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菠菜的速冻方法
选用叶子茂盛的圆叶种。原料要求鲜嫩,呈浓绿色,无黄叶,无病虫害长度约150-300毫米,收获与冻结加工的间隔应越短越好,贮藏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初加工时要逐株挑选,摘去黄叶,切除根须;清洗菠菜时要逐株洗净。
菠菜的根部和叶子的老嫩程度、含水量不同,因此漂烫时对根部漂烫时间应长些,叶子要短些。具体操作方法:将洗净的波菜根部向下竖放在筐内,漂烫时,先把根部浸入热水中漂烫30秒,然后再全部浸入热水中漂烫1分钟,为了保持菠菜的浓绿色,漂烫后应快速冷却至10℃以下。冷却后的菠菜要逐株沥水,每500克一捆装入塑料袋内,置于封口机上封口,然后在-30℃的低温下冻结20分钟,速冻后的菠菜很脆,容易破碎,包装时应轻拿轻放,一般每20袋装一箱。
2芹菜的速冻方法
原料要求叶柄鲜嫩、无黄叶、无病虫害、鲜绿色,长300毫米以上。初加工时要逐株挑选,摘去全部叶子,切除根部。洗净后切成33毫米长的段,在100℃的热水中漂烫1.5-2分钟,接着快速冷却至10℃以下。经过沥水,送入冻结装置内(-30℃以下)冻结10分钟,最后包装、冷藏。
3韭菜的速冻方法
韭菜可以加工成速冻韭菜馅。原料要求鲜嫩、无黄叶、无病虫害。初加工时要逐株挑选,剔除尖部黄叶和根部老叶。洗去泥沙及脏物,沥水后切成细末,定量包装,在-30℃下冻结10-15分钟,食用时再拌入食用油、肉、盐及其他辅料。
4香菜的速冻方法
原料要求及初加工与韭菜相同。洗净沥水后整株装入塑料袋内,包装质量一般为100克、250克、500克,然后置于封口机上封口,直接冻结。
5蒜薹的速冻方法
蒜薹的加工季节一般在5月中旬以后,原料要求鲜嫩,无病虫害,无热斑,挺实不空,长度350-500毫米,逐根挑选后剪去薹苞、老根部,清洗2-3次,在100℃热水中漂烫1.-2分钟(需要切分的蒜薹切成寸段后漂烫),漂烫后快速冷却至10℃以下。整根冻结的蒜薹需整齐包装后冻结。切分在蒜薹送入速冻装置内冻结10分钟,最后定量包装、冷藏。
6土豆的速冻方法
土豆不仅可以制成方便食品,还可以制成各种速冻食品。由于土豆可以常年贮存,因此,目前国内对其制品的开发还不够,实际上土豆的速冻制品有着广阔的前景。
速冻土豆采用油炸工艺,选用个大、圆滑、无病虫害的原料,去皮,切分成所需的形状(如片、块、丁、条等),用豆油炸成金**,沥油、冷却,快速冻结,包装、冷藏。在-18℃以下冷藏可达12个月。还可以加入其他原料制成土豆饼、土豆糕、膨胀土豆、骰子土豆等方便食品。
1 技术要点
1.1 菌种选择
在东北地区,早春利用棚室立体吊袋栽培黑木耳,产品销售价格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抢早上市”,这是关键。与地栽相比强调一个“早”字,早增温、早开口、早出耳、早采收、早销售。另外一个就是产品品质优。因此,棚室立体吊袋栽培黑木耳的菌种一般选择中早熟品种,如“牡耳1号”、“黑威15”、“牡2008-4”、“新世纪4号”等品种,早生快发、出耳齐,品质优,黑、厚、单片、耐水抗逆性强。
1.2 场地选择及棚架结构
栽培场地选择在通风良好、向阳、水源洁净、充足、周围污染源少、不存水、不下沉、地面平整的地块。立体吊袋大棚可用钢架结构(又分镀锌钢管和钢筋材料)或木结构搭建。大棚跨度8~12m ,长度依据栽培场地和栽培数量而定,一般要求为南北走向,大棚两头开门,门宽2米以上,利于通风和降低棚内的湿度,南北走向的大棚,菌袋受光较好。
一般 1m2的大棚可挂70~80袋。大棚顶高2.8~3.5m ,肩高1.8~2.0m左右。早春栽培应在大棚的顶部及四周全部覆盖一层塑料膜,塑料膜上再盖上一层遮阳网(遮阳度85~95%),用于保温、保湿、遮阴和防止降雨过量。钢架结构大棚又分为棚架一体式与棚架分体式,棚架一体式是吊绳就栓在大棚主体框架上,见图1。棚架分体式是大棚与栓绳的框架分开,棚是棚,架是架。从稳固性的角度,目前比较提倡采用棚架分体式的大棚进行吊袋生产。棚式立体吊袋钢筋一体式结构框架,每万袋需投资1~1.5万元。镀锌钢管分体式结构框架,每万袋需投资2~2.5万元。
1.3棚内设施及消毒
根据大棚的宽度,棚内框架上放置若干横杆,用于栓绑吊绳。每两个横杆为一组,组内横杆间距25~750px,每组横杆之间留出“过道”的距离一般60~1750px。每组横杆长度依大棚的长度而定。在“过道”上、下各铺喷水管线一条,上部微喷管每隔3000px处按“品”字形扎眼按上雾化喷头,下部放微喷水带。待立体吊袋大棚框架搭建完毕后,在地面上撒一层生石灰,防止杂菌发生。可在地面上垫一层草帘、遮荫网,防止浇水时泥沙溅到子实体上影响产品质量。处理完地面后,将大棚密闭,用菇宝熏蒸消毒。
1.4 栽培季节
春季栽培:菌袋接种期一般在1~2月份,或前一年11~12月,培养期30~40天,后熟15~25天,2月下旬~3月上旬扣大棚塑料薄膜增温,3月中下旬菌袋进棚划口催芽,4月上旬开始挂袋出耳管理,4月下旬~5月初开始采摘,6月下旬~7月上旬采收结束。
秋季栽培:栽培菌袋接种期在3~4月份,菌袋培养期及后熟期在5~6月份,7月下旬~8月上旬进棚划口催芽和出耳管理,10月下旬-11月上旬采收结束。
1.5 菌袋生产的配料、灭菌、接菌、发菌等工艺流程同地栽黑木耳完全一致。
1.6 开口封口管理
将培养好的菌袋运进棚后,用开口机开口,一般开“1”、“Y”或“O”形小口,开口直径0.3~10px,开口数量180~220 个。从试验及生产中可以得出,开“1”形口,单片率高、出耳齐。开口后将菌袋码跺放在大棚内,一般4~5层菌袋高为好,避免堆温过高。大棚覆盖遮荫网遮荫,要求散光照射,加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0% 左右,持续5~7 天,使菌袋菌丝封住出耳口,即耳线形成,可挂袋进行出耳管理。
1.7 挂袋
在棚内框架横杆上,每隔20~625px处,按品字形系紧两根(或三根)尼龙绳,并底部打结。然后把已割口的菌袋袋口朝下夹在尼龙绳上,然后在两根尼龙绳上扣上两头带钩的细铁钩(长度以125px为宜),即可吊完一袋,第二袋按同样步骤将菌袋托在细铁钩上,以此类推一直吊完为止。
一般每组尼龙绳可立体吊8袋。吊袋时每行之间应按“品”字形进行,袋与袋之间距离不宜少于20厘米,行与行之间距离不能少于25厘米。菌袋离地面30~1250px左右,利于通风,防止产生畸形木耳,提高产量。为了防止通风时菌袋随风摇晃,相互碰撞使耳芽脱落,吊绳底部用绳链接在一起,这样风再大,菌袋可以随风共同摆动,不相互碰撞。
1.8 催芽管理
无论是春季还是秋季立体吊袋栽培黑木耳,大棚内温度控制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尤其是菌袋密集程度高的情况下要严格控制温度,防止高温“烧菌”,“烧菌”的菌袋再遇高温高湿很容易造成一片“绿海”(绿霉污染)。
菌袋开始挂袋2~3天内,不可以浇水,温度要靠遮荫网和塑料薄膜调节,使温度控制在20~25℃。往地面上浇水,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始终保持在 80%左右,待2~3天菌袋菌丝恢复后可以往菌袋上浇水,每天进行间歇喷水,使湿度达到 90%,这阶段切忌浇重水,以保湿为主,每天通风2次,持续7~10 天,耳芽成绿豆大小。
1.9 耳片生长期管理
子实体边缘分化出耳片,并逐渐向外伸展。这阶段应逐渐加大浇水量,加大通风,喷水尽量喷雾状水,为保证耳片黑、厚,适当要控制耳片生长速度,原则上棚内温度超过25℃不浇水,早春一般在午后3点至次日9点之前这段时间进行间歇喷水,5月份后一般在午后5点至次日7点之前这段时间浇水,使空气相对湿度始终保持在 90~95%。采取间歇式浇水,浇水30~40分钟,停水15~20分钟,重复3~4次。根据气温情况,一般浇水时放下棚膜,不浇水时将棚膜及遮阳网卷到棚顶进行通风和晒袋。正常情况下,喷水后通风,每天通风3~4 次,天热时早晚通风,气温低时在中午通风。温度高湿度大时还可通过盖遮荫网、掀开棚四周塑料膜进行通风调节,严防高温高湿。
图7 黑木耳棚室吊袋耳片生长期
1.10 采收及转潮管理
当黑木耳耳片长到3~125px,耳边下垂时就可以采收(5~6分熟),大棚内吊袋栽培黑木耳一般在4 月中、下旬即可采收第一潮黑木耳,5 月上旬采收第二潮黑木耳,比全光地摆栽培提前25~30 天。采收木耳后,将大棚的塑料薄膜和遮阳网卷至棚顶,晒袋5天左右,然后再浇水管理,即“干干湿湿”水分管理。“晒袋”管理是避免耳片发黄的关键措施。不见光、温度高、耳片生长速度过快是耳片黄、薄的主要原因。一般第一潮黑木耳每袋可采干耳20~25g,耳片圆整、正反面明显、耳片厚、子实体经济性状好。第二潮耳管理方法同第一潮耳大致相同,大湿度大通风是关键技术。一般可采收3潮耳,产干耳40-60g/袋。
1.11 菌袋落地采顶耳
待采完2~3潮耳后,如果菌袋仍然比较硬实、洁白,说明菌袋内的营养物质还没有完全转化完,这时可以将吊绳上的菌袋落地,在顶端用刀片开“+”或“#”形口,然后在棚内密集摆放,早晚浇水4-5次,每次浇水1小时,停30分钟。这样额外可以采干耳10-15g/袋。
2 技术集成提效措施
与20世纪90年代的棚室吊袋 [1] [2] 相比,当前的棚室吊袋技术有了较大的突破,采用了一些立竿见影的提效措施,改“串袋”为“托袋”,降低了污染率;改开大“V”形口[3] [4]为开小“1”、“Y”、“O”形口,改善了品质;开口数量由10~12个增加到180~220个,保证了产量;大棚高度也增加到280~8750px,有利于通风换气[5];品种也相应的从大朵、菊花形、多筋脉的品种向出耳齐、厚、黑、单片、无根、少筋脉或无筋脉的中早熟品种转变;春耳吊袋季节相应往前提,强调“抓前抢早”,科学利用草帘子、遮阳网、塑料薄膜、喷灌设施对棚内温度、湿度、通风进行调节,避免了“烧菌”、绿霉等病害的发生;利用“晒袋”、及时采收等措施防止了“流耳”、“烂耳”、“黄耳”、“薄耳”的产生。
3 存在的问题及应用效果分析
3.1 存在的问题
3.1.1 棚室吊袋立体栽培黑木耳这种技术模式仍然有进一步改进、完善的空间
对温湿度的有效控制,是棚室立体栽培黑木耳的关键技术,但生产中大多数棚室主要靠人工利用草帘子、遮阳网、塑料薄膜、喷灌设施对棚内温度、湿度进行调节,无法做到自动化和精准化控制,因此应该加大对温湿生长要素实行智能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研究力度,向设施要生产力,设施农业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基础。
3.1.2 技术仍然是制约黑木耳棚室立体栽培发展的首要因素
棚室立体栽培黑木耳,由于摆放密度大,相对于地栽存在通风难、棚室温湿度不易控制等技术难题,栽培管理要求比地栽精细,因此广大菌农在没有完全掌握棚室立体栽培黑木耳技术之前,不要盲目跟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尤其是政府部门在引导及政策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到棚室立体栽培黑木耳存在的风险,控制规模。同时要加大棚室立体栽培黑木耳技术的培训,提高科学技术到户率;重视对棚室立体栽培食用菌的研究工作,为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2 应用效果分析
2011年在牡丹江市东宁县大城子村试验示范此项技术,从刚开始的3栋大棚,到2012年黑龙江省400多栋形成燎原星火,目前,该技术模式虽然还在不断改进、完善,但发展势头迅猛,在全省各地已经广泛推广,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具不完全统计,2013年黑龙江省棚室吊袋黑木耳有5500栋。仅东宁县吊袋耳大棚总数已达3000栋,总面积150万平方米,发展吊袋数量近1.2亿袋,预计为该县带来经济收入4.8亿元人民币。在国家商品粮基地,中国水稻第一县——富锦市,利用水稻育秧大棚立体吊袋栽培黑木耳已经取得成功[6],探索出一条提高育秧大棚综合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