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简介
纳西族简介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 *** 的芝康等县。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西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族讲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种方言。以金沙江为界,西部约20万人,内部能互相通话;东部中又分为三部份,各有土语,互相通话有困难。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人就创制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东巴文和一种音节文字哥巴文,这是至今世界上少有的还流传的民间活的象形文字。用这种文字写成的典籍称为《东巴经》,中国藏有9000册左右,世界其他各国藏有1.1万册左右。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方案,现在通用汉文。
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手工业也有发展,“丽江马”闻名全国。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金沙江两岸出产多种药材和特产。
纳西族历史
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其先民在晋代史籍中称“ 摩沙夷” 、“ 磨些” ,意思是“ 牧牛人” 。他们先向南迁至岷江上游,又象西南方向迁到雅垄江流域,后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唐代,他们聚集在丽江、永宁一带,先后被吐蕃( 藏族) 和南诏( 彝族和白族的先民) 所统治。三国时内部已有阶级分化,唐初曾建立越析诏(磨些诏),为六诏之一,后为南诏所灭。南诏统治者曾将上万户的磨些人迁到昆川地区,这些磨些人后来与白族融合。明初,不少戍边的 *** 也融合到纳西族中。从明朝到清朝,一些首领先后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其管辖地区基本上都已进入封建领主制发展阶段。尤其是清初实行“ 改土归流” 后,纳西族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西元7 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
纳西族音乐
纳西族约有二十三万人口,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 *** 的芒康县,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他们有自己的文字,纳西人信仰东巴教,喇嘛教。
纳西族的叙事歌,山歌,小调在民间广泛流行,乐曲旋
律朴素,节奏轻快,纳西人歌唱时都伴有间单的舞蹈动作,体现了他们载歌载舞的欢乐气氛。
纳西族礼仪
纳西族很重视人际关系,重感情交往,患难与共,讲求礼尚往来。尊老爱幼是纳西族的美德。老人在家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倍受尊重。凡遇天灾人祸,婚丧嫁聚,亲友村邻都会主动接济帮助,不计报酬。好客是纳西族的传统美德,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若村中或家里来了客人,男女老少都会起来打招呼,热情让坐。在家里,年青人要先顾老人吃和睡,要给老人端洗脸水、洗脚水,此种美德世代相传,至今尤然。
纳西族庆节
纳西族以农历记年。主要节日“三月龙王庙会”、农历正月十五日的"米拉会"(即棒棒节)、夏历七月中旬举办的丽江七月会,也称为"七月骡马会" 。等。不少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
除年节外,纳西族还有许多祭祀活动。其中最为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选在正月上、中旬,届时要选好祭天场,由东巴教掌教人任祭司,并宰杀轮流喂养的祭天猪,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麦、小麦用来酿酒,做饵块。祭时用全牲大祭,在场者均要洗手执香肃立。祭毕,用猪血灌肠、猪头、内脏烧汤,熟后按户分食。大祭后三天,还要进行以各家各户为单位的小祭。还有“祭三朵(本族保护神)”,纳西族认为三朵是属羊的,每年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祭,丽江地区的纳西族祭三朵还要带着火锅到风景秀丽的地方野餐。
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摩梭人举行朝拜女神山的活动,这是一个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群众节日。这天人们穿着盛装,聚集在狮山下烧香,喇嘛念朝山经,人们向女神敬献酒肉及水果,并叩头朝拜。
二月初八的北岳庙会,纳西语称作“祭三朵”,这也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保护神或战神“三朵”的传统节日。北岳庙,因南诏时曾封玉龙山为北岳,三朵庙建在玉龙山麓而得名。相传,古时有一猎人,在玉龙山上发现一块奇异的雪石,遂背回家去,走到现今的庙址时,雪石异常沉重,就歇下休息。再想背起赶路,雪石重不可移,人们认为这是神的化身,就地建庙祭供,从此,人们常常见到一位身着白甲,戴白盔,执白矛,跨白马的天神,经常显灵,保护这里的上地和人民。纳西人认为三朵就是本民族最大最有权威的神、是属羊的,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属羊日,要用全羊隆重祭奠。庙会期间,正是茶花初开时节,届时,人山人海。烟火缭绕,花开四野,人们四散野餐,信徒烧香磕头。此庙会之隆重与气氛,冠丽江所有庙会和节日之首。
纳西族婚俗
永宁纳西族自称“ 摩梭” 。他们直到今天,在婚姻家庭方面仍保留着母系制遗俗。在以往典型的摩梭人家庭结构中,只有母亲血统的亲人—— 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亲及其兄弟姐妹、母亲的亲生儿女以及母亲姐妹的亲生儿女,生身父亲被视为外人。在家庭生活中,妇女的地位显赫,家长由长辈高的妇女担任。她还是家庭中宗教祭祀活动的主持人。家庭的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财产也依母系原则继承。
与这种母系家庭相适应的婚姻制度,人们习称为“ 阿注” 婚。“ 阿注” 意为“ 朋友” 、“ 伴侣” 。这种婚姻的主要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凡属不同母系血缘的青年男女都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挑选心上人,只要彼此乐意,便互赠手镯,腰带一类的礼物,并开始过起了偶居生活。由于他们分别在两个家庭里生产、生活,所以男子要在夜幕降临后才去女家访宿,次日清晨又匆匆返回母家。同居所生的子女,姓母亲姓氏,并归母亲家庭抚养,男子对子女们没有任何权利和义务。由于这种婚姻家庭没有经济等方面的必然联系,所以男女双方的离异十分自由,只要女方拒绝来访或男子停止访宿,“ 阿注” 婚便宣告结束。
纳西族服饰
纳西族受汉族的影响较深,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 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丽江妇女上宽腰大绣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腰,穿船形绣花鞋。衣服多为蓝、白、黑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朴素大方。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髻,戴圆形的纱帽, 未婚女子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嵋。
纳西族妇女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经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这一装束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寓意为“ 披星戴月” ,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与旱魔王搏斗,奋战九日,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阳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
纳西族饮食
纳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当也 *** 的牛肉汤锅和干巴。不论平坝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纳西族古代以牛肉、羊肉、牛肉、养麦、稗干、园根(蔓青)为主食。后来,在汉、白族影响下,农业发展较快,生活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丽江坝区以玉米、小麦、大米为主食,山吃大麦和豆类。泸沽湖。中旬、盐源、木里等地的纳西族,以稗子、肯棵、玉米为主食,辅以养子、大米、小麦和上豆。丽江坝区的村民于房前房后种菜,自己食用。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泸沽湖摩梭人,男女均爱吸份未状的"兰花烟”,吃自制的带酸味的“棱里玛酒"。主妇在每年杀年猪后,要赶做储存腌肉。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菠的琵琶肉,沪估湖地区的酸鱼和鱼干,都味美可口,是纳西人待客或馈赠亲友的佳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丽江火烤粑粑等。
纳西族建筑
纳西族的建筑古朴典雅,丽江古城的四方街最具代表性。整个建筑群都是土木结构的瓦屋,建筑上的门窗、牌楼上有精工细雕的图案,题材丰富,线条生动苍劲,形象栩栩如生,显示了纳西民族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
丽江古城有“ 东方的威尼斯” 的美誉。泸沽湖畔摩梭人的木楞房,则以整根圆木堆垛成壁,用树块劈成板做瓦,井干式的造型,整幢房屋不用一颗钉子,也不用砖瓦,不仅冬暖夏凉,还特别防震。四合院直观的反映其婚姻形态、家庭组织和宗教信仰,是母系社会的一种形式载体。
纳西族习俗
纳西族性格热情开放。有着知书识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公共场所忌高声喧哗、说粗话,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不可跷二郎腿;进入纳西人家时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主动进入老人、女人的卧室和女孩的" 花楼" ,不能询问“ 阿夏” 的情况, 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吹口哨;吃饭时忌敲碗筷、翻菜、或连继夹菜;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和猎杀入家宅的小动物。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纳西族宗教
纳西族普遍信奉“ 东巴教” ,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
“ 东巴” 是纳西语,意为“ 智者” ,也就巫师和祭司。东巴文化与东巴教密不可分。东巴教是唐初纳西族在原有巫教的基础上,吸收了藏族本教文化而形成的。东巴多才多艺,集写、画、唱、舞于一身,因而他们成为纳西族古老东巴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继承者。
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 永宁又称“ 达巴”) ,是一种受藏族铭教( 黑教) 影响的原始巫教,崇奉多神,山水风火等自然现象均视为神灵,非病死者及冤家仇人则视为恶鬼,凡遇疾病、婚丧、节日等都要请东巴念经。东巴没有寺庙,一股都是不脱产的农民。纳西族地区又是佛教( 禅宗) 和喇嘛教( 密宗) 交汇的地方,红教喇嘛寺从藏区往南传到丽江为止,掸宗和尚庙由内地往北传也到丽江为止,所以纳西族也信佛教和喇嘛教,还有信道教的,形成了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
东巴教是纳西族全民信奉的古老宗教,源于原始宗教,以祖先崇拜、鬼神崇拜、自然崇拜为基本内容,祭天、丧葬仪式、驱鬼、禳灾和卜卦等活动为其主要表现形式。
东巴教有特殊的法器和服饰,法事亦十分繁杂,全年几乎每月都有大小不等的法事活动,主要分祭祀、丧葬、禳灾、卜卦、赐名五大类,其中祭天最为隆重。
纳西族的资料与
因为一部《消失的地平线》,这个地方火了;因为地名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这个地方又火了;因为一部名为《一场遇见爱情的旅行》的公路悬疑片,这个地方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让人心驰神往,这个地方就是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的美早已众所周知,但是你知道吗?和香格里拉一样同属迪庆州,且位于香格里拉隔壁的两个县,同样值得关注,跟香格里拉比起来,他们很低调,但颜值却也是世界级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个低调的绝美之地吧!
德钦县
德钦县是迪庆藏族自治州下辖县之一,位于香格里拉西北方向,与香格里拉隔金沙江相望,县境总面积为727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人,素称“歌舞之乡”,是中国最珍贵的滇金丝猴的故乡。
德钦县内除已开发的梅里雪山、明永冰川、雨崩神瀑、白茫雪山、茨中教堂、东竹林寺、书松尼姑寺等“三江并流”自然景观外,还有阿东至羊拉甲功的鸡仙洞、甲午雪山、原始森林、天上跑马坪、牧场、湖泊、草甸、野猪林、杀虎洞、吾龙大峡谷、格龙温泉和扎绕粗穷湖等 旅游 资源,被誉为香格里拉锦上之花,境内梅里雪山被誉为云南 旅游 皇冠上的明珠。
白茫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By 云游网
白茫雪山,又称为“白马雪山”,位于德钦县境内,面积190144公顷,1983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寒带原始林区,也是云南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高山针叶林、山地植被垂直带自然景观和滇金丝猴等。
梅里雪山
By 云游网
梅里雪山,是位于西藏察隅县东部与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云岭乡西部的一座南北走向的庞大雪山群,全长有150公里。它在藏区称卡瓦格博雪山,“梅里”一词为德钦藏语mainri汉译,意思是药山,因盛产各种名贵药材而得名。同时它也是雍仲苯教圣地,和西藏的冈仁波齐、青海的阿尼玛卿山、青海的尕朵觉沃并称为藏传佛教四大神山。
最高峰卡瓦格博峰海拔高度为6740米,是云南省最高的山峰,位于德钦县西南方10千米处。
明永冰川
By 刘建明 摄
明永冰川(又称奶诺戈汝冰川),是卡瓦格博峰下其中一条长长的冰川,同时也是云南省最大、最长和末端海拔最低的山谷冰川,整个冰川南北延伸约5km,东西宽约3km,呈一个巨大的冰雪凹地。这一条低纬度热带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山顶冰雪终年不化,它所处的雪线低,气温高,消融快,靠降水而生存,因而它的运动速度也快。
明永河谷上源冰川类型多样,加之明永冰川本身的冰面地貌形态亦千变万化,构成了滇西北独特的冰川奇观。
雨崩神瀑
雨崩,是梅里雪山上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寨,在德钦县云岭乡境内的卡瓦博格峰南侧,有悬岩倾泻而下的瀑布,被称为“雨崩神瀑”,藏族人以到雨崩神瀑下沐浴作为一种洁净心灵的修炼。
雨崩神瀑景色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春夏冰雪消融,瀑布水流增大,落入地面,溅沫飞扬,较为壮观,平时只是山上垂下如哈达般千丝万缕的水线。
茨中教堂
By 云游网
茨中教堂位于德钦县燕门乡,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原在自菇村,法传教士主持兴建,被群众焚毁后指地为界,移至茨中,于1921年重建完成,是一座典型的天主教堂。
教堂包括大门、前院、圣堂、后院、果园、菜园、葡萄园、水田等,主体建筑坐西向东,风格整体上体现了巴斯利卡式教堂的特征,又兼罗马教堂的特色。2006年05月25日,茨中教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月亮湾
By 陆江涛 摄
月亮湾,又叫金沙江第一湾,是云南和四川的分界线,一边是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奔子栏镇,另一岸则是四川省得荣县子庚乡。
在这川滇要塞,围绕着金字塔般的日锥峰潇洒地画了一个“Ω”字形的大拐弯,成就了天下奇观——金沙江第一湾。
东竹林寺
By 陆江涛 摄
东竹林寺,始建于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藏历第十一“饶迥”之火羊年),原名“冲冲措岗寺”,意为仙鹤湖畔之寺,寺址在新寺西北约3km处。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高僧云游至此,看上了这里的金字塔形的大山,认为那是神的化身,于是在此地立庙朝奉。自1987年10月开始举办盛大的“格规定木”庆典活动后,这里每年都举办僧值节,成为康区僧俗民众朝拜的吉祥福地。
书松尼姑寺
By 陆江涛 摄
坐落于德钦县奔子栏镇书松行政村西南面山坡上的书松尼姑寺是云南省唯一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尼姑寺院,修建于清乾隆36年(1772年),在云南境内外享有盛名。
书松尼姑寺因坐落于书松村,人们习惯称其为书松尼姑寺,其真实寺名为塔巴林,意为“修行解脱之园”。又因其属于东竹林寺的属寺,亦称东竹林尼姑寺。1987年,经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尼姑寺搬迁至东竹林寺旧址,并恢复宗教活动,据了解,尼姑有入寺尼姑和居家尼姑之分,入寺尼姑按寺院的教规教义管理,居家尼姑具有“终生不留发、不嫁人”的特点,书松尼姑寺里的尼姑均为入寺尼姑。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By 云游网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是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下辖县之一,位于香格里拉西南方向,自古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境内共有20余种民族,其中傈僳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一半以上,是全国唯一傈僳族自治县。早自东汉、唐以来,这里便是中国大西南的组成部分,滇西北疆防要塞之地,是通往印、缅、康藏的驿运孔道之一,又是古代滇西北“茶马互市”的汇集点。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素有“横断山中的绿宝石”、“三江明珠”的美称,被誉为“药材之乡”、“中国兰花之乡”、“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天然杜鹃花园”和“中国傈僳族文化发祥地”。
达摩祖师洞
达摩祖师洞位于维西县塔城乡其宗村东面约6公里处的高山崖壁上,为天生岩洞,藏传佛教传入迪庆后,民间传说达摩祖师在此山洞中面壁十年而成佛,在洞壁上留下面壁影像、留下顿足成洼圣迹,此洞由此便得名达摩祖师洞。
大约在清初,信仰佛教的人们沿崖壁叠木为基,依洞筑成禅房数间,达摩祖师洞就成为佛教徒们朝拜的圣地和修炼的场所。达摩祖师洞在 历史 上几经毁坏而又重修,人们始终把此当作一个佛教朝拜圣地。
滇金丝猴国家公园
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是迪庆州三大国家公园之一,合围面积334.16平方公里,位于维西县塔城镇境内。
滇金丝猴是中国云南特有物种,特级保护动物,生活在三江并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与大熊猫并称国宝。她是世间最美动物之一,生活在人迹罕至的高海拔地区,松萝、苔藓、植物嫩芽、果实是她的主要食物,现今公园内共拥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共8个野生群,数量大约有800-1000只左右。
雪龙山
“雪龙山上雪溶湖,水如碧玉花似锦。”雪龙山位于维西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海拔3909米。山顶有一雪溶湖,水面面积1500米,此处被称为雪龙山天池。雪龙山天池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天然杜鹃花园,林间长满了紫玉盘、亮鳞、红棕、团花、黄杯等名贵杜鹃花,整片林子郁郁葱葱,花团锦簇。
维登新化湖
新化湖因位于维登乡新化村境内而得名,景区集雪山、湖泊、草甸、峡谷、高山花卉、原始森林为一体。“三江并流”区特有的地理地质结构,形成了星罗棋布的高山湖泊,新化湖就是其中之一,这里海拔3200米,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让它形成了“呼风唤雨”神秘的自然现象,且湖水四季清澈见底。
同乐村
By 李雨霖 摄
叶枝镇同乐村是维西县最具代表性和最古老的傈僳族山寨。至今仍保留着传统傈傈族风格的建筑——木楞房,他们的房子都是木头做的,不上漆,不用铁钉,用木料来相互嵌入牵制。就连屋顶上的瓦片也是木板的,这些厚实的木板上压着石头用来固定。一间一间错落有序地分布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
康普寿国寺
By 陆江涛 摄
寿国寺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历时5年建成,清乾隆十年(1745)因失火被焚毁,后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迁至现址重建,寿国寺在清代的修建,是作为拥护汉族中央王朝派流官治理维西的一种行为,属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
该寺位于澜沧江东岸的康普岔枝村,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由山门、正殿、侧殿组合成一座四合院,2006年5月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塔
文昌塔之前身,源于文昌宫,花园内建有小土塔,即文峰塔。是地幽静,外来游僧,常到此间静坐。前人对文昌塔之建造、选址,实属风水,地理之构思,显民族宗教文化艺术之精粹。
该塔于2009年建成,现已成为维西人民休闲、散步、登山、健身好去处!
美丽的香格里拉值得我们前去,但别忘了她的身旁同样也有很多秘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欣赏哦!走起走起!
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和贵州省东南部。以下是有关纳西族的和:1. 人口数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纳西族人口为324,838人。2. :纳西族通行纳西语,属于藏缅语系。3. 宗教信仰:纳西族信仰藏传佛教,其中大多数属于噶举派。4. 生活习惯:纳西族人以农业为主,饮食偏辣,喜欢饮用茶水,传统节日包括三月街节、玉壶路松竹节等。5. 建筑风格:纳西族传统建筑风格融合了藏族和汉族的特点,多以木石结构为主,屋顶喇叭口造型突出。6. 传统服饰:男性穿着青色长袍,女性穿着彩色长袍或罩衫,头戴花饰。以下是纳西族的:纳西族传统建筑纳西族妇女穿着传统服饰纳西族男性穿着传统服饰纳西族三月街节玉壶路松竹节纳西族手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