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胶
(《本经》)
异名傅致胶(《本经》),盆覆胶(陶弘景),驴皮胶(《千金·食治》)。
来源为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动物形态详"驴肉"条。
制法将驴皮置水中漂泡,每日换水1~2次,至能刮毛时取出,刮去毛,切成小块,再用清水如前漂泡,约2~5天,置锅中加水。煎熬约3昼夜,待液汁稠厚取出,加水再煎,如此反复5~6次,煎至胶质提尽,去滓。将煎出的胶液过滤(或加入明矾细末少许)静置,使杂质沉淀,滤取清胶液,用文火浓缩(或在出胶前2小时加入适量黄酒及冰糖),至呈稠膏状时,倾入凝胶槽内,待其自然冷凝,取出切成长方块,阴干。每块重约1两或2两,小块重约1.5钱。
药材呈整齐的长方形块状,通常长约8.5厘米,宽约3.7厘米,厚约0.7或1.5厘米。表面棕黑色或乌黑色,平滑,有光泽。对光照视略透明。质坚脆易碎,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平滑,有光泽。气微弱,味微甜。以色乌黑、光亮、透明、无腥臭气、经夏不软者为佳。
主产山东、浙江。以山东产者最为著名,浙江产量最大。此外上海、北京、天津、武汉、沈阳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多由胶原及其部分水解产物所成,含氮16.43~16.54%,基本上是蛋白质。水解产生多种氨基酸,其中有赖氨酸10%、精氨酸7%、组氨酸2%等。从产生的氨基酸看,阿胶与明胶相似,但前者之赖氨酸较多,且含胱氨酸,而缺乏色氨酸。含灰分0.75~1.09%,钙0.079~0.118%。
药理作用①对血细胞影响
大量抽血造成犬失血性贫血后,用阿胶溶液灌胃(30克/天,共10天),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的速度比对照组快。
②对钙代谢的影响
阿胶能改善动物体内钙平衡。用阿胶灌胃,同时在食物中加碳酸钙,能增加钙的吸收和在体内的潴留,使血钙略有增高;这种钙质载运作用可能与阿胶中所含甘氨酸有关。
③防治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症的作用
用特别饲料喂养豚鼠,使全部造成进行性肌营养障碍症,加用阿胶者,仅20%发生,多数皆健全无症状。已发生此症后,再用阿胶,亦可使病症逐渐减轻。作者认为维生素E可防治此症,阿胶有效原因,可能与其能防止饲料中维生素E的氧化破坏有关。该特殊饲料里有中等量的维生素E,但因亦含动物性脂肪,易使维生素E氧化失效而造成此症。
④其他作用
猫试验证明,在它创伤性休克危急期,用生理盐水亦难挽救的情况下,注射阿胶精制溶液,可使血压上升而转危为安。用市售阿胶于4例胆囊造影者(15~20克,加水冲服),仅1人有明显胆囊收缩,余3例无改变。
炮制阿胶:捣碎用。阿胶珠:先将蛤粉置锅内加热,至轻松时放入切好的骰形小块阿胶,炒至鼓起成圆珠状,呈黄白色,立即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①《雷公饱炙论》:"凡使阿胶,先于猪脂内浸一宿,至明出,于柳木火上炙,待泡了,细碾用。"
②陶弘景:"阿胶作药用之,皆火炙,丸散须极燃,入汤微炙。"
③《纲目》:"阿胶,今方法或炒成珠,或以面炒,或以火炙,或以蛤粉炒,或以草灰炒,或酒化成膏,或水化膏,当各从本方。"
性味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微温,无毒。"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平,味淡。"
归经入肺、肝、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少阴、厥阴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少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滋阴补血,安胎。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崩中,胎漏。
①《本经》:"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气。"
②《别录》:"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
③《药性论》:"主坚筋骨,益气止痢。"
④《千金·食治》:"治大风。"
⑤孟诜:"治一切风毒骨节痛, *** 不止者,消和洒服。"
⑥《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并鼻洪、吐血、肠风、血痢及崩中带下。"
⑦《纲目》:"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及痈疽肿毒。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
⑧《纲目拾遗》:"治内伤腰痛,强力伸筋,添精固肾。"
用法与用量内服:黄酒或开水烊化,1.5~3钱;煎汤或入丸、散。
宜忌脾胃虚弱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得火良,畏大黄。"
②《药性论》:"薯蓣为之使。"
③《本草经疏》:"性粘腻,胃弱作呕吐者勿服;脾胃虚,食不消者亦忌之。"
④《本草汇言》:"胃弱呕吐有寒痰留饮者当忌之。"
⑤《本草备要》:"泻者忌用。"
选方①治小儿肺虚、气粗喘促:阿胶一两五钱(麸炒),黍粘子(炒香)、甘草(炙)各二钱五分,马兜铃五钱(焙),杏仁七个(去皮、尖,炒),糯米一两(炒)。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小儿药证直诀》阿胶散,又名补肺散)
②治久咳嗽:阿胶(炙燥)一两,人参二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豉汤一盏,入葱白少许,同煎三沸,放温,遇嗽时呷三、五呷;依前温暖,备嗽时再呷之。(《圣济总录》阿胶饮)
③治大衄,口耳皆出血不止:阿胶半两(捣碎炒令黄燥),蒲黄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地黄汁二合,煎至六分,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④治便血如小豆汁:阿胶(炙令燥),赤芍药、当归(切,焙)各一两,甘草(炙,锉)半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竹叶二七片,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圣济总录》阿胶芍药汤)
⑤治妇人漏下不止:阿胶、鹿茸各三两,乌贼骨、当归各二两,蒲黄一两。上五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服。(《千金方》)
⑥治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芎藭、阿胶、甘草各二两,艾叶、当归各三两,芍药四两,干地黄六两。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金匮要略》胶艾汤)
⑦治损动母(胎),去血腹痛:阿胶二两(炙),艾叶二两。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小品方》胶艾汤)
⑧治妊娠腹痛,下痢不止:黄连、石榴皮、当归各三两,阿胶二两(炙),艾一两半。上,水六升,煎至二升,分为三服。忌生冷肥腻。(《经效产宝》)
⑨治产后下痢:粳米一合,蜡(如鸡子)一枚,阿胶、当归各六分,黄连十分。上五味切,以水六升半先煮米,令蟹目沸。去米内药煮,取二升,入阿胶、蜡消烊,温分三、二服。(《僧深集方》胶蜡汤)
⑩治产后虚羸,大便秘涩:阿胶(碎炒)、枳壳(浸去瓤,麸炒)各二两,滑石(研飞为衣)半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水下,半日来未通再服。(《局方》阿胶枳壳丸)
⑾治老人虚人大便秘涩:阿胶(炒)二钱,连根葱白三片,蜜二匙,新水煎,去葱,入阿胶、蜜溶开,食前温服。(《仁斋直指方》胶蜜汤)
⑿治摊缓风及诸风手足不遂,腰脚无力者:驴皮胶炙令微起,先煮葱豉粥一升别贮;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滓,内胶更煮六、七沸,胶烊如饧,顿服之;及暖吃前葱豉粥任意多少。如冷吃,令人呕逆。(《广济方》)
名家论述①《汤液本草》:"阿胶益肺气,肺虚极损,咳嗽唾脓血,非阿胶不补。仲景猪苓汤用阿胶,滑以利水道。《活人书》四物汤加减例,妊娠下血者加阿胶。"
②朱震亨:"(阿胶)久嗽久痢,虚劳失血者宜用。若邪胜初发者,用之强闭其邪而生他证。"
③《纲目》:"阿胶,大要只是补血与液,故能清肺益阴而治诸证。按陈自明云:补虚用牛皮胶,去风用驴皮胶。成无己云: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阿胶之甘,以补阴血。杨士瀛云:凡治喘嗽,不论肺虚、肺实,可下可温,须用阿胶以安肺润肺,其性和平,为肺经要药。小儿惊风后瞳人不正者,以阿胶倍人参煎服最良,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又痢疾多因伤暑伏热而成,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数说足以发明阿胶之蕴矣。"
④《木草经疏》:"阿胶,主女子下血,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胎不安及丈夫少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等证,皆由于精血虚,肝肾不足,法当补肝益血。《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阴也,此药具补阴之味,俾入二经而得所养,故能疗如上诸证也。血虚则肝无以养,益阴补血,故能养肝气。入肺肾,补不足,故又能益气,以肺主气,肾纳气也。今世以之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血、血痢、女子血气痛、血枯、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及虚劳咳嗽、肺痿、肺痈脓血杂出等证者,皆取其入肺、入肾,益阴滋水、补血清热之功也。"
⑤《本草述》:"阿胶,其言化痰,即阴气润下,能逐炎上之火所化者,非概治湿滞之痰也。其言治喘,即治炎上之火,属阴气不守之喘,非概治风寒之外束,湿滞之上壅者也。其言治血痢,如伤暑热痢之血,非概治湿盛化热之痢也。其言治四肢酸痛,乃血涸血污之痛,非概治外*所伤之痛也。即治吐衄,可徐徐奏功于虚损,而暴热为患者,或外感抑郁为患者,或怒气初盛为患者,亦当审用。"
提醒您:阿胶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牛药方剂的量和打仗一样,主攻方向人多侧翼人少,迂回精干,阻击打援也应考虑,而予备队更是随时待命。
中药方剂中“量”至关重要,如下方中柴胡,柴胡可用10-12克,18-20克,25克以上在方中作用均有天壤之别,总体来说,中医四诊综合分析后,具体要看患者病机特点而决定,并不是笼统认为君药量必须大的原则。
中医临床治疗都是根据不同病因,通过望闻问切检查后,确定治疗方案。目前,中医治疗有时会和西医一些检查方式结合。比如采用CT等手段。在确认治疗方案,治疗方式后。选用中药材种类和剂量。然后选用加工方式和用药方式。
配制药物时,充分考虑药物的药性,是否有毒?是否存在中药配伍禁忌、相生相克?还要考虑病人的体质情况特点、病人年龄、四季变化对药物和病人的影响、药材产地及质量和用法等因素。
一般情况,通过病人服用一副药的身体变化,三副药的治疗效果。适时调整药材种类和剂量。确定科学治疗方案。
中药方剂根据病患者体质强弱,病者轻重,视病人状况来决定,用药的君巨佐使,主药多少,药引多少来决定,这副药的强弱程度,药的强弱程度是治病的关键,好药还须好医生。
中药剂量一般情况下是按病情而定,通常都是10 15克左右,一钱为三克。比如一副药中有止痛药的都可以下12克,如果是寒性病的就用温里药物12克左右,其中有一小部分也是寒性的药物就得降低克数了,9 10克,因为有些药物都有止痛效果,所以得寒热混合使用,这种情况下最好要加甘草,因为甘草能和平药性!所以中药剂量要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最佳的功效。
中药方剂中的剂量!是根据病人年龄大小,病程长短,体质好坏,病邪盛衰等决定剂量的!
中药计量是有严格要求的,可是目前我在网上或生活中没看到一个是准确用量的,可能他们不知道中药计量一说,希望能看一个与我一样用量的中医。
应该是由个人随便开点,因为本身没有什么作用。除了毒性。
选定中药方剂中的用量需要根据以下四种情况:
根据病情的需要选定用量:一般情况下在治疗病情严重急性病或热性病时,用量常偏重,在治疗慢性病,热象不明显或病情较轻时,用药量常较轻。用药量的多少还应根据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
根据病人的体质情况选定用药量:儿童、老年或体质瘦弱的病人,用药量应轻些,特别是在给这些人使用清热、降火、泻下药时,用药量一定要轻,否则用药量偏重易损伤元气,对治疗不利。对一些体质健壮,且患有热症、实症的病人,用量宜重些,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根据药物的性质选定用量:某些贵重药如人参、鹿茸、西洋参、藏红花、海马、冬虫夏草等前程药不宜过重,应根据病情需要酌情选量,这样即可达到疗效,又不至于造成浪费。对一些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药物如细辛、牛黄、麝香等药用量不宜过重常常在1克以内。而作用平常、价钱便宜的中药如益母草、熟地、桑叶等可用到20~30克。
根据药物的质地选定用量:质地重的矿物质类、植物的根茎、动物的贝壳、骨骼等药,用量常重些,如灵磁石、黛赭石、生石膏、何首乌、茯苓、龙骨、牡蛎等;质地较轻的花芯类,如红花、菊花、旋复花、灯心草、以及昆虫动物的蜕壳如蝉衣,蛇退等用量宜轻些,介于二者之间的植物的果实、根皮、茎叶全草等类药用量常居中。
中医方剂,每个中医开的方剂用量都不一样,南方跟北方的不一样,治疗的病情也不一样,我们终于有一句“中药之秘在量,不在方”的说法,所以每个人每个大夫开出的方子用量都是不同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