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8年5月,西南林业大学为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引起竹子,刘家柱一行三人开着车顺红河而下,在红河边曼耗镇听说毗邻越南边界的马鞍底乡竹林面积大,竹子种类多,决定前往马鞍底考察一番。
此时云南已进入雨季,热带季风带来的丰沛降水把崎岖的山区简易公路浸泡得泥泞不堪。越野车慢腾腾地扭着秧歌,艰难地向前爬行,车上的人被抛来抛去。全神贯注驾驶汽车的刘家柱不时听到同伴脑袋撞到汽车顶篷发出的响声和他们的唏嘘声。4个小时过去了,车子才行进了30多公里。翻过山顶,公路两侧的植被越来越茂密了。随着海拔继续降低,举目四望,满目苍翠欲滴。一条小溪从从密林中流出穿过公路,清澈的溪水让刘家柱和同伴们停下车来,决定好好洗洗旅途风尘。
刘家柱溯溪而上,蓦然发现一帘瀑布从密林上空倾泻而下,飞珠溅玉,森林里弥漫着阵阵雾气。刘家柱端起相机对着瀑布拍摄,突然镜头里出现一个小黄点。对蝴蝶异常敏感的刘家柱知道那是一只蝴蝶。
箭环蝶在中国只有4个种,是一类大型蝴蝶。它们棕**的翅膀上镶嵌着华丽的箭环形图案,蝴蝶分类学家依据这一特点将它们命名为箭环蝶。刘家柱捕捉的这只箭环蝶,学名叫白袖箭环蝶(Stichophthalmalouisa)。这种蝴蝶在云南很多地区都有分布,是森林里常见的普通碟种。刘家柱没有在意,将蝴蝶放掉后继续向前走,却发现周围的箭环碟越来越多。它们穿行于林间,上下翻飞,姿态优美而飘逸。
阳光穿过竹林的空隙投射到小路边的草地上,一大群金**的白袖箭环蝶聚在那里,居然有数百只。它们一只紧挨一只站在地面上,一动不动。不断有新的成员从远处飞来,加入它们的聚会,聚集的群落越来越大。刘家柱正看的津津有味,突然一只大鸟带着风声俯冲而下,展开的双翼从这群蝴蝶上空划过,在离碟群不远的小溪边抓起一条绿色小蛇,转眼消失在林海之中。大鸟的出现,不仅惊动了草地上聚会的白袖箭环蝶,也惊扰了藏在林中各处的白袖箭环蝶。地上的碟群轰地一下四散飞开,林中也有数不清的蝴蝶翩翩飞舞。铺天盖地的白袖箭环蝶在林间穿行飞舞,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突然出现的壮观景象让刘家柱看得目瞪口呆,居然忘记举起相机拍照。眼前这漫天蝴蝶飞舞的景象与美洲和台湾地区报道过的蝴蝶谷十分相似,想不到云南边陲也有大量的蝴蝶栖息聚集的蝴蝶谷!
研究影响
如此繁多的同种蝴蝶个体聚集在一起的现象通常被成为“蝴蝶聚会”,它是某种蝴蝶种群数量大爆发后常见的景象。动物数量大爆发是指某一物种的种群数量在特定的时间内突然急剧增多,呈爆炸性增长。至于为什么会出现爆炸性增长的原因,则是科研人员最有兴趣研究的。这次巧遇,让刘家柱对马鞍底的白袖箭环蝶产生了极大兴趣。他和同事周雪松决定成立一个研究和拍摄小组,观察记录马鞍底白袖箭环蝶的生态习性,准找白袖箭环蝶大爆发的答案。 要探索白袖箭环蝶在马鞍底出现种群大爆发的原因,应该从它的寄生植物入手。在自然界中,一种蝴蝶幼虫只食一种植物,要寻找箭环蝶的寄生植物,就必须弄清它们的幼虫吃哪种植物。但各种有关蝴蝶的学术著作中并没有关于箭环蝶寄主植物的记载,就连被称为中国蝴蝶巨著的《中国碟类志》,也只有寥寥几行关于4种箭环蝶的形态描述和分布地点的文字。看来要搞清白袖箭环蝶幼虫吃什么,还得下一番功夫。
第二年春天,刘家柱和周雪松带着一大堆摄影器材和捕碟工具赶赴马鞍底。到马鞍底后,先去乡政府说明来意,受到乡党委书记普振乡长黑丽英的热情欢迎,帮助他们联系向导,详细介绍当地自然情况,并联系到金平分水岭国家级保护区马鞍底管理站的寻护员杨绍科给他们帮忙。他们了解到,马鞍底白袖箭环蝶自1992年发生第一次大爆发以来,几乎年年都准时发生,大爆发时期,到处都是白袖箭环蝶,多得让人讨厌甚至发憷。刚开始时,大家不知道如何应对,根据常识判断认为这些蝴蝶都是害虫,曾经大面积使用农药毒杀过一次。后来发现这些**的蝴蝶除了漫天飞舞外,对庄稼和人畜并无危害,也就听之任之了。
曾书记和黑乡长建议他们先去马苦寨村附近的竹林观察。马苦寨是个哈尼族人居住的村寨,周围森林植被被保护很好。哈尼族居住的村寨通常喜欢建在半山腰,山顶茂密的森林能提供充足的水源,水经过村子后流入村子下边的梯田。哈尼族对森林、水源、梯田和人的关系有着朴素的认识,他们常说“人靠饭菜养,稻子靠水长,山上林木光,山下无米粮”。马苦寨村的民房坐落在一条小溪两边。为了充分利用水能,村民在溪流上建了很多水硾房,形成十分别致的景观,小溪流出寨子后便注入了层层叠叠的万亩梯田。
傍晚,马苦寨的村民每户做好一桌饭菜,在寨子的一个山头上摆起了长街宴,招待刘家柱他们这些来自昆明的客人。大家席地而坐,喝着哈尼米酒,吃着山中采来的野菜和当地农家食品,山寨里一片欢声笑语。兴致正浓时,刘家柱发现自己的酒杯上站着一只白袖箭环蝶,正在用它发条般的虹吸式口器埋头饮酒。刘家柱对周围的人打趣说:“你们看,蝴蝶也会吃酒!”不料他身边的村长不屑的撇撇嘴:“刘老师,你是少见多怪。我们这里的蝴蝶太多了!它们经常飞到我们身上,飞到家里,甚至我们去赶街时,背篓边上都站满了蝴蝶。寨子周围的竹林里,遍地都是蝴蝶。”
这让刘家柱惊讶不已。第二天一早,刘家柱和周雪松在杨绍科的带领下上了马苦寨的后山。后山上有很大一片竹林,郁郁葱葱。竹种主要为中华大节竹(Indosasa sinica)。这是一种散生竹,由于散生,人在竹林里比较容易行走和观察。中华大节竹在云南南部的麻栗坡县、屏边苗族自治县、河口瑶族自治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等地均有成片分布,生长于海拔900米-1400米的低山地带,在当地是野生竹种,生命力旺盛,竹子高度能达到20米左右。由于竹笋味道很苦,当地人叫它苦竹。
无数的白袖箭环蝶在竹林中穿梭曼舞。刘家柱和周雪松盯着停留在竹叶上的几只雌性白袖箭环蝶,站在稍远处观察。几个小时过去了,它们停在竹叶上几乎一动不动。其他蝴蝶产卵时,总是翩翩飞舞,这个叶片上产下几粒卵,然后飞到另一个叶片上再产几粒卵。难道白袖箭环蝶的产卵行为不同于其他蝴蝶?他们蹑手蹑脚地走近停留在竹叶背面的白袖箭环蝶,仔细一看,果然在产卵。翠绿色竹叶背面已经整整齐齐地留下了很多乳白色的卵粒。他们数了十几枚产有卵粒的叶片,每只白袖箭环蝶产出的卵粒数都在120粒左右。刘家柱和周雪松十分兴奋,终于弄清楚白袖箭环蝶的寄主植物了。
为了寻找更有说服力的证据,他们开始寻找并观察在竹叶上饕餮大餐的幼虫——几乎清一色都是白袖箭环蝶各种日龄的幼虫。一些竹叶下面挂着箭环蝶绿色的蛹。原来白袖箭环蝶的寄主植物就是中华大节竹。马鞍底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白袖箭环蝶,总算找到原因之一。满山遍野的中华大节竹,为白袖箭环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保证了众多幼虫的食物需求。
蝴蝶多到朝蝴蝶群挥舞一竹条,就能打中十几只
2005年6月,刘家柱、周雪松和西南林业大学的外籍教师Garry Shook,再次前往马鞍底观察拍摄白袖箭环蝶的生态照片和纪录片。Garry Shook是美国加州大学的退休教授,长期研究昆虫,听说马鞍底箭环蝶大爆发的奇观后,决定加入研究小组前往考察。这次他们计划按海拔高度观察白袖箭环蝶的繁殖行为。
刚到拉灯村附近,他们就被漫天飞舞的白袖箭环蝶镇住了。公路上、村寨里到处都是白袖箭环蝶,村民养的鸡在公路旁边不慌不忙地啄食着白袖箭环蝶,就连行动笨拙的家鸭,也在捕食白袖箭环蝶,集群聚集在路上的白袖箭环蝶,被过往的汽车碾压得尸横遍地。一些顽皮的孩子,用竹条朝碟群挥舞一下,就有十几只蝴蝶歪歪斜斜地坠落掉地。拉灯村海拔900米,是中华大节竹自然分布的海拔下限,气温比马鞍底高很多。这里羽化的白袖箭环蝶要比其他地方早十余天。白袖箭环蝶的卵几乎全部产在竹子叶片背面,非常隐蔽。离开拉灯村,研究小组转到马拐塘村,村子附近有很大一片竹林,面积足有1000多亩。刘家柱、周雪松和Garry Shook走近竹林,开始了持续数天的观察和拍摄箭环蝶的化蛹、交配等行为。据研究小组的观察统计,能获得交配机会的雄蝶只占雄蝶总数的10%,只有幸运的竞争者才能将自己的基因顺利地遗传给下一代。但就是这幸运的10%雄蝶,却让马鞍底成为了白袖箭环蝶的天下。
如此众多的白袖箭环蝶和它们的幼虫,会不会对中华大节竹造成危害?一株竹子上白袖箭环蝶的幼虫数量有多少?研究小组对中华大节竹的蝴蝶成虫和幼虫的密度作了抽样统计,每棵竹子除了有2-3只蝴蝶产卵外,还有200-300只幼虫,而竹子并没有出现叶片被全部吃光的现象,生长基本正常。
白袖箭环蝶幼虫的死亡率非常高。刘家柱标记确定了一群25条刚孵化两天的幼虫。3天后去查看计数,只剩下最小的一条。这条幼虫还是躲在叶柄的裂缝里,才幸免于难存活下来。研究小组粗略地统计他们所观察到的箭环蝶幼虫期的天敌,从卵开始有蚂蚁猎食,寄生蜂寄生。稍微长大一些的幼虫,又成了黄蜂、螳螂蜥蜴、蛙和蟾蜍以及鸟的捕食对象。如果没有这些天敌的制约,马鞍底的白袖箭环蝶数量肯定会更加惊人。
白袖箭环蝶爆发探秘
据当地干部和村民的回忆,马鞍底第一次发生白袖箭环蝶大爆发是在1992年5月,以后几乎每年春夏之间的几个月里都会发生,持续至今已有十多年了。依据生态学原理,某种动物数量突然爆炸性增长,一定是环境中制约它的因素发生了重大改变,或者它的栖息生境大量增加。而这种爆发发生之后,通常会在一定的时间里回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为什么马鞍底白袖箭环蝶种群数量每年都如此巨大,并持续多年?经过十多年的野外观察和走访调查,到2008年6月,研究小组的成员对当地的地形、气候、寄主植物和箭环蝶的生活习性做了综合分析,理出了基本脉络。马鞍底乡地处哀牢山南延余脉,属于热带低山地区,长夏无冬,为各种蝶类顺利完成世代交替和安全越冬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白袖箭环蝶的寄主植物中华大节竹是自然扩散能力很强的野生竹种,生命力旺盛,分布面积广。包产到户后,当地粮食产量提高,村民逐渐放弃了距离较远的山坡耕地,弃耕的荒山坡地中华大节竹大量生长,杂木丛生,当地人对中华大节竹有休养生息的机会。经连续多年的观察并没有发现当地因白袖箭环蝶数量众多把竹子危害致死的情况,这也间接证实了这种分析。
刘家柱和周雪松等人经过十多年的观察,发现与白袖箭环蝶一同飞舞的还有白带锯蛱蝶、波纹带眼蝶、睇幕眼蝶等种类,但数量都远远不及白袖箭环蝶。马鞍底的蝴蝶种类也异常丰富,课题组成员先后发现喙凤蝶、棒纹喙蝶、燕凤蝶、斜带环蝶、紫斑环蝶、金裳凤蝶、美凤蝶、枯叶蛱蝶、楸叶蛱蝶、凤尾蛱蝶……等种类。刘家柱曾在瀑布成群的清水河河谷一天之内拍到异性紫斑蝶、优越斑粉蝶、隐条斑粉蝶、文蛱蝶、龙女踞眼蝶、珠覆带蛱蝶等蝶类。粗略统计,在面积大约仅300平方公里的马鞍底乡范围内,蝴蝶种类超过400种。
英国蝴蝶学者Brigadier Evans在《印度蝴蝶鉴定》一书中说过这样的话:“印度帝国是全世界研究蝴蝶最理想的地方,它有极度酷热和寒冷、潮湿和干旱、荒漠和茂林、低洼的平原和很高的山岳,以及多变的植物群落和分明的季节。”这段话的大部分文字也适用于马鞍底,可以用于分析马鞍底蝴蝶种类十分丰富的原因。马鞍底乡龙脖河海拔仅200余米,最高峰五台山却超过3000米,高差明显的垂直地带变化,复杂多样的小区域生境,低纬度热带气候,干湿分明的季节变化,为蝴蝶的生存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近20多年来,南方很多地方都在捕捉蝴蝶,制作蝶画和蝴蝶标本,海南岛、西双版纳等地的蝴蝶被大量捕捉。而马鞍底地处边陲,交通不便,蝴蝶没有遭此浩劫。虽曾有蝶贩到此处收购蝴蝶标本,白袖箭环蝶最贵时曾卖到5角钱一只,村民们觉得不划算,逐渐无人捕捉销售。这在无意中也保护了当地蝴蝶。
马鞍底风光秀丽,民风淳朴,在注意保护的前提下,开展观蝶和自然旅游,或许可成为马鞍底乡将来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录自《中国国家地理》,文/韩联宪)
研究影响
蝴蝶体态窈窕,艳丽多姿,人们为它赞赏被它迷恋,古往今来的诗文、绘画、装饰,蝴蝶都是一个重要的题材。北宋诗人谢逸作蝴蝶诗三百首,人称谢蝴蝶。唐代诗人徐夤的《七律·蝴蝶》脍炙人口:“缥缈青虫脱壳微/不堪烟重雨霏霏/一枝秾艳留教住/几处春风借与飞//防患每忧鸡雀口/怜香偏绕绮罗衣/无情岂解关魂梦 /莫信庄周说是非。”可见,蝴蝶早已被人们誉为“虫国的佳丽”,“会飞的花朵”“有生命的灿烂图画”。
1961年,我国邮电部准备发行一套20种中国蝴蝶的邮票,根据蝶类专家的意见,其中必须有一枚金斑喙凤蝶邮票。可是,国内一时找不到这种蝴蝶标本,图案设计者不得不借助外国的资料。当时,在英国大不列颠自然博物馆的昆虫标本珍藏室里,讲解员骄傲地介绍说:“这漂亮名贵的蝴蝶,名叫‘金斑喙凤蝶’,它的产地在中国武夷山,全世界只有我们博物馆里才有这种蝴蝶标本。”经过昆虫专家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在云南金平马鞍底采集到了喙凤蝶的和标本,据专家考证马鞍底蝴蝶谷就是“金斑喙凤蝶”产地。
自2009年以来,各大媒体、电视台、报刊、杂志相继对“中国·红河蝴蝶谷”进行了摄制和报道。2009年8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芝麻开门”栏目播出了“蝴蝶谷探秘”节目;2010年5月—6月中央电视台节目组正在“中国·红河蝴蝶谷”紧张拍摄,制作完成后将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四套、十套播出;2009年3月,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刊登题为“云南马鞍底·中国的蝴蝶谷”的文章;2009年9月,在《影响力》一书特稿中刊登“云南发现蝴蝶伊甸园”;2009年12月,《中国蝴蝶》杂志第十二期刊登“云南金平马鞍底蝴蝶资源与生存景观的开发利用”;2010年1月,《红河》杂志刊登“对金平马鞍底蝴蝶谷生态旅游的构想”,随着各媒体电视台、报刊、杂志的相继播出和报道,人们开始对神秘而美丽的“中国·红河蝴蝶谷”有所了解。
马鞍底位于金平县城东部,东、南、西三面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老街省坝洒县迤底乡和莱州省封土县瑶山乡接壤,国境线长达156公里,国土面积284.7 平方千米,距红河州州府蒙自123公里,距金平县城148公里,距国家级口岸河口仅98公里。马鞍底境内最高海拔五台山主峰3013米,为滇南第二高峰,最低海拔仅130米。全乡森林覆盖率高达70%,有自然保护区11.6万亩,年平均降雨量2500毫米。由于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较为明显。境内西北部是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着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植物红豆衫、桫椤、福建柏、鸡毛松、鹅掌楸、红花木莲等;有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巨蜥、蟒蛇、眼镜蛇、蜂猴、穿山甲、凹甲绿龟、岩羊、麂子、白鹇等以及各种蝴蝶。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生长着各种名贵兰花、药材、草果、香菌、木耳、白生、竹笋、青蕨等野生植物,森林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保存极为完整,珍禽异兽种类繁多,被誉为“大自然基因库”。境内水资源丰富,瀑布飞泻,河流奔腾,可开发的旅游资源景点有以裂缝为国界的跨国奇观——天生桥、五台山瀑布群、古茶树群落、平河大草地,五台山探秘、还有别具一格的哈尼蘑菇房、梯田风光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这里是集自然景观、科考探险、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原生态旅游秘境。(金平县旅游局)
鸟巢蕨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凤尾草 3.1 凤尾草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归经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3.6 凤尾草的药理作用 4 《全国中草药汇编》·凤尾草 4.1 拼音名 4.2 凤尾草的别名 4.3 来源 4.4 性味 4.5 功能主治 4.6 凤尾草的用法用量 4.7 备注 4.8 摘录 5 《中华本草》·凤尾草 5.1 出处 5.2 拼音名 5.3 英文名 5.4 凤尾草的别名 5.5 来源 5.6 原形态 5.7 生境分布 5.8 栽培 5.9 性状 5.10 化学成份 5.11 凤尾草的药理作用 5.12 鉴别 5.13 炮制 5.14 性味 5.15 归经 5.16 功能主治 5.17 凤尾草的用法用量 5.18 注意 5.19 各家论述 5.20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凤尾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凤尾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凤尾草 1 拼音
fèng wěi cǎo
2 英文参考Pteris multitida poir. [朗道汉英字典]
huguenot fern her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凤尾草凤尾草为中药名,出自《植物名实图考》[1]。
3.1 凤尾草的别名
背阴草、金鸡尾、鸡脚草、井口边草、凤尾蕨[1]。
3.2 来源及产地凤尾蕨科植物凤尾草Pteris multifida Poir.的全草或根[1]。分布华东、中南及河北、陜西、甘肃、四川、贵州等地[1]。
3.3 性味归经淡、微苦,凉[1]。入肝、肾、大肠经[1]。
3.4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解毒[1]。
1.治湿热痢,泄泻,黄疸,淋浊,带下,鼻衄,吐血,尿血,便血,崩漏,感冒发热,咽喉肿痛,乳腺炎[1]。煎服:9~18g[1]。
2.治腮腺炎,疔疮,湿疹,鲜品捣烂敷;荨麻疹,凤尾草适量,食盐少许,水煎洗[1]。
3.5 化学成分全草含多种蕨素(Pterosin)及其衍生物,芹菜素7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1]。又含鞣质、甾醇、氨基酸、酚性成分等[1]。
3.6 药理作用煎剂在体外试验中,对金**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1]。
4 《全国中草药汇编》·凤尾草 4.1 拼音名Fènɡ Wěi Cǎo
4.2 凤尾草的别名鸡脚草、金鸡尾、井口边草、井边凤尾、井栏草、凤尾蕨、五指草
4.3 来源本品为凤尾蕨科植物凤尾草Pteris multifida Poir.的全草。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用。
4.4 性味淡、微苦,凉。
4.5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止痢,凉血止血。用于痢疾、胃肠炎、肝炎、泌尿系感染、感冒发烧、咽喉肿痛、白带、崩漏、农药中毒;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
4.6 凤尾草的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全草捣烂敷患处。
4.7 备注(1)用于痢疾、腹泻,可配合辣蓼、马齿苋等药同用;治疗小便淋痛不利、湿热带下,可配扁蓄、瞿麦、海金沙、碎米荞等同用。用于咽喉肿痛,可配大青叶、板蓝根等药同用;用于尿血、便血、痔疮出血,可配侧柏叶、大蓟、小蓟、藕节炭、蒲黄炭、等药同用。配合半枝莲、半边莲、藤梨根等药,用于胃癌、肠癌等症。配合垂盆草、田基黄、平地木、蒲公英、金钱草等药,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4.8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5 《中华本草》·凤尾草 5.1 出处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5.2 拼音名Fènɡ Wěi Cǎo
5.3 英文名Chinese Brake Herb, Herb of Chinese Brake, Herb of Huguenot Fern, Herb of Serrulate Brake, Herb of Spider Brake
5.4 凤尾草的别名井口边草、小金星凤尾、铁脚鸡、山鸡尾、井茜、井阑草、石长生、凤凰草、井边茜、旋鸡头、阉鸡尾、凤尾蕨、野鸡尾、青蕨、鸡脚草、百脚草、龙须草、金鸡尾、腊肾草、百脚鸡、金鸡爪、井口鸡胶舌、井栏茜、小叶凤尾草、小凤尾、小金星凤尾草、乌脚鸡、线鸡尾、双凤尾、金鸡尾、小凤尾草、九把连环剑、鸡爪莲、背阴草
5.5 来源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凤尾草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is multifida Poir.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
5.6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70cm。地下茎粗壮,密被线状披针形的黑褐色鳞片。叶丛生,叶柄长523cm,灰棕色或禾秆色,无毛;生孢子囊的孢子叶2回羽状分裂,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中轴具宽翅,羽片37对,对生或近对生,上部的羽片无柄,不分裂,先端渐尖,长线形,全缘,顶端的羽片最长,下部的羽片有柄,羽状分裂或基部具12裂片,羽状分裂者具小羽片数枚,长线形,小羽片在叶轴上亦下延成翅,叶脉明显,细脉由中脉羽状分出,单一或二叉分枝,直达边缘;不生孢子囊的营养叶叶片较小,2回小羽片较宽,线形或卵圆形,边缘均有锯齿。孢子囊群线形,沿孢子叶羽片下面边缘着生,孢子囊群盖稍超出叶缘,膜质。
5.7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m以下的石灰巖缝内或墙缝、井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山西、陜西等地。
5.8 栽培1.气候土壤:喜温暖湿润环境,性强光、宜选山沟,墙脚等阴湿地栽培。
2.种植:分株繁殖,春季将母根挖出,分开穴栽,穴距离58cm,一般大株可分35株丛不等,覆土压紧后浇水。
3.生长期注意除草,旱季注意浇水。
5.9 性状1.性状鉴别 商品多扎成小捆。全草长2570cm。根茎短,棕褐色,下面丛生须根,上面有簇生叶,叶柄细,有棱,棕**或黄绿色,长430cm,易折断,叶片草质,一回羽状,灰绿色或黄绿色;不育叶羽片工48cm,边缘有不整齐锯齿,能育叶长条形,宽36cm,边缘反卷,孢子囊群生于羽片下面边缘。气微,味淡或微涩。
2.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有气孔及少数腺毛。气孔主为不定式,副卫细胞34个。腺毛头部23个细胞,长91125μm,直径1833μm,细胞含棕色分泌物;无柄。
孢子囊长圆形或类圆形,直径约至320μm,环带纵行细胞类长方形,外壁薄,内壁及侧壁增厚;囊柄46细胞,2列,长短不一。孢子极面观类三角形,直径3347μm,近极面具三裂缝,有瘤状或颗粒状纹饰,远极面纹饰较大,呈块状。
5.10 化学成份地上部分含蕨素(pterosin)B、C、F、O、S,蕨素 C3O葡萄糖甙(pterosin C3OβDglucoside),2β,15α二羟基对映16贝壳杉烯(2β,15αdihydroxyentkaur16ene),2β,16α二羟基对映贝壳杉烷(2β,16αdihydroxyentkaurane),大叶凤尾甙(creticoside)A、B,芹菜素7O葡萄糖甙(apigenin7OβDglucoside),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βDglucoside)。
5.11 凤尾草的药理作用1.煎剂在25%浓度时对弗氏及舒氏痢疾杆菌均无抑菌作用(体外试验)。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50%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和纸片法,对金**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
2.抗肿瘤作用 全草或根醇浸出液,腹腔注射,对小鼠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3%33%和33%40%。
5.12 鉴别取本品粗粉1g,加100ml甲醇,于水浴上回流提取10min,乘热过滤。取滤液1ml,加盐酸45滴及少量镁粉,溶液显橙红色。(检查黄酮类)
5.13 炮制净制:除去杂质、洗净。炮炙:取净原材料,鲜用或晒干。采集加工:四季可采,洗净备用。
5.14 性味淡;微苦;寒
5.15 归经大肠;心;肝经
5.16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主痢疾;泄泻;淋浊;带下;黄疸;疔疮肿毒;喉痹乳蛾;淋巴结核;腮腺炎;乳腺炎;高热抽搐;蛇虫咬伤;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外伤出血
5.17 凤尾草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5.18 注意虚寒证忌服。
1.《履巉巖本草》:老人不可多服,其性冷故也。
2.《闽东本草》:孕妇、冷痢、休息痢不宜服。
5.19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洗疳、疔、痔,散毒,敷疮。治蛇咬诸毒,刀伤,能止血生肌,春汁调酒服,渣敷患处。研末收贮治气痛。
2.《岭南采药录》:晒干为末,治气痛热痛。
3.《植物名实图考》:治五淋,止小便痛。
4.《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热毒,消肿,清火。治痈疮,乳痈,淋症。
5.《中国药植志》:止泻。
6.《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利尿。治小儿惊风,夜哭。
7.《广西药植志》:清大肠、肺热。治热性亦痢及齿痛,止吐血。
8.《中国药植图鉴》:治疥癣。
9.《泉州本草》:治湿热小便不通,血淋,咽喉肿痛。
10.《湖南药物志》:治疳积,感冒,目翳。
11.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凉血。治菌痢,肠炎,外感发热,尿路感染,白带,腮腺炎,疔疮,湿疹。
12.《江西草药》:治瘰疬,鼻衄,便血。
13.《上海常用中草药》:治黄疸型肝炎,扁桃体炎,遗精,蛲虫病。
5.20 摘录鸟巢蕨是一种附生的蕨类植物,适宜生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可观赏,可药用,还可以食用,看腻了家中的花花草草,不如种上一盆鸟巢蕨!
鸟巢蕨的别称
巢蕨、山苏花、王冠蕨。
鸟巢蕨的生长习性
鸟巢蕨原生长在雨林之中,是依附在树干或者林下的岩石生长的,喜欢高温多湿的环境,在半阴下生长良好。
鸟巢蕨的寓意
鸟巢蕨的花语是吉祥、富贵、清香常绿。
鸟巢蕨是狮子座的幸运植物,狮子座的人聪明又有创造性,除了自我发挥之外,还可以鼓舞士气,对整个团队有独特的贡献,鸟巢蕨的外形也恰巧符合狮子座的性格。
鸟巢蕨的作用
药用:鸟巢蕨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钾、铁质、钙、膳食纤维等,具有强壮筋骨的作用,可用于跌打损伤、骨折、头痛、淋病等。
绿化:鸟巢蕨是非常有效的空气清新剂,嫩绿的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大量的氧气,可以更换室内空气,让它变得更加清新。
凤尾蕨简介
凤尾蕨是蕨类植物,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凤尾蕨叶片纤巧,叶姿秀美,盆栽是很不错的观赏形式。
凤尾蕨的别称
凤尾蕨的别称有很多,主要是以它的叶形和生长环境来进行命名。凤尾蕨的别称有井栏草、井栏边草、井茜、井阑草、井边茜、井口鸡胶舌、井栏茜;壁脚草、鸡脚草、百脚草、百脚鸡、铁脚鸡、金鸡爪;小叶凤尾草、山凤尾、小凤尾、凤凰草、金鸡尾、旋鸡头、阉鸡尾、野鸡尾、小叶金星凤尾、山鸡尾;石长生、五指草、青蕨、龙须草、腊肾草。
凤尾蕨的生长习性
凤尾蕨喜欢温暖湿润并且半阴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它可以耐旱,但是怕积水,喜欢肥沃并且排水性良好的充满钙质的土壤。
凤尾蕨的分布范围
凤尾蕨原产自中国和日本地区,分布在除云南以外的长江南部地区。
绿地珊瑚蕨简介
绿地珊瑚蕨是地球上的拓荒者,是连接低等植物向高等植物发展的桥梁,适应性非常强,是一种非常可爱的赏叶植物,从热带到寒带均可找到它的踪迹。
绿地珊瑚蕨别名
马氏卷柏、珊瑚卷柏、绿地球
绿地珊瑚蕨学名
Selaginella apoda
绿地珊瑚蕨产地
作为地球上的拓荒者,绿地珊瑚蕨适应性非常强,从热带到寒带均可找到它的踪迹。
绿地珊瑚蕨外观
全株嫩绿色,枝叶密集丛生,高约10cm。是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呈直立状,多分枝,有水草般清新的感觉;色泽鲜绿,叶形小巧、可爱,形态婀娜多姿,具有浪漫气息;放置在桌面上,防辐射的同时还可以缓解视觉疲劳;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在室外大面积种植很像绿地毯,是一种高级的地被植物。
绿地珊瑚蕨生长习性
喜欢半阴环境,散射光养殖为佳;喜水,湿润的土壤适宜生长;能耐最低-5℃的低温,空气湿度高于60%观赏性最佳。
波斯顿蕨简介
波斯顿蕨是比较常见的蕨类植物,观赏性很强,它原产自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目前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种植。
波斯顿蕨的别称
波斯顿蕨,又叫做肾蕨。
波斯顿蕨的形态特征
波斯顿蕨是多年生常绿蕨类植物,植株直立但是有匍匐茎。叶片丛生,比较长,叶子在展开之后会下垂。波斯顿蕨的叶子是羽状深裂叶片,生有孢子,孢子在叶子的背部靠近叶缘处。
波斯顿蕨喜欢温暖并且是半阴的生长环境,要求湿润一些。并且,波斯顿蕨喜欢通风的环境,比较怕酷热。
波斯顿蕨的价值
波斯顿蕨是比较适合在室内养殖的植物,它叶子下垂,适合盆栽垂吊观赏,将其指套剪下,还可以做装饰。
波斯顿蕨具有吸收甲醛的能力,将其养殖在室内,可以吸收室内的一些有害的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