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乡扩规模,促外销,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盘古乡作为青县无公害蔬菜主产区之一,现有无公害蔬菜播种面积1533公顷,其中春、秋塑料大棚等设施菜866公顷,露地菜667公顷,主要集中在乡西半部的李营、北柳、金营、前营等10个村,种植品种有黄瓜、西红柿、豆角等,其中黄瓜播种面积933公顷。全乡蔬菜年产量8.5万吨,年产值6714万元,占全乡农业总产值的60%。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民8600人,其中蔬菜经纪人24人,蔬菜运销户64户。蔬菜业已成为全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蔬菜业的发展,事关全乡农民的钱袋子。乡党委、政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为主攻方向,扩大基地规模,搞活蔬菜流通,促进了蔬菜业的发展。
1、以项目带动基地规模扩大。抓住青县无公害蔬菜走廊项目在盘古乡西部无公害蔬菜基地村建设这一契机,并借助发展卡依罗、百利等出口创汇型西红柿的机会,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补贴政策,协调简化贷款手续等,充分调动了农民发展蔬菜积极性,进一步扩大无公害蔬菜基地规模。从2002年到2005年,利用4年的时间,在走廊两侧新发展蔬菜579公顷,其中棚室蔬菜247公顷,露地蔬菜332公顷,全乡无公害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867公顷。
2、以合作社为载体狠抓基地管理。首先利用明白纸、培训、参观等一切可利用的方式大力宣传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做到棚棚有无公害技术明白纸,户户有无公害技术明白人,让菜农自觉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操作;为提高基地内菜农组织化程度,组建了乡级无公害蔬菜合作社1个,村级无公害蔬菜合作社8个,推行了“产地编码”制度(即对基地菜农逐户进行编码,一旦出现蔬菜质量问题直接追溯到户)、“五户联保”制度(即基地农户5户为一组,实行户户联保,一旦蔬菜出现质量问题,连带一组),增强了菜农相互监督意识,有效保证了无公害蔬菜品质;同时,乡政府加强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投入品管理,设立了无公害农资专柜,基地内严禁销售、使用高剧毒、高残留农药,并制定了举报制度,建立了田间生产档案,为生产无公害蔬菜提供了保证。2002年乡无公害蔬菜基地通过了河北省农业厅的环评认证,成为“青青”牌无公害蔬菜主产区,被“冀、京、津蔬菜农药残留监控协作网”认定为“无农药残留放心菜”生产基地,并成为首批获进京资格无公害蔬菜基地。
3、以市场为依托力促蔬菜外销。为搞活蔬菜流通,充分发挥市场龙头带动作用,乡党委、政府打破政府投资办市场的模式,2003年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几位农民投资70万元,对原乡蔬菜批发市场扩建为盘古乡和顺发蔬菜批发市场,市场扩大到占地5.3公顷,建2000平方米交易大棚2个,配套房屋20间,容纳交易车辆600多辆,蔬菜平均日交易量50万公斤以上,并和北京市新发地、大洋路、岳各庄、大钟寺、石门、八里桥6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签订了“场地挂钩”协议,扩宽了蔬菜外销渠道;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市场管理机制,设置了餐饮中心、技术信息服务中心、无公害蔬菜检测中心,规范了经纪人队伍,对经济人统一培训、考核后持证上岗,并组建经纪人协会,纳入乡无公害蔬菜合作社管理,创造了宽松、公平的交易环境。通过市场的带动,该乡无公害蔬菜销往北京、天津、内蒙、山西大同、张家口等地,吸引外来运销车辆200余辆,无公害蔬菜年外销量7.6万吨,在非典期间,该市场向京、津等地日供应蔬菜50万公斤以上,有力支援了抗“非典”工作。
大浪淀乡的大浪淀乡“绿色屏风”环绕水库
无公害蔬菜是因为蔬菜产品或加工品受到某种污染源的污染而提出的,是指蔬菜生产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最终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或行业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并经过检测机构检测合格,批准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初级农产品。其中产品标准、环境标准、生产资料使用标准为强制性国家及行业标准,最终要求食品基本安全。
也就是说,在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某些化学肥料和符合要求的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生产调节剂、除草剂等,但必须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在此前提下从维护菜田生态环境出发,本着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的原则进行生产活动。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规定,产品质量必须由农业部所属的专门机构检测、认证合格后使用统一的标志。由农业部负责组织和运行。蔬菜的生产离不开其生长发育的环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产生的气体、粉尘、污水等均会对菜田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造成菜田生态环境污染,而在这些污染地区生产的蔬菜产品,必然不能适应绿色消费的需求。生产基地的选择是切断环境中有害或有毒物质进入食物链及防止蔬菜污染的首要和关键性措施。所以,无公害蔬菜周年生产要求环境远离有大量工业废气、废渣、废水排放点,具有良好的灌排条件及清洁的灌慨水源等。
每年7、8月份,大棚蔬菜逐渐退市了,但在南皮县大浪淀乡大棚蔬菜基地之一的叶三拨村,记者看到,塑料大棚内一米多高的粗藤上挂满了红红绿绿的西红柿,身着碧绿外衣的大棚黄瓜长势喜人。
近年来,大浪淀乡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全乡已发展蔬菜1.4万亩,其中棚室菜8000亩,形成了一个环绕大浪淀水库的绿色屏风。目前,全乡年可供商品蔬菜10.5万吨,产值达7000万元,菜农年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大浪淀是个传统的农业乡镇,由于缺乏优势产业的支持,农民增收成为一大难题。“那时已经可以听到‘发展大棚蔬菜’的声音,但资金又成了无法克服的瓶颈。”大浪淀乡党委书记滕国强告诉记者。
1996年,大浪淀水库的修建,让大浪淀乡有了实现“蔬菜产业发展”梦想的起步资金。乡里为发展蔬菜的菜农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富裕村对种棚户采取定额补贴的办法一亩地给1000至2000元的补贴;差村对种棚户采取免收3至5年土地承包费的办法,甚至有的村菜农只要种棚长期不收承包费;乡里对新建棚室的农民,每个大棚补助300元。
棚建好了,乡里又从山东寿光、河北青县和县农业局请来了技术专家,长住在村里,从建棚到种植全程指导。
叶三拨村党支部书记叶丙军介绍,
村里第一茬蔬菜上市后,效益不错,一茬下来,一个占地1亩的标准棚净赚了7000多元。当年,叶三拨就发展种植户100来户。那几年,连在外打工的人也回来种菜了,木工、瓦工都转行了,村里也成了蔬菜种植基地,全村近一半人都种上了大棚蔬菜。
全乡的大棚蔬菜产业也逐渐成形,已占到大浪淀乡农业收入三分之一,成为部分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蔬菜产业容易受到气候、市场的影响,风险性很大,因此,政府的政策扶持必不可少。”滕国强告诉记者。1998年至2003年间,蔬菜价格不断下滑,大浪淀的大棚蔬菜大量上市没有销路,当年成熟的黄瓜,靠乡政府机关干部出钱购买,才避免了灭顶之灾。
“那时候,乡干部全部成了‘菜贩子’,从老百姓手里5毛钱一斤买黄瓜,再3毛钱一斤往外卖。”滕国强给记者讲述着令人伤心的“笑话”。
为了提升竞争力,大浪淀乡开始在蔬菜无公害上做文章,建起了集试验、示范、推广于一体的高效农业科普示范园,高薪聘请专家驻乡技术指导,制定严格的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提升蔬菜质量。同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大浪淀”牌商标,成为“河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并被认定为第六、七届中国(廊坊)农产品及优种交易会名优农产品。
目前,全乡拥有8000多亩蔬菜大棚和日光温室,种植区域达16个行政村,“大浪淀”蔬菜和北京四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签订了场地挂钩协议,取得了进京通行证。
大浪淀的蔬菜出了名,销售渠道有了新的变化。“以前都是自己送到市场去卖,对于我们妇女也是个难题。现在菜商都跑上了门,在大棚里直接交易,我们都不用出棚了。”叶三拨村民叶祖云笑着对记者说。
到了蔬菜成熟期,每到早上和傍晚,在大浪淀乡的蔬菜大棚外都会停满了大大小小上门“求”菜的农用运输车。这些运输车把大浪淀蔬菜运往附近城乡百姓的餐桌。“大浪淀的菜就是好卖,就拿这黄瓜来说,一斤就能比平常的多卖1毛钱。这一批是我前几个月就预定好的。”一位泊头的菜商告诉记者。
多年来,全乡靠种植大棚蔬菜,让群众走上了发展绿色农业的致富之路。“种大棚都盖上了新瓦房,生活明显富裕了。今年赶上‘家电下乡’,这些大棚户又开始置办空调、冰箱了。”白塔寺村党支部书记杨学生说。
如今的大浪淀乡围绕大浪淀水库形成“千亩成方、万亩连片”的种植格局。并把销售网点辐射到京、津、鲁、辽等地,初步形成国内市场拉动本地市场、本地市场牵手千家万户的销售格局。大浪淀乡又计划把蔬菜产业作为优质资源对外开展招商引资,依托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资金、技术发展本地蔬菜精深加工业。“目前,我们已与净菜加工企业达成共识,计划上马净菜深加工、鲜储项目。”滕国强告诉记者。 (郭 彬 刘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