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水稻种子贮藏特点,水稻种子在贮藏时要掌握下列技术要点:
(1)掌握曝晒种温。早晨收获的种子,由于朝露影响,种子水分可达28%~30%,午后收割的种子含水量约为 25%左右。一般情况下,曝晒 2~3天即可使水分降到入库标准。曝晒时如阳光强烈,要多加翻动,以防受热不匀,发生爆腰现象,水泥晒场更应注意这一点。早晨出晒不宜过早,应事前预热场地,否则由于与受热种子温差大发生水分转移,影响干燥效果,这种情况对于摊晒过厚的种子表现得更为明显。
(2)严格控制入库水分。水稻种子的安全水分标准,应随种子类型、保管季节与当地气候特点分别考虑拟订。一般气温高,水分要低,气温低,水分可高些。试验证明,种子水分降到6%左右,温度在0℃左右,可以长期贮藏而不影响发芽率,适用于品种资源的中长期贮藏。常规贮藏的生产用种因地区而异,南方度夏的种子,水分应降至12%~13%以下,北方地区可放宽至14%。近年来,我国南方开始兴建恒温库,温度可保持在15~20℃以下,用于杂交稻种子和备荒稻种的贮藏。
(3)密闭贮藏。水稻种子堆孔隙度较大(大约50%~60%),通气性好,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为了保持种子低温、干燥的贮藏状态,宜采用密闭贮藏。我国东北地区为防止高水分种子受冻,常采用窖藏和围堆密闭的贮藏形式。窖藏的具体做法是:选择地势高燥、土质坚实的地方,在秋季挖成深 1.5~2米的长方形或圆形窖。在四周和底部垫以草垫和席子,在土壤结冻 3~5厘米时入藏,上面覆盖 0.3~0.5米的保温层。翌春 3月下旬至4月上旬,气温0~2℃时取出,经晾晒后播种。由于窖藏温度一般在-5~-10℃左右,种子水分16%即可安全越冬,这种方法对入冬前来不及干燥的晚熟品种尤为适用。
(4)防治仓虫与霉变。我国产稻地区的特点是多温多湿,仓虫容易滋生。为害水稻种子的主要仓虫是米象、麦蛾、大谷盗、锯谷盗、谷蠹、粉斑螟等,除采用药剂熏蒸和卫生防治之外,还可采用干燥与低温密闭压盖的贮藏措施,兼得防虫的效果。
防止霉变的主要措施是种子干燥和密闭贮藏。种子水分控制在13.5%以下,就能抑制霉菌的生命活动。所以,充分干燥的水稻种子,只要注意防止吸湿返潮,保持其干燥状态,就可避免种子微生物为害。
(1)种子萌发期。水稻种子在萌发期需水量较少,在适当的温度和氧气条件下,只要吸收种子本身重量30%的水分就可以萌发,40%的水分最为适宜。种子吸水的快慢与水温关系最密切,水温高浸种时间短,水温低浸种时间长,所以浸种时间由浸种水温来确定。把每天浸种的水温加起来达到100℃,就能满足种子吸水量。如浸种的水温为15℃时,应浸6~7天,水温为20℃时浸种时间为5天。浸种时间过长,胚乳养分外渗损失,时间过短,吸水量不足或不均匀,不仅发芽不整齐,而且往往有许多种子播后不能出苗而造成损失。
(2)播种至秧苗期。播种后芽谷的出苗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提高,出苗速率也加快,因此,为了保证旱育秧播后达到全苗齐苗的要求,必须在播前浇透底墒水,浇透土层10厘米以上,使土层的水与地下湿土相连。播后采取地膜覆盖保湿,使苗床出苗期土壤含水量稳定在80%以上,以满足稻谷出苗时对水分的要求。齐苗后要严格控制土壤水分,只要早上秧苗新叶尖能吐水珠,就表示不缺水,使秧苗尽可能接近旱地条件下,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温度和氧气,促进根系生长,培育出苗株矮、叶片挺、分蘖多的标准壮秧。一般在齐苗至2叶期前,适当减少土壤水分,促进种根下扎,提高抗旱能力。2~3叶期前土壤水分保持在70%~80%,发现苗叶卷曲不展开时表明已缺水,则及时补给水分,4~5期可以充分发挥根系从深层土壤吸收水分的功能,无特殊情况下可以不补给水分,中午前后发现部分秧苗出现卷叶至傍晚前后不展开时,则可浇1次水,秧苗不卷叶,一般可不用浇水。
(3)插秧期。插秧时田面水层控制在1厘米左右,就是说要有一层“2厘米左右的薄水层”。这样可以掌握株行距一致,插得浅,插得直,不漂秧,不缺穴,缓苗快。
(4)分蘖期。分蘖期稻株地上部、地下部均迅速生长,蒸发量与蒸腾量均较大,需要水分较多。而地下部根的生长不仅需要足够的水分,还需要充足的氧气。为了保证水分与氧气的供应,最好采用浅水与湿润灌溉相结合,浅水层有利于提高水温和地温,增加茎基部的光照强度,加强土壤养分的分解,促进根系生长。分蘖期间当稻田水层为1~2厘米时,分蘖处于最佳状态,当水深达5厘米时分蘖推迟,分蘖总数和有效分蘖数减少。浅水层湿润水分管理有利早分蘖,低节位分蘖,植株体健壮,为培育壮秆大穗打好基础。此时如缺水或发生干旱,就会延迟分蘖,减少分蘖数。
(5)分蘖末期。水稻分蘖末期,已处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生育转换期。为调节各器官间的协调生长,解决壮秆与大穗这一对主要矛盾,同时又根据水稻在此期耐旱性较强的特性,在生产中应采取晒田处理,晒田的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是控制无效分蘖,巩固有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改善土壤环境,土壤氧气含量增加,使原来存在于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如甲烷、硫化氢和亚铁等氧化,含量明显减少。有益微生物活动增强,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利用,促进根系生长,稻株的总根数及白根数增多,根系下扎,扩大根系活动范围,增进根的吸收能力。对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烂泥田,要早晒、重晒,使田面沉实,达到进入不陷脚程度。水稻生长正常的高产田要及时晒,这类稻田一般土壤肥力高,通透性好,晒田主要是控制无效分蘖,晒到田面硬实,出现小裂纹时可灌一次浅水。前期施氮肥过多,秧苗生长过旺,有倒伏现象的要早晒、重晒,晒到田面出现小龟裂,进入不陷脚,中间可过1~2次水,以延长晒田时间。晒田时期应在有效分蘖终止前3天,一般晒田5~7天。结合晒田,每亩用通用型水稻吨田宝15毫升对水15千克叶面喷施。
(6)幼穗分化至抽穗期。幼穗分化期到抽穗期是水稻一生中生理需水量最多的时期,也是耐旱性最弱的时期,此期如果缺水,幼穗发育受害或受阻,特别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对水分要求十分敏感,此期水分不足,会严重阻碍颖花分化,无花便不能有粒,对水稻产量有决定性的影响。此期田内水层管理应保持3厘米左右,灌好“养胎水”,防止干旱受害。
(7)抽穗开花期。抽穗开花期也是水稻对水分反应较为敏感的时期,此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因此要求田内保持一定的水层,若受旱则延长抽穗或抽穗不齐。空气湿度过低,花粉和柱头受旱失水,花器容易枯萎,不能进行正常授粉,形成秕粒,所以要求在抽穗开花期内,田内要保持3~5厘米的浅水层。
(8)灌浆结实期。抽穗后水稻开花受精,籽粒开始灌浆。此期水稻根系不再增加,并逐渐衰老,活力下降,根系吸水和氮素减少,因此,应采取干干湿湿,以湿为主,增加土壤氧气来维持根的生理机能,同时也利于保持叶片的活力,延长叶片的功能期,促使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转,增加粒重。通过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调控管理,达到以水调肥、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保粒的目的,才能达到活秆成熟,籽粒饱满。进入黄熟后,需水减少,一般不再灌溉,前期最好保持土壤有80%左右的含水量,以不间断向籽粒输送,使籽粒能获得更多的养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吨田宝系统化控制可以提高水稻对水分逆境(干旱、长期涝害)的抵抗能力和适应能力,在不同生育时期水分逆境中,保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