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虫蛀
虫蛀是指害虫侵入中药内部所引起的破坏性作用。中药材(饮片)及其制剂大都含有淀粉、脂肪、糖、氨基酸等,营养丰富,当温度在25℃~32℃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在70%~80%之间,中药材及饮片含水量在15%以上时,极易滋生害虫,发生虫蛀。中药经虫蛀后,会形成蛀孔,产生蛀粉,成分损耗,且会受排泄物污染,造成疗效降低,甚至完全失效。如泽泻、莲子、甘草、党参等最易受虫蛀蚀心。
二、发霉
发霉是指在适当温度(20℃~35℃)和湿度(相对湿度75%以上或中药含水量超过15%)和足够的营养条件下,中药表面附着或内部寄生的霉菌繁殖滋生的现象。它能够侵蚀药材内部组织,使其变质,以致失效。
三、变色
变色是指中药在采收、加工、贮藏过程中,由于受到温度、空气、日光的影响而引起中药自身原有色泽改变的现象。变色的原因主要是中药所含化学成分不稳定,或由于酶的作用而发生氧化、聚合、水解等反应而产生新的有色物质。例如花类药材,光线直射过久,就会褪色。颜色的变化不仅影响外观,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发生有效成分的变化。
四、走油
走油也称泛油,是指含有脂肪油、挥发油、黏液质、糖类等成分较多的中药,在温度和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出现的油润、返软、发黏、颜色变深等现象。因此,贮藏这类药材,必须放置阴凉干燥处。此外,常见的变异现象还包括中药的气味散失、风化、潮解、粘连融化、升华、腐烂等。因此,要恰当地贮藏中药,以避免上述常见中药变异现象的发生。
我们知道很多东西都是有保质期的,更不用说是药材。西药一般放置两到三年就会过期,而中药和西药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不能相提并论。我们常说中药是?药食同源?,所以很多中药的储存和食物储存是一样的,但中药又因其特殊的特点,又不能和食物一概而论。
在中药的发展过程中,保质期这个名词并没有特别的提及,古人认为中药并没有严格的储存年限要求,我们不能说放置了一年两年的药材就会比新鲜的药材质量差,恰恰相反,在中药里面很多药材还有?陈放?的要求,就像窖藏的酒一般,历久弥新、愈陈愈好。
1、部分中药材并无严格的保质期
中药材来源于自然界的万物,根茎叶、花果种、动物、矿石等等都可以作为中药材的来源。所以中药材一般来讲只要储存的环境适当,养护合理,可以储存很长时间。
比如矿石类的药材,质地坚硬,成分稳定,放置五年之后有效成分并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一些根茎果实种子类药材也是如此,只要储存的温度、湿度合理,没有被污染变质,都可以储存很久。曾有新闻报道,人们发现千年前留下的莲子,种植后竟然成活。莲子的心和果肉都可以作为药材使用,所以说一般的药材只要储存适当,在储存的时间上并无严格要求。
2、含有易挥发、油脂、糖类成分的药材不宜久放
有一些药材的成分不是很稳定,长时间的放置会造成有效成分的挥发流失,氧化分解。所以在中药储存中人们常常认为一般茎叶花等药材最多储存两年,木质类果实种子等一般最多储存四年,矿物类一般不会超过十年,当然这只是一般药材储存的经验之谈。
这些含有易挥发、油脂、糖类成分的药材在长期的储存后药效会有一定程度上的降低。比如一些花叶类的玫瑰花、红花、荆芥、苏叶等,种仁类的柏子仁、桃仁等,根茎类的当归、牛膝、天冬等,长时间放置会出现有效成分的挥发和走油现象,这都会影响药材的品质。
3、特殊要求的药材需陈放
中药材虽然大部分都不宜久存,但有一些特殊的药材则不同。经过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古人认为有部分药材不但可以长时间放置,甚至会越陈越好。
陈皮就是大家熟知的一味中药。中药里面有句俗语叫做?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意思就是说陈皮储存的时间越久,价值越高,现在市场上的陈皮一般年限都较短,能有五六年就已经不错了,优质的陈皮需要经过数十年的放置发酵。
另外还有一些药材也是越陈越好,比如麻黄、半夏、枳壳、狼毒和吴茱萸,这些药材在中药理论中有明确的说明储存的时间越久越好。当然,前提条件是不能让这些药材生虫发霉,要合理养护才行。
4、煎好的药要当天服用
和干燥的原药材不同,煎煮好的药材一般是不建议放置的,最好趁热服用。所以古人煎煮药材一般都是现煎趁热喝,这样才能发挥最好的药效。
现在很多人为了方便都会选择中药代煎,一次就煮出一星期甚至更长时间的药液,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中药材的有效成分一旦被提取后就会变得极不稳定,各种复杂的成分混合在一起很容易发生变化,或挥发、或分解、或氧化等等都不得而知,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药效。
再者,一般中药煎煮后不会经过消毒灭菌的处理,自然环境中的细菌病毒很容易在药液中滋生,假如喝了变质污染的中药,恐怕不但不能治病,还会损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