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行民兵窑洞保卫战旧址纪念馆,位于壶关县东南30公里的东井岭乡常行村。
一九三九年日寇侵占壶关县城后,国民党二十七军占领了壶关南部地区并成立了国民党政府,驻扎常行村。该村民兵在***领导下,与罗掌、崔家庄等村民兵成立了联防区,不但保卫家乡,除奸锄恶,还常袭击陵川的草坡、平城一带的敌人。侵占在陵川的日寇对常行民兵恨之入骨,常到常行扫荡、袭击。
一九四四年农历七月二十一日夜,日寇的一个小队长带领伪山西剿共军第二师及投敌的国民党保安五中队共五百余人。从陵川县城出发,夜袭常行村。站岗巡逻的民兵发现日军后,急忙向村政治主任徐海水、村武委会主任徐顺孩、民兵队长张小保保报告了敌情。他们立即决定,由徐海水、徐顺孩组织群众进洞,由张小保带领全村17名民兵到村外阻击日军。他们机动灵活地对付各路敌人,首先在村南边的小松坡下和敌人接了火,接着村西、村北响起了枪声。预先埋下的地雷纷纷被敌人踏响,敌人一时摸不清底细也不敢贸然进村,使全村群众安全进入窑洞。民兵在张小保的指挥下,边打边往碉堡撤退。日军发现碉堡后开始围攻。张小保和民兵们一阵狠打,日军丢下6具尸体撤了下去。接着,又攻了几次都被民兵们打了回去。恼怒的日军将数门迫击炮一齐对准了碉堡,碉堡被炸塌,张小保和民兵们迅速转移到洞内。日军看着黑洞洞的窑洞谁也不敢进去,只是在洞口转来转去。张小保在洞内布好防线,利用敌明我暗的优势,不断袭击敌人。他端起枪,对着洞外连发两枪,两个鬼子中弹,立时毙命,几个民兵趁着混乱又冲到洞口,向外扔了一阵手榴弹,炸得日军血肉横飞,哇哇乱叫。敌人始终不敢入内,只是举枪向洞内乱打。
第二日,日军从洞顶挖了一个口子,又把一捆捆柴草堵在洞口点燃,企图把民兵和群众呛死在洞内。过了两小时,敌人见洞里没有动静,以为洞内的人全部被呛死了,几名日伪军蹑手蹑脚摸进洞内,没走多远,就被民兵“啪啪”几枪放倒。一个日军官听到枪声,趴到新挖的洞口往下窥望。张小保眼明手快,朝洞口一枪打去,日本军官应声栽下,身上的指挥刀被张小保缴获。日军恼羞成怒,扔了一阵手榴弹后,又向洞内推进了大量石块、泥土等物,两个洞口也用石块封死,想把村民们闷死。当时,在窑洞的南端有一个暗口,敌人还未发现,张小保和徐顺孩迅速组织群众靠近了暗口。这样,敌人想呛死和闷死他们的阴谋也失败了。洞里有粮无水,民兵和群众强忍着吃了两天生小麦,就再也咽不下去了。第三日,小麦吃完了,每个人都遭受着饥饿、干渴和烟熏的折磨,有些人实在顶不住了,就喝起尿来。张小保赶忙同徐顺孩商量,决定派3名民兵从外面找些吃的。民兵从暗口子出去,悄悄从地里刨了100多个土豆回来分给了乡亲们,同时,他们又让一名民兵绕过敌人的包围去区上报信。坚持到第四天,敌人使尽了惨绝人寰的最后一招,把“毒瓦斯”扔进洞里,徐发青、徐根枝、徐玉山中毒倒下,壮烈牺牲。25日早上,壶关县武委会、独立营和区干队,配合界北各村民兵共计千余人直奔常行村向日军猛烈开火。张小保和民兵们听到枪声,立即冲出窑洞,追杀敌人,日军丢尸弃械狼狈而逃。他们带领常行村民兵机智、灵活、英勇顽强,依托村中碉堡与敌人周旋四天四夜,终于等到了区委的救援。常行窑洞保卫战共歼灭日伪军118余名,缴获武器300余件,极大的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当时的《新华日报》曾以“惊天动地的四天四夜”为题作了报道,使窑洞保卫战名震华夏。一九四四年十一月,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在黎城南委泉召开的“太行区群英会”上授予徐顺孩、张小保“腹心地区一等民兵杀敌英雄”的称号,并颁发了“杀敌英雄”奖章。 邓小平同志在会上盛赞“太行山是豪杰辈出之地,感谢太行人民为中国革命尽了一切力量”。抗战胜利后,徐顺孩、张小保分别于1951年9月、1960年5月出席了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在北京怀仁堂和天安门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当时民兵用过的枪、炮仍展览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内,作为红色的象征永久珍藏。
常行民兵窑洞保卫战旧址纪念馆,一九六五年五月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五年确定为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该旧址座北朝南,西南环山,北为村民居舍,由窑洞、碉堡、展厅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旧址的窑洞是一九四三年,常行村党支部组织全村民兵利用旧的采煤坑道,修筑长3000余米的“爪”字形坑道。村中、南山、西山设置三个洞口,村中的洞口上修筑三层结构调堡一座。2005年对该旧址重新维修。展厅内布设展版50块,展线60.55米,展版总面积75.49平方米,并配有纪录片、解说词供游人参观,展览以“永远的丰碑”为主题,图文并茂,史物结合,以详实的历史资料再现了当年民兵抗日的战斗场面。
20世纪50年代初,作家申双鱼同志撰写的革命故事《窑洞保卫战》引起上党革命老区的轰动,人们纷纷前往常行村参观、走访。后由上海美术出版社改编出版连环画《窑洞保卫战》向全国发行。 高山寨位于王莽岭西东井岭东南的群山之巅,因高山有寨而得名。拾阶而上,只见群山连绵,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林涛似海,茫茫无际,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可目击森林近20万亩,这里的森林不是天然而成,而是20世纪80年代壶关人民用汗水浇灌起来的人工森林。在这里还可以看到由壶关人民人工垒造的森林防护墙如同一条巨龙在山谷中盘旋飞舞,耸立在山顶的那座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石碑刻着:世界最长的森林防护墙,长2600千米,建成于2001年6月6日,共动用土石方1113万立方米,砖3399.4万块,累计投工4442万个。
掀起植树造林高潮,保障生态持续发展,为赢得世界第一的荣誉而无私地奉献,全国太行山绿化工程、东井岭高山寨生态防护林工程、东井岭低效林改造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在最紧张的阶段,乡镇领导和各村的老百姓每天8点钟上山,中午在工地上支起锅,吃着烩菜馒头。饭后,只做短暂休息,然后各山头上就又重新响起撬声、锤声、人声,直至天黑,才从山上下来。东井岭乡乡长李富增,在高山寨工地一待就是几十天。东井岭乡东井岭村村委会主任王月忠,把修建护林防火墙当作毕生的事业,带领全村人民起早贪黑,注重质量、把握进度时刻站在建设第一线。东井岭乡南湖村75岁的赵崔龙,把搬石垒墙当成强身壮体的一种锻炼。正是这些众志成城的东井岭人,以各自的行动谱写出一曲曲动人之歌,为东井岭乡绿化事业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壶关县四套班子领导也多次到工地搬石垒墙;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率500多名县处级以上干部来到壶关县87个村庄的山头上,加入到搬石垒墙行列里;省委书记田成平、省长刘振华也曾先后到壶关县护林墙工地上搬石垒墙。这不是他们能垒多少墙的问题,而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一种肯定和赞扬。世界第一护林墙的表面都刷成了白色,墙随山走,墙随林转,蜿蜒起伏,有如长城,放眼望去,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晋庄镇十里村十里岭上,有壶关县委书记程前书写的“天下第一墙”五个直径达25米的白色大字,成为最为壮观的一个亮点!壶关人垒护林墙时,也没有想到以后会怎么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第一森林防护墙的名气将会越来越大,而由此引发出的壶关品牌更是一笔无价之宝!因为世界第一森林防护墙,这是壶关人民的创业壮举! 惊天动地泣鬼神,丰碑永立太行山! 新时代的“万里长城”,虽然围起了郁郁葱葱的“绿色银行”,而向世人开启的“城门”却越来越大了。
2012年新春伊始,乡党委在广泛征求上级领导部门和所辖村庄群众干部的意见下,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提出了崭新蓝图和宏伟目标。依托高山寨已建成的生态绿化区,发展农业经济,强乡富民。规划改造荒山地5000余亩,打造一个以特色养殖、绿色种植、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循环化高端产业园区项目。
该项目主要有四个板块:1.以大井村和东脑后村为主的养殖基地,利用山区优质牧草资源规模化养殖本地山羊、绵羊、黄牛等年存栏达到初期的3000只。三交口村、东掌村两个土鸡散养区,建设钢丝网圈养厂3万平米散养七彩山鸡、土鸡。2.以北行头村、东井岭村、石盆村、上庄村、郭堡庄村为主经济林种植基地,引进优良果树、核桃树等品种,树下间作中药材种植一期面积达到200余亩,逐步发展到全乡。3.以牛家掌、碾谷驼村为主的蔬菜种植区,规划建设10个蔬菜大棚,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4.以东井岭村等为主的荫林公路S327(太行山大峡谷旅游专线)沿线,建设农家客栈。吸引从太行山大峡谷AAAAA级景区归来的游客驻足,体验农家之乐,共享田园风情。 位于壶关县东井岭乡高岸上村东,栽植年代不详。高5米,径围0.8米,根部裸露呈龙形,盘踞在高2米的土岸上,龙松中植一径围1米,高10米的榆树,奇特怪状。古称“龙凤松”。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朔州特产 朔州特产介绍
山西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也是一个以丰富的特色美食而闻名的地方。山西特色美食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独特的烹饪技巧,吸引了许多美食爱好者和游客的关注。
下面是我介绍的7种山西特色美食的介绍:1. 汾阳手擀面:汾阳手擀面是山西最著名的面食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这种面条是由手工制作的,面条细而有弹性,入口滑嫩。搭配浓郁的酱汁和各种配料,如炸酱肉、葱花和豆腐干,绝对是一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2. 扳倒糕:扳倒糕是山西传统的糕点之一。它由糯米粉、红枣、芝麻和核桃等原料制成,口感软糯,甜度适中。糕点的外观呈扳倒状,因此得名。扳倒糕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常常用作节日和喜庆场合的招待食品。
3. 糖醋排骨:糖醋排骨是山西非常受欢迎的一道传统菜肴。它以猪排骨为主要材料,经过炸制、炖煮和糖醋的调味处理而成。糖醋排骨色泽红亮,味道酸甜可口,肉质鲜嫩多汁。它既可作为主菜,也可作为家常小吃,深受人们的喜爱。
4. 山西刀削面:山西刀削面是一道历史悠久的传统面食。它以其独特的刀削制作工艺而闻名。面条宽而厚,形状像刀片,因此得名。刀削面煮熟后,口感劲道有嚼劲,搭配浓郁的汤汁和各种配料,如牛肉、羊肉和蔬菜,味道更加美味。
5. 过油肉:过油肉是山西传统的烹饪菜肴之一。它以猪肉为主料,通过先煮熟再油炸的制作工艺而得名。过油肉色泽金黄,外脆里嫩,肉质鲜美。它的制作过程繁琐,但结果却是令人满意的美味佳肴。无论在家庭聚会还是宴会上,过油肉都是一道备受欢迎的菜肴。
6.手抓饼:手抓饼是山西的传统糕点之一,以其独特的制作方式和美味的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面粉制成的饼皮烘烤后,酥脆而有嚼劲,搭配香脆的油条、鸡蛋和葱花,再加上特制的辣椒酱,味道丰富多样。它是一种方便、快捷且美味的早餐或小吃,深受山西人民的喜爱。
7.炸酱面:炸酱面是山西的传统名菜之一,享有盛誉。选用高品质的黄豆酱和猪肉末,再加入鲜美的肉汤和调料,炒制而成的酱汁,与面条完美搭配。面条细而富有弹性,酱汁浓郁香浓,配上葱花、黄瓜丝等配菜,味道鲜美。这道美食简单却不失精致,让人垂涎欲滴。
以刀削面为例:
它的制作过程非常独特,将面团切成薄薄的面条,形状像刀削一样,因此得名刀削面。
在山西的许多小吃摊点和餐馆,你可以看到师傅们高手在舞,将面团放在一个特殊的木板上,用刀迅速切削面条。他们的手法精准而熟练,一刀一刀地削下面条,落入沸水锅中煮熟。
刀削面的面条宽而厚实,咬上去有嚼劲,口感非常有趣。面条和面汤的搭配也很重要,山西的刀削面通常搭配有牛肉或羊肉,以及各种蔬菜和调料。汤头鲜美浓郁,面条吸饱了汤汁,入口有肉香和面香的双重享受。
刀削面作为山西的传统美食,不仅受到当地人的喜爱,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品尝。无论是在寒冷的冬天暖胃,还是在炎热的夏天解暑,刀削面都是一道美味的选择。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是传承了山西的饮食文化。
山西特色美食丰富多样,口味独特,以面食、小吃、烤肉和炖菜为主要特色。无论是当地人还是游客,都可以在山西品尝到各种美味的特色菜肴,感受到山西美食的独特魅力。1、应县紫皮大蒜
产于恒山脚下应县小石口一带,蒜皮紫红,头肥瓣大,辛辣味浓,外皮松而内瓣衣紧。如果把紫皮蒜放在大马车轮胎下轧过去,就会看到一种奇怪现象,蒜头在轮胎刚碰着的时候,只听“啪”的一声,便分成数瓣向两侧飞射出去,决不象一般蒜被压碎。紫皮蒜做的蒜泥和一般蒜的蒜泥不同,一般蒜泥隔夜变色变味,而应县紫皮蒜泥却可以放二、三天,色味如初不变。
紫皮蒜品质优良,每到秋季上市,人们便争相购买,或编成大挂吊在屋檐头,或携带它乡赠送亲友。如今的应县紫皮蒜,已成为出口的土特产品。当地谚语说:“应县紫皮蒜,马车轧不烂”,就是形容它的品质高超。
2、应县青椒
应县土地肥沃、水源较为丰富、农民素质较高,发展青椒生产优势得天独厚。几年中,县委、县政府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整合水利、农业开发资金,先后建成万亩高效节水园区5个,发展管灌、喷灌、渗灌10万亩,使青椒亩用水量由过去的80立方米减少到45立方米左右。为将青椒产业做强,应县县委、县政府2007年在全县24万亩青椒田中推广了无公害栽培技术。全县培育达国家A区绿色青椒2万亩,培育保护精品青椒10万亩。建成青椒大市场12个,年交易量达10亿公斤。建成青椒预冷、恒温库和脱水厂37个,达到了处理能力5.5万吨的规模,形成了全县青椒生产、贮藏、销售各配套加工多环节增值的良好机制。目前,应县已成为晋北地区最大的青椒生产基地。
3、应县胡萝卜
应县胡萝卜以其根型整齐均匀,尾部钝圆,光滑无分杈,色泽鲜艳,口感甜脆,营养丰富,品质佳,深受广大用户青睐。全县种植面积达30万多亩,年产胡萝卜13亿多公斤,成为全国最大的胡萝卜生产基地。2001年,一个集食宿、娱乐、代办长途降温运输包装、蔬菜检疫为一体的华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南河种蔬菜批发市场),被国家农业部指定为全国定点蔬菜批发市场之一。每年7月中旬,来自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山东等省区的高架拉菜车涌进应县,跨过长江,运进广州、上海、深圳、海南,并转口香港、澳门、新加坡、日本等地,在国内外市场上一展风采,尽显风流。
4、平鲁红山荞麦
朔州市盛产荞麦。近年来,随着农民市场经济观念的增强,荞麦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大。含硒量居全国首位的平鲁红山荞麦,千粒重38.8克,硒含量0.73mg/g,深受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青睐,多次入选国宴。荞麦是原产于我国北方的古老作物。由于它生育期限短,春、夏、秋三季都可以播种,逢灾年用荞麦补种、改种都可获得一定购收成,是较为理想的救灾、备荒作物。荞麦是双子叶植物,在植物学分类上属于蓼科,与单子叶、禾本科的小麦、大麦等麦类作物亲缘较远,在常见大田作物中几乎没什么近亲,在很多方面也都表现得别具特色。
5、应县陶瓷
应县地处山西北部,山川形胜,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俊采星驰,素有“龙凤之乡,宰相故里”的美誉,是山西省文化旅游大县。以往提起应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首先是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的应县木塔。如今,陶瓷这一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绚丽奇葩将成为应县的新名片。应县将全力打造陶瓷会展中心。该项目位于应县南四环路路南,占地面积50亩,及多功能产品展厅、商务洽谈办公场所、会议、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该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推动当地及周边地区陶瓷产业的发展,扩大本地区陶瓷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北方瓷都形象。
6、怀仁羔羊肉
怀仁县肉羊行业协会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颁发的“怀仁羔羊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证书,注册有效期限10年,这是怀仁县首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不仅是怀仁县工商局大力实施商标战略、积极开展“一县一业”工程的成果,同时也实现了该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零”的突破。
7、右玉羊肉
右玉羊肉香味浓郁、肉质鲜嫩,肥瘦相间,肥而不腻、食之爽口。煮沸后肉汤透明澄清,脂肪具有清香之味。
8、怀仁陶瓷
“怀仁陶瓷”商标日前已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成为山西省第一件陶瓷产品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标示某种商品来源于某地区,并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地理的自然因素决定的标志。怀仁陶瓷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旗下核定使用的商品包括盆、碗、盘、壶、餐具、缸、坛、罐等日用瓷器以及瓷艺术品。批准有金 沙滩、桑干河、两狼山、赛玉、黄花梁、清凉山6个商标名称。
9、玉羊
位于晋西北国家级生态区“夏天绿翡翠,冬天白玉石”右玉,与内蒙接界。此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蕴育了罕见的地方珍品---中国五大绵羊(阿勒泰羊、滩羊、玉羊、乌珠穆沁羊、苏尼特羊)之一的玉羊,享誉华北。
10、右玉沙棘
右玉沙棘是山西朔州右玉县的特产。有塞上绿洲之美称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右玉县盛产沙棘.沙棘又名醋柳、酸刺,是一种药食同源植物,具有活血、怯瘀、养胃、健脾、利肺、抗炎生肌的药理功效。唐代《月王药典》、八世纪末的《四部医典》、清代的《晶株本草》等著名医书均有记载。 1977年卫生部把沙棘作为“药食同源”资源,并收入《中国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