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羽化成仙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棵棵高高的树,葱绿,托起一大朵一大朵白白晶晶的花儿,如飘飞的云霞搭在晨雾中。
一阵阵甜甜的香,清爽,溢满在小区里每个角落,人们深呼吸享受她的肤香,投过欣赏的目光。
这是一幅画,是在春风里动笔,在初夏暖日里才落款的,它就挂在我的窗前。
这些天,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个任务是打开窗户,让一阵阵特殊的香气飘进屋来,然后,沏上一杯热茶,边观赏它靓容,边听电视里的新闻节目。
写到这里,有人可能急了,你卖什么关子啊,它是什么树,开的是什么花?别急,这两天我比你还急。问妻,她说,树就是树,气人不?等于没问,就好像昨天《焦点访谈》所说的`“证明我妈是我妈”一个样。问路人,都说树好花艳,不知道其名。
高手在民间,为解此树之谜,我在空间求师待解:“各位大神、南帝北丐、东邪西毒、梅超风:谁知道这是什么树,开的是什么花?谢谢。”
网友们很热情,素有南派小李清照之称的“南帝”清霜说:有点像女贞树!一身绝技的“梨花圣母”如烟说:我不是神仙,等其他神仙识别后,她欣赏,大概是大师练功累,不动脑了。还有江北的“北丐”liaoba说是:丁香花吧?我摇头。其实,他说的差不多,我没有在意。一天的时间,上下八仙,梨花圣母,灭绝师太,梅超风,黄蓉儿……一百多位大仙、大神齐聚树下品赏。最后还是最接地气的“何仙姑”白菜留言:是暴马子树吧?我眼睛一亮,马上在百度上搜,对照片。
白菜说对了,这种树叫“暴马丁香”。
百度里是这样描述的:这是一种丁香树,叫暴马丁香花,它属亚乔木,俗称暴马子树,树干紫灰黑色,有细裂纹,单叶对生,高可达十米以上,木质具有特种清香气味,花、枝、叶可入药。只是树木不易成材,但这种木头能防虫防蛀。暴马丁香花、叶具有提神健脑,舒筋活血、延缓衰老、延年益寿之特殊功效,以茶饮的方式食用,气味独特,堪称奇茶。
“暴马子”的名字,我很早就熟悉。它是一种能加工成茶叶桶的树,用暴马子加工出的茶叶桶,装上茶叶放多久也不变味。好多年前朋友就送过我,一直放在办公室里用,茶叶一直保持着淡淡的清香味,当时没有看见这种树,所以一直不识暴马子树的庐山真面目。
现在,对小区里的暴马丁香树,是先有了感性认识,查资料才有了理性认识,所以,感觉很亲切。
今天早上,天气不错,风清气爽,不凉不热,我走下楼。在暴马丁香树旁边,已经有很多人在聚堆,大家正在七嘴八舌议论近日来国家的新闻。我转移话题,问大家这叫什么树?有的人没有兴趣地走了,领老伴去逛市场。有的人摇摇头,猜出来都五花八门。在人渐渐散去时候,有一位年纪有八十多岁的老人,拄着一根很特别的龙头拐杖蹒珊地走过来,看见我在照相,慢声慢语地说:这树好啊,是神树。
我奇怪!
老人很健谈——
老人家告诉我,这树叫暴马子丁香,树木能做茶叶桶,还能做箱子,过去是皇亲贵族用的东西。这种树特别的神,谁家院子里有这树,家里人就不得病。现在都住楼房了,没有院子了,也就没有人家能有这种树了,他闲着没事就好来这树下坐坐,接接仙气。
啊!老人家一身仙气,原因是如此。
老人学富五车。告诉我,暴马丁香在中国西部青海为佛教圣树。相传,释迦牟尼是在佛佗伽耶地方的一棵菩提树下成佛,由此“菩提”两字,得到一个美丽的称誉:佛教圣物。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的一些寺院里,都有菩提树种植。佛教徒常常朝着大菩提树双手合十,附于胸前,或跪拜,或是五体投地向树祈拜。佛教传到中国后,中国西部的气候不能种植菩提树,那里信佛教的人较多,只好选一种能替代菩提树的树来祈拜。暴马丁香的叶有点像菩提树,并且暴马丁香在西部较多,各地的佛教徒祈拜也方便,后来暴马丁香就成为中国西部的佛教圣树,佛教徒常常朝着暴马丁香树双手合十向树祈拜。
暴马丁香花是白色的,白色是单纯、简单、纯洁的象征。白色的花,通过太阳光折射出七彩颜色,白色有丰富的内涵,深邃而不张扬,出淤泥而不染。看见这白色的花,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小小的感动,特别在这个蒙上功名利禄之尘的世俗中,享受这份纯净存在实属不易的!
天空飘下了细雨,暴马丁香在雨中更加青翠,花艳。
一树树暴马丁香在静静地开着,缕缕湿意中吐出淡淡的香味。我惊喜,第一次喜欢这暴马丁香树。它高大,苗条,伟岸,它的花瓣小巧、可爱、优雅,紧紧拥抱在一起成一簇一簇的,鲜绿的叶子纵横交错在花间。闭上眼睛,贪婪地闻着香气,有点醉了的满足。
此时此刻,我真的想把它折下来,放在嘴边闻闻,可是,没有动手,一刹那,我悟出来一点什么。是啊,有些喜欢的人或事物,只需要静静地欣赏,是不能靠近的,它只能是你眼中永远的风景,没有必要用自己的意愿去改变什么?所以,学会静静地欣赏不靠近,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比如金钱,美女,名利,地位……
不知道什么时候,老人走了,走得无影无踪,难道老人家是仙人,我似乎产生了幻觉。
我不想离去,还恋恋不舍地驻足,让身心陶醉,让自己羽化成仙!
中国历代陶瓷茶具的演变
《癸辛杂识》称:“长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衡器上记数之识点叫星,用金银时代,即以星为数——作者注)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务,外则以大缕银合贮之。越南仲丞相帅潭日,尝以黄金千两为之,以进上方。”
《清波杂志》曰:“凡茶宜锡,窃意若以锡为合,适用而不侈,贴以纸则茶味易损……” 宋末开始,发明蒸青散茶制法。饮用散茶时,不碾成碎末,全叶冲泡,不用盐调味,重视茶叶固有香味。蔡襄在皇佑元年至五年(公元1049~1053年)间写的《茶录》是当时的代表作,在下篇器论中,详述了茶焙、茶笼、砧椎、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的性质用法与茶汤品质的关系。
元代茶壶的变化主要在于壶的流子(嘴),宋代流子多在肩部,元代则移至腹部。这时江西景德镇青花瓶异峰突起,闻名于世。青花瓶不仅国内珍爱,而且远销国外,特别是日本,因“茶汤之祖”珠光氏特别喜爱这种茶具,后来青花茶具又定名为“珠光青瓷”。天目茶碗也传至日本,12世纪至14世纪,日本佛僧到我国天目山佛寺留学,曾带回天目山的茶碗,这种茶碗施有黑釉,因此在日本,人们把这种带黑釉的陶 瓷通称为天目瓷。天目茶碗有黄天目、白天目、黄践、 曜变、油滴鳖盏、灰潜兔毛盏等。
宋代以后,饮茶偏重于品,茶具有了较多的变化。许次纾《茶疏》道:“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
明代时,品茶瓷色尚白,器形贵小,当时许多的 瓷窑多生产小而精巧、色白的茶具。同时还出现了一 种“茶洗”,形状如碗和孟,底部有孔,是饮茶之前用 来冲洗茶叶的。16世纪中国瓷器出现在法国市场, 致使法国人惊叹不已,大加赞扬。明代中期以后,又 出现了用瓷壶和紫砂壶的风尚。
到了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 相继而起。
近年来,在浙江上虞出土了—批东汉(公元25 --220年)瓷器,出土器物中有碗、壶、杯、茶盏、托具 等。经北京故宫博物馆,上海、浙江考古单位鉴定,认 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瓷茶器。这对研究古代青瓷茶具 有重要价值。
唐代茶具在中国茶具发展只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其饮茶的传统及方式有相当大的关系。当时饮茶风尚极为盛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茶具的生产,尤其是产茶之地的瓷窑发展更加迅速,越州、婺州、邛州等地是既盛产茶,亦盛产瓷器的地方。这时直接用饮用的茶具为盏(陆羽在《茶经》中称为碗),其器型较碗小,敞口浅腹,斜直壁,玉璧形足,最适于饮茶。由于盏制作精细,釉色莹润,因而广受瞩目。最负盛名的当为越窑盏和邢窑盏,可代表当时南青北白两大瓷系,均为当时的贡品。越窑盏和邢窑盏在造型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越窑盏“口唇不卷,底卷而浅”,邢窑盏较厚重,外口没有凸起卷唇。唐代南方青瓷以越窑为代表,主要窑址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兴一带。越窑盏是陆羽在《茶经》中所推崇的窑器,并用“类玉”“类冰”来形容越窑盏的胎釉之美,在当时影响甚大,倡和颇多,如顾况《茶赋》:“舒铁如金鼎,越泥如玉这瓯”;孟郊《赁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韩[亻屋]《横塘》诗:“越瓯犀液发茶香”;许浑《晨起》诗:“越瓯秋水澄”;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诗:“红炉炊霜枝,越瓯斟井华”等,都是赞颂越窑盏的名句。这里收录的越窑青釉盏(图19,右图),既是唐代最流行的式样,也是唐代越窑的大宗产品,均为典型的唐代器物。唐代越窑盏托托口一般较矮。浙江宁波市出土的一批唐代青瓷器,还有带托连烧的茶,托口沿卷曲作荷叶形,茶盏作花辨形。代表北方白瓷的主要生产地。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谈及邢窑盏口:“凡货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记。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内邱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白居易称“白瓷瓯甚洁。”释蛟然诗日:“素瓷雪白漂白沫香。”陆羽《茶经》也认为,邢窑盏“类银”“类雪”。这里收录的邢窑盏(图28,左图),广口,外卷唇,斜弧腹,玉璧形足,通体施白釉,造型灵巧,釉色淡雅。邢窑盏在陕西、河南、河北、湖南以至广东等地唐墓葬中常有出土,正说明了当日邢窑盏“天下通用之”的情况。晚唐时,茶盏的式样越来越多,有荷叶形、海棠式和葵辨瓣口形等,其足部已由玉璧形足改为圈足了。这里收录晚唐时期的越窑盏和邢窑盏,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器物,可与唐代早期的茶盏相比较。
茶具除陶瓷制品外,还有金、银制品,1987年的陕西扶风法门增塔唐代地宫出土唐代皇室宫廷所使用的茶具品种。以金、银制成的茶具器皿更为富丽堂皇。这里收录的菊花形金盏(图25,右图),其口和腹均制成菊花瓣形,腹下敛,菊瓣形足外撇,盏心以菊花蕊装饰,器型如盛开的菊花,制作精美。花形银盏,花形口,花瓣形弧腹,腹下内敛,花瓣形高足外撇,口、足边沿均饰折权花卉,造型高贵典雅。以上两年器物,应为唐代宫廷或上层人物使用的茶盏。
晚唐时茶具又产生新的变化,这与当时新兴的一种饮茶茶方法——“点茶法”有关。“点茶法”即先将茶末置于盏内,再以汤瓶煮水或盛沸水,先少量注入盏内,将茶末调成膏状,再以汤瓶煮水或盛沸水,先少量注入盏内,将茶末调成膏状,再持汤瓶向盏中冲注适量的沸水而成饮用的茶。向茶盏中冲注的动作称为“点”。点注特别讲究技巧,强调水流要顺畅,水量要适度,落水要准确。此法沿续至宋代最为鼎盛,一直处于饮茶的主导地位。作点茶用的汤瓶,形制为广口,高颈长腹,肩部由晋时的鸡首状流变成了管状或多棱状流,瓶口缘下与肩部之间设一曲形把。这时期的瓶口已由晋时的盘式口变成了撇式,有带系的,也有无系的,底部还是保持过去的平底沙胎,瓶的形体显得更加稳重端庄。这里收录的唐代长沙窑印花褐彩斑双系汤瓶(图15,左图),撇口,外卷唇,短颈,溜肩,筒身,平底,肩部两侧亦置八角形短流,相对处由颈至腹上部塑并条形曲柄,肩部两侧亦置并条形系。短流和双系下均贴印棕榈榈树及对鸟图案,并加褐彩装饰。外壁施青釉不到底,造型稳重大方,为典型的长沙窑器物,长沙窑出土的这类器物上还发现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诗句,可知当时此类器物称瓶(现称作壶或执壶),当为煮或盛沸水向盏中点茶注汤用的汤瓶。这里还收录了长沙窑青釉横把汽瓶,其形制为广口,外卷唇,长颈,溜肩,高身,腹渐收,平底,肩部分别置管状短流和带式曲把。外壁施白釉不到底,造型轻盈秀巧,以上汤瓶虽然形制和产地不同,但都有其共同特点,即长身、肩部置短流、平底、施釉不到底,均是典型的唐代器物。
唐代贮茶用具,陆羽《茶经》中虽然未见列出,但在唐代赵[王+“磷”左半]《因话录》卷五中,就有“茶必市蜀之佳者,贮于陶器,以防暑湿”记载。这种用于贮茶的瓷瓶较为典型的是直口、丰肩、鼓腹、平底之盖罐。这里收录的越窑青釉刻花盖罐(图29,右图),器身刻以卷草纹,盖刻饰莲瓣纹,通体施青黄釉,为晚唐贮放茶末的器皿。
五代时,汤瓶的器型发生了较多的变化,此时的式样,底部一改唐代的平底而为圈足,瓶的流较前代稍长,瓶身则以椭圆形为多。这里收录的越窑刻花鸡头汤瓶,为直口,溜肩,敛腹,圈足,肩部分别置鸡首流和鸡尾状把柄,通体施青釉,造型美观清秀。越窑刻花双系汤(图39,左图),为直口,高颈,折肩,圆腹,圈足,肩部分别置管状曲流和带式曲把,两侧塑对称花形系,通体施青釉,造型稳重端庄。值得一提的是,其流用刀修饰成尖角形,更易于在点茶注汤时控制水量和准确度,防止余水滴漏,设计更趋合理。用作饮器的茶盏茶托亦有作五瓣、六瓣的花瓣形。这里收录的越窑连托盘,盏与托相连,合二为一。盏为撇口,深直腹,下承托盘;托盘为敞口,浅腹,喇叭形高足,形体秀丽轻盈,为典型的五代越窑产品。
在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简单朴素。韩非子《十 遇》及《五蠹》等篇,说到尧的生活是茅草屋、糙米饭、 野菜根,饮食器是土缶,以后才发明使用黑陶等。可 见茶叶最初的利用阶段,不可能有专用的茶具,大都 是和其他食品共用的,一器多用.以木制或陶制的 碗,兼作为饮茶的器具。 茶具的发展与陶瓷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而陶 瓷的产生和发展是先陶后瓷,瓷是由陶发展而来的。 浙江省余姚河姆渡第四文化层出土的陶器——夹炭 黑陶,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了,是新石器时代很 早的陶器之一。 茶的烹用方法,也随着茶叶牛产技术的改进和 茶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最早发现野生茶树时,是采集鲜叶,在锅中烹煮成羹汤而食,这时候的烹饮方法 和器皿很简单。春秋时代,茶叶作为蔬菜,与煮饭莱 相同,没有什么特别的烹饮方法和器皿。当人类进入 阶级社会以后,奴隶主和贵族阶级的出现,形成有闲 阶级,饮酒喝茶有了发展,对器具也有了新的要求, 从而出现了专用于茶的贮茶、煮茶和饮茶的器具。 茶具的产生,始于奴隶社会,当是主要茶具为煮茶的锅、饮茶用的碗和贮茶用的罐等。随着时代的演 变,茶叶消费日广,因消费的茶类不同,习俗不同,消 费对象不同.不论茶具的形式、茶具的配套或茶具的 用料等,都不断发生变化。 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交替时期,由于以压 制饼茶为主,这时除上述所举煮、饮和贮藏用的茶具 外,又添了炙、研末和浇汤用的器具。 秦汉时期,泡饮方法是将饼茶捣成碎末放入瓷壶并注入沸水,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饮茶已有简单 的专用器皿。从秦汉到唐代,随着饮茶区域和习俗传 播的扩大,人们对茶叶功用认识的提高,促使陶器业 飞跃发展,瓷器也已出现,茶具越来越考究,越来越 精巧。 茶具又称茶器。最初都称为茶具,如王褒《僮约》的“烹茶尽具”、指烹茶前要将各种茶具洗净备 用。到晋代以后则称为茶器了。到了唐代,陆羽《茶 经》中把采制所用的工具称为茶具,把烧茶泡茶的器 具称为茶器,以区别它们的用途。宋代又合二而一, 把茶具、茶器合称为茶具。现在也大都统称为茶具。 唐朝中叶。北方消费茶增多,引起了各地瓷窑的 兴起,尤以烧制茶具为中心。据陆羽《茶经》记载,当 时产瓷茶器的主要地点有:越州、岳州、鼎州、婺州、 寿州、洪州等,其中以浙江越瓷最为著名。此外,四 川、福建等处均有若名的瓷窑,如四川大邑生产的茶 碗,杜甫有诗称赞:“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 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陆羽说:煮茶与烹茶同,但用锅较大,又说:每炉 烧水—升,酌五碗,至少三碗,至多五碗。若人数多, 要十碗,就分两炉。说明茶具应与饮茶人数相适应。 据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列,连同附件统计、 煮茶、饮茶、炙茶和贮茶用且共有29件,可见唐朝时 茶具的发展已很可观。现分述如下: (1)风炉:铜或铁铸成,也有泥烧成的。形状像古 鼎,下有三脚。炉壁厚3分,上口有9分厚的边,边的 6分宽的部分在炉壁内方,以便用泥墁于膛壁。炉下 方的三只脚,共有21个古字:一脚是“坎上巽下离于 中”,另一脚是“体均五行去百疾”.第三脚是“圣唐灭 胡明年铸”。在3只脚间各开—窗洞、底下的一个洞 用以通风漏灰。3个窗口上并排有6个古字,一是 “伊公”,一是‘羹陆”,一是“氏茶“,意为“伊公羹,陆 氏茶”。内设“带(原字左有“土”旁)埠(原字右下为“木”)”,有3格,一格有长尾野鸣的图 形,这是火禽,画有离卦,一格有彪,是风兽,画巽卦; 另一格有鱼,是水虫,画坎卦。巽表示风,离表示火, 坎表示水。风能助火,火能把水烧沸,所以要有这三 卦。另有花木、山水等图案作为装饰。据说此炉由陆 羽设计。 (2)灰承:接受灰烬的用具,由有三只脚的铁 盘构成。 (3)炭挝:六棱的铁棒,一头尖,稍下较粗,长1 足。细的一头系上一小展(原字左有“金”旁)。作为装饰。 (4)火夹:别名筋,就是火钳。铁或熟铜制,长 1.3尺。 (5)竹夹:小青竹制成,长1.2尺,一头的1寸处 有节,其余部分剖开,用其夹茶在火上烤时,白竹出 汗,利用它的香气以增加茶的香味。 (6)纸囊:即纸袋。用质地白厚的上等剡藤纸,做 成双层纸袋。贮放烤好的茶,使不致失去香气。 (7)碾:由碾轮和碾槽构成。最好用桔木,其次是 梨、桑、梧桐、柘木。碾槽形状内圆外方,内圆以便运 转,外方防止倾倒。内可放进碾轮,圆盘状,直径3小,中心部厚1寸,边缘厚0.5寸。盘中心有轴,中方 外圆,长9寸,宽1.7寸。 (8)拂末:扫茶末用,利用鸟羽。 (9)、(10)罗、合罗,大竹剖开,弯曲成圆形,纱或 绢作底。筛下的末用合盖贮放。合,竹节制成,或薄 杉木板弯曲成圆形,漆好。全高3个,盖1寸,底2 寸,直径4寸。 (11)漉水囊:滤水工具。骨架多用生
铜制成,因 熟铜制的易附着青苔及污物,便于清除茶中杂物,铁 则因锈而腥涩,影响水味,不宜采用。居住山村的人, 有用竹、木制的,但不耐用,外出不便携带,用生铜较 好。袋子用青篾丝织成,可以收卷。或用碧色的绢缝 制,还加上翠钿作装饰,直径5寸,构长1.5寸。又用 绿油布袋贮放全部滤水工具。 (12)釜:锅,生铁制成,以坏了的农具炼铸。炼铸 时内抹土外抹砂。里面因抹土而光滑,锅内面易于磨 洗,外面因砂而粗糙,易吸热。锅的耳制成方形,使平 正;锅边较宽,使能伸展得开,锅脐要长,并在中心, 使火力集中于锅中间,则水在锅正中沸腾,水沫易于 上升,水味可醇正。洪州用瓷锅,莱州用石锅,瓷锅、 石锅都雅致好看,但不坚固,不能持久。用银锅非常 清洁,但又过于奢侈华丽。从耐久着眼还是快制好。 (13)交床:十字相交的木架,上板中空,支持锅。 (14)瓢:胡芦一分为二而成瓢,或用木制成,叫 牺杓。晋杜毓写《茶赋》,其中有一句:“酌之以瓠”, 瓠,就是瓢。它的形状:口阔,瓢身薄,柄短。晋永嘉 中,余姚人虞洪到瀑布山采茶,遇一道士对他说,我 名丹丘子,改天你的瓯牺里有多的茶,给我些。瓯是 小瓦盆,牺就是木杓,常用梨木制成。 (15)木夹:以桃、柳、蒲葵、柿心木成竹制成,长 1尺,两头用银包裹。 (16)鹾簋:“鹾”即“盐”。盛器,瓷制,圆形,直径 4寸,像盒子或瓶形,小口坛形,装盐用。 (17)揭:取盐用具。竹制,长4.1寸,阔9分。 (18)则:量器,利用贝壳,或用铜、铁、竹制的匙、 箸之类。大致开水一升,用一“方寸匕”的匙量取茶 末。但喜味淡的可减少,喜浓的可增加。 (19)碗:越州产的瓷品质最好,鼎州、婺州产的 较差,又岳州的好,寿州、洪州的差。 (20)水方:用青杠、槐、楸、梓等木制,漆内方及 外缝,可盛水1斗。 (21)熟盂:盛开水用,瓷或砂制,容积2升。 (22)涤方:用楸木制,形似水方,容积8升,洗涤 茶具。 (23)滓方:似水方,容积5升,用以收集茶渣。 (24)畚:白蒲草编成,可放碗10个。 (25)笤:竹子编成,圆形,高1.2尺,直径7寸。 或先做成笤形的木模型,用藤子编织,有六出的圆眼、盖和底如箱子的口,削光滑。 (26)具列:木或竹制成床或架,或竹木制成小 柜,有的可开关,上漆,长3尺,阔2尺,高6寸。用以 贮放陈列所有的器具。 (27)都篮:装所有器具的竹篮,竹篾编成。内方 编方眼,三角形交错。外用双篾,宽篾作经线,细的单 篾编织,交替压作经线的双篾,编成方眼,要玲珑好 看。篮高1.5尺,长2.4尺,宽2尺;篮底宽1尺,高 2寸。 (28)巾:类似布的粗绸,长2尺,应有两块交替使用,清洁茶具。 (29)扎:茱萸木夹棕榈纤维,捆紧,成大笔形,作 刷子用。 可见到了唐朝煮茶、饮茶的用具非常繁杂,一般 老百姓不大能办到。 唐时,生活讲究的家庭都备有24件精致茶具, 为全套的碾茶、泡茶、饮茶器具。同时还有收藏器具 的精巧小橱子,可以携带,以便与人斗茶。当时皇宫 贵族家庭多用金属茶具,而民间却以用陶瓷茶碗为 主。那时瓷制茶碗主要的有青釉、白釉两种。 我国古代重视品茶,使用茶具也很考究,人们把 茶具列为品茶必要的艺术条件,也是客来敬茶的重 要工具。 唐李匡义《资暇集》:“崔宁(蜀相,李豫大历末即 公元775年入朝——作者注)之女,以茶杯无衬,病 其熨指,取碟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碟子之 央,其杯选定……人人为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 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这是茶杯有底环的开 始。 南宋时代多饮团饼茶,饮用时需要将团饼碾研, 过筛,而后烹煮。南宋《茶具图赞》记载的十二先生。 即备茶和饮茶时用的十二种茶具。它们是:韦鸿胪 (烘茶炉),木待制(木茶桶),金法曹(碾茶槽),石转 运(石磨),胡员外(茶葫芦),罗枢密(茶罗),宗从事 (棕帚).漆雕秘阁(茶碗),陶宝文(陶杯),汤提点(茶 壶),竺副师(竹筅),司职方(茶巾)。用紫砂作茶具始 见于北宋欧阳做《和梅公仪尝建茶》诗:“喜见紫瓯吟 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 紫砂茶具中以茶壶最为名贵,宋代诗人苏轼谪 居宜兴时,提梁式的紫砂茶壶,被命名为“东坡壶”, 沿用至今。1968年南京吴经墓中发现紫砂提梁壶是 明嘉靖(公元1543年)殉葬物,已是希罕古董。 宋时皇帝御前赐茶,皆不用盏,而用大汤瓷,其 色正白。但其制样,似铜叶汤瓷耳,铜色黄褐色。《东坡后集》从驾景灵宫诗曰:“病贪赐茗浮铜叶”,说的 就是这个意思。 宋代民间饮茶多用茶盏,盏是一种小型茶碗,口 敞小底,有黑釉、酱袖、青白釉及白釉等多种。 宋朝烧制茶具著名的产地有五大名窑,即官窑、 哥窑、汝窑、定窑、钧窑,各产不同风格的瓷器。官窑 在杭州,哥窑在浙江龙泉;汝窑在今河南省临汝县 (古属汝州);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古属定州,故 有定窑之名;钩窑在河南禹县神后镇.禹县古名钧州 而得名。 宋代饮用末茶,多采用盅或盏,盅托就更为普 遍,而制作比唐朝精细多姿。宋代以后,我国饮茶方 法随着茶叶加工方法的逐渐改变,已开始不加调味 饮茶了。茶具主要有茶碾、茶罗、茶盏、茶杓和茶瓶 等;饮茶大多不用碗而用盏。茶具所用材料除普通陶 瓷外,也有用金银的,人们当以“金银为优”。到了元 代、明代除边疆人民饮茶用煮饮外,散、末茶的饮用 增多,不用煎煮而用“撮泡”,即开水冲泡,茶具种类 简化,而质量却有提高。 茶具以“瓷器为上”,“黄金为次”。清代以后,除边疆少数民族外,茶具慢慢形成了以瓷器和玻璃器为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