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前期的美女都有哪些人呢?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07:02:12
字号:

江苏南京人,

明朝前期的美女都有哪些人呢?

明初京城女子刘莫邪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她一生有两奇,一奇是她那个御赐

的“女秀才”的名号,二奇则是她后半生暗中联络,拥戴故君的行动,最终,她也就是死在这后一奇上。

刘莫邪出生于元末南京城中一个普通读书人家,父母早逝,年幼的刘莫邪被舅舅家收养。她舅舅是个闲散之人,膝下无子,非常疼爱已是孤儿的外甥女,见她聪明伶俐,所以常教她些名家诗词,小小年龄的刘莫邪竟能听三遍就记住,而且还能依自己的理解评点一番。舅舅见小莫邪乖巧可爱,每次参加文友的诗会总爱带着她,这种时候,小莫邪特别高兴,在诗会上,她闪着一双乌亮的大眼睛,专心致至地盯着品诗论文的大人们。

那些诗兴盎然的文人除了偶尔逗弄一下这个长相甜美的小姑娘外,谁也不把她放在眼里。

一个丹桂飘香的日子,一帮文友又在一座花园中举办文会,小莫邪照例由舅舅带着参加了。这次的诗题是“咏四季花”,由每人在素笺上写一首诗。小莫邪看到大人们或低头沉吟,或挥笔走龙,很有兴致,于是也向舅舅讨来纸笔,悄悄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

三秋桂子美钱塘,疏影横斜点素妆;

十里芙蓉娇出水,春风桃李满庭芳。

这时莫邪的舅舅还未写完,小莫邪扯了扯舅舅的衣襟,把写好的诗笺递给了他。舅舅接过诗笺一看,十分满意,于是对众人诵吟了一遍,顿时,文会上人人喷喷称奇。这短短四句诗,恰到好处地概括了秋桂子、冬梅花、夏芙蓉、春桃李,四季代表性的花卉,诗意虽谈不上新奇,但出自一个九岁小姑娘之手,诗句老练自然,怎不让众文人赞口不绝呢!从此,小莫邪成了文会中的一位正式成员每次与大人平起平坐,作诗论文,她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了南京城中人人皆知的:“女神童。”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南京也成了战火纷飞之地,在性命难保的动荡之中,谁也顾不得什么诗文,刘莫邪这个“女神童”自然也就没人关心了。

朱元漳力挫群雄,破元立明成了明太祖,京都定在南京,南京城便又恢复了昔日的升平繁华。这时,花信年华的刘莫邪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这时的刘莫邪已成了一个圆熟干练的小妇人,凭着她的诗才和诗名,频频出现于公侯门的诗文酒会,成了高级社交圈中的名流,尤其受到一些名媛贵妇的倾爱。她与明太祖的女儿大长公主关系十分密切,是大长公主的座上常客,如此一来,她的盛名通过大长公主又传到明太祖耳中。

明太祖朱元漳虽出身贫贱,却也酷爱附庸风雅,听女儿说起京城里有一个女才子,特意召到殿上面试。刘莫邪在皇帝面前毫不惊慌,应答自如,朱元漳一时高兴,当即赐她为“女秀才”。

按科举考试的惯例,秀才是通过“县试”就可以取得的基本资格;根本无需皇帝钦命,皇帝只主持“殿试”,从进士中点状元。如今由明大祖亲自赐给刘莫邪一个“女秀才”称号,可以说是有点不伦不类,很是滑稽;但既然是皇帝开了金口,谁也不能说不合适,从此,刘莫邪就有皇帝御赐的“女秀才”这一奇特名号。

刘莫邪不但名号奇特,身世也令人猜摸不透。战乱之后,刘莫邪是以一个独身妇人的形象出现的,她时而作贵夫人打扮,妆扮得浑身溢光流彩;时而又布衣淡妆,俨然一副村姑民妇模样,谁也弄不清她的身份。有人说她嫁过人,丈夫是个富商,在战乱中丧生,却给她留下了大批钱财,使她成了个富孀;也有说她在战乱中遇到世外高人,传授给她了幻术蛊法,能替人医治疑难杂病,也能迷人心神;还有人说她曾经出家为尼,在青灯古刹中潜心修炼,因而练得一手好书法和一身诗才。因为她从不对别人谈起自己的经历,所以这一切都只是猜测。

现在,刘莫邪顶着“女秀才”的头衔,似乎有了个身份。虽说一般的秀才并没有多少地位,俯首便可抓出一把来;可刘莫邪这个秀才与别人不同,因为她是皇帝御赐的特殊秀才,全国独此一个,不知不觉地有了“见官大三级”的殊荣,再加上她与大长公主的密友关系,人人便对她敬畏三分。她广交达官贵人、文士名流,因为她的聪明才干和豁达爽朗的性格,成了京城里的一个十分吃得开、兜得转的“名女人”,办起事来总能左右逢源。

后来,明太祖朱元璋驾崩,这时太子已先他而逝,于是由皇太孙允敉继位,作了明惠帝。惠帝害怕明太祖所分封的藩王势力膨胀影响自己的政权,就听从了侍臣齐泰、黄子澄的计谋,采取了削藩政策。分封在燕地的燕王朱核对此十分不满,他凭着手中的兵权,打出“清君侧”的旗号,由燕京起兵南下,实际上是要争夺惠帝的皇位。 惠帝急忙派大军去,无奈燕王的军队训练有素,骁勇善战,双方血战了四个年头。大长公主的丈夫、驸马都尉梅殷,奉命率领重兵屯扎在淮南,以作为保护南京的屏障,几经交锋后,朱棣的部队逐渐攻下一些北方的城市,许多北方守将在大军压顶的形势之下,纷纷降归了燕王。燕王大军直逼到淮南,局势紧迫,南京城中风传驸马都尉梅殷也有投降意图,一时间,全城官民惶恐不安。副都御史茅大方想写信探明梅殷的态度,可是兵荒马乱之中,竟找不到人去冒险送信。就在这时,刘莫邪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因为她长期周旋于官贵门户,所以对政局十分清楚,危乱之时,她有意地运用自己特殊的能力,助朝廷一臂之力。因为刘莫邪是梅殷妻子的密友,她去传信自然合适不过,茅大方当即写下一诗帖笺,并密嘱有关事项,刘莫邪便携带诗笺离开了南京。

穿过硝烟弥漫的路程,刘莫邪风尘仆仆地来到淮安防地,拜见了梅殷。梅殷一见是妻子大长公主的闺中密友来到,惊讶之余当然是殷勤招待。到了帅府,刘莫邪取出茅大方的诗笺对着梅殷大声朗诵道:

幽燕消息近如何?闻道将军志不磨:

纵有火龙翻地轴,莫教铁骑过天河。

关中事业萧丞相,塞上功勋马伏波;

老成不才无补报,西风一度一悲歌!

因是探试梅殷的态度,所以这首诗写得含义曲折委婉,使梅殷一时间不甚明白刘莫邪百里送诗的意图,于是问:“此诗何意?”刘莫邪觉得梅殷似无二心,就索性点明了说:“茅大人对西风兴悲,是担心树叶将辞旧枝呀!”梅殷番然领悟,忙表白道:“食君之禄,忠君之国,理所当然。梅某率兵拒敌,决不会作辞枝的落叶,随风飘舞!”刘莫邪证实了自己的感觉,连夜返回南京,把消息传给了茅大方。

此后,燕王大举南下,探知了梅殷坚决抗拒的决心,只好绕过了他的防地,由扬州渡江直取京师。谷王朱穗归降,薛岩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南京很快就被攻陷,宫中燃起了大火,朱棣进宫时,惠帝已不知去向。

燕王朱棣自立为皇帝,称为明成祖,改元永乐,重制朝纲。

梅殷一死,女秀才刘莫邪立刻被捕了。当时许多公侯的家眷和文人名士,出于仰慕女秀才的才华和能耐,纷纷出面为她向朝廷求情。人们普遍认为,她不过是个女流之辈,没有丈夫子女,也没有官职,怎么可能去参加那些皇位之争的政治活动,想必是冤枉了她。等到后来,许多证据陆续查清后,人们不再敢为她说情求保了,只是惊叹这女子为何有这般出人意料的举措。

刘莫邪此时已经年逾半白,历尽繁华之后,自己选择了一条充满艰险的政治道路,事到如今,似乎也在意料之中,所以对生死已能安然处之。在狱中她十分但然地嬉笑怒骂,把一些见风使舵的软骨头旧臣,一个个指名讥笑嘲弄,纵情表明自己坚贞的信念。

有一天,大理寺少卿薛岩前去查狱,前呼后拥,不可一世。他本是惠帝旧臣,因打

开金川门降迎朱棣进京而有功,所以又成了明成祖朱棣的宠臣。刘莫邪见他那无耻的得意之状,朝他吐了一口口水,并哈哈大笑地朗吟道:

三朝元老两朝臣,尺蠖龙蛇看屈伸;

缩头胁肩公相贵,金川门外迎新君。

这首诗正好揭了薛岩的伤疤,他不由恼羞成怒,临走时命狱卒在当天夜里将刘莫邪缢杀了。就这样女秀才结束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给人们留下无数惊叹和不解

杭州西湖边有两座常令游人悲叹的美人墓:一座是南齐著名诗妓苏小小的孤茔,位于西冷桥畔;另一座则葬着明初怨女冯小青,长寂在孤山脚下的梅树丛中。两座长满青草的孤坟,给西子湖畔增添了几分凄美的色彩,到这里凭吊的人们不免会回想起两位薄命佳人的凄婉故事。

冯小青原本是广陵(今扬州)的世家女。其祖上曾追随朱元璋南征北伐,到冯小青父亲则受封为广陵太守。冯小青童年的日子可谓是锦衣玉食,呼婢唤奴。小青自小生得秀丽端雅,聪颖伶俐,深得父母的宠爱。小青十岁那年,太守府中来了一个化缘的老尼,她见小青聪明可爱,就将她唤到身边。老尼抚着小青的头,缓缓开口说:“**满脸颖慧,命相不凡,我教你一段文章,看你是否喜欢?”小青好奇心正强,饶有兴致地点点头。老尼闭目合手,念了一大段佛经。念完后,睁开眼睛看了看小青,小青知是在考自己,当即也闭了眼,把刚才老尼念的佛经复述了一遍,竟然是一字不差。

老尼脸露惊诧之状,随即摇了摇头,转身对小青母亲郑重说道:“此女早慧命薄,愿乞作弟子;倘若不忍割舍,万勿让她读书识字,也许还可有三十年的阳寿!”意思说若舍不得让冯小青出家,又教她读书识字,那就连三十岁还活不到。

冯母闻言大吃一惊,但她认为凭自家的条件,小青无论如何也能过得舒舒服服。老尼定是故弄玄虚,岂可深信!送走化缘老尼后,冯母依然一如既往地调教女儿。

谁料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借“靖难”之名夺得了建文帝的皇位。朱棣进军南京时,冯小青之父作为建文帝之臣,曾带兵坚决阻挡。当朱棣取得天下后,冯家自然成了他的刀下鬼,诛连全族。年方及笄的冯小青当时恰随一远房亲戚杨夫人外出,幸免于难,慌乱之中,随着杨夫人逃到了杭州。

在杭州城里,冯小青举目无亲,只好寄居到一个曾与冯父有过一回交往的本家冯员外家中。冯员外是经营丝绸生意的富殷,家大业大,见冯小青孤身一人,楚楚可怜,就收留了她。

住进冯家,吃穿住都不用发愁了,可一夜之间从太守千金沦落为寄人篱下的孤女,使冯小青一直沉浸在悲痛忧郁之中。转眼到了元宵灯节,冯员外家张灯结彩,好不热闹。杨夫人见小青一个人闷坐在屋中,就硬把她拉了出来看灯。冯家大少爷冯通是个精通文墨的儒商,制了不少谜语挂在灯上。待冯小青出来时,灯谜已被猜中大半,她走近看时,被一条谜语的谜面吸引住了:

话雨巴山旧有家,逢人流泪说天涯;

红颜为伴三更雨,不断愁肠并落花。

这条灯谜的谜底一下子就被冯小青猜中了,是红烛。但更吸引她的倒是这首绝句体的谜面,仿佛是她此时心境的写照,不由地站着发呆。

冯小青异样的神情被制谜的冯家大少爷看在眼里,不禁升出一股怜惜之情。他早知道家里住进了一个遇难的**,听人说是如何才貌双全,无奈自己是有妇之夫,不敢随意造访。今见到冯小青,他马上猜出了她的身份。

几天后,杭州城里下了一场春雪。冯小青的屋外有几树白梅,这时梅花正迎雪吐蕊,清香溢满小院。在广陵旧宅她的闺阁前就种着一大片梅树,如今飘落异乡,又见到了熟悉的梅花映雪,她沉闷的心情闪出一片晴朗。于是找了一个瓷盆走出房间,到院中的梅树丛中,十分用心地从梅花瓣上收集晶莹的积雪,准备用来烧梅雪茶。

就在这时,也有爱梅雅好的冯通走进了小院,他是特意来看梅花的。两个爱梅人在雪地梅树下不期而遇。于是,冯通开始帮着小青一同拂扫梅雪。不知不觉中,就收到了满满一盆梅花雪。冯小青略带羞涩地邀请冯通进屋一同烧煮品尝梅雪茶,冯通欣然领命。两个人在一起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烧雪、品茶、谈诗,情融意恰。

有了那次倾谈后,冯通情不自禁地总想找机会接近小青。小青觉得冯通文雅知礼,又善暖人心,因此也十分乐意冯通来看她。如此一来,冯通三天两头瞒着妻子崔氏来会小青,终于,两人的感情发展到如火如荼的地步,彼此不忍再暗中相会、日日别离,在春天来临时,冯通向父亲提出了纳妾的要求。冯员外原本对聪明可人的小青就颇有好感,加之冯通的原配夫人崔氏婚后三年不曾生育,因此爽快地应充了冯通娶小青为妾的婚事。崔氏对此虽然耿耿于怀,但既然老爷子点了头,她也奈何不得,只在暗中切齿发恨。

小青与冯通有了名正言顺的关系,益发朝朝夕夕相伴相守。冯小青满以为劫难已过,否极泰来。不料好景不长,新婚蜜月刚过,冯通的原配夫人崔氏就开发施展她大少奶奶的威风了。先是对冯通的行动严加约束,继而又对冯小青的生活挑三拣四。

因受制于崔氏,冯通很少有机会来冯小青屋中陪她。小青重新又落于孤寂中,因为有了那一小段美好时光,眼下的孤寂变得更加难耐。枯坐屋中,小青只好借诗词排遣忧情。这天,她心有所慨,写下这样两首绝句:

垂帘只愁好景少,卷帘又怕风缭绕;帘卷帘垂底事难,不情不绪谁能晓!

雪意阁云云不流,旧云正压新云头;来颠颠笔落窗外,松岚秀处当我楼。

写成后诗笺摊放在桌上,小青就焉焉地睡着了。正巧这时崔氏路过,见屋内寂静无声,悄悄溜进来窥探,无意中发现了桌上墨迹未干的诗笺。崔氏粗通文墨,竟也看明白了那两首诗的含义,知道是暗讽自己的,顿时大发*威,吵嚷起来。

抓到一丝把柄后,崔氏就决不放过,非逼着冯通把小青送出家门,否则自己就寻死觅活。迫于崔氏的泼辣横蛮,加之她娘家是冯家的世交,也是杭州城里的富商,不便得罪,冯通只好把小青送到孤山的一座冯家别墅中居住。

冯小青的住处靠近当年宋代处士林和靖隐居的地方,虽已物换星移,但这里仍留下大片的古梅林。面对看尽人间盛哀的梅树,她不由地暗叹自己飘零凄苦的身世.形然而下的眼泪化成了一束悲诗;

春衫血泪点轻纱,吹入林逋处士家;岭上梅花三百树,一时应变杜鹃花。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乡心不畏两峰高,昨夜慈亲入梦遥;说是浙江潮有信,浙潮争似广陵潮。

小青渐渐茶饭不思,人变得病弱恹恹。她歪在病榻上,抱着琵琶,一遍又一遍地弹唱着自撰的“天仙子”

文姬远嫁昭君塞,小青又续风流债;也亏一阵墨罡风,火轮下,抽身快,单单零零清凉界。

原不是鸳鸯一派,休算作相思一概;自思自解自商量,心可在,魂可在,著衫又执双裙带。

一日,小青对老仆妇说:“立刻请一位高明的画师来为我写真,不惜金钱多少!”画师请来后,冯小青仔细描了妆,穿上最好的衣衫,端坐在梅花树下,让画师为自己画像。画师仔细画了两天,终于画成了小青倚梅图,小青接过画看了一会儿,转头对画师说:“画出了我的形,但没画出我的神!”

画师又开始重新作画。又费了两天时间,画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像。冯小青仍然摇头叹息道:“神情堪称自然,但风态不见流动!也许是我太过矜持的原因吧。”

于是,第三次画象,冯小青不再一板正经地摆着姿势,而是如平常一般地生活行动,或与老仆妇谈笑;或扇花烹茶;或逗弄鹦鹉;或翻看诗书;或行于梅树间。画师在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间,把握了她的神韵,用了四天时间把画画成。这副画中,小青依然倚梅树而立。生动逼真,几乎是呼之欲出。

冯小青重金酬谢了画师,然后请人将画像裱糊好,挂在自己的床边,天天呆呆地望着画中的自己,似乎在与她作心与心的交流。

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画像上的小青光鲜依旧,可生活中的小青却日渐衰弱。无缘再会心上的夫君,画像又怎能解她心上的忧愁。此生万般无奈,她只好祈祷来世的幸福:

稽首慈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先;愿为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

萧秋来临,万物尽凋。这天一早,身体已极度虚弱的小青,把一封“诀别书”托老仆妇转交给她唯一的亲戚杨夫人。并把自己的几卷诗稿包好,让老仆妇寻机送给冯家大少爷。一切交待完毕,她竭力打起精神,沐浴薰香,面对自己的画象拜了两拜,禁不住大声恸哭,哭声愈来愈小,终于气断身亡。这年她还不满十八岁,果然应了当年老尼的预言,这究竟是天命,还是人为?

冯通听到了小青的死讯,不顾一切地赶到了别墅,抱着小青的遗体大放悲声,嘶声喊着:“我负卿!我负卿!”清检遗物时,冯通找到了三副小青生前的画像,连同老仆妇转交给他的诗稿带到家中,象宝贝一样地珍藏起来。不料,几天后,诗稿和画像被泼妇崔氏发现,全部丢在火中。冯通奋力抢救,才勉强抢出一些零散的诗稿。

杨夫人受冯小青之托,从各方搜罗了她的诗稿,将它们结集刊刻行世,书名就称《焚余稿》。

西陵芳草骑辚辚,内信传来唤踏春。杯酒自浇苏小墓,可知妾是意中人?

何处双禽集画阑,朱朱翠翠似青鸾。如今几个怜文彩?也向秋风斗羽翰!

盈盈金谷女班头,一曲骊珠众伎收。值得楼前身一死,季伦原是解风流。

脉脉溶溶滟滟波,芙蓉睡醒欲如何?妾映镜中花映水,不知秋思落谁多?

苏坦妹,元末明初,江浙一带著名的才女,和楚方玉并称“江南苏楚”。同浙江四贤,刘伯温等人也是素有往来,他们经常

参加浙江地区当时非常有名的“兰溪会”,在会上常常高谈阔论,吟诗作对。

真是“红颜薄命”啊,苏坦妹正值如花似玉的年纪时却被朱元璋给误杀了,后来,朱元璋为了表示悔意,在苏坦妹的坟前立了一个“罪己碑”。

楚方玉,元末明初江南才女之一,死时年仅24岁,14岁便与江南另一才女苏坦妹并称“江南楚苏”, 在浙西文人汇集的著名诗会---兰溪雅会上,以诗才力压群贤.与苏坦妹并称,二人交好情同姐妹.明初因苏坦妹被朱元璋误杀,作为挚友的楚方玉悲痛万分,立誓要为苏坦妹申冤,随后就有了她女扮男装,参加科举考试并一夺状元之举,在大殿上羞辱朱元璋的传奇故事!

从小备受战乱之苦,家人都死于战火,后跟随一老仆人背井离乡,曾在一寒冬之日给了落破之时的朱元璋一碗泔水---说是什么珍珠翡翠白玉汤,以至于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还念念不忘当年的施舍之人.最后,当楚方玉在高中状元之后再大殿上说明当年施舍之事后,朱元璋仰慕其才情和美貌,想纳其为妃,楚方玉冰清玉洁怎肯答应,最后,完成了一生最后一本书稿<<珍珠翡翠白玉汤文存>>之后,便投缳自缢了.文稿还是当年"浙西四贤"之一的宋濂给帮忙刊发的.今已轶失.宋濂看到当年的文坛好友仙逝,惋惜的连叹道"可惜!可怜!可叹!"

奇香异色著林端——清代咏梅诗词赏析

描写梅花的古诗有:《忆梅》、《红梅》、《江梅》、《山园小梅》、《杂诗》、《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梅花绝句·之三》、《墨梅》、《早梅》、《梅花绝句》等。

1、《忆梅》李商隐(唐)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2、《红梅》王十朋(宋)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3、《江梅》杜甫(唐)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奇香异色著林端

——清代咏梅诗词赏析

王传学

清代咏梅诗词数量较多,也有不少佳作。

先看清代诗人袁枚的两首咏梅诗:

一般玉露总无私,

山北山南分早迟。

恰使人心怜旧雨,

最开多是隔年枝。

? (《看梅四首》 选一)

为惜繁枝手自分,

剪刀摇动万重云。

折来细想无人赠,

还供书窗我伴君。

? (《折梅二首》 选一)

诗中赞美梅花无私开放,装点江山,怡人心情的风范。诗人剪来一枝梅花,“还供书窗我伴君”,不写梅花伴我,二是“我伴君”,是诗人抽时间来陪伴梅花,表现自己爱花、惜花、赏花的高雅情致。

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乾隆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侨居江宁,筑园林于小仓山,号随园。袁枚主张作诗应直抒胸臆,师法自然,强调独创,重视从民间语言中汲取营养。他有两联咏梅佳句:? “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写竹咏梅,惟妙惟肖,形象逼真。“只怜香雪梅千树,不得随身带上船。”表现了对梅花依依不舍、情思绵绵的心曲。这些都是受百姓语言的启发而成的。

再看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眼儿媚·咏梅》:

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

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梅花冰肌玉骨,斗寒开放,清幽高洁,自然标格,不与凡花为伍,向来受到诗人的赏爱。故诗词中诗人每以梅花之品格喻人之品格。本篇亦是花品、人品合一的咏叹之作。在 这首咏白梅的词中,通过对白梅雅淡孤高品格的赞赏和对它孤独凄清处境的同情,表现了词人一种自足、一种孤往的性格与情怀。但也不乏孤高自赏,清凄自适的孤傲之情,寄托了诗人的心志,产生了 “高远有味”的艺术效果。

清代画家李方膺写有一首《题画梅》:

挥毫落纸墨痕新,

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

家家门巷尽成春。

挥毫纵横,水墨淋漓,那纸上俨然是几朵绽开的梅花,美丽的梅花呵,但愿天风把你吹到千家万户,门前屋后都能见到你报春的身影,让家家户户都能享受到你的清香,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李方膺所画梅花“以难见工”,“为天下先”,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而苍劲有致。画梅时以不剪裁为剪裁,不刻画为刻画,顺乎梅之天性,不见人工雕琢的痕迹。

李方膺也喜爱画风。他“自笑一身浑是胆”,蔑视传统,蔑视权威,爱画狂风,以此寄托自己与恶劣环境坚决斗争的不屈精神。

李方膺的笔下,狂风固然是不屈精神的象征,但这仅是画家性格的一个方面,体现了他跟恶势力斗争的一面;他的性格的另一方面,即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题画梅》中的天风便是与狂风完全不同的暖风、和风,体现出他对劳苦百姓的体恤之情。

再看清代诗人宁调元的《早梅》:

姹紫嫣红耻效颦,

独从末路见精神。

溪山深处苍崖下,

数点开来不借春。

这首诗从“早”字入手,含蓄蕴藉,寄托深远。 梅花耻于像百花那样在春风艳阳下竞相开放,而是早于百花,在寒冬的溪山深处苍崖之下傲然开放。赞美了梅花不惧严寒的大无畏精神。

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写有一首《画梅》:

老梅愈老愈精神,

水店山楼若有人。

清到十分寒满把,

如知明月是前身。

金农的《画梅》描绘了梅花的傲霜挺拔和清丽脱俗,赞美了老梅树不畏严寒,花开得精神饱满,清香四溢,如明月般纯洁美丽。抒发了诗人对梅花的极度喜爱之情。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一生画梅、写梅,请看他的《题梅花》诗:

小院栽梅一两行,

画空疏影满衣裳。

冰华化雪月添白,

一日东风一日香。

梅花由于耐寒的品性为历代文人所吟咏,也是文人画家最为喜爱的题材。在“扬州八怪”中,除郑燮少画梅外,其他均善画梅,各家笔下的梅花具有不同的韵致。金农曾评价汪士慎画繁枝梅花“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画卷中的梅花是属于“灞桥”、“江畔”的野梅,清瘦之中带有冷峻孤傲之气。所谓“冷香”,也是汪士慎本人的写照,他正是“要将胸中清苦味,吐作纸上冰霜桠”。梅干盘曲多姿,纯以淡墨湿笔写出,苍劲而润泽。梅干上排列成串的焦墨苔点笔法质朴而不乏灵秀,与淡笔勾画的梅花相映衬,以突出梅花的清雅秀逸,正如金农所言“花光圈处动,苔色点来苍”。

此诗是一首自题画诗,融入了诗人观梅的真切体验:小院里栽种有一两行梅树,梅枝的疏影映满衣裳。梅花上的冰雪融化,在月色下更显得洁白,一阵阵东风吹来一阵阵清香。汪士慎观梅是用身心来体悟交流,“老觉梅花是故人”,“相对成良晤,同清亦可怜”。画梅师法自然,融于自然,物我两忘,这也是汪士慎画梅给予后代画家的启示。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一生专注于竹画、竹诗,不过他也有咏梅诗作,如《山中雪后》,托梅言志:

晨起开门雪满山,

雪睛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

一种清孤不等闲。

此诗描绘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图。清晨起来一打开门,看到山头已被一场大雪覆盖。此时,天空已放晴,初升太阳的光芒,透过淡淡的白云,也变得寒冷了。院子里,屋檐下长长的冰凌还没有融化的迹象,墙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冻住了,迟迟没有开放的意思。这样一种清冷、孤寂的气氛,是多么不寻常啊!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银装素裹,旭日东升,云彩淡淡的画面,展现了雪后初晴、天寒地冻的景象。后两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冻”突出了天气的寒冷,“清孤不等闲”则是突出了梅花坚强不屈的性格。诗人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现了自己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

再看清代诗人蒋锡震的《梅花》:

竹屋围深雪,林间无路通。

暗香留不住,多事是春风。

在这首咏梅诗里,“梅花”一词并没有在诗中出现,却把梅花浓郁的香气描写得淋漓尽致。在大雪围困的竹屋里,虽然无法走出林间,但可以闻到随风飘来的梅花香味。诗人用嗅觉代替视觉的手法,描写梅花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傲然开放的景象,更别具一格,耐人寻味。

再看清代诗人普荷的《题画诗册页》:

无事不寻梅,得梅归去来。

雪深春尚浅,一半到家开。

古人赏梅,要“寻”、“得”、“归”,一样一样来,开到一半的梅就好。诗人写出了自己赏梅的过程,显示出赏梅的高雅情趣。

清代诗人律然的《落梅》,别具情味:

和风和雨点苔纹,

漠漠残香静里闻。

林下积来全是雪,

岭头飞去半为云。

不须横管吹江郭,

最惜空枝冷夕曛。

回首孤山山下路,

霜禽粉蝶任纷纷。

首联写落梅伴着和风细雨点缀大地,残香默默地在静夜里四处飘散。本为写花落,却说是落花主动要点缀大地,化被动为主动。诗之新颖精巧亦在此处。颔联继续写林中的梅花落下来,花瓣积累如雪。梅花随风而飘,与岭头之云一齐飞扬。突出了落花的飘逸轻盈。颈联抒发感慨:不必让笛曲“梅花三弄”吹遍江畔城边,最让人怜惜的是空枝在冷风夕阳中摇曳。尾联诗人展开联想:回首遥望宋人林逋种梅养鹤隐居的孤山下,梅花落尽了,而山下的禽鸟蝴蝶依然纷纷飞舞歌鸣。借霜禽粉蝶留恋梅枝赞美梅花的清香可人。

梅花以其坚贞高节、先春而放,常得诗人青睐。写早梅报春者有之,写盛梅如海者亦有之,写月影梅枝者有之,写踏雪寻梅者亦有之,而写落梅者却不多见。律然此诗,绘尽落梅之态,写尽落梅之况:和风和雨,漠漠残香,积来林下,飞去岭头,不须横笛,最惜空枝,句句都是梅落光景,句句未离落梅情状。铺张渲染,极尽能事,描摹绘写,动静得宜。清翰林学士兼诗人柏谦评律然诗“穆如清风,静如止水”。此之谓也。

清代诗人吴淇的《枯梅》,新颖别致:

奇香异色著林端,

百十年来忽兴阑。

尽把精华收拾去,

止留骨格与人看。

梅有着奇异的花香和花色,独自盛开在林子最偏僻的地方。过了一百来年忽然兴致减退。于是她把所有的天地精华都吸收去了,只留下骨气与高格与人赏看。

此诗别开生面,以枯梅为题材,赞美梅虽老死枯萎,仍把骨气与高格留在人间,供人们赏看。实是赞美梅花的精神不朽。

晚清时期的1850年,29岁的诗人俞樾进士及第,俞樾内子姚文玉在得知丈夫部考第一的喜讯后,在信中回了一首《梅花诗》:

耐得人间雪与霜,

百花头上尔先香。

清风自有神仙骨,

冷艳偏宜到玉堂。

诗中赞美梅花耐得风雪寒霜,在百花前面开放。清风自有神仙的骨气,让冷艳的梅花开在玉堂之上。既是恭喜丈夫高中,又是提醒他要像梅花一样傲骨铮铮。

俞樾接到信后,当即回了一首《和内子梅花诗》:

庭院无尘夜有霜,

见来不是等闲香。

寒宵同作罗浮梦,

绝胜东坡在雪堂。

诗中写自己接到夫人赠诗后的喜悦心情,说自己在寒夜里与夫人做着同样的梅花梦,那比苏东坡在雪堂吟诗更为雅致。

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在世人的印象中,俞樾是红学家俞平伯的曾祖,是革命家章太炎的老师,更是写下五百卷煌煌巨著《春在堂全书》的大儒。可是这样一位大学者,他其实也是个有情有义的好男人,而他们夫妻间的相互唱和,鼓励支持,亦是诗坛佳话。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749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