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栽培技术
l、育苗 秋冬季栽培的西芹,播种期正值6~7月份高温多雨季节,应选在排灌方便的地块作育苗畦。
播种前要进行浸种催芽(因发芽适温为15~20度),为了促进发芽,防止高温,出苗慢,不整齐,可采用冷水低温处理方法,把种子用冷水浸泡4小时,然后装在布袋中,放在冷凉处催芽,每天用冷水冲洗1次,在种子露芽后再播种,也可以用500~800ppm赤霉素浸种处理8~12小时后再催芽,可以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播种前苗床应浇足底水,播种时因西芹育苗时间较长,应比普通芹菜稀。播种后要防雨遮荫。可用塑料薄膜支成拱棚,四周通气,或用寒冷纱支成拱棚,防止雨水直接冲刷和阳光直射。
苗子出土时,可在早晚浇水降温,促进幼苗出齐。小苗出齐还应经常浇水,保持床面湿润。立秋后温度降低时,可逐渐撤掉塑料薄膜和寒冷纱。撤去覆盖物后要浇1次水,并追施1次氮肥。
在育苗过程中要注意间掉弱苗、病菌和杂草,并在雷阵雨后浇地下水降温,防止死苗、烂苗。苗龄一般60~70天,苗子长到5~6片真叶时可以定植。
2、定植 秋冬季栽培的西芹定植期在8月下旬至10月上旬,温度适宜,应及时定植。定植前,定植回应施足优质基肥,这是丰产的物质基础。一般亩施,堆肥5000千克,然后要耕耙均匀,一般做成平畦。定植时苗子应按大小分别定植,为其定植后生长整齐打好基础。定植深度以埋住根茎为宜,不可过深或过浅。定植密度以栽培方式而异,塑料大棚栽培生长延后时间较短,株形较小,定植可稍密一些,以20厘米x20厘米为宜,16000株/亩左右,单株定植,改良阳畦或温室生长及供应时间均长一些,株形大可稍稀一些,株行距25~30厘米x25~30厘米,7500~10000株/亩左右。定植时虽然温度适宜,但阳光强烈,所以应直接定植在保护地之中。但要保持通风,为使幼苗成活,定植后要小水勤浇,保持湿润。
3、水肥管理 幼苗成活,生长初期,幼苗生长缓慢,需水不大,应在适当追肥浇水后进行浅水中耕,保持田间土壤湿润,使表土稍干燥,也就是上干下湿。
定植后约1个月左右,西芹就开始进入生长旺盛期,生长速度加快,叶片数迅速增加,所以此时期要追施2~3次速效性氮肥、磷肥。并加大浇水量,也可浇水时追施鸡粪,保证水份及养分的供应。
芹菜外叶长到一定程度(大约30天),随气温降低和短日照及光照强度的减弱。叶片从开张生长转为直立生长,一般称立心期,外中地不再增加,而代之的是心叶发育,植株开始进入肥大充实期,此时期要特别注意浇水,保证水分供应充分。要注意追施氮肥和钾肥,以促进心叶生长和植株肥大,提高西芹的商品价值和产量。此时期可持续50~60天。收获前一个月最好喷1次赤霉素,用浓度50ppm的溶液于晴天喷于叶面,对植株有明显的增高,加速西芹的生长,增加产量,提前上市。
二、病虫害防治
西芹的主要病虫害有蚜虫、斑枯病、叶霉病、病毒病、软腐病、黑癌病等。
1)虫害 防治蚜虫可用40%乐果1000倍或5%与马拉硫1000~1500倍喷雾,每5~6天1次,连续喷2~3次。
2)病害 要以预防为主,首先要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尤其是保护地栽培,要控制好温度与湿度,注意通风,避免重茬。药物防治,斑枯病,叶霉病使用80%代森铵800~1000倍;1:0.5~1:200倍波尔多液。软腐病在发病初期喷洒800倍呋喃西林;用150~200ppm农用链霉素或500~600倍代森锌药液喷洒。
3)生理病害 缺硼时要多施有机肥料,追施速效肥时要结合灌水。其次要施用硼砂;发现缺镁时(下部叶片沿着叶脉发生黄化,渐渐向上扩展),可叶面喷0.l~0.2%硫酸镁或氧化镁;在芹菜叶柄上出现空心,商品价值就降低。当氮和水分充足,光合作用活跃时不易空心。肥料不足,土壤干燥,冬季的低温都可能诱发空心。此外,由于使用赤霉素前肥水不足也会促进空心。光照过强,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引起叶片绿色加深,生长速度减慢,植株开展,纤维多,品质下降。西芹生理性病害,主要从加强田间管理,科学地控制环境因素入手,再根据出现的症状结合施用微量元素。
水稻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曾种植水稻。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南方地区的主食之一。过去主要在南方地区种植,现在东北地区也作为水稻的主产区。水稻种植面积比较大,春天的到来,温度逐渐升高,百花齐放,也要进入水稻插秧季节了,什么是水稻坐蔸?怎样防止?
水稻坐蔸又叫水稻僵苗、翻秋、迟发等,主要是指部份稻田开始分蘗至分蘖盛期常出现一种不正常的生长状况,即稻株簇立、矮小,叶片僵缩,叶色暗绿或发白、变黄,生长停滞,分蘖很少发生。拔起病株见根部老化,整个根系呈黄褐色至暗褐色,新根和须根没有或很少,有的稻株根部发黑甚至腐烂,发出臭味等。这些现象称为"僵苗"。主要表现为水稻移栽后10-20天,秧苗发根受阻、蹲苗不长、分蘖少且迟、叶片僵缩、稻株簇立。水稻僵苗可导致水稻生育期推迟10—15天,产量降低10—25%,严重的减产35%以上。这种病症在水稻栽培中大量发生,严重影响了水稻产量的提高。水稻坐蔸一般发生在分蘖初期,水稻坐蔸类型比较多,原因也比较复杂,多为综合因素引起。
冷害型水稻坐蔸,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寒害型,由于栽培过早后受到低温寒潮侵袭引起的,表现是稻苗不发,新老叶间干枯,嫩叶常常看见水渍状,并且有窝状死苗和夹丛死苗。另一种是冷浆型,由于冷烂锈田水温度过低而引起的,表现是稻苗细长软弱,稻丛矮立,分蘖出叶迟缓,叶鞘淡黄,叶尖端有不规则斑点,并且从叶尖向基部边缘枯黄,稻根褐色软绵,白根少而细。
防治方法:适时播种和插秧,培育壮苗,采取半旱式栽培和排水晒田,并且迂回灌溉,延长水路增加水温,浅灌溉勤灌溉,深中耕等方法进行防止水稻坐蔸。缺乏营养元素型,由于土壤缺乏一种或者几种必需的营养元素引起的,一般容易出现的是缺乏磷、缺锌、缺氮的水稻坐蔸。缺磷坐蔸引起的原因有三种情况。
死黄泥、鸭屎泥、白胶泥等缺乏磷的田没有施或者少施磷肥引起的。防治措施:增加施用磷肥。由于土温、水温低,或者土壤中还原性有毒物质阻碍了水稻的根系对磷的吸收。防治措施:排水晒田,进行深度中耕,提高土温,消除有害物质。种植或者施用的绿肥翻耕不当,造成有效磷的生理固定,出现稻苗磷素营养不足。缺乏磷引起的水稻坐蔸一般在秧苗返青后逐渐发病,也苗生长显著缓慢,不发蔸,叶色暗绿色或者灰尘绿色,甚至发红,根细弱,叶片直立,老叶尖开始呈现**、逐渐向下枯萎和纵卷,稻丛呈簇状。
防治措施:每亩施石灰25—50公斤,或者石膏2.5—5公斤,以提高有效磷供应量。缺乏锌引起的坐蔸一般在插秧后2—3个星期达到发病的高峰,首先是基部的叶片叶尖干枯,接着叶片中部出现棕色到赤褐色不规则锈斑,然后由下至上各个叶片陆续出现锈斑,老叶上病斑逐渐扩大成为斑块或者条状,叶片发脆容易折断,出叶速度变慢,新出叶变得细窄,基部和中脉失去绿色,植株矮小,发根弱。缺锌坐蔸一般多发生在冷烂锈田和阴山田。对于缺乏锌元素引起的坐蔸可以用1%硫酸锌沾根或者0.1%硫酸锌浸种预防。缺乏锌元素严重的田块,在秧田或者大田每亩施用硫酸锌1.2—2.5公斤,同时施用酸性化肥,通气性差的稻田排水晒田,促进根系发育,增强吸收锌的能力。
中毒型,土壤在缺氧的条件下产生还原性毒质,如0.07ppm的硫化氢可以使水稻受害,当浓度提高水稻根发黑,没有弹性,腐烂。土壤中还原物质过多,毒害根系造成坐蔸。常常发生在施用没有腐熟的有机肥或者绿肥,翻犁过迟而又过多的田块或者冷、阴、烂、锈田,其症状是插秧后落黄不返青,根呈现深褐色并且逐渐变黑,软羊萎缩绵羊弹性,掺有畸形根。叶片除心叶外,其余呈现草**,并且有不同程度的叶尖枯焦和红色斑点,严重时全株下部叶片变红,成片或者成团发生,禾蔸不发,簇立。
防治措施:施用腐熟的有机肥,绿肥田早翻犁,并且施用石灰或者石膏。对冷、烂、锈、低洼田,要开好排水沟或者实行半旱式栽培。已经发生坐蔸的田,立即排水晒田增加土壤温度、增加通气,深中耕,并且用速效化肥,必要时施用石膏,沉实浮土,促进稻秧早发。
泡土型或者硬土型,泡土型坐蔸发生在烂泥田,插秧后秧苗下陷阱而引起坐蔸。硬土型坐蔸发生在黄昏田,因为土块过紧该大,秧根扎不进去而引起,其症状是返青慢,分蘖迟稻秧蔸直立或者歪倒,严重时上部叶片发黄。根系不发,呈现赤**,出现节节根,严重时发黑、发烂。
防治措施:对烂泥田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插清水秧、增施磷肥、灰肥,或者实行半旱式栽培。对黄昏田实行冬耕晒垡,增施有机肥及磷肥。已经发生坐蔸的田,要先排水晒田2—3天,施石灰、草木灰或者石膏,薅粉碎大泥团,覆水返青后及时施速效氮肥。
虫害型,因为食根金花虫或者稻蓟马为害引起的,多发生在沟垄田、眼子菜多的泡冬田,其症状是,受到食根金花虫为害的,先是叶尖枯黄,以后全株发黄,很容易拔起来。受稻蓟马为害的植株矮小,不发蔸,叶尖端呈现管状卷筒,逐渐变黄发枯,先局部发生,以后扩大全田。防治措施:对食根金花虫,插秧前除草,放浅水,施石灰翻耕,几天后耙平插秧。对稻蓟马要在秧田用药物防治,可以每亩用25%杀虫双水剂0.1—0.2公斤,技水50公斤喷雾。
总结,水稻坐蔸对水稻生产的危害性特别大,不注意防治就会降低稻谷产量,必须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就能取到很好的效果,对水稻的丰收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