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黄酒顾名思义就是采用了雄黄去泡酒,我们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雄黄酒不但味道很好而且还有很多功效和作用,所以雄黄酒深受人们的喜爱,雄黄酒我们即可用用来内服,也可以用来外涂,雄黄酒有镇静神经以及抗肿瘤等功效,所以我们要懂得如何利用雄黄酒来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我们也应该知道雄黄酒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我们在喝雄黄酒的时候应该引起重视,不能乱喝或者乱用雄黄酒,否则就得不偿失了。
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汉民族传统节日习俗,一般在端午节饮用。雄黄酒需在太阳下晒,有的从五月初一晒到初五。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但中医专家和民俗专家认为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应该鄙弃,因为雄黄酒里含砷化合物,砷元素是砒霜的主要成分,而市面上部分雄黄里混杂着三氧化二砷(砒霜)。
雄黄酒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雄黄,作为药用,历史悠久,其药性辛苦、温,有大毒;归肝、胃、大肠经;主要是外用于杀虫、解毒,治疗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蛇虫咬伤。
“雄黄”又名雄精、石黄、薰黄、黄金石,产自湖南、甘肃、云南、四川等地。雄黄性温、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主要用做解毒、杀虫,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雄黄少量饮用,可治惊痫、疮毒,但由于雄黄有腐蚀之力,所以一定要经医生指示,并遵古法泡制的雄黄酒才能喝。
在医药工业上可作药物及强刺激剂,高品位的雄黄和雌黄矿石可直接作中药。
雄黄酒灭五毒。“惟有儿时不能忘,持爻簪蒲额头王”。额头王,即指每逢端午节时,用雄黄酒在孩子额上画个“王”字。也有的在鼻尖、耳垂上涂上一些,还有的将雄黄调入白酒加热后直接下肚或抹身,说这样可以驱邪,避免“疫疠”之气。雄黄酒是有毒的。可是至今,每当端午节来临,有些人总要喝杯雄黄酒。这主要是由于人们以为雄黄能“驱避百邪”的想法在作怪。
雄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硫化砷。雄黄加热经氧化还原反应会转变为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剧毒品砒霜。由此可见,饮用加热的雄黄酒实际上是在服毒。酒可以扩张血管,加速砷在消化道和皮肤的吸收,时间短者十几分钟、长者4一5小时即会中毒,轻
古时山西境内: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装有中药材或粗末,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聚香凝神、避邪驱瘟老少皆宜。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药物,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具有芳香避秽、祛湿化浊、理气杀虫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这些药物之所以有芳香气味,是由于其含有大量挥发物质,这些挥发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端午节传统香囊中的中草药还可以预防夏季常见传染病(如:流感、手足口病等)、湿疹,且对防蚊驱虫有很好的作用。
釆用佩戴香囊辟疫的方法在中医中被称为“香佩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它可以“治未病”,即在疾病过程中要主动采取措施,防变于先,控制疾病的发生。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说:“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
清代吴师机著名外治法大家在《理瀹骈文》指出:“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其中用药味,必得气味倶浓者方能得力”。而香药能够“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俾行攻决,无不如志,一归于气血流通,而病自已”,“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治法与内治法只是给药的途径和给药的方法不同而已,治病的原理并无二致,内服药经口腔进入体内,通过脏腑经络布于周身,外治法“虽在外,无殊治在内也”。二者治病实有“殊途同归”之妙。来源:山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