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数以千计的茶诗、茶词中,各种诗词体裁一应俱全,有五古、七古;有五律、七律、排律;有五绝、六绝、七绝,还有不少在诗海中所见甚少的体裁,在茶诗中同样可以找到。
数千年来,茶成为中华民族的国饮,且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为诗人所品,被剪裁融铸于诗,古谓咏茶诗、茶诗。茶有诗更高雅,诗有茶更清新。下面撷取一些咏茶诗妙品,与读者共赏析。
咏茶诗浩如烟海,历朝历代而不衰。唐朝,诗歌创作空前繁荣,杰出诗人辈出,咏茶诗亦妙品迭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有咏茶诗传世。
李白的《赠玉泉仙人掌茶》一诗,写得浪漫飘逸,别有韵味。诗曰:“尝闻玉泉山,山涧多乳窟。仙气白如鹤,倒悬清溪月。茗生此石中,玉泉流下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之三,描写品茶题诗的乐趣,非同凡响。诗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
白居易的咏茶诗多达70多首,最为后人推崇的当是《茶山境会亭欢宴》诗,把文人墨客品茶斗胜的盛况描写得淋漓尽致。诗曰:“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香娥递舞应争妙,紫笋(茶名)齐尝各斗新。”
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吟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青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轻,六碗通神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就是著名的七碗茶诗,道出了飘飘欲仙的感受,生动又传神。
元稹的《一言至七言诗》是一首风格独特的咏茶诗,又称七级浮屠诗,俗称宝塔诗,诗曰:
茶
香味,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前黄蕊色,碗转典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前岂堪夸。
茶圣陆羽在《茶经》说:“名茶还须好水泡”,遂成千古名句,茶与水密不可分。咏茶诗中对水多有吟咏。洪希文诗曰:“平生三味试茶功,起看水火自争雄。”文征明诗曰:“竹符调水沙泉活,瓦鼎烧松翠鬣香。”《红楼梦》中贾宝玉诗曰:“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古人对茶对水都有研究,入诗也妙语连珠。
苏东坡的咏茶诗,说出个美人喻来:“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油膏首面新。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真个是语出惊人,道出了人人心中皆有,人人口中皆无的美好感受,从氤氲之气中品出佳人来了。茶诗一体,人茶一体,妙不可分。
千百年来,还有茶禅一味之说,亦有咏茶诗咏之。诗人陆容的《僧茶诗》曰:“江南风致说僧象,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茶与佛有缘,佛与茶不分,茶佛一体。
古籍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乃解。自此,人们把茶视作养生延年益寿的神草,咏茶诗尤加赞美。苏轼诗曰:“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茶胜过了灵丹妙药。范成大诗曰:“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茶盖过了美酒佳酿。杜来诗曰:“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茶替代了美味佳肴。陆游诗曰:“嫩白半瓯尝日铸(茶名),硬黄三卷学兰亭。”他有切身体会,一生得益于茶,寿享86岁。
此外,咏茶诗还赞美茶是有品位、有灵性的。韦应物《喜园中茶生》诗曰:“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性灵味,得与幽人言。”郑板桥诗曰:“只和高人入茗杯。”茶品、人品相提并论,进入了“天人一气,人茶交融”的美妙境界。
横批:客分三等。
出处:关于苏东坡的典故
一次,苏轼游完莫干山,来到山腰的一座寺观。和尚见来人穿着格外简朴,冷冷地应酬道:“坐!”对小沙弥吩咐道:“茶!”苏轼落座,喝茶。他随便同和尚谈了几句,和尚见来人出语不凡,马上请苏轼入大殿,摆下椅子说:“请坐!”又吩咐小沙弥:“敬茶!”苏轼继续和和尚攀谈。苏轼妙语连珠,和尚连连称是。
和尚不禁问起苏轼的名字来,苏轼自谦道:“小官乃杭州通判苏子瞻。”和尚连忙起身,请苏轼进入一间静雅的客厅,恭敬地说:“请上座!”又吩咐小沙弥:“敬香茶!”苏轼见和尚十分势利,坐了一会儿就告辞了。和尚见挽留不住苏轼,就请苏轼题字留念。苏轼写下了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座,茶上茶上好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扩展资料:
原文:
北宋元丰二年,东坡守杭,褐拜一寺院,未报家名;方丈曰:“坐,茶”;方丈近观, 秀才,曰:“请坐,上茶”;东坡颌首恭谢;寒喧数语,方丈曰: “尊姓大名”,东坡曰:“ 鄙人苏东坡”,方丈乍惊:大文豪也,“请上坐,上好茶”,别时东坡书写一幅对联赠于方丈:坐。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好茶!
苏轼于宋仁宗景_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