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贵州省经济发展报告。(内容最好齐全)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21:00:53
字号:

“十五”发展情况和2005年工作情况

寻求贵州省经济发展报告。(内容最好齐全)

及2006年工作安排

贵州省中小企业局

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

“十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把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迎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在国家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指引下,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不断增强,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经济运行的质量明显提高,从而使贵州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十五”期间保持了协调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十五”贵州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一)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

2005年1—11月,我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实现工业增加值310.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63%和62%;中小企业实现销售总额654.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28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7亿元,分别占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19.4%和9.7%。在全省新增就业岗位中,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繁荣市场和扩大就业的生力军,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行业分布不断拓展,结构不断优化。

至2005年三季度止,全省工商注册企业总户数已达93632户,个体工商户47.71万户,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7.7%和10.2%;我省符合企业新划型标准的大型企业仅有23户,中小企业占99.98%以上,涵盖了一产、二产、三产业,在行业分布上,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由制造、建筑、运输、商贸和服务业等领域为主,开始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重化工等领域拓展。一方面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严重亏损,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市场,而一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采取改制、重组、联合、“退二进三”、兼并、租赁、承包经营、托管、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出售等形式,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重组,推进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并向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企业发展,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在规模结构上正在从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为主,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企业、大集团靠拢。同时,随着贵州省优惠政策的实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一批省外、境外、国外企业落户贵州,有力地推进了贵州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迅速崛起。

随着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资本积累的增加和发展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实力进一步增强。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达661户,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31.04%,成为制药、食品、矿产品加工、房地产、商贸超市等新兴产业的主体,并形成了神奇集团、益佰制药、老干妈、北京华联、星力百货、大昌隆、市西路小商品市场、遵义苟家井市场、三桥综合批发市场等一批主业突出、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其中西洋肥业、神奇集团、益佰制药年销售额都已超过10亿元,西洋肥业销售额达13.5亿元,进入全省23家大型企业行列;益佰制药成为省内首家上市的非公有制企业;老干妈公司纳税额达到7800多万元;红华家电营业额超过5亿元,并把经营业务拓展到了邻近省区。

(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区域特色初步形成,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形成一批以专业化、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具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如贵阳的制药业、遵义的辣椒、仁怀的白酒业、赤水的竹业、余庆的苦丁茶、湄潭的米、福泉和开阳的磷化工、六盘水的煤及煤化工、铜仁地区的电解锰等。全省3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如“老干妈”公司的辣椒制品,其生产原料每年就带动了20万农户增收;信邦制药公司的中药材基地建设,带动了罗甸、施秉等县的农民致富;“牛来香”公司生产牛肉制品,带动了1万多农户养牛致富;遵义县虾子辣椒市场2003年交易达5万多吨,交易额3.5亿元,带动了周边10多个县的农民致富;贵阳五里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03年交易量达10多亿公斤、交易额13亿多元,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五)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我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整体素质得到提升。首先是在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方面具有了科学性,合理地确定企业定位、产品定位、市场定位,从整体策划上提高了战略眼光;其次是企业发展贴近了贵州经济发展主线,产业选择、产品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贵州特色经济发展方向,确定了迅速将贵州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再就是企业更加注重技术进步,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大了高新技术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比例;还有一点就是企业的市场意识大大提高,很多企业都充分认识到:必须从企业质量、技术管理、信息化技术采用、营销策略制定、人才引进及培训、企业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作出努力,才能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二、2005年贵州省中小企业局主要工作情况

2005年,省中小企业局(省非公办)按照工作职责,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经济工作方针,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指导下,以创造公平发展环境和促进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支持、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全面宣传贯彻国家方针政策,认真部署各项工作。

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推进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省中小企业局(省非公办)还分别召开了“全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座谈会”“全省典当行业工作会”和“全省担保行业工作会”,统一部署各项工作;并通过电视台和在《贵州日报》开辟专版等,邀请省领导和组织各有关部门、单位、企业广泛宣传,为我省加快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以优化发展环境和完善服务体系为重点,研究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组成《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起草小组,完成了省人大的立法调研。为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按省政府要求和省经贸委党组的指示,组成调研工作小组,通过实地考察、召开多种形式座谈会、发函征求意见稿等形式,完成《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送审稿)》,已于10月26日报省政府审议批准。

(三)加大了对我省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服务体系建设等,扶持了一批优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2005年,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实施,共拉动投资13.97亿元,共计安排项目104项,其中,贴息36个项目758万元,补助68个项目1242万元。为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制定了《贵州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005年项目申请指南》。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0项,安排资金630万元。另外,组织了500万元额度技改专项资金项目的申报和审批工作,共计26个项目。初步建立了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库,第一批有500多个项目入库,为项目跟踪、项目服务创造了基础条件。

(四)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005年2月初,开通了“中国中小企业贵州信息网”,为全省中小企业搭建起信息交流平台,点击率已超过了25万次。配合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启动“贵州省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对各类人员进行有关宏观经济政策、企业经营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举办24期培训班,共培训3224人。指导帮助各地因地制宜建设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已建立13个县级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中心。联系、指导中介组织为非公有制经济搞好服务。通过省非公有制经济投诉中心,受理非公有制企业的一些投诉,帮助协调,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开展法律咨询、维权服务工作。

(五)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测算体系。

与省统计局联合作制定了《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建设方案》,已于2005年下半年开始试运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开展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现状调查,并撰写出《贵州省非公有制经济现状调查研究报告(初稿)》。

(六)积极开拓市场并加强交流合作。

组团参加“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贵州代表组织了51家企业参展,共设42个展位,总成交额达4.5亿元,省中小企业局还获得中博会组委会颁发的优秀组织奖。组织我省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参加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与教育部组织的“2005年第三届全国中小企业网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招聘活动”。截止6月活动结束,我省已有160余家企业在网上招聘,设立360个工作岗位,招聘了近1500人,在全国排名第15位。

(七)帮助、支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解决融资难、贷款难和担保难问题。

加快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加强担保机构、金融机构与政府间的密切合作,帮助担保机构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合作开发信用担保等金融产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担保难问题。加大对典当行业的规范管理和行业服务,使其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起到积极补充作用。

三、2006年主要工作安排

2006年,贵州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围绕全面建设贵州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坚持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保障权益、加快发展的方针,强化服务为宗旨,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营造发展环境,加大工作力度,建好服务平台,维护公平竞争,保护合法权益。着力解决贵州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企业活力问题,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一)继续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推进法规体系建设。抓紧《贵州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草稿)》的地方法规立法调研工作,争取2006年进入省人大立法程序。力争出台《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切实贯彻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做好“十一五”贵州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组织,加强协调,扎实推进,认真制定好我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十一五”战略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体系统,及时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配合省减负办,治理向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切实减轻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负担。

(三)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引导。支持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市场,参加各种投资展销会,提高市场竞争力。围绕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积极筹备2006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拨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简称“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对全省重点贫困县、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调研,制定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

(四)培育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改进和拓宽服务手段。重点围绕信用担保、投融资、创业辅导、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信息、法律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着力推进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充分发挥社会民间组织、科研机构的作用,整合资源,构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服务平台。继续实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和贵州省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提高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素质。

(五)着力推动和解决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问题。规范、推动和扶持信用担保业及典当业的健康发展,探索设立再担保机构。鼓励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上市融资,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创业投资机制,支持中小企业投资机构的设立和发展。

四、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银河培训工程”等项目,在我省中小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中反响很大、很好。但我们认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数额太少,希望中央财政大幅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且积极与各省(市、自治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管理部门进行项目合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作用。

(二)建议国家继续扩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途径。利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担保的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加强监督管理。要求各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转变服务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简化审贷手续,完善授信制度,扩大信贷比例,提高工作效率,开发适应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

(三)建议建立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制度。现行统计体系中没有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口径,难以获得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完整数据。建议国家统计部门建立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加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统计核算和动态监测,以便系统、全面、准确的掌握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为促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四)鉴于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普遍存在总量小、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技术水平较低、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建议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创业辅导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和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安排及培训、考察上给予倾斜,适当从优。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加大中、东、西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相互交流的组织力度,促进各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荔波县,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南部。东北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县、榕江县接壤,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县、南丹县毗邻,西与独山县相连,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交界。面积2431.8平方千米,人口17.28万人(2010年)。

荔波县辖1街道5镇2乡,境内有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茂兰自然保护区,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176880万元,比2009年增长12.87%。[1]

中文名称

荔波县

外文名称

Libo County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西南

下辖地区

1街道5镇2乡

政府驻地

玉屏街道

电话区号

0854

邮政区码

558400

地理位置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面 积

2431.8平方千米

人 口

17.28万人(2010年)

方 言

贵州话、布依语、苗语、瑶语、江淮官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

荔波大小七孔

机 场

荔波机场

火车站

都匀站、独山站

车牌代码

贵J

目录

1建制沿革

2行政区划

3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气候

地形地貌

水文

4自然资源

矿藏资源

水资源

生物资源

5人口民族

人口

民族

6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7交通

8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医疗卫生

基础设施

9历史文化

民俗文化

名优特产

10风景名胜

11著名人物

1建制沿革编辑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荔波于为象郡毋敛县地。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置婆览县(治后水婆,即今三都恒丰,原属荔波);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至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改置劳州和莪州(劳州即今捞村乡,莪州在县城附近);

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置羁糜荔波州;

元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5年),荔波为蒙、皮、雷三土司领地割据。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统一蒙、皮、雷三土司领地,荔波并入广西思恩县;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置荔波县,属广西庆远府;孝宗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撤荔波县,置方村、蒙村、 窘来村三巡检司,易十六埲为十六里,改属广西河池州;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荔波改司设县,仍属河池州;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县治设在喇轸村(今时来旧县),改属贵州都匀司;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重定荔波、南丹地界,立石碑定县界。

荔波县薰衣草花海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荔波县属贵州;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县治里袄村(今方村乡)改属广西庆远府;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荔波县改属贵州都匀府;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县治迁蒙石里全亨村(今县城),并设荔波营,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置游击署、守备署、千总署。

民国时期,荔波县直隶贵州省长公署,先后属贵州第十一、第八和第十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均驻独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荔波。1950年2月4日成立荔波县人民政府。1949年12月至1951年属独山地区专员公署。1952年以后,属都匀地区专员公署。1956年8月,都匀地区专员公署改建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仍辖荔波县。1959年3月,荔波合并到独山县。1961年6月16日,恢复荔波县建制,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

2行政区划编辑

区划沿革

2012年,荔波县辖6镇11乡(其中3个水族乡、2个瑶族乡),98个村:玉屏镇,朝阳镇,甲良镇,茂兰镇,立化镇,佳荣镇,翁昂乡,捞村乡,驾欧乡,洞塘乡,播尧乡,方村乡,水利水族乡,水尧水族乡,永康水族乡,瑶山瑶族乡,瑶麓瑶族乡。县政府驻玉屏镇。[1]

2013年1月10日,撤销荔波县驾欧乡,设立小七孔镇。[3] 同年,撤销玉屏镇,设立玉屏街道;[4] 撤销播尧乡,设立播尧镇。[5]

2014年4月14日,撤销荔波县玉屏街道、甲良镇、茂兰镇、立化镇、小七孔镇、播尧镇、方村乡、捞村乡、洞塘乡、翁昂乡、瑶山瑶族乡、瑶麓瑶族乡、水利水族乡、水尧水族乡、永康水族乡等15个乡(镇、街道)建制,设置新的玉屏街道、甲良镇、茂兰镇、小七孔镇、瑶山瑶族乡、黎明关水族乡:

玉屏街道:辖原玉屏街道、水利水族乡和水尧水族乡,街道办事处驻城西社区;[6]

甲良镇:辖原甲良镇、方村乡,镇人民政府驻甲良村;[6]

茂兰镇:辖原茂兰镇、立化镇、瑶麓瑶族乡,镇人民政府驻尧朝村;[6]

小七孔镇:辖原小七孔镇、播尧镇,镇人民政府驻和平村;[6]

瑶山瑶族乡:辖原瑶山瑶族乡、捞村乡,乡人民政府驻拉片村;[6]

黎明关水族乡:辖原永康水族乡、洞塘乡、翁昂乡,乡人民政府驻拉内村。[6]

区划详情

2014年8月,荔波县辖1个街道、5个镇、2个乡(其中1个水族乡、1个瑶族乡):玉屏街道、朝阳镇、佳荣镇、甲良镇、茂兰镇、小七孔镇、瑶山瑶族乡、黎明关水族乡。县政府驻玉屏街道。[1]

3地理环境编辑

位置境域

荔波县,地处黔南边陲,位于东经107°37′至108°18′,北纬25°7′至25°9′之间。东北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从江县、榕江县接壤,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环江县、南丹县毗邻。西与独山县相

连,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交界。面积2431.8平方千米。[1]

气候

荔波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温分布的总趋势是南高北低。地势每升高100米,气温大致下降0.55℃;河谷地带比同高度的山地,东西向槽谷比南北向槽谷,南坡比北坡,封闭型谷盆地比同高坡地气温高。全县年平均气温18.3℃。全县常年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7月平均气温为27.0℃以下,极端最高气温不超过40.0℃;1月平均气温各地均在5.5℃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在-10.0℃以上。

荔波县内霜期少,无霜期在270天以上。平均初霜日期和平均终霜期分别在12月中旬及2月上旬。县境内冬季降雪较少,且多为冰粒,其次为雪花,平均每年降雪日数在一个月左右。冰雹在荔波也较少出现,一般一年1-2次,大部分出现在3-5月,且都为小冰雹,降雹的时间短,范围也不大。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各月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占全年总雨量的50%左右;冬季(12-2月)仅占全年总雨量的5%左右;秋季(9-11月)占15%左右;春季(3-5月)海洋季风逐渐增强,降水占全年雨量的30%左右,但3月份降水量只有50毫米左右,4月份增至100毫米以上。常年于4月下旬进入雨季,4-10月份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1%。10月份以后,海洋季风减弱,逐渐为南下的大陆季风取代,降水量显著减少。[7]

地形地貌

荔波地处贵州广西两省区的交界处,地形聚集了贵州高原和广西丘陵的综合优势,既有高山,也有丘陵,属于喀斯特地形地貌。[7]

水文

荔波境内河流均属龙江水系归珠江流域。全县较大的河流水系有:打狗河水系(包括樟江干流和方村河支流)、三岔河水系和甲料河水系。全县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千米,或河道长于10千米的河流共30条。县内河道总长1048千米,其中各河流主河道长483.95千米,河道密度0.47千米/平方千米。全县总面积中属上述三条水系的县内流域面积为2375.1平方千米。[7]

4自然资源编辑

矿藏资源

荔波县境内主要矿产有:煤炭、铁、铅锌、碳酸钙、方解石、石灰石、白云岩等,分46个矿点。其中以煤炭分布最广,储量最多。另外还有冰洲石、硅、铜、水晶以及贵重金属异常反映现象。

1、煤炭,包括烟煤和无烟煤两种。县境内大部分地区都有煤系地层和煤层分布。

2、铁矿,主要有赤铁矿、菱铁矿和褐铁矿。前两者为沉积型,后者为风化淋滤表生矿产。

赤铁矿,贮存于下石炭统祥摆组和下二叠梁山组。有水条、拉槽、水利、水庆4个矿点,属高硅、高铝、贫铁矿石,尚难利用。

菱铁矿,矿体贮存于下石炭统摆佐级炭岩中。含铁45-60%,为高品位矿石,估算储量278万吨。

褐铁矿,分赤铁矿风化的褐铁矿、煤系中黄铁矿氧化的褐铁矿和铅锌金属氧化的铁帽型褐铁矿,县境内多有分布。储量8394.52万吨(未审批)。

3、铅锌矿, 县境东北部为广西白城铅锌含矿带延伸部。

4、硅石矿,翁昂硅石矿,产于下石炭统马坪组、中石炭统黄龙组和上二叠统茅口组灰岩,质量上乘,资源丰富,除作水泥石灰石外,尚有电石和制碱灰岩。

5、白云岩, 产于中石炭统黄龙组,经地质部门调查,矿床特点质优、量大,未开发,矿石品质高镁低硅磷,少钾钠,很具开采前景。

6、方解石, 尚未开发。

7、县境内陶土有一定开采价值。[1]

水资源

荔波河流落差大,水能理论蕴藏量34.9万千瓦,可开发量24.43万千瓦,截止2010年已开发4670千瓦,占可开发量1.34%。[7]

生物资源

荔波常用的材林树种有42科126种。其中经济林树种有11科17种;灌木林树种13科23种;竹类1科14种;水果树种有5科114种;另外引进树种8科11种。

主要用材林种有:杉木、南方红豆杉、贵州惠花杉、马尾松、广东五针松、黄松、黄枝油杉、罗汉松;柏木、侧柏、福建柏;香樟、臭樟、尾叶樟、大叶樟、黄樟;润楠、贵州润楠、黔贵润楠;细叶香桂、州桂、月桂、香叶树、檫木;枫香、啊丁枫、半枫荷、马蹄荷、继木、红苞木、四州腊瓣花;青杠栎、麻栎、贵州烤饭承青杠、巴东栎、红稠、小红烤、蒴烤、水青杠、甜楮烤;香椿、苦楝、州楝;榆树、光皮举、糙叶木、朴树;臭椿;厚朴、深山含笑、阔瓣白兰花、长梗木连、鹅掌楸;掌叶木、小叶栾树、复叶栾树、伞花木;冬青、小果冬青;皂荚、香槐、红豆树、山合欢;楸树、寿树、柴树、紫威;贵州鹅耳枥、光皮桦、早冬瓜;梧桐;紫花泡桐、白花泡桐、毛泡桐;化香、野核桃、黄杞、枫杨;重柳、响叶杨;桑树、岩桑、榕树、斜叶榕;木荷、银木荷、红花茶、舟炳茶;山柳、椤木;重阳木、粗康柴、园叶乌桕;九里香;虎皮楠;马尾树、女贞、桂花;刺楸、脱皮龙;山桐子;香子树、栀子花;网脉山龙眼;鱼尾葵;大果香园;猴板栗;拐枣树;黄连木、清香木、南酸枣;中华械、飞鹅械、红翅械、青窄械。经济林树种有:木姜子、毛叶木姜子、山苍子、核桃;构树;油桐、千年桐、乌桕;漆树木;盐肤木;油茶;棕榈;花椒;杜仲;十大功劳;白腊。

灌木树种有:马桑;溪畔杜鹃;羊蹄甲、云实、黄檀;毛叶榕;救军粮、薅秧泡、金樱子、刺梨;三叶五加、五叶五加;大叶黄杨、细叶黄杨;臭牡丹;六月雪;黑野花椒;白栎;百合花。

竹类有:泡竹、白竹、苦竹、南竹、吊丝竹、金竹、大节竹、简竹、四方竹、紫竹、实心竹、射文竹。水果树种有:桃、李、梨、杏、枇杷、花红、酸梅、黄果、桔子、柚子;杨梅、石榴;杨梅豆;猕猴桃。引进树种有:银华、大叶桉、细叶桉、柠檬桉、喜树、柳杉、相思树、北京杨、油橄榄、葡萄桐。[7]

5人口民族编辑

人口

2010年,荔波县人口17.28万人,非农业人口1.36万人。[1]

民族

2010年,荔波县少数民族人口14.5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族、水族、瑶族、苗族等。布依族是县第一大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65% 。[1]

6经济编辑

综述

2012年,荔波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2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68.1%;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8.35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1.3%,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7.6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6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31%;财政总收入完成3.04亿元,较上年略有增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突破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5252元,同比2011年增长20%;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8.13亿元、贷款余额14.16亿元,分别比2011年增长24.2%、34.8%。[8]

第一产业

2012年荔波县累计发放强农惠农政策补贴资金3377万元,实施“185工程”15.6万亩,创办产业示范点45个,示范面积4.46万亩,建设新农村示范点10个,实现粮食总产量5.1万吨,同比2011年增长30.4%。糖蔗、经果林、蔬菜种植分别达4.36万亩、8.3万亩、15万亩。完成土地流转4.3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57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全县规模养猪场48个、规模养鸡场168个、特种养殖场31个。投资7517.5万元完成了农田水利、河道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及人饮灌溉工程,有效解决农田灌溉面积1.5万亩、人畜饮水4.9万人、1.3万头。水土治理23平方公里,绿化造林6.3万亩。[8]

第二产业

2012年荔波县“一区两园”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228万元,投资3.2亿元的荔波南华糖厂建成并投产开榨,投资4500万元的家具制造项目进入生产试运行。建成4个小型水电站,新增装机容量9870千瓦。建立煤矿安全生产包保责任制,组建了矿产品交易中心,全县“六证”齐全煤矿从年初2家增加到8家,原煤产销量达61.6万吨,同比增长35.98%。新增规模工业企业4家,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已达25家。樟江印象、中央城等10个在建房开项目完成投资4.8亿元,新增住房858套,销售面积6.4万平方米;樟江部落、天泰酒店、国际会议中心等星级酒店开工建设。[8]

第三产业

2012年荔波县全年共接待游客7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5亿元,同比2011年分别增长47.2%、218.4%,樟江景区门票收入5785万元,比2011年净增1372万元,增长31.09%。专项扶贫资金到位4540万元,信贷贴息扶贫资金3700万元,减少贫困人口9857人。投资2150万元完成23248户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工程。[8]

7交通编辑

荔波地处黔桂交界处,西有独山至荔波二级柏油路,至独山接贵新高等级公路达贵阳,行程仅需4.5小时。东有荔波至环江县德胜,达柳州的一级公路,行程约需6个小时。北有四级公路经三都达凯里,里程205千米。南有荔波至南丹达南宁公路,里程410千米。小七孔景区距贵州麻尾火车站35公里。西南航空公司支线荔波机场建在县城东,距县城仅13千米。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001千米,其中2010年新建和改造48.1千米。[1]

8社会事业编辑

教育事业

2012年,荔波县共有学校三所,荔波高级中学一期项目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实验楼建成投入使用。[8]

医疗卫生

2012年,荔波县共有院9个,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4268.7万元,救助金477.2万元,救助粮1406吨,救助人数达28173人,建成3个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新农合参合率达98.4%。[8]

基础设施

2012年,荔波县完成96套廉租房、198套公租房和1683户农村危房改造建设。新增城镇就业137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16人,有组织劳务输出517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30个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3亿元,县城供水改扩建工程主体完工,垃圾填埋场投入试运行;民族街路面改造、西门大井保护、时来新区道路“白改黑”工程全面完成。[8]

9历史文化编辑

民俗文化

吊脚楼,瑶族人居室的基本象征,据说已有100余年历史,在菇类村懂蒙组全是这种楼房,100多年过去,懂蒙仍然保留了完整的吊脚楼建筑。瑶族服饰,白裤瑶男女穿的衣服,都是白裤瑶妇女自己开荒种棉花,自纺、自织、自缝、自绘、自蜡染、自绣而成。用粘膏树脂来画衣裙,下装则是绚丽多彩的百褶裙。男子的便装衣服皆黑布平领,黑腰带,裤子纯白大裤裆。[9]

名优特产

荔波风猪

采用四十至六十天的奶膘猪仔,刮毛去五脏后,加洒八角、茴香、花椒、草果、桂皮、山奈、生姜等佐料及精盐腌制风干而成,故名风猪。产品远销欧洲、印度、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水蕨菜

水蕨菜生于荫凉潮湿的河谷里,荔波水蕨菜主产于王蒙、朝阳、玉屏、捞村一带。水蕨菜在沃土可长至一尺余长,但通常情形仅五寸左右。水蕨菜味甜、鲜嫩。普通蕨菜味苦,口感粗。且可食部分仅为蕨芽。但水蕨菜通株可食。[10]

10风景名胜编辑

联山湾

联山湾位于贵州省荔波县驾欧乡,是布依族群居区,以小七孔景区和大七孔景区为依托,

荔波县风景(10张)

以乡村田园风光和布依族农耕文化为特色。

梅原

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省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生长着2万多亩梅林。[11]

11著名人物编辑

邓恩铭(1901-1931),原名邓恩明,字仲尧,贵州荔波人,中共一大代表,山东中共党组织的创始人。

杨家骝(1905-1937),字季良。贵州荔波方村乡交进村人,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少将。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荔波县风景(10张)

荔波旅游风景相册(7张)

贵州省行政区划

国别:中华人民共和国省会:贵阳市

贵阳市

乌当区 ? 南明区 ? 云岩区 ? 花溪区

白云区 ? 小河区 ? 清镇市 ? 开阳县

息烽县 ? 修文县 ? 金阳新区

六盘水市

钟山区

遵义市

红花岗区 ? 汇川区 ? 赤水市 ? 仁怀市

遵义县 ? 绥阳县 ? 桐梓县 ? 习水县

凤冈县 ? 正安县 ? 余庆县 ? 湄潭县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安顺市

西秀区 ? 普定县 ? 平坝县 ?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铜仁市

碧江区 ? 万山区 ? 德江县 ? 江口县

思南县 ? 石阡县 ? 玉屏侗族自治县 ? 松桃苗族自治县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673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