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确实存在很多菜农蔬菜滞销的情况。主要是利益的驱动,一个地方适合种什么蔬菜,什么季节种什么蔬菜,基本就那几样。受价值规律影响,哪个蔬菜挣钱,下次种这个蔬菜的概率就大,同样,滞销的记几率也会随之增加。我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由政府专职负责人员出面,联系县里或者市里或者稍远一点的县市的蔬菜加工厂,将蔬菜进行统一收购,将其进行加工,加工后的成品就不会那么快烂掉。一来,菜农的利益不会受大的影响,另外对加工厂来说也有很大收益,其次,可以将之发展为蔬菜基地,打造地域名片,可谓一举多得。
说白了,就是两者信息不对称,需要政府人员发挥作用,牵线搭桥,使得物尽其用,避免菜贱伤农。
销往外地。因小家小户的,一车菜拉到外面去卖,可能还挣不来个油钱,所以,还是要组织起来,或者联系到本地本县的外销商,来村里拉蔬菜,当场结算,外销商再转手去出售。
自行加工,有条件的,可以把蔬菜加工为半成品,再寻求买家,这样可以延长存放期限,避开贱价销售。
淘宝。现在一些农村有自己的农村淘宝,通过淘宝,将自家的蔬菜卖给全国各地的人。当然,淘宝竞争也很激烈,不是家家都会上网摆弄的。有条件的可以做起来,然后代销村里的蔬菜,收取一定的费用。
农民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种植模式,加入合作社,规模化,集约化种植,这样的好处是种植技术,销路,农民不发愁。因为农业技术合作社会给提供,销路合作社也负责联络,一般没到收获期,合作社会通过多种渠道招揽客商。产品好价格优全国各地客商都会来,不用农户四处找销路。
农民可以联络当地一些大媒体帮助报道,政府层面会想各种办法。比如政府会积极联络本土各大商超收购农产品,商超再打出助农之类的条幅,优价吸引消费者,这样滞销的产品就流通快了。
种植户选派能说会道之人,联络各大企业,机关单位,餐厅,学校,社区,动员做爱心帮扶,这样农民种植的产品就不愁卖不出去了。
可以在微信建立平台,先小单位的推广,得到认可再做大面积推广。种植户有条件的话,去城里做一些农产品推介活动。收获期时可以搞一些采摘,一方面旅游搞起来,另外一方面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种植户可以给农产品上些保险,有些地方政府为鼓励农民种植也会给予一定补贴,这样农民负担也减轻不少。
人世间总是不公平的,任何时候,都有人欢喜有人烦忧,正如当下的蔬菜行情也是如此,有的高价有的滞销。高价固然可以喘一口气,但滞销的很多时候真的一点办法也没有。于是每天总有不少兄弟朋友询问小编,这个品种什么时候会涨价,那个品种再过一段时间行情如何,说句实在话,小编只能依据历史的数据及往年的经验,给大家一些适当的建议,安慰多于实际。
第一,合作社可以积极地向社会发布一些生产性的信息。之前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就调度收集了大概近2000家的种植方面的合作社,将他们的蔬菜的生产信息在网上进行了发布,然后引导市场的销售,进行供需双方的联络,应该效果还是不错的。那么合作社可以多做一些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来帮助农民群众和合作社的成员。
第二,积极地和当地的有关部门沟通,或者是和一些社会化服务组织,包括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来沟通联系,运用好田间地头的冷藏设施,可以适当的来储存一些。
第三,可以采取一些电商的方式,当然因为现在物流配送确确实实还是有一些瓶颈的,那么我们可以在村里面或者是生产基地里面进行采收,采购之后把它放在村头,然后交由专门的配送车辆进行运销。
第四,其实现在很多城市里面的很多社区,对蔬菜水果的需求是比较大的,但是因为中间运销的问题,一边是产了卖不出去,一边是有需求运不进来,这方面合作社可以积极的帮助种植户和一些城市的社区进行对接,采取点对点配送的方式。当然了前提条件是要做好相关的防护,保证疫病防控的措施要落实。?
第五,现在很多返乡的农民工回到村里去以后,目前因为疫病防控的考虑,有的在家里面没有外出,合作社也可以积极的地组织他们,让这些农民朋友们来帮助做一些采收配送的工作,前提条件也是要做好安全的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