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褐变粒是怎么形成的,怎么防治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06:41:41
字号:

水稻褐变粒是怎么形成的,怎么防治

1、田间致病菌源的积累:近年来,机械化收割和秸秆还田面积逐渐扩大,还田的稻秆上积累了大量病苗。2、感病品种连续大面积种植:连年种植同一品种,面积扩大及病菌增加,会导致品种的抗病性逐年下降,为“褐变穗”的发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寄主条件。3、施肥不当促进病害发生:大量增施氮肥,且施肥时期偏晚,导致水稻抽穗后过于繁茂,贪青晚熟。

一、水稻褐变粒是怎么形成的

1、田间致病菌源的积累

(1)近年来,由于机械化收割和秸秆还田面的积逐渐扩大,还田的稻秆非常容易积累大量病苗。

(2)堤埂杂草割后如果就地放置,孢子发生的密度就会比较高,容易田间菌源恶性积累。

2、感病品种连续大面积种植

如果连年种植同一品种,面积扩大及病菌增加,都会导致品种抗病性下降,这样就会为?褐变穗?发生提供了优良的寄主条件。

3、施肥不当促进病害发生

(1)大量增施氮肥和施肥时期偏晚,都会导致水稻抽穗后过于茂盛,贪青晚熟。

(2)同时钾肥、硅肥的施用量少,都会使品种抗病力下降,易受到病菌侵染。

4、天气因素

水稻成熟期时温度低、降雨多、日照少,病害容易发生。

二、水稻褐变穗怎么防治

1、品种选择

(1)改变单一的种植结构,做到品种多样化,合理布局,培育抗病品种。

(2)同时一定要科学浸种,播种和精选种子,培育壮秧,提高水稻的抗病力,这是防治褐变穗的基础。

2、肥水管理

(1)施肥量在一定范围内必须要与产量成正比,而且要合理的增施基肥、磷、钾、硅肥,少施氮肥。

(2)为了防止稻叶早枯,一定要进行浅水灌溉,增强根系发育,保持水稻活力。

3、切除传染源

受害稻草和禾本科杂草枯死叶割后一定要马上移出田外,防止孢子大量繁殖,堆肥必须要充分腐熟。

4、药剂防治

(1)在水稻孕穗末期、齐穗期可以使用1.5%多抗霉素150毫升/亩或1.5%多抗霉素130毫升/亩+50%扑海因75毫升/亩,这样能防治由鞘腐病、细菌性褐斑病、褐鞘病、紫杆病等导致的?褐变穗?。

(2)或者在水稻孕穗期、出穗期、齐穗期2%加收米80毫升+25%施保克60毫升/亩,兑水5升弥雾机茎叶喷雾或航喷防治?褐变穗?。

科学家将高产不抗倒伏的水稻和低产抗倒伏的水稻人工授粉杂交.多次选育后得到能够稳定遗传的高产抗倒伏水

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成单存在.如水稻的体细胞中含有染色体12对,则水稻花粉精子中染色体数目是12条.马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32对,则马的皮肤细胞中染色体数目32对.

故选:B

(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表达式如图所示:

即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和叶绿体.

(2)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是一定的.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成单.

所以水稻花粉中每个精子含12条染色体,则水稻体细胞内应有 12?对染色体.

(3)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显示隐性性状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染色体和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在生殖细胞中成单.生物体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本,另一条来自母本.杂交选育最后得到的四种水稻基因组都是纯合体,其中高产(A)和抗倒伏[B]性状为显性,其遗传过程如图:

故答案为:(1)光合;?(2)12;?(3)AABB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747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