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口村位于哪个市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16:35:08
字号:

宁化县人民政府发出文件,批准石壁镇立新村更名为禾口村。

禾口村位于哪个市

石壁镇1993年撤乡建镇,由禾口乡更名为石壁镇。是举世闻名的客家祖地,是遍布世界五大洲70多个国家与地区近亿客家后裔翘首相望的故土。鉴于“禾口”自南宋始就有此称谓,港、澳、台及海外客属乡亲致信家乡均称“禾口某地”,为保留具有悠久历史又久负盛名的“禾口”地名,便于海外客家后裔寻根谒祖,决定将石壁镇集镇所在地立新村更名为禾口村。

立新村位于宁化西部,距县城13公里,是石壁镇政府所在地,全村地域面积2.3平方公里,有11个村民小组,538户,2286人,其中党员66人,拥有耕地面积1600亩,林地1450亩,平均海拔350米,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红黄土壤地带,年平均气温15—18℃,特别适应种植烤烟、水稻、蔬菜等作物。

我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014年种植烤烟600亩,计划荆糯种植1200亩,蔬菜200亩。铁观音茶叶200亩,毛竹50亩,油茶等特色产品50亩,水土保持治理得到改善,现封山育林900亩。由于地源优势,第三产业及餐饮服务业,边贸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现有个体商户90余户,规模化企业2家。立新碾米加工厂和服装厂。2013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500多万元,村财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524元,比上年增加300元。

我村在加快发展经济和创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注重村民素质提高,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和“-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着良好的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禾口村附近有宁化客家祖地、禾口区扩红指挥部旧址、石壁红军烈士纪念碑、石碧红军独立第七师旧址群、红军桥遗址、伍家屋红军标语旧址等旅游景点,有宁化米仁、孔坑茶、河龙贡米、淮土茶油、宁化薏米等特产。禾口村名人张雍耿

空军原顾问。张雍耿是福建省宁化县石壁立新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他历任宣传员、大队政治委员、科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

朱运根

朱运根,祖居宁化县禾口村,清宣统三年(1911年)出生。因家无寸地,难以度日,其父领着全家迁居宁化城关薛家坊。为谋生计,运根8岁开始当童工,民国19年(1930年)参加地方游击队,不久担任排长。他率领

新型职业农民有什么好处?

我建议你养家鸡(土鸡) 它现在是个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蛋和肉都要比饲料笼养鸡高的多 快2倍了 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 ,只要你养了 销路 不是问题。种植也的话 你可以多包几亩地 搞个小型农场 或者办成给城里人休闲 娱乐的假日农场 可以代他门管理 手管理费什么的 具体操作你自己看,都市里的白领 和各种人群过腻了灯红酒绿的生活 肯定也想体验农村地头 那恬静 清凉 怡神的感觉 来释放都市紧张的快节奏 和职场的竞争压力

近年来,由于传统农业效益低,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土地抛荒,大量的人才流出农业。“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这些问题一度引发社会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关注。

近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明确要求,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民”的内涵向全新的“职业化”转变。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以农业为职业的新型人才,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梅州农业人口超70%,拥有超4000家涉农经营主体,农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达20%。如何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无疑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新职业农民基地企业化管理

位于梅县区城东镇谢田村的新围龙葡萄园,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这是几名“80后”小伙子合伙创立的公司。

2011年成立以来,葡萄生产基地从几十亩地扩展到200亩。每年葡萄成熟的时候,更是人山人海,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休闲采摘。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吴欣然说,如今梅州葡萄基地亩产2000斤,基本能在当地内销解决。今年,公司还在广州黄埔区筹备建设新的生产基地。

这是当地“耕山致富”的一个缩影。与传统农民相比,吴欣然这个“职业农民”更多的是从事农业经营方面的工作。新围龙公司主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形式,吴欣然用管理企业的方式来管理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让这些技术型农民可以“多劳多得”。管经营的负责市场,搞种植的负责质量。这种分工明细、各负责任的农业生产模式起到良好的作用。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农民?毫无疑问,是新型职业农民。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同年8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培育职业农民”。可见,职业农民这一农业新鲜血液的注入已被提上日程。

在创业的大潮下,部分农村人从“耕山致富”到“致富耕山”,进入到“新农人”的行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明确要求,无疑为破解“谁来种地”指明方向。“农民”的内涵已从“世袭”身份向全新的职业转变。

截至去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随着农村老龄化加剧,中老年人成为农业劳动的主力军。如何在农业上实现精细化、高效化、职业化,在此形势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显得至关重要。

在职业农民的培育上,梅州早已做出探索。为应对新形势,梅州市借鉴台湾农业发展经验,结合自身情况,聚焦“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两大问题,在良地、良种、组织、品牌、市场、金融、保险农业等10个环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逐渐形成“致富耕山”新农民带动“耕山致富”大群体的格局,走出特色高效农业道路。

同时,梅州也探索出许多有益的经验。如梅县通过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办法》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政策》,让新型职业农民有优先享受政府已出台的土地流转、农资、农机等农业补贴的倾斜。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和环节,对农产品取得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品牌认证的进行奖励。

新技术借力电商拓展销路

传统的农业,农民往往承担着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产业链,而新型职业农民,将产业链细分为生产、经营、销售,将农民从不擅长的领域中解放出来,专心做好最擅长的环节。刘玉涛认为,职业农民的“新”,主要是在思想上、技术上。

在梅州市农业局局长、华南农业大学博士刘玉涛看来,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

在技术上,梅州大力推广现代农机,以提高生产效率。截至今年5月底,梅州市成立农机合作社共94个,入社成员3551户、服务农户37158户、机具数量达16311台(套)。

“以前要雇30个工人一天才能摘2万斤,现在我们一天输出8万斤柚子绰绰有余。”对于新技术的应用,梅州市梅县恒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守盛颇有感触地说。在金柚基地里,肩挑背扛式的人工采摘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山地果品运输机械装置。

兴宁种粮大户李志新曾多年在外打工。2007年,回乡种地的他一口气承包了相邻镇叶塘镇的115亩农田,一跃成为当地规模最大的种粮大户。凭借全程机械化及规模化生产,李志新今年早晚两造的亩产达到2400多斤,按优质品种每斤1.7元的售价算,实现种粮收入160多万元。

除了生产、种植技术,在销售方式上,农业也迎来新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农村、农业中,为农业发展插上了电商的“翅膀”。原生态的农业产品、高品质的农业产品,经由电商正在产生新一波的创富机会。

“去年,合作社的线上销售额已经达到800多万元,占全年总销售额的20%。”梅州市木子金柚合作社负责人李永生兴奋地说。从2013年才开始“触电”互联网的木子金柚,两年之内就取得可喜的销售业绩。此外,木子金柚不仅与权威媒体开展合作,还拥有淘宝、京东、本来生活等市场渠道。李永生说,目前已开始对接跨境电商,今年的销售目标是1000万元。

这只是梅州农业市场拓展“战果”的一个缩影。经过多年探索发展,梅州农业局已成功搭建起“大宗供销+超市专柜+社区直供+电子商务”四位一体、互为补充的线上线下无缝对接产销市场体系,不仅解决了农产品“滞销”“卖难”的问题,也走出了一条“卖好”的良性循环道路。

这只是起步的初级阶段。接下来,梅州市农业局将以珠三角、揭潮汕、厦漳泉、北上广、港澳台为主要阵地,创建“B2B+O2O”的电商新模式,与各大中城市开展更大规模、更高层级的城乡对接、产销对接,同时与农批市场等建立联动平台,引进培养电商人才,拓展梅州农业市场销售的更大版图。

新问题农民职业化道阻且长

新型职业农民在兴起,问题也随之而来。有专家认为,新型职业农民要发展,还要迈过人才、资金、配套等门槛。

谈及今后最担心什么?吴欣然认为,还是专业化的农业人才。现在的农村,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务农,剩下的中老年人和妇女即便愿意干农活,但在新技术的使用上还有待进一步培训。

遭遇此困境的农民不在少数。蕉岭县蕉城镇东山村,挂满枝头的柚果在闪烁着金光。种植户王锦阳虽然满心欢喜,但也不禁泛起了愁容。农村的青壮年都到城里工作了,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一到农忙季节,紧缺的劳动力根本不够用。

王锦阳说,每人一天100元—120元甚至都难觅人工,“年轻人不愿种地,一是怕吃苦,二是不懂种植,对于农忙时雇来的青壮劳动力,很多都需要现场培训,也给农场经营带来一些小麻烦。”

以往,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长期不敌一个月打工收入,大量农村人放下了农具进入城市务工,只留下妇女、儿童、老人留守,被戏称为“部队”。如今,许多农村青年劳动者“不会做、也不愿做农民”。

此外,还有土地确权、流转的问题。由于地处山区,土地较为分散,加上当地农户常年在外,土地确权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土地流转面临着层层障碍,扩大经营和统一管理也显得阻力重重。

李志新说,很多农民由于文化水平不高,都担忧土地在二次流转时,会不会变成别人的。因为不信任,有的农民不愿意将土地承包出去,宁愿看着土地丢荒。

企业规模要扩大,没有钱是不行的,融资困境也是一大难题。随着经营规模逐渐扩大,传统的民间借贷已不能满足需求。但由于农村土地确权困难刚刚启动、价值评估不易,李志新手中的土地、房屋等权证和资产无法抵押贷款,根本无法突破“家庭作坊”的困境,“融资”困难一度成最大心病。

此外,与原来散乱的小农经济不同,梅州当地日益发展壮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将对融资金融服务、品牌市场和农业保险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刘玉涛说,下一步,梅州市农业局将稳中求进、稳中求改,逐渐从上游的组织化、信息化,中游的机械化、服务社会化,下游的品牌化、市场化,以及全链条的土地、人才、资本(金融与保险)改革,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山区农业发展与改革道路,逐渐转变和升级着“保障供应”和“创新发展”的农业两大功能。

从长远看,新型职业农民将以从事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也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型业农民的成长还是要靠自己,政府只能为其提供有利的环境。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637385.html