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10:09:04
字号: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大林精舍重阁讲堂,告诸比丘:「却后三月,我当般涅槃。」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尊者阿难即从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绕佛三匝,为佛作礼,胡跪合掌,谛观如来目不暂舍。长老摩诃迦叶、弥勒菩萨摩诃萨,亦从座起,合掌作礼,瞻仰尊颜。时三大士,异口同音而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云何众生起菩萨心,修行大乘方等经典,正念思惟一实境界?云何不失无上菩提之心?云何复当不断烦恼,不离五欲,得净诸根灭除诸罪?父母所生清净常眼,不断五欲而能得见诸障外事?」

佛告阿难:「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昔在耆阇崛山及余住处,已广分别一实之道。今于此处,为未来世诸众生等,欲行大乘无上法者,欲学普贤行者,我今当说其忆念法。若见普贤,及不见者,除却罪数,今为汝等当广分别。阿难,普贤菩萨乃生东方净妙国土。其国土相,《法华经》中已广分别,我今于此略而解说。

「阿难,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一切众生,诵大乘经者,修大乘者,发大乘意者,乐见普贤菩萨色身者,乐见多宝佛塔者,乐见释迦牟尼佛及分身诸佛者,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此观功德除诸障碍,见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专心修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见普贤。有重障者,七七日尽然后得见;复有重者,一生得见;复有重者,二生得见;复有重者,三生得见。如是种种业报不同,是故异说。

「普贤菩萨身量无边,音声无边,色像无边,欲来此国,入自在神通,促身令小,阎浮提人三障重故。以智慧力化乘白象,其象六牙,七支跓地。其七支下生七莲华。象色鲜白,白中上者,玻瓈雪山不得为比。身长四百五十由旬,高四百由旬。于六牙端有六浴池,一一浴池中生十四莲华,与池正等。其华开敷如天树王。一一华上有一玉女,颜色红辉有过天女,手中自然化五箜篌。一一箜篌,有五百乐器以为眷属。有五百飞鸟,凫雁鸳鸯皆众宝色,生华叶间。象鼻有华,其茎譬如赤真珠色,其华金色含而未敷。

「见是事已,复更忏悔,至心谛观思惟大乘,心不休废,见华即敷金色金光。其莲华台是甄叔迦宝,妙梵摩尼以为华鬘,金刚宝珠以为华须。见有化佛坐莲华台,众多菩萨坐莲华须。化佛眉间,亦出金光入象鼻中。从象鼻出入象眼中,从象眼出入象耳中,从象耳出照像顶上,化作金台。其象头上有三化人,一捉金轮,一持摩尼珠,一执金刚杵举杵拟象。象即能行脚不履地,蹑虚而游离地七尺,地有印文。于印文中,千辐毂辋皆悉具足。一一辋间生一大莲华,此莲华上生一化象,亦有七支。随大象行,举足下足,生七千象以为眷属随从大象。象鼻红莲华色,上有化佛放眉间光。其光金色,如前入象鼻中。于象鼻中出入象眼中,从象眼出还入象耳,从象耳出至象颈上,渐渐上至象背,化成金鞍,七宝校具。于鞍四面有七宝柱,众宝校饰以成宝台。台中有一七宝莲华,其莲华须百宝共成。其莲华台是大摩尼,有一菩萨结加趺坐,名曰普贤。身白玉色五十种光,光五十种色以为项光,身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无量化佛,诸化菩萨以为眷属,安庠徐步,雨大宝华至行者前。其象开口,于象牙上诸池玉女鼓乐弦歌,其声微妙,赞叹大乘一实之道。

「行者见已,欢喜敬礼,复更诵读甚深经典,遍礼十方无量诸佛,礼多宝塔及释迦牟尼,并礼普贤诸大菩萨,发是誓言:‘若我宿福应见普贤,愿尊遍吉,示我色身!’作是愿已,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行忏悔法,诵大乘经,读大乘经,思大乘义,念大乘事,恭敬供养持大乘者,视一切人犹如佛想,于诸众生如父母想。作是念已,普贤菩萨即于眉间,放大人相白毫光明。此光现时,普贤菩萨身相端严如紫金山,端正微妙三十二相皆悉备有,身诸毛孔放大光明,照其大象令作金色,一切化象亦作金色,诸化菩萨亦作金色。其金色光,照于东方无量世界,皆同金色,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尔时,十方面一一方有一菩萨,乘六牙白象王,亦如普贤等无有异。如是十方无量无边满中化象,普贤菩萨神通力故,令持经者皆悉得见。是时行者见诸菩萨,身心欢喜,为其作礼,白言:‘大慈大悲者,愍念我故,为我说法!’说是语时,诸菩萨等异口同音,各说清净大乘经法,作诸偈颂赞叹行者。是名始观普贤菩萨最初境界。

「尔时行者见是事已,心念大乘昼夜不舍,于睡眠中,梦见普贤为其说法,如觉无异,安慰其心而作是言:‘汝所诵持,忘失是句!忘失是偈!’尔时行者,闻普贤菩萨所说深解义趣,忆持不忘,日日如是,其心渐利。普贤菩萨教其忆念十方诸佛,随普贤教正心正意,渐以心眼见东方佛,身黄金色,端严微妙;见一佛已,复见一佛,如是渐渐遍见东方一切诸佛;心想利故,遍见十方一切诸佛。见诸佛已,心生欢喜而作是言:‘因大乘故,得见大士。因大士力故,得见诸佛。虽见诸佛犹未了了,闭目则见,开目则失。’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遍礼十方佛。礼诸佛已,胡跪合掌而作是言:‘诸佛世尊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大慈大悲、三念处,常在世间色中上色,我有何罪而不得见?’说是语已,复更忏悔。忏悔清净已,普贤菩萨复更现前,行住坐卧不离其侧,乃至梦中常为说法。此人觉已,得法喜乐。如是昼夜经三七日,然后方得旋陀罗尼;得陀罗尼故,诸佛菩萨所说妙法,忆持不失。亦常梦见过去七佛,唯释迦牟尼佛为其说法。是诸世尊,各各称赞大乘经典。

「尔时行者复更忏悔,遍礼十方佛。礼十方佛已,普贤菩萨住其人前,教说宿世一切业缘,发露黑恶一切罪事,向诸世尊口自发露。既发露已,寻时即得诸佛现前三昧。得是三昧已,见东方阿閦佛及妙喜国,了了分明。如是十方,各见诸佛上妙国土,了了分明。既见十方佛已,梦象头上有一金刚人,以金刚杵遍拟六根。拟六根已,普贤菩萨为于行者,说六根清净忏悔之法。如是忏悔,一日至七日,以诸佛现前三昧力故,普贤菩萨说法庄严故,耳渐渐闻障外声,眼渐渐见障外事,鼻渐渐闻障外香,广说如《妙法华经》。得是六根清净已,身心欢喜无诸恶相,心纯是法与法相应,复更得百千万亿旋陀罗尼,复更广见百千万亿无量诸佛。是诸世尊各伸右手,摩行者头而作是言:‘善哉!善哉!行大乘者,发大庄严心者,念大乘者,我等昔日发菩提心时,皆亦如汝慇勤不失。我等先世行大乘故,今成清净正徧知身。汝今亦当勤修不懈!此大乘典诸佛宝藏,十方三世诸佛眼目,出生三世诸如来种。持此经者,即持佛身,即行佛事。当知是人,即是诸佛所使,诸佛世尊衣之所覆,诸佛如来真实法子。汝行大乘,不断法种。汝今谛观东方诸佛!’说是语时,行者即见东方一切无量世界,地平如掌,无诸堆阜丘陵荆棘,琉璃为地,黄金间侧,十方世界亦复如是。见是地已,即见宝树。宝树高妙五千由旬,其树常出黄金白银七宝庄严,树下自然有宝师子座。其师子座,高二十由旬,座上亦出百宝光明。如是诸树及余宝座,一一宝座皆有自然五百白象,象上皆有普贤菩萨。

「尔时行者礼诸普贤,而作是言:‘我有何罪,但见宝地宝座及与宝树,不见诸佛?’作是语已,一一座上有一世尊,端严微妙而坐宝座。见诸佛已心大欢喜,复更诵习大乘经典。大乘力故,空中有声而赞叹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行大乘功德因缘能见诸佛。今虽得见诸佛世尊,而不能见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及多宝佛塔。’闻空中声已,复勤诵习大乘经典。以诵大乘方等经故,即于梦中,见释迦牟尼佛,与诸大众在耆阇崛山,说《法华经》,演一实义。觉已忏悔,渴仰欲见,合掌胡跪向耆阇崛山,而作是言:‘如来世雄常在世间,愍念我故为我现身!’作是语已,见耆阇崛山七宝庄严,无数比丘声闻大众,宝树行列,宝地平正,复铺妙宝师子之座。释迦牟尼佛放眉间光,其光徧照十方世界,复过十方无量世界。此光至处,十方分身释迦牟尼佛一时云集,广说如《妙法华经》。一一分身佛,身紫金色,身量无边,坐师子座。百亿无量诸大菩萨,以为眷属。一一菩萨行同普贤,如此十方无量诸佛菩萨眷属亦复如是。大众集已,见释迦牟尼佛举身毛孔放金色光,一一光中有百亿化佛。诸分身佛,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其光流入释迦牟尼佛顶。见此相时,分身诸佛一切毛孔出金色光,一一光中复有恒河沙微尘数化佛。尔时,普贤菩萨复放眉间大人相光,入行者心。既入心已,行者自忆过去无数百千佛所受持读诵大乘经典,自见故身了了分明,如宿命通等无有异,豁然大悟,得旋陀罗尼,百千万亿诸陀罗尼门。从三昧起,面见一切分身诸佛,众宝树下坐师子床。复见琉璃地,如莲华聚,从下方空中踊出。一一华间,有微尘数菩萨结加趺坐。亦见普贤分身菩萨,在彼众中赞叹大乘。

「时诸菩萨异口同音,教于行者清净六根,或有说言‘汝当念佛’,或有说言‘汝当念法’,或有说言‘汝当念僧’,或有说言‘汝当念戒’,或有说言‘汝当念施’,或有说言‘汝当念天’——‘如此六法,是菩提心,生菩萨法。汝今应当于诸佛前,发露先罪至诚忏悔。于无量世,眼根因缘贪著诸色;以着色故,贪爱诸尘;以爱尘故,受女人身,世世生处惑著诸色。色坏汝眼,为恩爱奴。色使使汝经历三界,为此弊使盲无所见。今诵大乘方等经典,此经中说,十方诸佛色身不灭,汝今得见审实尔不?眼根不善,伤害汝多。随顺我语,归向诸佛。’‘释迦牟尼说汝眼根所有罪咎,诸佛菩萨慧明法水,愿与洗除令我清净。’作是语已,遍礼十方佛,向释迦牟尼佛大乘经典,复说是言:‘我今所忏,眼根重罪障蔽秽浊,盲无所见。愿佛大慈哀愍覆护!普贤菩萨乘大法船,普度一切!十方无量诸菩萨伴,唯愿慈哀听我悔过,眼根不善恶业障法。’如是三说,五体投地,正念大乘,心不忘舍,是名忏悔眼根罪法。称诸佛名,烧香散华,发大乘意,悬缯幡盖,说眼过患忏悔罪者,此人现世见释迦牟尼佛,及见分身无量诸佛,阿僧祇劫不堕恶道。大乘力故,大乘愿故,恒与一切陀罗尼菩萨共为眷属。作是念者是为正念,若他念者名为邪念。是名眼根初境界相。

「净眼根已,复更诵读大乘经典,昼夜六时胡跪忏悔,而作是言:‘我今云何,但见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不见多宝佛塔全身舍利?多宝佛塔恒在不灭,我浊恶眼,是故不见。’作是语已,复更忏悔。过七日已,多宝佛塔从地涌出。释迦牟尼佛即以右手开其塔户,见多宝佛入普现色身三昧,一一毛孔流出恒河沙微尘数光明,一一光明有百千万亿化佛。此相现时,行者欢喜,赞偈绕塔满七匝已,多宝如来出大音声,赞言:‘法子!汝今真实能行大乘,随顺普贤眼根忏悔。以是因缘,我至汝所为汝证明。’说是语已赞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能说大法,雨大法雨,成就浊恶诸众生等。’

「是时行者,见多宝佛塔已,复至普贤菩萨所,合掌敬礼白言:‘大师,教我悔过。’普贤复言:‘汝于多劫,耳根因缘随逐外声,闻妙音时心生惑著,闻恶声时起八百种烦恼贼害。如此恶耳报得恶事,恒闻恶声,生诸攀缘颠倒听故,当堕恶道、边地、邪见不闻法处。汝于今日,诵持大乘功德海藏,以是缘故见十方佛,多宝佛塔现为汝证。汝应自当说己过恶忏悔诸罪。’是时行者闻是语已,复更合掌五体投地,而作是言:‘正徧知世尊现为我证,方等经典为慈悲主,唯愿观我、听我、所说:我从多劫乃至今身,耳根因缘闻声惑著如胶着草,闻诸恶时起烦恼毒,处处惑著无暂停时,坐此窍声劳我神识,坠堕三涂,今始觉知,向诸世尊发露忏悔!’既忏悔已,见多宝佛放大光明。其光金色,徧照东方及十方界。无量诸佛身真金色,东方空中作是唱言:‘此佛世尊,号曰善德。’亦有无数分身诸佛,坐宝树下师子座上,结加趺坐。是诸世尊,一切皆入普现色身三昧,皆作是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读诵大乘经典。汝所诵者,是佛境界。’

「说是语已,普贤菩萨,复更为说忏悔之法:‘汝于前世,无量劫中,以贪香故,分别诸识处处贪著,堕落生死。汝今应当观大乘因,大乘因者诸法实相。’闻是语已,五体投地复更忏悔,既忏悔已当作是语:‘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多宝佛塔!南无十方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作是语已,遍礼十方佛,南无东方善德佛,及分身诸佛,如眼所见,一一心礼,香华供养。供养毕已,胡跪合掌,以种种偈赞叹诸佛。既赞叹已,说十恶业忏悔诸罪。既忏悔已,而作是言:‘我于先世无量劫时,贪香味触造作众恶,以是因缘无量世来,恒受地狱、饿鬼、畜生、边地、邪见诸不善身。如此恶业今日发露,归向诸佛正法之王。’说罪忏悔。

「既忏悔已,身心不懈,复更诵读大乘经典。大乘力故,空中有声告言:‘法子,汝今应当向十方佛赞说大乘,于诸佛前自说己过。诸佛如来是汝慈父,汝当自说舌根所作不善恶业。此舌根者,动恶业相,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诽谤妄语,赞叹邪见,说无益语,如是众多诸杂恶业,斗构坏乱,法说非法。如是众罪,今悉忏悔。’诸世雄前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遍礼十方佛,合掌长跪当作是语:‘此舌过患无量无边!诸恶业刺从舌根出,断正法?轮从此舌起。如此恶舌断功德种,于非义中多端强说,赞叹邪见如火益薪,犹如猛火伤害众生,如饮毒者无疮疣死。如此罪报恶邪不善,当堕恶道百劫千劫,以妄语故堕大地狱。我今归向南方诸佛发露黑恶!’作是念时,空中有声。南方有佛名栴檀德,彼佛亦有无量分身,一切诸佛皆说大乘除灭罪恶。‘如此众罪,今向十方无量诸佛大悲世尊,发露黑恶诚心忏悔。’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复礼诸佛。是时诸佛,复放光明照行者身,令其身心自然欢喜,发大慈悲普念一切。

「尔时诸佛广为行者,说大慈悲及喜舍法,亦教爱语,修六和敬。尔时行者闻此教敕,心大欢喜,复更诵习终不懈息。空中复有微妙音声,出如是言:‘汝今应当身心忏悔!身者,杀、盗、婬;心者,念诸不善。造十恶业及五无间,犹如猿猴,亦如黐胶,处处贪著遍至一切六情根中。此六根业,枝条华叶,悉满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处,亦能增长无明老死十二苦事,八邪八难无不经中。汝今应当忏悔如是恶不善业!’

「尔时行者闻此语已,问空中声:‘我今何处行忏悔法?’时空中声即说是语:‘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徧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净波罗蜜灭有相处,乐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不见有无诸法相处,如寂解脱乃至般若波罗蜜,是色常住法故。如是应当观十方佛。’时十方佛各伸右手,摩行者头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诵读大乘经故,十方诸佛说忏悔法。菩萨所行,不断结使,不住使海,观心无心,从颠倒想起。如此想心,从妄想起。如空中风无依止处,如是法相不生不灭,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法如是,无住无坏。如是忏悔,观心无心法,不住法中,诸法解脱,灭谛寂静。如是想者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无罪相忏悔,名破坏心识。行此忏悔者,身心清净不住法中。犹如流水,念念之中,得见普贤菩萨及十方佛。’时诸世尊,以大悲光明,为于行者说无相法。行者闻说第一义空,行者闻已,心不惊怖,应时即入菩萨正位。」

佛告阿难:「如是行者,名为忏悔。此忏悔者,十方诸佛、诸大菩萨所忏悔法。」

佛告阿难:「佛灭度后,佛诸弟子,若有忏悔恶不善业,但当诵读大乘经典。此方等经是诸佛眼,诸佛因是得具五眼。佛三种身从方等生,是大法印印涅槃海。如此海中,能生三种佛清净身。此三种身,人天福田应供中最。其有诵读大方等典,当知此人具佛功德,诸恶永灭,从佛慧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有眼根恶, 业障眼不净,但当诵大乘, 思念第一义;是名忏悔眼, 尽诸不善业。

耳根闻乱声, 坏乱和合义,由是起狂乱, 犹如痴猿猴;

但当诵大乘, 观法空无相,永尽一切恶, 天耳闻十方。

鼻根著诸香, 随染起诸触,如此狂惑鼻, 随染生诸尘;

若诵大乘经, 观法如实际,永离诸恶业, 后世不复生。

舌根起五种, 恶口不善业;

若欲自调顺, 应勤修慈心,思法真寂义, 无诸分别相。

心根如猿猴, 无有暂停时;

若欲折伏者, 当勤诵大乘,念佛大觉身, 力无畏所成。

身为机关主, 如尘随风转,六贼游戏中, 自在无罣碍;

若欲灭此恶, 永离诸尘劳,常处涅槃城, 安乐心恬怕,

当诵大乘经, 念诸菩萨母,无量胜方便, 从思实相得。

如此等六法, 名为六情根,一切业障海, 皆从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是故应至心, 忏悔六情根!」

说是偈已,佛告阿难:「汝今持是忏悔六根观普贤菩萨法,普为十方诸天世人,广分别说。佛灭度后,佛诸弟子,若有受持读诵解说方等经典,应于静处、若在冢间、若林树下、阿练若处诵读方等,思大乘义。念力强故,得见我身及多宝佛塔,十方分身无量诸佛,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恭敬法故,持诸妙华住立空中,赞叹恭敬行持法者。但诵大乘方等经故,诸佛菩萨昼夜供养是持法者。」

佛告阿难:「我与贤劫诸菩萨及十方诸佛,因思大乘真实义故,除却百万亿亿劫阿僧祇数生死之罪;因此胜妙忏悔法故,今于十方各得为佛。若欲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若欲现身见十方佛及普贤菩萨,当净澡浴著净洁衣,烧众名香,在空闲处,应当诵读大乘经典,思大乘义。」

佛告阿难:「若有众生欲观普贤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是名正观,若他观者是名邪观。佛灭度后,佛诸弟子随顺佛语行忏悔者,当知是人行普贤行。行普贤行者,不见恶相及恶业报。其有众生,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去百万亿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行此行者,真是佛子,从诸佛生,十方诸佛及诸菩萨为其和尚。是名具足菩萨戒者,不须羯磨自然成就,应受一切人天供养。

「尔时行者,若欲具足菩萨戒者,应当合掌在空闲处,遍礼十方佛忏悔诸罪,自说己过。然后静处白十方佛,而作是言:‘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我业障故,虽信方等,见佛不了。今归依佛,唯愿释迦牟尼正徧知世尊,为我和尚!文殊师利具大慧者,愿以智慧授我清净诸菩萨法!弥勒菩萨胜大慈日,怜愍我故,亦应听我受菩萨法。十方诸佛,现为我证。’诸大菩萨,各称其名。‘是胜大士覆护众生,助护我等,今日受持方等经典!乃至失命,设堕地狱受无量苦,终不毁谤诸佛正法。以是因缘功德力故,今释迦牟尼佛,为我和尚!文殊师利,为我阿阇黎!当来弥勒,愿授我法!十方诸佛,愿证知我!大德诸菩萨,愿为我伴!我今依大乘经甚深妙义,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如是三说,归依三宝已,次当自誓受六重法;受六重法已,次当勤修无碍梵行,发广济心,受八重法。立此誓已,于空闲处,烧众名香散华,供养一切诸佛及诸菩萨、大乘方等,而作是言:‘我于今日发菩提心,以此功德普度一切。’作是语已,复更顶礼一切诸佛及诸菩萨,思方等义,一日乃至三七日。若出家、在家,不须和尚,不用诸师,不白羯磨,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力故,普贤菩萨劝发行故,是十方诸佛正法眼目,因由是法,自然成就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佛如来从此法生,于大乘经得受记别。

「是故智者,若声闻毁破三归,及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及诸威仪,愚痴不善恶邪心故,多犯诸戒及威仪法。若欲除灭令无过患,还为比丘具沙门法,当勤修读方等经典,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当知此人,于念念顷,一切罪垢永尽无余。是名具足沙门法式,具诸威仪,应受人天一切供养。若优婆塞,犯诸威仪作不善事。不善事者,所谓说佛法过恶,论说四众所犯恶事,偷盗婬劮无有惭愧。若欲忏悔灭诸罪者,当勤读诵方等经典,思第一义。若王者、大臣、婆罗门、居士、长者、宰官,是诸人等,贪求无厌,作五逆罪,谤方等经,具十恶业。是大恶报,应堕恶道过于暴雨,必定当堕阿鼻地狱。若欲除灭此业障者,应生惭愧改悔诸罪。

「云何名刹利、居士忏悔法?忏悔法者,但当正心,不谤三宝,不障出家,不为梵行人作恶留难。应当系念修六念法,亦当供给供养持大乘者。不必礼拜,应当忆念甚深经法第一义空。思是法者,是名刹利居士修第一忏悔。第二忏悔者,孝养父母,恭敬师长,是名修第二忏悔法。第三忏悔者,正法治国,不邪枉人民,是名修第三忏悔。第四忏悔者,于六斋日,敕诸境内力所及处,令行不杀,修如此法,是名修第四忏悔。第五忏悔者,但当深信因果,信一实道,知佛不灭,是名修第五忏悔。」

佛告阿难:「于未来世,若有修习如此忏悔法,当知此人著惭愧服,诸佛护助,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说是语时,十千天子得法眼净。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及以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封神大战中,文殊、普贤、观音菩萨都曾现身,为何独不见地藏王?

生肖为“兔”的人本命佛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名号的梵音是Manjusri,旧称文殊师利。古译:妙德,妙首,普首,濡首,敬首。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意,师利或室利是德或吉祥之意,简称为文殊。文殊菩萨为佛陀释迦牟尼的左胁侍,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他和释迦牟尼、普贤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智能、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是象征佛陀智能的菩萨,称“大智”。文殊菩萨又称法王子,为智慧之象征,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右手持金刚宝剑(表示智能之利),能斩群魔,断一切烦恼,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象征所具无上智慧,坐骑为一狮子(表示智能威猛)。 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能开发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帮助小孩学业有成、官人福禄双增、商人增财增福。该本命佛能保佑兔年出生的人,增加创造力、开发力,使您在竞争中战胜对手,使事业飞黄腾达。因此兔年生人,若能虔诚佩戴或供奉文殊菩萨之本命佛法像,能获文殊菩萨保佑加倍,增长智慧,使学业事业顺利,婚姻和谐,破除一切烦恼。文殊菩萨生日:农历四月初四生肖为“龙”和“蛇”的人本命佛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名号的是Samantabhadra。普贤菩萨辅助释迦佛弘扬佛道,且遍身十方,常为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故普贤行愿品言:‘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又言:‘十方如来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普贤菩萨,不但能广赞诸佛无尽功德,且能修无上供养,能作广大佛事,能度无边有情,其智慧之高,愿行之深,唯佛能知。普贤菩萨,行愿无穷,分身尘刹,随缘教化众生。据史书记载:中国佛教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禅师,一日行经赤城道旁,闻草丛中有儿童啼哭,趋前视察,见一小孩约十来岁,询其姓名,答:‘我无家、无姓、亦无名。’丰干禅师悯其无依,带回国清寺,交库房当茶童。因是拾来,名之拾得。 普贤菩萨,世称为十大愿王,《法华经》指出:只要能虔诚信奉,普贤菩萨将与诸大菩萨一起出现守护此人,使他身心安稳,不受一切烦恼魔障之侵。《普贤延命经记》指出:普贤菩萨具有延命益寿之不可思议的力量。 普贤菩萨是礼德和大行愿的象征,象征真理。他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行并进,完成求佛者的志愿,所以又称“大行普贤菩萨”。普贤菩萨默默的守护龙年和蛇年出生的人,使您实现最大愿望,除掉各种小人,增加领导者的权威,使您人生如愿以偿,幸福美满。因此龙年、蛇年生人,若能虔诚佩戴或供奉与之缘深的普贤菩萨之本命佛法像,能获菩萨护佑,灾邪远离,延年益寿并有意外收获。普贤菩萨生日:农历二月二十一

因为那时候地藏菩萨还没来到中国呢。

地藏菩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菩萨之一,与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合称为四大菩萨,在中国境内各有其应化道场,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就是文殊道场五台山、观音道场普陀山、普贤道场峨眉山、地藏道场九华山。

《地藏十轮经》云: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名地藏。

《地藏菩萨本愿经》等不同经典记载,地藏菩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一直以其无尽智悲愿行化身千百亿,悲悯救拔一切罪苦如母众生,令脱轮回之苦、趋涅槃路、究竟圆满无上佛果。因此,地藏菩萨同时以“大孝”“大愿”被世人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并且成为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

据佛教史籍记载,唐朝来华求法的新罗王子、金地藏比丘,被认为是地藏菩萨化身。金地藏所在安徽九华山,也被视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因此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来,香火鼎盛。

地藏菩萨在九华山显迹,大约是在释迦佛灭度后的一千五百年间,那时在新罗国王族中有一位年轻人,名字叫金乔觉,他因喜好佛学而出家修行,出家后他想:一定要到中国才能求得佛法。所以他搭船带着白狗“善听”,渡海到中国安徽省,在沿海遇到一阵大风将船吹至岸边。这位年轻的比丘就弃船,带着白狗,向山的方向前进,不知不觉中来到山岭处,放眼一看,山下尽是一片平原,风景十分优美。他就停留在山中以洞穴为家,而且一停留就度过了七十五年的时间。? 他在山中的生活过得非常艰难,因欠缺粮食,仅以野草、山果充饥,甚至在传说中他曾吃土维生,称为“观音士”,这是传奇的记载,不过其生活的刻苦由此可以想见。山洞中又缺水,需要到山崖下五百公尺处才能提到一桶水,一天之内为了取水而必须上上下下,非常的辛苦。?

在传奇中还有一篇小故事,有一天早上当金乔觉打坐时,忽然被一条虫咬到,他吓一跳出定后,见到一位身穿黑纱的妇人,在他面前叩头跪拜说:“非常忏悔,我的儿子不懂事,冒犯了圣体。为了表示忏悔和恭敬之心,所以在石崖边化出一条清水,供您取用以表示他的心意。”妇人说完话即消失了,之后果然离洞口不远的山崖出现一股清水,源源不断地流下来:听说无论如何的干旱,泉水仍是不断流出,这也是传奇之一。?

金乔觉比丘在九华山修行经过多年,有一群诗人到那里游山玩水,想寻找灵感作诗,忽然间在山洞口看到一口破锅子放在石头上,柴火已熄灭了。看看锅内,只有野菜混杂着观音土,大家又探头往洞内看,原来有一位修行者在那里打坐。大家在洞口静静地等待,一直到中午时分,修行者终于出定,走出洞来。他看起来不太像中国人,据传奇的记载地藏菩萨的相貌很特别,他的身高约七尺高,额头很高很宽,所以那些诗人问他从何处来?比丘即自我介绍,并说他来自新罗国。? 那些诗人听了觉得很惭愧,因为他们就住在山下,竟然不知道有一位远道而来的修行者已在山上住了好多年,而让他过着这么刻苦的日子,从此那群诗人就成为他的护法,又去禀告山主闵公。闵公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知道山上有一位有道高僧时,心里非常欢喜,于是赶紧去拜访。看他住在那么简陋的山洞内,闵公也觉得很不忍心,因此决定和诗人们一起为修行者盖一座简单的精舍。?

金乔觉比丘生活安定后,他更加用功修行、研习佛法,护法的这群人也常来请教佛法。尤其是闵公,他非常敬重三宝,每天都要供养一百位僧众;但是不管如何努力去邀请,总是只有九十九位,一定要专程去邀请金乔觉比丘,才会正好满一百位,长此以往,金乔觉比丘经常到闵公家里应供。闵公对这位高僧非常恭敬,于是让儿子随他出家。?

有一天,闵公向金乔觉比丘说:“您应该扩大修行的道场,因为前来求法的信众愈来愈多,将来也会有人来此安住修行,是不是要扩建道场呢?”金乔觉比丘说:“只要有足够的地方就可以扩建。”闵公说:“您看,这整座九子山都是我的呀!您需要多大的地方都可以。”金乔觉比丘说:“我只要有一件袈裟大的范围即可。”闵公说:“那一点点怎么够呢?”金乔觉比丘说:“这件袈裟的影子能盖住的地方,就够用了。”闵公不甚解地答应了。金乔觉比丘就把身上的袈裟脱下来,向空中扬去,一阵乌云遮住了阳光,整座山被乌云遮盖犹如被袈裟遮蔽一般。闵公既惊讶又欢喜地把整座山奉献给金乔觉比丘,这群诗人即思惟着:“到底怎么为这座山命名呢?应称为九子山还是九方山?”若以看莲花的心看这座山,它就像九瓣层叠的莲花,于是大家提议以“九华山”定名。

为什么后来大家会称他为地藏菩萨的化身呢?因为,白天他为弟子们说法,一到黄昏时他就入定了。据说,到了夜晚,九华山的周围常常会发出地狱刑具的声音。所以很多人传说金乔觉法师夜晚时分会到幽冥界去度众生,所以称他为“化迹的地藏菩萨”,也有人尊称他为“金地藏”。他自二十四岁上九华山,直到九十九岁的七月三十日圆寂(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七二九年),在九华山度过了七十五年的岁月,可见地藏菩萨和中国的众生特别有缘。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774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