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潴育水稻土: 分布于平原及丘陵沟谷中、下部,种稻历史长,排灌条件好,受地面灌溉水及地下水影响。土体构型为W-Ap2 -Be-Bghs-Cg(或Br)型。下部有明显水耕淀积层(Bghs)(或潴育层),厚度>20Cm,该层棱块或棱柱状结构发育良好,有橘红色铁锈及铁锰结核等,特别是Fe2+与有机质形成络合态铁,并氧化为红色沉淀态络合铁,分布于结构体表面,称之为“鳝血”,与其它层相比,铁的活化度低,晶胶率高,盐基饱和度也高。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部分潴育水稻土相当于普通铁聚水耕人。
2.渗育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平原中地势较高地区,及丘陵缓坡地上,受地面季节性灌水影响。或种稻时间短的旱改水地区。土体构型为W-Ap2 -Be-Bg-C型,渗育层( Be)厚度在20cm以上,棱块状结构,有铁锰物质淀积。渗育层中铁的晶胶率比剖面中其它层次明显提高。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部分渗育水稻土相当于底潜铁渗水耕人为土。
(土壤中铁的形态全铁Fet 硅酸盐类非硅酸盐类(游离铁Fed)
晶质铁
(老化) 弱晶质铁 针铁矿
强晶质铁 游离铁Fed--活性铁Feo
非晶质铁 (凝胶态铁)(活化) (无定形铁)活性铁Feo 与有机质富里酸结合的Fepo
未与有机质富里酸结合的凝胶态铁Feo
铁的转化:老化与活化:螯合、漂洗、氧化、还原、水合、溶解
干燥老化: 游离铁Fed---无定形铁Feo--- 弱晶质铁--强晶质铁
研究水稻土的定量指标:
氧化铁的游离度=Fed/Fet*100%反映风化程度
晶化度=(Fed-Feo)/Fed*100%反映成土时间长短
晶胶率=(Fed-Feo)/Feo*100%研究水成土性质
活化度=Feo/Fed*100%
活化度低,晶胶率高,成土时间长
络合度=Fepo/Fed
晶胶率>2 潴育型水稻土
晶胶率<1 潜育型水稻土
晶胶率<2 淹育型水稻土) 。
(1)种子萌发期。水稻种子在萌发期需水量较少,在适当的温度和氧气条件下,只要吸收种子本身重量30%的水分就可以萌发,40%的水分最为适宜。种子吸水的快慢与水温关系最密切,水温高浸种时间短,水温低浸种时间长,所以浸种时间由浸种水温来确定。把每天浸种的水温加起来达到100℃,就能满足种子吸水量。如浸种的水温为15℃时,应浸6~7天,水温为20℃时浸种时间为5天。浸种时间过长,胚乳养分外渗损失,时间过短,吸水量不足或不均匀,不仅发芽不整齐,而且往往有许多种子播后不能出苗而造成损失。
(2)播种至秧苗期。播种后芽谷的出苗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出苗速率也加快,因此,为了保证旱育秧播后达到全苗齐苗的要求,必须在播前浇透底墒水,浇透土层10厘米以上,使土层的水与地下湿土相连。播后采取地膜覆盖保湿,使苗床出苗期土壤含水量稳定在80%以上,以满足稻谷出苗时对水分的要求。齐苗后要严格控制土壤水分,只要早上秧苗新叶尖能吐水珠,就表示不缺水,使秧苗尽可能接近旱地条件下,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温度和氧气,促进根系生长,培育出苗株矮、叶片挺、分蘖多的标准壮秧。一般在齐苗至2叶期前,适当减少土壤水分,促进种根下扎,提高抗旱能力。2~3叶期前土壤水分保持在70%~80%,发现苗叶卷曲不展开时表明已缺水,则及时补给水分,4~5期可以充分发挥根系从深层土壤吸收水分的功能,无特殊情况下可以不补给水分,中午前后发现部分秧苗出现卷叶至傍晚前后不展开时,则可浇1次水,秧苗不卷叶,一般可不用浇水。
(3)插秧期。插秧时田面水层控制在1厘米左右,就是说要有一层“2厘米左右的薄水层”。这样可以掌握株行距一致,插得浅,插得直,不漂秧,不缺穴,缓苗快。
(4)分蘖期。分蘖期稻株地上部、地下部均迅速生长,蒸发量与蒸腾量均较大,需要水分较多。而地下部根的生长不仅需要足够的水分,还需要充足的氧气。为了保证水分与氧气的供应,最好采用浅水与湿润灌溉相结合,浅水层有利于提高水温和地温,增加茎基部的光照强度,加强土壤养分的分解,促进根系生长。分蘖期间当稻田水层为1~2厘米时,分蘖处于最佳状态,当水深达5厘米时分蘖推迟,分蘖总数和有效分蘖数减少。浅水层湿润水分管理有利早分蘖,低节位分蘖,植株体健壮,为培育壮秆大穗打好基础。此时如缺水或发生干旱,就会延迟分蘖,减少分蘖数。
(5)分蘖末期。水稻分蘖末期,已处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生育转换期。为调节各器官间的协调生长,解决壮秆与大穗这一对主要矛盾,同时又根据水稻在此期耐旱性较强的特性,在生产中应采取晒田处理,晒田的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是控制无效分蘖,巩固有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改善土壤环境,土壤氧气含量增加,使原来存在于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甲烷、硫化氢和亚铁等氧化,含量明显减少。有益微生物活动增强,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利用,促进根系生长,稻株的总根数及白根数增多,根系下扎,扩大根系活动范围,增进根的吸收能力。对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烂泥田,要早晒、重晒,使田面沉实,达到进入不陷脚程度。水稻生长正常的高产田要及时晒,这类稻田一般土壤肥力高,通透性好,晒田主要是控制无效分蘖,晒到田面硬实,出现小裂纹时可灌一次浅水。前期施氮肥过多,秧苗生长过旺,有倒伏现象的要早晒、重晒,晒到田面出现小龟裂,进入不陷脚,中间可过1~2次水,以延长晒田时间。晒田时期应在有效分蘖终止前3天,一般晒田5~7天。结合晒田,每亩用通用型水稻吨田宝15毫升对水15千克叶面喷施。
(6)幼穗分化至抽穗期。幼穗分化期到抽穗期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量最多的时期,也是耐旱性最弱的时期,此期如果缺水,幼穗发育受害或受阻,特别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对水分要求十分敏感,此期水分不足,会严重阻碍颖花分化,无花便不能有粒,对水稻产量有决定性的影响。此期田内水层管理应保持3厘米左右,灌好“养胎水”,防止干旱受害。
(7)抽穗开花期。抽穗开花期也是水稻对水分反应较为敏感的时期,此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因此要求田内保持一定的水层,若受旱则延长抽穗或抽穗不齐。空气湿度过低,花粉和柱头受旱失水,花器容易枯萎,不能进行正常授粉,形成秕粒,所以要求在抽穗开花期内,田内要保持3~5厘米的浅水层。
(8)灌浆结实期。抽穗后水稻开花受精,籽粒开始灌浆。此期水稻根系不再增加,并逐渐衰老,活力下降,根系吸水和氮素减少,因此,应采取干干湿湿,以湿为主,增加土壤氧气来维持根的生理机能,同时也利于保持叶片的活力,延长叶片的功能期,促使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转,增加粒重。通过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调控管理,达到以水调肥、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保粒的目的,才能达到活秆成熟,籽粒饱满。进入黄熟后,需水减少,一般不再灌溉,前期最好保持土壤有80%左右的含水量,以不间断向籽粒输送,使籽粒能获得更多的养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吨田宝系统化控制可以提高水稻对水分逆境(干旱、长期涝害)的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在不同生育时期水分逆境中,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