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和钱学森的重要介绍!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23:54:04
字号:

1,袁隆平

袁隆平和钱学森的重要介绍!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籍贯江西省德安县,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2,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_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扩展资料

袁隆平科研成就: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

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百度百科-钱学森

百度百科-袁隆平

什么水稻品种最好

问题一:三系杂交水稻的介绍 三系杂交水稻是水稻育种和推广的一个巨大成就,所谓三系是:(1)雄性不育系。雌蕊发育正常,而雄蕊的发育退化或败育,不能自花授粉结实。(2)保持系。雌雄蕊发育正常,将其花粉授予雄性不育系的雌蕊,不仅可结成对种子,而且播种后仍可获得雄性不育植株。(3)恢复系。其花粉授予不育系的雌蕊,所产生的种子播种后,长成的植株又恢复了可育性。

问题二:能简单明了 的告诉我三系杂交水稻到底是什么回事吗? 三系是指不育系A保持系B恢复系R恭A和B杂交生A,A和R杂交生F1作为农用的种子

B自交生B,R自交生R

这样产生的ABR可以用来做一年的制种和繁殖

问题三:杂交稻中两系三系是啥意思 三系法杂交稻

水稻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雌雄同花。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依靠雄性不育的特性,通过异花授粉的方式来生产大量的杂交种子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之一便是使用雄性不育系(A)、保持系(B)和雄性不育恢复系(R)来配制杂种一代。由于这种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方法需要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故称为三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用此法培育的杂交水稻简称为三系法杂交稻。不育系除了雄性器官发育不正常、花粉败育不能自交结实、抽穗吐颈不完全之外,其余性状与保持系基本无异。保持系与不育系杂交,获得的不育系种子供来年制种和繁殖用;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获得的杂交水稻种子供下季大田生产用;保持系与恢复系的自交种子则可继续作为保持系和恢复系用。

两系法杂交水稻

这是1种不用保持系的雄性不育系利用法,一般认为这是核不育类型的运用方法.科学工作者在水稻中培育出光周期敏感核不育品系.其主要特点在于雄性不育性是单纯由核基因引起的,并且这种育性会因光照长度或温度高低(或两者兼者)而在可育与不育之间相互转换,即它在长日照条件下表现为雄性不育,而在短日照条件下则表现为可育.因此,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在杂交育种中建立一套新的制种程序―两系法.即光敏核不育系,在长日照条件下栽培作母本,恢复系作父本,配制杂交种子;而在短日照条件下,光敏核不育系自交繁殖生产下一年制种所需母本种子.这样利用杂种优势时就可以不再需要保持系.

问题四:两系杂交水稻与三系杂交水稻的区别! 冈尤 的区别主要是由于母本不育系的品种不同而区分的 ,如冈尤的供本为冈46A,Ⅱ优母本为Ⅱ-32A。

因为一般三系杂交水稻是由恢复系和不育系杂交而得,所以其命名就根据亲本材料的名字而命名。

三系杂交水稻包括: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一般杂交种子是由自交繁殖的恢复系和利用保持系繁殖的不育系,杂交而得。所以,要保证杂交水稻的成功,父本材料恢复系,母本材料不育系,以及保证不育系能够稳定遗传的保持系都要具备。

而两系杂交水稻,是把恢复系和保持系结合使用,利用光敏,温敏等材料繁育,使恢复系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可以表现出保持系的特性。

这样就把三系杂交水稻简化成了两系。但实际操作要更加精准小心

问题五:求杂交水稻三系育种原理! (用基因型解释) 关于杂交水稻三系育种涉及到杂交水稻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机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现象,争论也较多。

但是可以简单的解释一下:所谓三系,也就是恢复系(含恢复基因R),保持系(含保持基因B),以及不育系(含不育基因A)。

各基因作用:

R:与含有不育基因的水稻杂交,可以使A的后代恢复育性,也就是说A是遗传性的生不出儿子,结果R跟A生了个儿子,还让A的儿子能生儿子(太强力了,妙手回春?大力金钢丸?)

B:保持基因,与含有不育基因的水稻杂交,可以使A受精结实,但后代任然是A(不育)。也就是说B和A生个儿子,结果两人的儿子还是遗传性的生不出儿子(悲剧延续到了下一代。。。)

A:悲剧的根源,有他生不出儿子(疑似隐性基因)

原理大致如下:

1.R×A=F1(杂交种子,农民地里种的)

2.水稻是自交作物,所以R×R=R(恢复系繁衍后代),保持系同理B×B=B

3.不育系后代不能自交结实,所以不能自己生育(悲剧啊),所以我们要找人帮忙(太邪恶了),找谁呢,找到了B,为什么找B呢,因为我们想要的后代还是A,则B×A=A(不育系也繁衍了下来)。

这样,我们就有了三系配套,三系都能繁衍下来。

问题六:什么是杂交水稻? 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

[编辑本段]

历史发展

袁隆平1971 年2月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为加强和协调杂交水稻的科学研究,1984年6月成立了全国性的杂交水稻专门研究机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又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均由袁隆平任中心主任至今。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

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 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2年,农业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

1

任何水稻品种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产量高,可能米质不好,米质好,可能抗病性、抗倒性较差等。

2

品种表现必然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特别是关键时期遭遇不利的气候条件,会对产量、米质构成重大负面影响。

3

不同的种植区域,土壤、灌溉、栽培管理条件不一致,同一品种不同区域种植表现会有差异。

4

农民朋友们对品种的需求不可能一样,对品种好坏的判断标准不可能一致。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694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