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踏春赏花的优美句子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05:12:00
字号:

朋友踏春赏花的优美句子

朋友踏春赏花的优美句子

朋友踏春赏花的优美句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句子吧,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有一定的语调,表示不同的语气,句未有一个较大停顿的语言单位。下面是朋友踏春赏花的优美句子。

朋友踏春赏花的优美句子1

1、时光静好,菜花正黄,走进自然,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2、人间最美的地方,我们一起摘过的野花。

3、春天来了,百花争艳,赏花心情美,晚饭小酌一瓶。

4、我爱缤纷的野花,装扮大地美如画。没有牡丹的名贵,芬芳不如茉莉花;没有桃花那么艳,不比所有的名花。可别看她不起眼,默默无闻自开花。

5、它们努力生长,向上,向上,向上!它们努力的,将根扎得更深,伸展自己的叶片,用的双臂抵挡侵袭,用意志战胜困难。

6、荒野漠漠一小花,可怜四周无邻家。你自哪里落此地?明年可否呈芳华?

7、寒风冷雨百花谢,无名野花坡上黄,古籍早载解百毒,花黄野菊是药材。

8、桃花含笑春风里,万枝丹彩灼春融。旗袍美女入画卷,人面桃花相映红。

9、白云悠悠飞满天,轻烟雾转溪水涧,沁香蜂忙金枝蕾,花艳映红醉青山。

10、郁金香,鲜艳的颜色是它的气质,浓重的色彩包裹出春的性感。

11、百卉千葩枝叶荀,花团锦簇摄心魂。经年幽谷随风舞,近日阡陌紫气醇。玉色丰姿频入夜,琼英璀璨独留馨,朝露相伴映山色,晚辉摇曳谢客门。

12、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3、笑看花开是一种心情,静赏花落是一种境界。

14、野花香自度,似识幽人处。

15、绝岩峭壁独风骚,千仞无润雨雪浇。香满山原胜国色,花不知名分外娇。

16、在春天里,在春风中,走着走着花就开了,走着走着花就浓了。

17、莺飞燕舞,万物生发。

18、雨中赏花,醉了心扉。

19、一捧春光一树花,正值游园踏春时。

20、下班路上采一束野花,心情美美哒。

21、爱上野花,欲断难断。

22、山野无名骚、自身清香幽。不而它争重、知足乐优柔。

23、踏春赏花,不辜负好春光。

24、无名野花,开在原野,芳香阵阵,迷人芬芳。

25、小花开点点,笑在草丛间。不与奇葩伍,情倾大自然。

26、野花溢香生路边,只可远观莫近前,君若偷尝野花味,毒入膏肓见罗阎。

27、樱花红陌上,杨柳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

28、浅夏,采撷一朵思念的花。

29、美丽的火焰纹包裹着妍丽的花朵,美丽的花束串联成绵延的花海,一路向前。

30、孤芳自赏的野花,高傲的盛放在路旁,有着白色的花瓣,洁白如天边的云朵。

31、阳春三月,正是踏青好时节,阳光明媚,让春心荡了个漾。

32、纵横有千烦,不如赏花一笑。

33、踏青,赏花,饮酒,赋诗。人间三月,等花也等你。

34、春光无限好,花开正当时,来踏春赏花吧。

35、看,一大片**袭来,闻,一阵阵沁脾清香,听,一树树黄花盛开,此时,无数黄花风铃已在眼前。

36、家花不如野花香,野花让你愁断肠!

37、人间四月芳菲尽,路边野花始盛开。

38、柔的水,柔的风,柔的花静谧美好!

39、山花开遍梅湖畔,春光烂漫好踏春。

朋友踏春赏花的优美句子2

1、公园里到处是赏花踏青放风筝的人,是的,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一切都在慢慢好起来了。

2、春光明媚,出来踏青,放放风筝。

3、烟雨蒙蒙,一场春雨洗礼了万物的心灵。悄然发觉,那是一抹新绿一簇嫣红,春天的脚步近了,可以去踏青了。

4、春暖花开!快带着闺蜜一起踏青野餐玩泡泡机呀!

5、四月的清明节,总是伴着些淡淡的雨季,好像上天也会理解人们的无限哀伤,不如我们收拾好心情,去踏踏青,郊郊游,还自己一个舒适的心情

6、农历三月三,出门踏青山,户外郊游多玩玩,呼吸空气更新鲜,写条短信发朋友,通知大家多转转,踏青节到了,祝你心情愉快幸福美满!

7、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美丽的田野里。田野的景色迷人,嫩绿的草儿上面点缀点点小花,有红的、黄的、粉的……美丽极了!

8、清明节到了,愿你:工作的事情放放,疲劳的身体歇歇,烦躁的心情甩甩,快乐的踏青转转,美丽的春景赏赏,秀色的山水看看,开心的休息爽爽,充足的时间玩玩!

9、“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真的绵绵下个不停。渲染了迷蒙黯然的气氛,给人带来忧愁和悲伤。我和爸爸妈妈因为思念家乡,便一起到美丽的乡村踏青。

10、咱俩这么铁,节日分你一些:我过元宵节你过重阳节,我过青年节你过儿童节,我过情人节你过光棍节,我过中秋节你过寒食节,我过端午节你过清明。

11、清明节地位得到提升了,放假时间大增了,抛开工作能放松了,睡觉不用定闹钟了,闲暇之余去踏青了,节后又能神气清了!提前祝清明快乐!

12、风和日丽——今天风和日丽,妈妈准备带我去踏青。

13、日盼夜盼天天盼,终于盼来五一到;工作压力放脑后,身体放松是关键;你忙我忙大家忙,通通忙着庆五一;天蓝地广踏青去,你笑我笑大家笑。

14、清明时节踏青好,长假来临邀你游;抛开工作的忙碌,缓解奔波的疲倦;散散步来心舒畅,轻松自在逍遥现;放松心情来享受,愿你长假玩得愉快!

15、春天,是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季节,在柔和的春风中,让我们去踏青,李兆香不能陪你,但会祝福你玩得开心。

16、冷雪过后开河暖,春季养生重在肝:早睡早起常漫步,踏青出游把风筝;忌酸味儿宜甜食,多喝粥来多吃菜;戒怒疏肝笑露齿,知足常乐最逍遥。

17、有时祝福是一种负担,但真情的确是内心的珍藏;有时短信是一种负担,但牵挂总祈祷着安康。清明踏青的句子_清明对先烈说的话_描写清明的短语清明踏青的句子_清明对先烈说的话_描写清明的短语。清明到了,纵使难以开口纵使情绪复杂,都愿你一切顺利。

18、一大片一大片的大榕树遮天蔽日,枝干上的树叶碧绿得闪闪发光,一簇拥着一簇,构成一道美丽的绿色屏障。再低头看镜子般的池子,绿得如一块碧玉一样无瑕,我们的影子、周围树木的影子也被他们巧夺天工的手艺染绿了。

朋友踏春赏花的优美句子3

1、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小花好好看,这蓝色好美!

2、春天来了,桃红柳绿,春暖花开。春天是最美好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好好珍惜这美丽的春天!早安!

3、春天来了,花开得很美,疫情很快会过去,生活依然很美好!

4、春天花会开,桃花话语:爱情的俘虏,一起赏花吧。

5、春暖花开,各式美丽娇艳的花朵也争奇斗艳的开放,值得我们去欣赏,让我们一起去拍摄,记录下春天的美吧!

6、成片黄灿灿的油菜花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明亮动人,沁人心脾的油菜花香,悠闲的春日丽景,让人魂牵梦绕。

7、在春天里,在春风中,走着走着花就开了,走着走着花就浓了。

8、春天来了,桃花开了,心情要好点呀。早安啊,新的一天!

9、春到漫地生,夏临日葱笼。百花香有时,我香到寒冬。

10、春天来了。梨花,桃花,油菜花都开了。白的似雪,粉的像霞,黄的赛金。空气里都透着一股甜香。

11、熹微露起,花草低咛。春天来了,气温回升,正是出门踏青的好季节,出去玩吧。

12、杨柳细风过,春暖花会开,牡丹真国色,佳人赏花来。

13、春风十里,草木温软,春天的道路蜿蜒着,春天的气息磅礴着,开向春天的汽车轰鸣着叫醒了酣睡的花儿。

14、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15、满园春,抬头能看花满树,侧耳能听流水声。墙外春风似千缕,来钓西园万种情。

16、春天来了,百花争艳,赏花心情美,晚饭小酌一瓶。

17、桃花含笑春风里,万枝丹彩灼春融。旗袍美女入画卷,人面桃花相映红。

18、花开正好,攥住春光去踏青。最美不过人间四月天,莫负春光,不蹉跎,不虚度。

19、天如屋顶地如铺,万物合住此屋中。小草野花无人浇,年复一年生生春。

20、窝在家里看看书写写文养养花。只待风云散去,拥抱春暖花开!

21、木棉花的春天,真好!第一次看见真的木棉花,很美,很大气!整棵树,只有花没有叶!

22、春天来了,迎春花,木棉花,茶花,开了,好美!

23、春光无限好,花开正当时!周末约起,踏春赏花吧。

春天赏花的朋友圈说说 拍花发朋友圈的句子,

24、踏青赏花何须远,不负长安好春景;邂逅画中长安,探春日绝美意境。

25、春天是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很美,很期待!

26、春半花盛踏青时,别忘了在春天里放飞自我。

27、望着绽放的玉兰花,感受着春天的气息,真好!

28、仲春时节,花色摇曳于春风,自是一番风情。

29、跟随春天温暖的脚步,寻觅靓丽景色,千亩油菜花田,呈现出春日热闹的色彩。

30、此时已春暖花开,时光正在路上,愿你在最美好的年纪领略万水千山。

31、随缘生灭不须栽,春到满山遍野开;莫笑野花无客赏,幽香清绝古今才。

32、时光静好,菜花正黄,走进自然,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33、在与桃花对坐的时光里,感怀春暖花开的季节多么美好。

34、万壑松声山雨过,一川望去野花多。大地美好新图景,祖国篮天春意浓。

35、枝头啼鸟闹喧天,陌上野花争媚妍。一路春风迎面起,芬芳桃李满人间。

36、享受每一个当下,这就是热爱。春天来了,一路赏花。

关于春节的传说,故事,风俗民情,风采风貌,字画,对联

1.去青岛很适合 . 很美.经济又便宜. 我从长沙去的.一个人去的,包吃住4天花了近1500元 . 青岛一下火车往东走五分钟就看到大海了.感觉太好了.可坐在海边吃海鲜.太享受了. 作为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的举办城市.城市个性突出、山海优美、环境整洁、功能完善、生活舒适的人居环境。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并相继获得联合国和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青岛已经成为最适宜人类创业、居住的城市之一. 还有崂山.海军博物馆.滨海步行道 开放式景点,西起团岛环路,东至石老人,全长约36.9公里。滨海步行道将我市栈桥公园、海军博物馆、小青岛公园、鲁迅公园、第一海水浴场、八大关风景区、五四广场、石老人海水浴场等主要旅游景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海滨风景画廊。 五四广场 五四广场为开放式景点,分为南北两部分,广场主体雕塑《五月的风》成为青岛新的标志性旅游景观. 栈桥公园 栈桥公园为开放式景点,是百年青岛的标志,也是青岛最好的观景点之一 . 相信你会满意的. 青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著名的游览、避暑、疗养胜地。景点有: 栈桥公园为开放式景点,是百年青岛的标志,也是青岛最好的观景点之一 ,乘2、5、8、25、26、231、301、304、316、321、501、801路可抵达,距离青岛火车站只有几百米。票价:免费开放。 五四广场为现代建设的青岛标志性景点,为纪念为保卫青岛而引发的“五四运动”而得名,CCTV常能看到。乘25、26、31、104、202、228、212、223、225、304、316、321、501、801等二十几条公交车可抵达。票价:免费开放。 八大关景区为开放式景区,八大关景区为德国占领时期所建设规划,并联合欧洲二十几个国家的皇族贵人一起建有风格各异的欧式古建筑群,引种欧洲各种树木,以作为他们的休闲疗养用的皇族园林。乘15、26、31、202、212、223、228、304、311、316、321、501、801等二十几路公交车可抵达。票价:免费开放。 鲁迅公园以独特的红礁石和优雅的环境取胜,是青岛海滨风景区著名景点之一。 地址:琴屿路1号 票价:免费开放,乘6、26、231、304、311、312、316、321、501、801路车在鲁迅公园站下车。 小鱼山是青岛前海最佳观景点之一,为青岛市十大景观之一。 地址:福山支路24号 门票价格: 旺季:15元淡季:10元 乘6、26、202、223、228、304、311、312、316、321、501、801路车可抵达。 小青岛为青岛市十大景观之一。 地址:琴屿路2号 门票价格: 旺季:15元 淡季:10元。 乘6、26、231、304、311、312、316、321、501、801路车在鲁迅公园站下车。 海军博物馆(3A )是中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海军发展历史的军事博物馆。设室内展厅、武器装备展区和海上展舰区。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地址:莱阳路8号 ,门票价格:旺季:30元 淡季:20元 交通:6,26,202,304,316路 电视观光塔(3A )是青岛最佳观景点之一,也是集观光、餐饮、娱乐、购物、休闲的绝好去处。 门票:散客:旺季:30元 淡季:15元(淡季凭公交IC卡) 团体:30人以上15元 ,地址:青岛市太平山一路 交通:1,3,15,25,36,212,217,225,302,307,308,368路。 康有为故居纪念馆(2A )票价:旺季8元 淡季5元。 地址:青岛市福山支路5号 ,交通:6,26,202,304,316路。 青岛海底世界是集海底观光旅游和海洋科普教育为一体, 地址:中国青岛莱阳路1号 门票:90元,通票100元, 交通:6,26,316,304,202,228,801路。 信号山公园(3A )是青岛市内最佳观景点之一,门票:12元 地址:青岛市齐东路17号丁 龙山路18号 交通:1,214,220,221,225,228路。 花石楼 位于八大关景区内、为德国占领时期所建,德国总督的私宅,后成为蒋介石的私宅,毛泽东疗养时的住处,为青岛著名建筑景观之一。 门票价格:5元 ,地址:黄海路18号 ,交通:26,31,304,316路。 天主教堂建于本世纪30年代初,也称圣弥爱尔大教堂,它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青岛著名建筑景观之一。 地址:浙江路15号 ,门票:5元 ,交通:1,2,5,25,367,228,231路。 青岛山炮台遗址公园3A 坐落在风景秀美的青岛山上,为岛城最佳观景点之一,这里曾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亚洲唯一的战场,其地下工事保存完好,是一处集教育、休闲、游览为一体的人文景观。 门票:旺季:10元 淡季:8元 ,遗址展览馆:旺季:5元 淡季:4元,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兴安支路1号 ,交通:15,25,,220,604路。 崂山风景区(4A)通票160元。(清流、太清、仰口游览区旺季票价每人次70元,淡季为50元;北九水游览区旺季票价为每人次50元,淡季为30元;华楼游览区票价为每人次10元),交通路线: 1.去南线:A. 崂山旅游专线,俗成802路,从团岛发往垭口. B.304路,从轮渡发往垭口. C.104路 从台东发往流清 2.去北线: A. 312路, 从路动发往仰口. B. 109路,从李村发往仰口. C. 123路,从李村发往仰口. D. 106路,从李村经仰口至垭口. 3.去中线: A.311路, 从轮渡发往北九水. B.110路, 从胎动发往北九水. 2.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日照旅游资源丰富,海滨风格浓郁。有“蓝天、碧海、金沙滩”之美誉的万平口海滨生态园,有让人们体验大海胸怀,细听波涛 诉说,欣赏红日从东方升起的灯塔风景区,还有迷人的桃花岛,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的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有世界上最大的汉字摩崖石刻—河山“日照”巨书,有近 四千年历史世界上树龄最长的银杏树—莒县浮来山银杏树,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有全国第二大煤炭输出港—日照港、有全国最大 的液体化工码头—岚山港。 日照在山东半岛南翼,东临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西接沂蒙老区临沂,南与江苏省赣榆县接壤,北与青岛市、潍坊市毗邻,是一个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 兴港城。现辖东港区、五莲县、莒县、岚山办事处和日照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总面积5368平方公里,总人口270万,其中城区人口25万人。 日照市总的地势西高东低,略向东南倾斜。间有地、丘陵和分割的小块平原,最高点五莲县马耳山,海拔706米,最低点东港区东海峪,海拔1-1.5米。境内大小山头4358座,较大河流有12条,有日照水库、墙夼水库、青峰岭水库三座大型水库。 日照市处在我国南北方地理分界线附近,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东部属暖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西部属温暖带季风区大陆性 气候。年平均气温12.5?C。无霜期210天,全年平均日照2540小时,降水量916毫米。交通发达,集海运、铁路、公路于一身。 有日照、岚山两个一类开放港口,有两个10万吨级煤炭专用泊位,19个5000-25000吨级杂货泊位,一个50000吨级液体化工品泊位,年吞吐能力 210万吨。 兖石、岚坪铁路经西安、阿拉山口直通荷兰的鹿特丹港,使日照成为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国际货物集散地。市内公路四通八达,204、206国道、 016、048省道纵贯市境。每天始发北京、新乡、济南、临沂旅客列车四列。始发北京、天 津、上海、郑州及省内各地市汽车多辆,沟通了我市与外地的联系。 日照市通讯设施先进,信息传递便捷。实现程控交换,传输数字化;开通了移动通讯、无线寻呼系统,保障了对国内外直拨电话、传真和电报通讯。 日照市名胜古迹较多,主要有两城遗址、东海峪遗址、尧王城遗址、丹土遗址、陵阳河遗址、齐长城遗址、莒国故城、刘勰故居、定林寺。 日照市依山傍海,风景秀丽,市内主要景区有鲁南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海滨灯塔风景区、万平口海滨旅游区、河山日照巨书、日照港、五莲山、九仙山、浮来山、莒县博物馆、阿掖山、四大海水浴场。 日照市旅游服务设施齐备,有六家旅行社,十七家旅游汽车出租公司,三家星级饭店,其它旅游涉外饭店二十二家,定点餐馆二家,定点购物商店三家。 日照特产丰富,珍贵海产品有西施舌、乌鱼蛋、文蛤、扇贝、虾米;京冬菜、日照醇、久负盛名;莒县屏风挂扇、日照石刻、日照黑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日照花生、苹果、板栗、日照青茶、银杏茶等产品已走出国门,销往世界各地。 日照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海、山、古、林四大资源优势互补,经每年组织旅游系统人员参加大型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进行促销宣传,近几年内陆地区来日照旅 游、度假、观光的游客不断增多,特别是日照至北京、日照至新乡旅客列车开通后,方便了旅客,扩大了客源市场。今年夏季还专门开通了郑州至日照的周末旅游专 列,使日照的旅游更跃、旺盛,每年接待量均在10万人次以上。 景区:灯塔旅游风景区 浮来山风景名胜区 莒县博物馆 鲁南海滨国家森林公园 山海天旅游度假区 万平口海滨旅游区 王家皂民俗旅游度假村 五莲山风景名胜区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夕”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夕”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野兽,比现在的大象还大几倍,比老虎还凶几十倍。专门吃人,而且一吃就是几十个人,被它吃的人数也数不过来。老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夕”又来了,有个年轻人恨极了,说:“与其让它吃掉,还不如和它拼了,反正都是一死。”他拿把劈斧冲了上去,好多年轻人也跟着冲了上去。可他们不是“夕”的对手,年轻人都被“夕”吃掉了。此后,“夕”变得更凶恶了,老百姓个个怨气冲天,恨声震地。

冲天的怨气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声惊动了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夕”。神农手执打兽鞭,对准“夕”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夕”竟乖乖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夕”头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说罢,从腰间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夕”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夕”竟一下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夕”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夕”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除夕”,即除“夕”的意思。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并敲锣打鼓,鸣竹张灯,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德。 大概是后人根据年俗传统附会的。不太可能是“年”的起源。

春节习俗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如年夜饭,尤为讲究:一是全家务必聚齐,因故未回者必须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体现团圆之意;二是饭食丰盛,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饺子叫“万万顺”,酒水叫“长流水”,鸡蛋叫“大元宝”,鱼叫“年年有余”;这条鱼准看不准吃,名为“看余”,必须留待初一食用.北方无鱼的地区,多是刻条木头鱼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为祖辈居上。孙辈居中,父辈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饮酒。吃饭时关门闭户,热闹尽兴而止。

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除夕的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为主。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和蔬菜。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种或几种必备的菜,而这些菜往往具有某种吉祥的含义。比如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旺。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含义为“和气生财”。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

吃饺子

北方地区春节喜吃饺子,其寓意团圆,表示吉利和辞旧迎新。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和乐趣,历代人们在饺子馅上下了许多功夫,人们在饺子里包上钱,谁吃到来年会发大财;在饺子里包上蜜糖,谁吃到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等等。

门神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而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叫做成庆的勇士。在班固的《汉书·广川 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春联

春联,是来源于桃符的。"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幅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才将桃符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年年有余”贴年画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倒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看春节联欢晚会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习俗,但进入80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每年有超过10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放爆竹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算盘声和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焚烧时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送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等一大堆讨吉利的话,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 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拜年的形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春节期间拜年的形式也超越了传统的串门送祝福,而出现了新的拜年形式,如电话拜年,贺卡拜年,短信拜年,网上拜年等。这些拜年形式除丰富了春节的拜年传统之外,还因其简单方便、快捷、无时空无国界阻碍、生动活泼、费用低廉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据统计,每年春节,通过手机拜年的短信都达到几十亿条,而通过网上传送贺卡、拜年网页的参与人数更是不可胜数。

春节诗文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守岁

(北宋)苏轼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元日·玉楼春

(北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小孩小孩你别馋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中国各地春节饮食习俗

湖南春节第一餐要吃“年糕”,意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少部分湖南的苗族人民,春节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谷丰登”。

湖北有的地方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年轻的学子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两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江西鄱阳地区第一餐要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和银币,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广东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做好足够春节三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带,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萝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芡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生活甜美,源远流长”之意。

广西壮族人春节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福建闽南人春节第一餐吃面线,寓意“年年长久”,漳州一带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江苏、浙江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由芹菜、韭菜、竹笋等组成的“春盘”,寓意“勤劳长久”。

安徽一些地方春节第一餐时每人要咬一口生萝卜,名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关中、河南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饺子与面条同煮的饭,叫“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

台湾春节第一餐吃“长年菜”,是一种长茎叶,有苦味的芥莱。有的还在菜里加细长粉丝,意即“绵绵不断,长生不老”。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735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