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封邱村位于莱城西北8公里,镇政府3公里处,北靠方下河,与张家洼街道办事处王家楼村隔河相望,南依辛泰铁路,西与田封村相连,东临鲁中冶金矿业集团公司轧钢厂。全村耕地1050亩,485户,1496口人。
清康熙《莱芜县志》载:“封邱保?刘封邱”。据《刘氏谱》记载,明洪武二卜三年(1390年),刘姓由汶河南刘家庄迁此建村。因邻村多以封邱取名,故以村名村,且刘姓居多,冠以姓氏,取名刘封邱村。
刘封邱村历史悠久,土地肥沃,浇灌方便,作物盛茂,故有“封邱洼”之盛名。村民世代开拓耕种,繁衍生息,和睦共处。村民历来以农业为主,生产蓝棵、大马、小麦、玉米等。用蓝棵叶泡水调和石灰,沉淀所得蓝色染料用以染布。刘封邱人勤劳敦厚,崇尚礼义,易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清朝道光年间,刘姓十二世祖刘元达(又名刘占)为郡庠生,后至茶业口刘白杨村教书多年,后居于刘白杨小学。刘元达被赐带清朝皇印“清爱堂”大匾一块,红沙灯笼一对,以示名誉之尊,族代相传,直至“0”被毁坏。1887年,村民刘冠卿(字松亭)18岁为郡庠生,因家寒不能升学,自谋薄资助学,创办了私塾学校。学生有刘玉敬、刘中英、刘舜卿、刘业田、刘奉纲、刘子正,刘夏峰等30余名。绝大多数学生后来都参加了抗日救国阵线。刘冠卿从教30余年,育人出众,参加抗日救国阵线后,当选县参议员。
刘封邱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战争年代出现了许多革命活动家。他们一生笃信马列,追求真理,献身革命,坚贞不屈,历尽艰险,为莱芜人民的解放和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著名革命老前辈,刘夏峰、刘舜卿、刘子正、刘木易等都是莱芜党组织早期主要***。他们为革命不怕流血牺牲,不怕家人受-、受牵连。变卖家产,支援革命斗争。刘夏峰自卖村东1.6亩土地,买0弹药带本村吴会泉、刘振山等民兵参加徂徕山起义。刘夏峰、刘舜卿、刘子正、刘木易等凑钱购买交通工具“西德产自行车”,现车架尤存,成为文物。同时,他们还以村居为根据地,进行秘密革命活动。1932年,县委负责人刘仲莹发展党员活动,就在刘夏峰家的小北屋和刘子正家的小西屋里秘密进行。
武工队长刘向春,机智勇敢。敌人闻之丧胆,千方百计逮捕他,并到处张贴告示:“谁要逮住刘向春,一两骨头一两金”。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出生入死,为革命做出了较大贡献。交通员刘冠勉参加革命后,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任劳任怨,不管环境多么恶化,条件多么艰苦,一年四季活动在夜间,承担着我党莱北与新甫县的通讯任务。他送信赤脚过岭,渡河不走正道,每每圆满完成任务。1944年秋,山东省邮政总局召开劳模大会,他被评为省战邮一等优秀交通员。当时大众日报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省邮政总局局长赵志刚召开座谈会,给他庆寿、送礼。后来因年老,组织给他披戴红花,骑马返乡。由此,-反动派对刘封邱恨之入骨,称该村为八路“窝子”,只要逮住就活埋。解放战争年代,刘封邱村人为莱芜人民的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刘夏峰、刘舜卿、刘子正等革命前辈的影响下,刘封邱的许多热血青年,积极参战,英勇杀敌,为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英雄烈士。
在那战争年代,留村的男女村民积极上前线参战,男的抬担架,女的做军鞋,儿童站岗放哨。1946年8月,该村民兵,配合鲁中九师攻打埠村,组织村民20余人参战,参与百姓抬担架护送伤病员。同年10月在攻打螃蝎岭子战斗中,民兵刘学礼等人亲自背下我军伤员12人,谱写了一曲人民战争的赞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村民团结互助,共奔社会主义康庄大道。1953年成立了以刘冠桐为首的80多户村民的生产互助组,他们为烈军属代耕土地。1954年冬,初级合作社成立,由刘冠桐、刘顺华具体负责,下辖两个生产组,按地四劳六分配。雇农刘长福加入了初级合作社,其爱人对女儿“社英”唱起小曲:“社英、社英你有福,入了合作社,分的粮食堆满屋,全家生活真幸福。”
1955年.四封邱合为一体成立了高级合作社,社员按劳分配加照顾。本村主要负责人刘冠桐带领社员打机井,搞土地深翻,并在小任家洼村北搞引河灌溉,打机井20余眼,深翻整平土地40多亩。1957年由高级合作社转为人民公社后,先后在村东北和村北河连打大机井2眼,安装30千瓦电机两台,彻底解决了村东岭灌溉的难处。从此,粮食产量大大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富民政策激发了村民的致富热情。“要想富、先修路”,在村两委的领导下,于1996年自售资金55万余元(包括村民集资和在外工作人员自愿捐款两万余元)修铺沥青路3000余米,任玉侠与刘奉耕捐建大小桥6座。从此道路畅通,来往车辆频繁,为村里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近几年科学种田、培育良种蔚然成风。1997年,与省农科院合作,为省农科院培育玉米良种和土豆种,成为省农科院的良种繁育基地。几年来培育的鲁单50和鲁单981良种产量高,周围村民纷纷购买,并远销各乡镇种子站,深得农民的赞誉。
我国加入WTO后,村民产业结构调整积性极大大提高,争相种植经济作物,从东岭顶至洼中,大蒜、生姜、土豆、大棚蔬菜种植面积600余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部分村民还办起了小工厂、小饭店,收人大大提高。2001年,全村人均收入3200多元,60%多的农户装上了电话,成了电话村。村民的日子过得富裕又舒心。
刘封邱村人自古有办学习文,重视革命文化和革命理论教育的传统。1937年建立小学1处。刘子正、刘夏峰等人执教。他们既教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又开展革命理论和革命运动教育,学校变成了党开展地下工作的落脚点。1950年刘封邱小学重建,1990年搬迁至村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有用之人。1968年,教师“一鞭赶”时,回村教师有14人之多,成为当时泰安地区村教师最多单位。1949年至2002年,该村有80余名考生被高校录取,有近20名考生被中专学校录取。1990年刘进金在高考中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后分配在国务院信访局工作。如今大部分毕业生投入到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各行业工作岗位上。1999年教育体制改革后,刘封邱小学合并到孙封邱小学。原刘封邱小学村委投资重新建修,办成了四封邱(刘、孙、田、李2000)联合幼儿园,现有幼师8名,幼儿150余名,室内设备齐全,2()00年被评为区级规范化幼儿园。
解放前刘封邱不少文人不慕功名,苦心学医几十年,如名医刘士达、刘奉纲等,尤善外方脉,专治伤寒、妇科、外科、眼科病,远近闻名,惠及百里,至今留于后世许多治病良方。
刘封邱能工巧匠人才辈出,最早的泥工老匠刘力田除在周围村庄给百姓盖房外,1953年还带领人马,到山东农学院建造房屋。房建质量高、样式美观,享誉省内外。他的手下徒弟都成了名师巧匠。铁匠吴会祥,会打各种铁具,特别他碾的纺棉轴、打的水车市区有名。
清朝道光年间,刘封邱遭土匪抢劫,虏掠村民多人。为防匪患,村中领头人刘海春、刘东嘉、刘斋敬等组织全村人民建造了圩墙。圩墙全长2500米,宽10米,高10米,四角都有炮楼,墙外壕沟,恰作护村河。圩墙有东门、北门、南门。东门取名迎旭门,北门取名桃园门,南门取名朝阳门。现圩墙痕迹依然存在。
走进村内南北大街,南头转弯处有一座大庙,此庙是明朝年间建造的观音庙,现大殿完好无损。村中东北角有一高约25米,直径2.5米左右的大柏杨树,树周围用石料砌成高台,取名柏杨台子。周围行人夏季路过,坐此乘凉,村里人常三五成群坐此谈古论今。此树在莱芜战役时,因八路军官兵驻我村人数较多,后勤柴草供应不足,将树杀倒烧水做饭,支援了莱芜战役。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刘封邱村附近有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大舟山景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
河西走廊属于兰州高山奇峡的著名景点。
范围: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兰州和“河西四郡”: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和敦煌(瓜州).地位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15世纪以后,渐次衰落。目前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地质地貌与水系河西走廊属于祁连山地槽边缘拗陷带。喜马拉雅运动时,祁连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来的洪积、冲积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现南山北麓坡积带、洪积带、洪积冲积带、冲积带和北山南麓坡积带。走廊地势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冲积平原形成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绿洲。其余广大地区以风力作用和干燥剥蚀作用为主,戈壁和沙漠广泛分布,尤以嘉峪关以西戈壁面积广大,绿洲面积更小.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围,由山区河流搬运下来的物质堆积于山前,形成相互毗连的山前倾斜平原。在较大的河流下游,还分布着冲积平原。这些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引水灌溉条件好,便于开发利用,是河西走廊绿洲主要的分布地区。河西走廊气候干旱,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连山冰雪融水丰富,灌溉农业发达。
以黑山、宽台山和大黄山为界将走廊分隔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内流水系,均发源于祁连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补给,冬季普遍结冰。各河出山后,大部分渗入戈壁滩形成潜流,或被绿洲利用灌溉,仅较大河流下游注入终端湖。①石羊河水系。位于走廊东段,南面祁连山前山地区为黄土梁峁地貌及山麓洪积冲积扇,北部以沙砾荒漠为主,并有剥蚀石质山地和残丘。东部为腾格里沙漠,中部是武威盆地。②黑河水系。东西介于大黄山和嘉峪关之间。大部分为砾质荒漠和沙砾质荒漠,北缘多沙丘分布。唯张掖、临泽、高台之间及酒泉一带形成大面积绿洲,是河西重要农业区。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③疏勒河水系。位于走廊西端。南有阿尔金山东段、祁连山西段的高山,山前有一列近东西走向的剥蚀石质低山(即三危山、截山和蘑菇台山等);北有马鬃山。中部走廊为疏勒河中游绿洲和党河下游的敦煌绿洲,疏勒河下游则为盐碱滩。绿洲外围有面积较广的戈壁,间有沙丘分布。
气候
河西走廊冬春二季常形成寒潮天气。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是侵入本区的夏季风。气候干燥、冷热变化剧烈,风大沙多。自东而西年降水量渐少,干燥度渐大。如武威年降水量158.4毫米,敦煌36.8毫米;酒泉以东干燥度为4~8,以西为8~24。降水年际变化大。夏季降水占全年总量50~60%,春季15~25%,秋季10~25%,冬季3~16%。云量少,日照时数增加,多数地区为3000小时,西部的敦煌高达3336小时。年均温5.8~9.3℃,但绝对最高温可达42.8℃,绝对最低温为-29.3℃,二者较差超过72.1℃。昼夜温差平均15℃左右,一天可有四季。民勤年沙暴日50天以上,而安西8级以上大风的风日一年有80天,有“风库”之称。走廊风向多变。武威、民勤一带以西北风为主;嘉峪关以西的玉门、安西、敦煌等地,以东北风和东风为主。
土壤
河西走廊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上。冲积扇上部组成物质以砾石为主,夹有粗砂,目前很少利用;冲积扇中部和下部组成物质以沙土为主,多辟为耕地。冲积平原土质较细,组成物质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也是开耕的主要区域。在长期耕作灌溉条件下形成厚达1米、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高的土层,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走廊西部分布棕色荒漠土,中部为灰棕荒漠土,走廊东部则为灰漠土、淡棕钙土和灰钙土,淡棕钙土分布在接近荒漠南缘的草原化荒漠地带;灰钙土分布在祁连山山前黄土丘陵、洪积冲积扇阶地与平原绿洲。灰棕荒漠土带的西端以石膏灰棕荒漠土为主,东端以普通灰棕荒漠土和松沙质原始灰棕荒漠土为主,东北部原始灰棕荒漠土和灰棕荒漠土型松沙土占显著地位。盐渍土类广泛分布于低洼地区,自东向西,面积逐渐扩大。草甸土分布面积则自东向西缩小。地带性植被主要由超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和超旱生半乔木荒漠组成。东部荒漠植被具有明显的草原化特征,形成较独特的草原化荒漠类型,如珍珠猪毛菜群系、猫头刺群系,除常见的荒漠种红砂、合头草、尖叶盐爪爪等,还伴生有不同程度的草原成分,主要有沙生针茅、短花针茅、戈壁针茅、无芒隐子草、中亚细柄茅、多根葱、蒙古葱等。西部广布砾质戈壁和干燥剥蚀石质残丘,生态环境更加严酷。砾质戈壁分布有典型的荒漠植被,如红砂、膜果麻黄、泡泡刺、木霸王、裸果木等群落类型。流动沙丘常见有沙拐枣、籽高、沙米、沙芥等。固定沙丘常见有多枝柽柳、齿叶白刺、白刺等。疏勒河中、下游和北大河中游有少量胡杨和尖果沙枣林。湖盆低地,盐化潜水补给的隐域生境,分布有细叶盐爪爪、有盐爪爪、盐角草盐漠。河流冲积平原上分布有芦苇、芨芨草、甘草、骆驼刺、花花柴、苦豆子、马蔺、拂子茅等组成的盐生草甸。为防止风沙和干热风侵袭,绿洲地区,采用钻天杨、青杨、新疆杨、沙枣等,营造防风林带,效果显著。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历史悠久,是甘肃省重要农业区之一。它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它提供了全省2/3以上的商品粮、几乎全部的棉花、9/10的甜菜、2/5以上的油料和瓜果蔬菜。平地绿洲区主要种植春小麦、糜子、谷子、玉米及少量水稻、高粱、马铃薯。油料作物主要为胡麻。瓜类有西瓜和白兰瓜,果树以枣、梨、苹果为主。山前地区以夏杂粮为主,主要种植青稞、黑麦、蚕豆、豌豆、马铃薯和油菜。河西畜牧业发达,如山丹马营滩自古即为著名军马场。
民族
民族有汉、蒙古、藏、裕固、哈萨克、回、满等。以汉族为主,主要在绿洲区从事农业。藏族、裕固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则从事牧业。矿产资源有玉门石油、山丹煤、金昌镍及其他多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