加白酒400ml(不加亦有效),共成2400ml。

每次5ml,每日2次,饭后服。

或将黄药子研粉,每日3分,分服或顿服。

10天为一疗程,停药3-5日再行第二、三疗程。

治疗Ⅰ-Ⅳ度的地方性甲状腺肿127例,服药月余后,全部患者颈围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治愈率为67.8%。

用未经炮制的黄药子炖服,每日5钱,连服5-8周。

观察25例甲状腺腺瘤,治疗后3例腺瘤完全消失,17例肿物显著缩小,1例停药后复发,但再次治疗,仍有效果。

部分病例服药后诉口干。

黄药子浸酒(每升浸液含生药200g),每日100ml分3-4次服。

一般腺瘤总量用至2升左右即足,腺癌应服3个月以上。

治疗甲状源源瘤7例,甲状腺癌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2例,性质不明的甲状腺肿2例,除3例无效外,其余均消退一半以上(平均颈围直径缩小25%以上),其中6例消退80%以上或完全消失。

副反应:2例有消化道反应,恶心严重,影响服药;2例因肝细胞损害出现黄疸,多因剂量过大所致。

故服药总量达3升时应停服10天,并检查肝功能情况,若出现黄疸应立即停药,及时处理。

认为黄药子酒对甲状腺瘤似能部分代替手术摘除,对于甲状腺癌,配合手术治疗,可提高疗效。

1.4.将黄药子制成流浸膏,每日3-6ml(每3ml相当于原生药1钱),分3次于食后服。

治疗甲状腺中毒症26例,女例临床症状子用药后2-3天消失,21例平均于用药后4-6天显著进步,1例无效。

大部分病例基础代谢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颈围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各地经验均证明,疗效与年龄、病程有关。

年龄较轻、病程较短的,疗效较好。

黄药子的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黄药根,解少阴之热,相火自不妄动而喉痹瘳矣。

蛇犬咬毒,亦血分受热所伤故也。

苦寒能凉血,得土气之厚者,又能解百毒也。

2.《本草汇言》:黄药子,解毒凉血最验,古人于外科、血证两方尝用。

今入不复用者,因久服有脱发之虞,知其为凉血、散血阴矣。

3.《开宝本草》:主诸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毒,取根研服之,亦含亦涂。

4.《纲目》:凉血,降火,消瘿,解毒。

5.《江苏植药志》:治腰酸痛。

6.《药性论》:"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嗽逆上气,项下瘤瘿。

"

解毒中草药之黄药子黄药子功能化痰散结、解毒消肿、凉血止血。

主治瘿瘤瘰疬、无名肿毒、咳喘气逆、癌症肿瘤等病症。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黄药子的功效与作用

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瘿瘤;喉痹;痈肿疮毒;毒蛇咬伤;肿瘤;吐血;衄血;咯血;百日咳;肺热咳喘。

《中华草本》

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凉血止血。

用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吐血,咯血,百日咳,癌肿;外用治疮疖。

《全国中草药汇编》

①《开宝本草》:主诸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毒,取根研服之,亦含亦涂。

②《纲目》:凉血,降火,消虞,解毒。

③《江苏植药志》:治腰酸痛。

解毒黄药子的成分药理

本品含二萜类化合物黄独素(黄药子萜)A、B、C,还含有碘、皂甙、鞣质,还原糖等。

黄药子含淀粉40%以上,此外还含有单宁和少量薯蓣皂角等。

实验研究证明,本品对肉瘤180有抑制作用;其油剂对子宫颈癌14的抑制作用比较明显;对消化道肿瘤及甲状腺瘤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日本学者对部分中药的水提物和甲醇提取物的抗癌活性进行初步筛选研究中,用试管内(Hela)试验证实,黄药子对癌细胞生长抑制率达75%以上。

我国学者用黄药子复方抗癌乙片(黄药子、夏枯草等)对用N-亚硝基肌氨酸乙酯诱发的小鼠胃磷状上皮癌前病变及癌变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抗癌乙片对食管重度增生者进行临床治疗与实验证实,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精脒和唾液精脒含量,与细胞学复查结果一致,有较好的食管癌前病变阻断性治疗作用。

此外,黄药子对动物实验性缺碘和不明原因引起的甲状腺肿有治疗作用,对多种致病菌及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解毒黄药子的现代应用

黄药子临床治疗恶性淋巴肉瘤、甲状腺肿瘤及消化道肿瘤等方面应用较多,但多以复方为主或辅以黄药子油外用。

1.恶性淋巴瘤

陈氏报道,用消恶性淋巴瘤方(白花蛇舌草、黄药子等)为基本方配合辨证施治,并辅以外敷治疗恶性淋巴瘤11例(包括网状细胞肉瘤、何杰金病、淋巴肉瘤、滤泡性淋巴瘤等)。

治疗结果:存活1年以内3例,l~2年4例,2~5年1例,5~10年2例,10年以上2例。

易氏报道,以黄药子复方配合其他疗法治颈部淋巴肉瘤4例(伴颈外淋巴转移3例),结果全部临床治愈,已存活时间为3~27年。

沈氏报道,以黄药子油外涂并配合中药内服治左下颌混合性恶性肿瘤及淋巴肉瘤各1例,治疗获愈。

2.甲状腺肿瘤

浙医大二院以黄药子复方治疗甲状腺瘤37例。

服药5~10剂后多数患者可见肿块缩小,经治疗后痊愈11例,显效5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86.3%。

姜氏报道,用消瘿汤治甲状腺瘤50例。

治疗结果,痊愈26例,显效4例,好转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4%,痊愈者中平均治愈时间为28.5日。

湖北省中医研究所用黄白汤(黄药子、白药子、夏枯草、牡蛎等)治疗甲状腺癌11例,结果近期治愈1例,显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72.7%。

3.食管癌前病变及食管癌

张氏报道,对通过食管细胞学普查所检出的食管重度增生者2523人,分层随机分为3组,每组841人。

抗癌乙片组服用抗癌乙片(黄药子等6味药组成的复方),每日8片;维胺酯组和安慰组作为对照组;服药均严格按双盲法进行。

结果:抗癌乙片组3年和5年内的食管癌发生率分别为1.1%和2.6%;安慰剂组分别为2.9%和5.8%;前者比后者分别降低62.1%和55.2%。

细胞学复查:抗癌乙片组3年和5年内的食管癌发生率为3.2%和7.7%,安慰剂组分别为6.7%和14.6%,前者比后者分别降低52.5%和47.3%,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且抗癌乙片组血清精脒及唾液精脒含量检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细胞学复查结果一致,证实本药对食管癌前病变者可较好地阻断和预防食管癌的发生。

郁氏报道,用黄药子复方开关饮(黄药子、半枝莲、肉苁蓉,硇砂等)内服,共治疗食管癌患者10例,病人服药后多见症状缓解,呕吐停止,纳食增加,吞咽变顺。

个别患者甚至肿块消失,恢复体力劳动。

湖北省南漳县人民医院以黄药子复方为主治疗食管癌25例,结果显效6例,好转9例,无效7例,死亡3例,总有效率为60%。

王氏报道,以黄药子复方南星半夏汤治食管贲门癌梗阻36例,结果缓解食管癌梗阻有效率为92%;缓解贲门癌梗阻有效率72.73%。

另有报道,用黄药子酒剂治食管道癌等消化道肿瘤28例,能明显改善自觉症状,用黄药子注射液治疗食道癌、胃癌23例,对控制症状有一定疗效。

4.癌症疼痛

杨氏报道,用癌症镇痛散(含黄药子复方)外敷治疗各种癌性疼痛91例。

结果显效42例,良效、有效各2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4.51%。

动物实验表明本品能提高痛阈值且无毒性。

孟氏报道,用黄药子复方(黄药子、三七、蚤休等)制成止癌抗癌丸和膏剂,内服加外贴治疗各种癌症晚期患者58例。

结果30min止痛41例,50min止痛17例,止痛持续时间2h10min~21h,止痛满意者54例。

用药后延长生存3~6个月者30例,延长生存1年者15例,2年者7例,疗效不显著6例。

未见毒性及不良反应。

黄药子的复方选用

①治吐血不止:黄药子(万州者)一两,捣碎,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热服。

(《圣济总录》黄药汤)

②治吐血:真蒲黄,黄药子等分。

用生麻油调,以舌舐之。

(《百一选方》)

③治鼻衄不止:黄药子一两,捣罗为散。

每服二钱匕,煎阿胶汤调下。

良久,以新汲水调生面一匙投之。

(《圣济总录》黄药散)

④治疮:黄药子四两,为末,以冷水调敷疮上,干而旋敷之。

(《简要济众方》)

⑤治天泡水疮:黄药子末搽之。

(《濒湖集简方》)

⑥治缩脚肠痈,干黄独一两,煎服。

不可多用。

(《浙江民间草药》)

⑦治缠喉风,颐颔肿及胸膈有痰,汤水不下者:黄药子一两,为细末。

每服一钱,白汤下。

吐出顽痰。

(《扁鹊心书》黄药子散)

⑧治热病、毒气攻咽喉肿痛:黄药一两,地龙一两(微炙),马牙消半两。

上药捣细罗为散,以蜜水调下一钱。

(《圣惠方》)

⑨治瘿气:黄药子一斤,浸洗净,酒一斗浸之。

每日早晚常服一盏。

忌一切毒物及不得喜怒。

(《斗门方》)

⑩降气治胃痛:黄药(炒过)、陈皮、苍术、金钱草各二钱,土青木香一钱五分。

研粉服或煎服。

(《浙江民间草药》)

⑾治鱼口,腰膝疼痛:黄独根五至八钱。

水煎服。

(《湖南药物志》)

⑿治睾丸炎:黄独根三至五钱,猪瘦肉四两。

水炖,服汤食肉,每日一剂。

(《江西草药》)

⒀治扭伤:黄独根、七叶一枝花(均鲜用)各等量,捣烂外敷。

(《江西草药》)

⒁治腹泻:黄药子研末,每次一钱,开水吞服。

(《贵州草药》)

⒂治疝气、甲状腺肿、化脓性炎症:黄药子根五钱至一两。

水煎服。

(《云南中草药》)

⒃治瘰疬:黄独鲜块茎二至三两,鸭蛋1枚。

水煎,调些酒服。

(《福建中草药》)

黄药子的作用?黄药子功效:

凉血止血、解毒消肿、化痰散结

黄药子,也叫朱砂七,此药为寥科植物金线草(DioscoreabulbiferaL.)的全草,因其根茎呈朱砂色,故得此名。

为缠绕草质藤本。

块茎卵圆至长圆形。

茎左旋

关于黄药子的功效与作用和黄药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收藏本站。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03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