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位于广东东南沿海,在北纬20.27—23.28和东经114.54—116.13之间。东邻揭阳市,同惠来县交界;西连惠州市,与惠东县接壤;北接河源市,和紫金县相连;南濒南海,与香港隔海相望。陆域界线南北最宽处90km,东西最宽处132km,总面积5271km2,(不含东沙群岛1.8km2)占全省总面积2.93%。大陆岸线长302km,占全省岸线索长度9%;辖内海域有93个岛屿、10个港口和3个海湖。全市沿海200m等深线索内属本市所辖海洋国土面积 2.38km2,占全省海洋国土的14%。
地质地貌 汕尾地貌区域为华夏陆台多轮回造山区,地质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频繁。侏罗纪燕山期造山运动基本奠定了本地区现代地貌的轮廓。在地球史上距今最近的是“喜马拉雅山运动”,使本地区表现为断裂隆起和平共处塌陷,产生了侵蚀剥削和堆积,北部上升,南部下降。以后的新构造运动继续抬高,使花岗岩逐步暴露地表,形成广阔的花岗岩山地,丘陵及台地。
本地区地质年代最早是三叠系上统,继而侏罗系第四系。岩石主要有花岗岩、砂页岩及第四系列化冲积砂砾层出不穷等组成。经过大自然和人类活动的作用,构成复杂的土壤类型。土壤类型有:水稻土、南方山地草甸土、黄壤、红壤、赤红壤、菜园土、潮沙泥土、滨海盐渍沼渍土、海滨沙土、石质土等10多种土类,40多个土属,70多个土种。
由于历次地壳运动褶皱、断裂和火山岩隆起的影响,造成了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兼有的复杂地形地貌。本地区位于莲花山南麓,其山脉走势为东北向西南方向倾斜。莲花山脉由闽粤边界的铜鼓岭向东南经汕尾跨惠阳到香港附近入海。地形为北部高丘山地,山峦重叠,千米以上高山有23座,最高峰为莲花山,海拔1337.3m,位于海丰县西北境内;中部多丘陵、台地;南部沿海多为台地、平原。全市境内山地、丘陵面积比例在,约占总面积的43.7%。
河 流 汕尾市境内集雨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有螺河、螺溪、南北溪、新田水、乌坎河、长山河、水东河、龙潭河、鳌江、赤石河、明热河、黄江河、西坑水、吊贡水、大液河等15条,其中直流入海的确良有螺河、乌坎河、鳌江、黄江、赤石河等5条。螺河和黄江河是汕尾市两条大河。螺河处北向南纵贯陆河、陆丰两地,直流入海。该河发源于莲花山脉三神凸东坡,全长102km,于海陆丰交界处的烟港汇入南海碣石湾。螺河流域面积为1356km2(其中1321km2在本市境内)年均径流量为19.82km2。螺河流域是陆丰市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流域,其水能资源占全陆丰市的80%,可开发电量占全陆丰市规划年发电量的78%。历史最枯流量为0.15km3/S(1963年4月30日),螺河现已建成5座中型水库,控制集雨面积231km2。螺河桥闸是螺河下游一宗集灌溉、城镇供水、防洪、排涝交通、发电的综合性大型桥闸。螺河的东西大堤现已达20年一遇防洪标准。黄江发源于莲花山脉上腊烛山,流经海丰16个乡镇场,在马宫盐屿注入红海湾,全长67km。由于20世纪70年代围海造田,把黄江口至马宫盐屿的长沙滩涂围成一条宽仅200m的河道,成为黄江干流的延伸部分,使龙津河、大液河、虎头沟等独流入海的河流成为黄江水系。黄江全流域面积1370km2(本市内1357km2),年均径流量为19.35 km2历史最大洪水3500km3/S(1957年5月13日)。最枯流量0.8km3/S(1963年5月15日),平均坡降1.10‰,水力理论蕴藏量3.19万kw ,可开发量1.7万kw ,已开发量度1.1kw 。根据以蓄为主,蓄泄兼施的方针,到1998年黄江已建成大、中型水库6座,共控制集雨面积501km2,占流域面积36.9%。中下游已进行了三河归一整治,并建成防潮大闸,使大面积的灌溉、防洪(潮)基本达到省定标准,且为汕尾市区(含红海湾开发区)和海丰县城供水水源奠定可靠基础。
气 候 汕尾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区,海洋性气候龙为明显,光、热、水资源特别丰富,物质能量转换迅速。全市境内太阳辐射总量年平均120千卡/cm2以上,光合潜力每1/15公顷约7400kg(太阳总辐射量每千卡R净光合产物为61.9kg/公顷);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179.1小时,日照率为49%。汕尾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21.90C,南北气候略有差异,南部沿海年平均气温约为220C,北部山区约210C—21.50C,相差为0.5—10C;月平均最高气温31.70C,月平均最低气温19.10C;其中极端最高气温38.50C,极端最低气温-0.10C;水稻安全生长期为260天左右。全市雨量充沛,平均降雨量为2200mm,属湿润地区。境内雨季始于3月下旬,终于10月中旬;常年雨量集中在4—9月的汛期,降雨量占全年80%以上;而自10月起至翌年3月,雨量度稀少,降雨仅占全年的15-20%,故春旱、夏涝是汕尾水旱灾害的一般规律。由于地形作用降雨量集中,使本市成为广东省3在暴雨中心之一,曾有过日降雨量621.6mm和一次连续性最大降雨1191.5mm的记录。此外,由于汕尾背山面海,岸线较长,故夏秋季节较易受西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台风)的袭击及影响。资料显示,影响汕尾气候的热带气旋年平均4.9个,最多年份10个,气旋带来的狂风、暴雨和海潮,往往酿成风、涝、潮灾害,但其丰沛降水亦可缓和干旱,增加工厂水库蓄水,为次年的早稻等农作物生产蓄备丰富的水源。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列汕尾港为重点发展的广东四大渔港之一。汕尾港在2010年获得“中国首批全国文明渔港”。
鲘门港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深汕区的鲘门中心区,分为三大版块(鲘门海鲜购物码头、鲘门综合市场、鲘门饭馆) 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610.4亿元,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3.6亿元,增长28.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1亿元,增长25.6%;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22元, 增长17%,以上四项指标增速均居全省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391.6亿元,增长18.8%;人均GDP突破2万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8569元,增长16%。
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7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26亿元,增长3.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6%;第二产业增加值315.69亿元,增长18.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5.9%;第三产业增加值247.80亿元,增长6.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9.5%。三次产业结构为16.1:47.0:36.9。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560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3643美元),增长11.7%。 汕尾市位于粤东沿海,水域辽阔,水产资源丰富。内陆江河纵横,塘库密集,各类天然水域面积1.39万公顷,其中可供淡水养殖面积1.30万顷。有碣石、红海两大海湾,海岸线长达302公里,大小岛屿92个,岛岸线长45公里,面积2.92平方公里,大陆架内海域面积2.39平方公里,是海捕渔船的主要作业场所。10米深等深线内浅海、滩涂6.96万公顷,其中可供海水养殖面积3.30万公顷,已开发利用的有2.11万公顷。主要的海洋经济水产品种有20种。海洋渔业是汕尾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产业,全市拥有10个港 口,其中汕尾、甲子港是国家外贸口岸和国家一级渔港,碣石、马宫港是国家二级渔港。汕尾市海、淡水养殖业发展迅速,水产养殖的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已初具雏型,形成了20个海水养殖基地和18个淡水养殖基地,基地面积2.3万公顷 。
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番薯、小麦、玉米等;
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大豆、芝麻、莲藕、茨菇等;
水果主要有荔枝、龙眼、香蕉、柑、桔等29科 42种。香炉桔是汕尾市特有的优良无病苗木材料。
土特产品 汕尾市区:海鱼、海盐、龙虾、膏蟹、鲍鱼、鱼钩、大白虾,枪鱼、大鱿鱼、大白带鱼,各种石斑鱼、每年的各种贝壳产值达5亿元。 陆丰市:海鱼 海丰县:海鱼、海盐 陆河县:柿饼、青梅、黄榄 汕尾高新行业主要为IT行业,其中“云计算”以及“汕尾招聘网”作为汕尾IT业两个分领域的佼佼者正在蓬勃发展中。
“云计算”
2010年6月19号,汕尾一夜间成了IT资本巨头中关村的亲家,率先在中国、乃至全球新兴产业版图上崛起。
2010年7月以后,投资50亿元的中关村(汕尾)科技园项目正式落户 。
2011年12月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汕云计算数据中心在深汕特别合作区举行奠基仪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