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藏粮于地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好。
农业兴则基础牢,仓廪实则天下安。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数据显示,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守好大国粮仓,既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成色更足,也提振了“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的信心和底气。
守好天下粮仓,就要深耕“标准农田”。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从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到明确“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加强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管控……各地采取“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着力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不断夯实粮食生产的土地根基,更好实现“藏粮于地”。放眼神州大地,从岭南大地到江南水乡,从中原粮仓到东北黑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加快推进,耕地质量以及耕地综合产能不断提升,田间地头高质量发展成色越来越足。
守好天下粮仓,就要赋能“科技种田”。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国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瞄准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弱项发力攻关,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让“好种子”带来“好收成”;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把“在田的丰收”转变为“到手的丰收”;无人机播撒农药、“种田管家”打理水稻、农技专家在线看田,让“会种田”变成“慧种田”……如今,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1%。科技进步塑造农业发展新优势,让现代农业变得更加有竞争力,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守好天下粮仓,就要开垦“无形良田”。一粥一饭关系国家安危、人民幸福。端稳中国饭碗,做好做足稳产、丰产、增产功课固然必不可少,减损节粮、防止浪费同样不容小觑。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全环节损失约占总产量14%,损失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2700多万吨粮食,够7000万人吃一年。不难看出,节粮减损相当于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一块“无形良田”,成为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着力点。坚持节约优先,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深入推进产运储加消全链条节粮减损,强化粮食安全教育,反对食物浪费,就能更好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增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信心和能力。
三农今昔之水稻田间管理散文
1、经济发展现状。2010年人均纯收入2802.7元。全乡农业虽然经过结构调整,开始由传统型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转变,但目前产业层次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尚处于较低阶段,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总体效益低等现状仍然客观存在。境内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2010年全乡粮食产量3713吨;经济作物以四月李、核桃、板栗、生姜为主;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大牲畜存栏2315头,出栏778头,生猪存栏3683头,出栏1064头,山羊出栏150头。
2、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乡内油路里程20多公里,通村公路全面完成,通组公路也基本完成,未通公路的组只有几个,但是交通状况非常落后,路面状况极差,多为晴通雨阻。水利方面,已解决人饮安全人数2000多人,尚有18000多人饮水困难。电力方面,农村电网已基本覆盖,电网改造升级完成80%左右。
3、社会事业方面。教育方面,全乡目前有初中1所,乡级完小5所,村级教学点7个,中小学教师100多人,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小升初入学率100%,小学生在籍学生巩固率98%,适龄少年入学率99%,初中生在籍学生巩固率100%,初升高比例97%,残疾少儿入学率90%.医疗卫生方面,有乡卫生院1间,村卫生室12个,从业医师12人,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
(一)水稻田传统除草
水稻大田除草,历史上是农民们的一项主要农活,也是水稻生长期中最费工的农活,被纳入“田间管理”之内。
水稻整个生长期中,差不多常常需要除草。因此有“稻耘黄秧草耘芽”、“稻耘七遍猪没糠,棉锄七遍白如霜”的说法。水稻除草有专门的工具。栽插后十多天,就应该耘田,之后,比较荒的田块,人工充足的话,每个星期就应该进行一次。因此,除草占用的人工和时间,是农活中最多的。
东圩以及周边地区,使用的水稻除草工具,主要是两种:一是耘第一遍田用的“钨筒”。它是木工做成的,像是船底形状的木头工具,长约一尺五寸,宽约五寸。尖头张尾,两根弯形的木条,包着三根横木,上面钉着14根方形铁钉。用长圆竹做成长柄,人们使用它在稻行间来回推拉,将才生长的野草除掉。这样的除草,田中要有浅水,被拉起来的野草,会浮在水面上。
水稻经过了第一次耘田后,之后的除草,叫做“坮田”(念胎田)。坮田是将水排去,用坮耙在稻行间摩擦,将野草揉进泥土里。坮耙是铁匠制造的铁农具。长方形,长约五寸,宽约四寸,安装约两米的棍子做手柄。好的坮田人,“坮”出来的田,平整光滑,明亮如镜。至于每一季稻应该“坮”几遍,没有明确规定,主要根据田块草荒程度和劳动力情况。东圩这里的稻田,一般坮三次以上。由于稻田每耘、坮一次,田中的泥土便更加融和,对稻子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因此,哪怕田中没草,人们都努力争取多坮一次。耘、坮田的进度,根据田的草荒情况,一般每天每人是一到两亩。
由于除草工具具有一定的规格,所以,在推广密植的时候,因为行政干部对密度要求过高,人们总怕除草困难,接受不了。当时除草工具虽然进行了“改革”,因为制作的太小,在大田里使用,不够平稳,对田间除草不利。因此,当局发给的钨筒、坮耙,一直没有普及起来。生产队时期人们使用的除草工具,都是比传统的小,比推行的大,是“中型”的钨筒、坮耙。
耘田或者坮田,在许多的农活中,算比较轻松的。都是站在稻行里使用工具,推推拉拉,劳动强度不大。因此,在耘田、坮田时,人们总是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农村里有口皆碑的民歌,大多数叫做“耘田歌”。唱这种歌时,总是一个人开腔,许多人跟唱。在耘田的季节里,每当走进风清气爽的田野里,总能听到曲调悠扬,引人陶醉的耘田歌声。
如今,除草剂已经普及使用,钨筒和坮耙都成“古董”了,可是,它们在农业上长久的作用,应该记录在农业历史的档案簿上。
钨筒、坮耙除草,只能除掉水稻田中常规杂草。已经长成的、太厚的恶性杂草则难以除掉。常规耕作的良田,都可以用这两样农具解决草荒,而“大跃进”以后,田土都荒芜了,广袤的草荒必须由人工用手拔除。人们长期地拔草,不仅累人,进度还很慢,难得及时消灭大面积草荒。当时,东圩生产队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一面努力地人工拔草,一面“瞒上不瞒下”地,以分自留地的名义,将最荒的田块分给私人耕种,并且每年轮换。经过了四五年的时间,才算逐步地消灭了猖獗的草荒。
(二)紫云英的退去
紫云英,东圩及其周边的'农民,叫它红花草,是水稻产区早春绿肥,曾经很受水稻产区农民欢喜。它是两年生草本,在第一年的深秋撒种,第二年夏天收获种子,与油菜的生长期基本相同。它不需要特殊管理和较多的肥料,像东圩这里的粘性重的土壤,只要撒点磷肥,就能够生长得很好。
当年,每到清明过后,东圩及其周边的水稻产区,碧绿的田野里到处都是紫红色的鲜花,来到田野里,像是进入了美丽的大花园。这便是紫云英茂盛的生长,所展现给人们的画面。它不仅枝繁叶茂,发达的根瘤菌,还富含着多种营养成分,是理想的绿肥。它嫩绿的茎叶,既是人们尝鲜的好佐食,更是饲喂牲畜的好饲料。而且由于数量广多,除留种田外,人们可以随意采撷。
东圩这里本来不怎么出产紫云英,播种下去后总是长不出好庙子来。自从磷肥普及使用后,给紫云英撒点磷肥,居然生长得非常茂盛。东圩这里土地广多,自然肥料来源困难,紫云英便成了当家绿肥。它对改良土壤结构,促使粮食增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曾经的年代里,东圩人对种植紫云英像种植水稻一样重视。因此,它的种植面积,居然普及到了所有的越冬空田,所以,每到春天,漫田四野都是繁花似锦的紫云英。
东圩这里传统的农业生产,水稻都是先撒播在秧田里,将秧苗育成后拔起来,再移栽到大田里。这样,育秧的时间是一个月以上。早春时节只需要将育秧的田块翻耕,百分之九十的大田,可以推迟约一个月耕作。而在这一个月里,正是冬眠过来的紫云英生长旺季。待紫云英生长得枝繁叶茂的时候,翻耕下去,便是良好的基础肥料。
改革开放以后,农业技术进步很快。九十年代实行了抛秧,将传统的人工插秧渐渐地冷落下去;进入二十一世纪,又实行着直播。这两项技术,比手工插秧劳动强度大幅度减轻,产量更好,普及很快。手工栽插基本上被革了命。正因为这两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居然使紫云英退出了生产的范畴。
种植双季稻,季节性很强,因此播种期都必须在清明边。水稻进行抛秧,虽然也需要育秧,但是秧龄只在二十天左右。一家一户的生产,进度很快,到抛秧的季节时,只需要三五天就完成了任务。紫云英在这时候还刚刚从冬眠期醒来,来不及生长,就被翻耕掉了,绿肥的作用不大。可是,人们还保留着它,仍然年年种植。
水稻产区实行直播早稻以后,所有的田块都得在清明前后翻耕,如果还种植紫云英,那将是“白忙”了。因为清明边的紫云英,连冬眠都还没有真正苏醒,更谈不上生长,完全没有绿肥的作用,于是,凡是直播早稻的人们,只好不种植它了。这样,紫云英在东圩及其周边的双季稻产区,退出了生产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